鷓鴣天 吹破殘煙入夜風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是宋代柳永的一首詞。上片四句,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
作者:柳永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云歸去認無蹤。只應會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意思:
夜幕降臨,倏忽間清風吹散了薄煙,在窗欞竹簾之外,漸漸升起了一輪明月。因畏路途杳杳更憂人心未合,即使能結同心,恐不能同處一地。
情義綿綿,思緒翩翩。剪不斷,理還亂。云兒啊,再回去只怕了無蹤跡(認不得歸路)。這樣的事、情思應該只有在前世里顯現,總是喜歡將兩地鴛鴦放一起。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注釋:
①情脈脈:《古詩十九首·搖搖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脈脈,情意綿綿,凝視不語得樣子。
②忡忡:憂慮不安。《詩經·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③“碧云”句:謂即使歸去夜很難尋得舊歡。碧云,碧空中得云,喻指遠方或天邊,多用來形容離愁別緒。
④“只應”二句:是說男女情事須有緣分,前世有緣今世才能相廝相守。前生,佛教認為人有三聲,即前生、今生、來世。生,亦作“世”。前生即前一輩子,對今生而言。唐寒山《詩》之四十一:“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寫作背景:
51歲時,柳永終于及第,去過福建,留有《煮海歌》,對當時煮鹽為生的民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經綸事物上的天賦。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鑒賞:
柳永習慣以長調慢詞來敘寫離別相思,鋪敘展衍那一懷纏綿婉轉之情。這一首《鷓鴣天》同是詠離別之情,卻一掃鋪敘展衍之風,以五十五字的篇幅,簡潔、爽朗、明快地訴說著相思。
詞上片寫柳永對妻子的思念。“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由景開始,吹散薄霧的清風,斜照簾櫳的明月,畫面明朗,清冷又透著孤寂。這句里用了一個“上”字,用的極為精妙,即有月升之意,又有照臨簾櫳之意。景中含情,并為全詞奠定格調,營造氛圍。“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與歐陽修“平荒盡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候館梅殘》)用意想似。只是歐詞是從閨婦感受言之,柳詞則以行人心會出之。前面冠以“因驚”,遂得精警拔俗之妙。一個“驚”字,寫出因長久漂泊在外,心已經麻木,此刻猛然驚悟,路雖遠但人更遠。下句中又用了一個“縱”字,寫出彼此心心相印也是徒然的無奈心情。雖是敘述語句。卻同樣真切感人。從語言形式上看,二句為駢偶,近乎“流水對”,情意綿綿。而各句中,“路遠”“人還遠”是層進,“心同”“寢不同”是逆反,情意婉曲。
換頭處“清脈脈,意忡忡”為概括語,直言情與意的狀態,是全詞抒情的基礎。“碧云歸去認無蹤”,這里雖是寫景,實則以景寫情,是“清脈脈,意忡忡”時候的所感。此句又呼應開篇“吹破殘煙”,這樣看來“碧云歸去”又是實景。這里其實還化用了江淹《雜體詩三十首·休上人怨別》里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詩句,寄寓著遠人無蹤的凄涼傷感,意蘊深厚。結句“只應曾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是“清脈脈,意忡忡”的自我解嘲。將今生的別苦,歸結于前世“兩處籠”“鴛鴦”的報應,這是含著淚水的戲謔語,表達了無可奈何的認命感,但同時也暗示了詞人將此生不改,甘愿忍受相思之苦到底的癡情。
這首《鷓鴣天》篇幅雖短,情意卻深。它略去了此類長調慢詞纏綿復雜的事件過程,略去了百轉千回的感情心路,寫的簡約又明了。如果單獨來看這首詞,似令人不能認同這是柳永的詞作,這也正好說明了柳詞風格、形式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