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創作背景
時間:
李金
古詩詞
渡荊門送別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首詩具體寫作時間不確定,具體有三種說法:一說作于724年(開元十二年),二說作于725年(開元十三年),三說作于726年(開元十四年)。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譯文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云層締構幻出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渡荊門送別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渡荊門送別古詩鑒賞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渡荊門送別題目什么意思
意思是渡過荊門辭別家鄉。《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豪情。也初步顯示了李白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