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苔枝綴玉
《疏影·苔枝綴玉》是宋代詞人姜夔的作品。此詞與《暗香·舊時月色》是詠梅的姊妹篇,表現梅的高潔、幽獨,并借此詠嘆作者自己的身世。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疏影·苔枝綴玉》
作者:姜夔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照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營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疏影·苔枝綴玉》意思:
苔梅的枝梢綴著梅花,如玉晶瑩,兩只小小的翠鳥兒,棲宿在梅花叢。在客旅他鄉時見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陽斜映籬笆的黃昏中,默默孤獨,倚著修長的翠竹。就像王昭君遠嫁匈奴,不習慣北方的荒漠,史是暗暗地懷念著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著叮咚環佩,趁著月夜歸來,化作了梅花的一縷幽魂,縹緲、孤獨。
我還記得壽陽宮中的舊事,壽陽公主正在春夢里,飛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際。不要像無情的春風,不管梅花如此美麗清香,依舊將她風吹雨打去。應該早早給她安排金屋,讓她有一個好的歸宿。但這只是白費心意,她還是一片片地隨波流去。又要進而釕玉笛吹奏出哀怨的樂曲。等那時,想要再去尋找梅的幽香,所見到的是一枝梅花,獨立飄香。
《疏影·苔枝綴玉》注釋:
⑴疏影:詞牌名,姜夔的自度曲。
⑵辛亥: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
⑶載雪:冒雪乘船。詣:到。石湖:在蘇州西南,與太湖通。南宋詩人范成大晚年居住在蘇州西南的石湖,自號石湖居士。
⑷止既月:指剛住滿一個月。
⑸授簡索句:給紙索取詩調。簡:紙。
⑹征新聲:征求新的詞調。
⑺把玩:指反復欣賞。
⑻二妓:樂工和歌妓。肆習:學習。
⑼《暗香》《疏影》:語出北宋詩人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⑽苔枝綴玉:范成大《梅譜》說紹興、吳興一帶的古梅“苔須垂于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玩。”周密《乾淳起居注》:“苔梅有二種,宜興張公洞者,苔蘚甚厚,花極香。一種出越土,苔如綠絲,長尺余。”苔枝,長有苔蘚的梅枝。綴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綴滿枝頭。
⑾“有翠禽”二句:用羅浮之夢典故。舊題柳宗元《龍城錄》載,隋代趙師雄游羅浮山,夜夢與一素妝女子共飯,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綠衣童子,笑歌歡舞。趙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樹下,樹上有翠鳥歡鳴,見“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殷堯藩《友人山中梅花》詩:“好風吹醒羅浮夢,莫聽空林翠羽聲。”吳潛《疏影》詞:“閑想羅浮舊恨,有人正醉里,姝翠蛾綠。”翠禽,翠鳥。晉郭璞《客傲》:“夫攀驪龍之髯,撫翠禽之毛,而不得絕霞肆、跨天津者,未之前聞也。”
⑿客里:離鄉在外期間。唐牟融《送范啟東還京》詩:“客里故人尊酒別,天涯游子弊裘寒。”白石是江西人,當時住蘇州。
⒀黃昏:日已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時候。《楚辭·離騷》:“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⒁“無言”句: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⒂“昭君”四句: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王建《塞上詠梅》詩:“天山路邊在株梅,年年花發黃云下。昭君已沒漢使回,前后征人誰系馬?”
