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夜雨寄北》表達了詩人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xiāng)巴蜀寫給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gòu)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夜雨寄北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表現(xiàn)了作者的離別之苦,思念之切。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
夜雨寄北的寫作背景
1.這首詩是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一代時,因思念長安的妻子而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2.《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游歷在外,身居四川,遠離家鄉(xiāng)的情境下,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譯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xiāng),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夜雨寄北鑒賞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隱滯留巴蜀。在一個秋天的雨夜,詩人觸景生情,給在北方的妻子寫下這首詩,傾訴分別的痛苦,想象團聚后的歡樂情景。第一句從妻子來信談起,一問一答,跌宕有致。“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子催促早歸,自己感嘆歸期不定,其羈旅行役之愁與欲歸不得歸之苦躍然紙上。第二句轉(zhuǎn)而描寫綿綿秋雨,烘托思念親人的愁苦心情。
詩人痛苦中不忘歡樂,凄風凄雨也會轉(zhuǎn)為溫馨的回憶。所以在后兩句中,詩人就以想象之筆,展望將來某一天自己同妻子相見的美妙情景:兩人一起在西窗下剪燭花,一起談起別后情景,自然也會回憶起這巴山風雨之夜的相思之苦了。但“何當”一詞,又使這一“相會”顯得遙遙無期,那預想的快樂使這眼前的痛苦更加深了。
本詩采用回環(huán)往復反襯對比的方法,以團聚的歡樂反襯分離的痛苦,又以分離的痛苦反襯虛幻的相會時的歡樂。這樣,現(xiàn)在的“巴山夜雨”同將來回憶中的“巴山夜雨”,巴山與北方,詩人與妻子,現(xiàn)在與將來,分離與團聚,現(xiàn)實的愁苦與將來的歡樂等,互相映照交織在一起,使悲歡離合之情似真似幻,淋漓盡致。
夜雨寄北注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么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可譯為“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