⒃“猶記”三句:用壽陽公主事。蛾,形容眉毛的細長;綠,眉毛的青綠顏色。《太平御覽》引《雜五行書》云:“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⒄安排金屋:《漢武故事》載,漢武帝劉徹幼時曾對姑母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借指梅花。
⒅玉龍哀曲:馬融《長笛賦》:“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玉龍,即玉笛。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指笛曲《梅花落》。此曲是古代流行的樂曲,聽了使人悲傷。唐皮日休《夜會問答》說聽《梅花落》曲“三奏未終頭已白”,可見一斑。故曰“玉龍哀曲”。
⒆恁(nèn)時:那時候。南唐馮延巳《憶江南》詞:“東風次第有花開,恁時須約卻重來。”
⒇小窗橫幅:晚唐崔櫓《梅花詩》:“初開已入雕梁畫,未落先愁玉笛吹。”陳與義《水墨梅》詩:“睛窗畫出橫斜枝,絕勝前村夜雪時。”此翻用其意。
《疏影·苔枝綴玉》寫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于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與詞人《長亭怨慢·漸吹盡》為同年之作。是年冬,姜夔載雪訪范成大于石湖。他在石湖住了一個多月,自度《暗香》《疏影》二曲詠梅,深蘊憂國之思,寄托個人生活的不幸。
《疏影·苔枝綴玉》鑒賞:
《暗香》、《疏影)同詠一題,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暗香》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今昔盛衰之感。關于《疏影》的題旨,前人的解釋卻紛紜歧異,差別很大。一說感徽、欽二帝被虜,寄慨偏安;一說為范成大而作,一說懷念合肥舊歡。其中以第一說流傳最廣。張惠言在《詞選》中說:“此章更以二帝之憤發之。”鄭文焯在其所校《白石道人歌曲》中說:“此蓋傷二帝蒙塵,諸后妃北轅,淪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發言哀斷。考王建《塞上詠梅》詩曰:‘天山路邊一枝梅,年年花發黃云下;昭君已沒漢使回,前后征人誰系馬。’白石詞意當本此。”劉永濟在其《詞論》中進一步指出:“白石《暗香》、《疏影》,則通首取神題外,不規規于詠梅。‘昭君’句,用徽宗在北所作《眼兒媚》詞‘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也。”第二說也始自張惠言,他在《詞選》卷二中說:“時石湖有隱退之志,故作此二調以沮之。”第三說見復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予謂白石此詞亦與合肥別情有關。”諸說內容,大體如上。但是,細按全詞,覺以上話說均似牽強。與《暗香》合看,這首詞似仍含有個人身世飄零與今昔盛衰之感。《暗香》重點是對往昔的追憶,而《疏影》則集中描繪梅花清幽孤高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對青春、對美好事物的憐愛之情。
上片寫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綴玉”三句自成一段,它描繪一株古老的梅樹,樹上綴滿晶瑩如玉的梅花,與翠禽相伴同宿,暗用趙師雄夢花神的故事,更覺傳神。“客里”三句寫梅花性格,用杜甫《佳人》詩意,比喻梅花如同被時代遺棄于偏僻角落的美人,她品性高潔,絕俗超塵,寧肯孤芳自賞而絕不同流合污。“昭君”至上片結句是詞中重點,寫梅花的靈魂。意謂:梅花原來是昭君的英魂所化,她不僅有絕代佳人之美容,而且更有始終索系于祖國的美好心靈。這四句,把梅花這一形象提高到愛國主義的思想高度,襯出對梅花理應持有無比愛護的思想感情,與下“早與安排金屋”等句相呼應。下片寫對梅花的憐愛。換頭三句推開一筆,聯系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說明,梅花不僅有美的容貌、美的靈魂,而且還有美的行為——美化和裝扮婦女。“莫似春風”三句正面提出:應在梅花盛開之際予以百倍愛護。與上片“昭君”等句相給合,是全詞題旨之所在。“還教一片”至終篇,承上,從兩個不同側面來繼續深化梅花的形象,申明愛護梅花的必要性。一是從音樂這一側面來加以深化。由于對梅花愛護不夠,所以免不了在梅花凋謝隨水東流之后,通過《梅花落》這一曲調來寄托自己的哀思。二是從繪畫這一角度來加以深化。為了紀念梅花優美高潔的形象,畫家們用自己的彩筆把梅花納入自己的畫幅中去。但是,這樣做的結果,也只是徒有其形,而無其神,徒有其色,而無其香了。即使由此而覺悟到對美好事物應加以愛護,但已為時過晚,悔之無及了。由上可見,這首詞雖然寫的是梅花,但卻寄托了詞人自己的不幸遭遇。詞中的梅花,比之《暗香》,似有更多的概括性與某種典型性。《疏影》中所出現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靈魂,梅花的遭遇,不僅寄托了作者個人身世飄零的感嘆,同時也包括了與作者經歷、思想、遭遇相同的人在內。這首詞,客觀上鞭撻了當時社會對人才的壓制和對美好事物的摧殘。
這首詞最顯著的特點是自始至終把梅花當成有靈魂有性格的人來寫。作者賦予梅花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開篇三句,表面看,不過寫的是綴滿枝頭、晶瑩如玉的梅花而已。但是,讀者聯想到趙師雄夢花神的故事以后,那梅花便變成紅粉佳人,那“翠禽”便變成能歌善舞的綠衣神童。“客里相逢”、“無言自倚修竹”更是明顯的擬人。“昭君”以下進一步賦予梅花以愛國的思想情感。下片里的“金屋藏嬌”,均是如此。所以,詞中的梅花不僅有開有落,而且有生有死。故此,當梅花凋謝之后,“隨波”而去,人們免不了要吹奏哀怨的曲調來表示悼念,甚至還要通過“小窗橫幅”來攝下梅花那使人永難忘懷的儀容。在把梅花當成活的生命來加以描繪的時候,作者煉詞鑄句并適當運用一些領字,起到了化虛為實的作用。周濟指出這首詞是“以‘相逢’、‘化作’、‘莫似’六字作骨。”也就是說,這六個字在化花為人的過程中起了催化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