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橋的散文 關于橋的散文
描寫橋的散文篇1:橋
當你在我身旁冷漠的飄過,我希望有座橋,讓我們有機會一起去看海的廣闊……
當星星失去了亮光,我希望有座橋,讓我把天上電源打開……
當身邊的很多人不再像以前那樣聯系,我好希望有座橋,讓現在和過去相連,共同舉杯——祝福青春!
當我一個人在教室里自習,我好希望有座橋,讓我和同桌再相遇,共同聽音樂——奮斗!
當我在食堂無味地嚼著菜肴,我好希望有座橋,能通向家里的廚房,媽媽端上一盤菜肴說:“孩子,多吃點!”
當那些日子我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大學的一角,我好希望有一座橋,能通向我精力充沛的日子……
當我在好些時候在無聊地逛著空間,我好希望有一座橋通向過去只有收音機的童年,聽著《千里共良宵》的安逸……
當我在慌亂中找不見自己的我未來,我好希望有座橋,
通向悄無聲息的世界,誰也不認識我……
當我在夜里對自己說:自己很堅強!我好希望有座橋,通向家里看看我的爸媽……忍住眼淚!
當我在寢室里一個人無聊的彈吉他,我好希望有座橋,能通向我的她哪里,讓她唱,我來談!!!
當我在圖書館咀嚼書本時,我好希望能有座橋,能通向童年那簡陋的課堂,聽著老師說:“大家和我一起念!”
好希望有一座橋,再在街上,我們三五個一群霸街;好希望有一座橋,看見希望在我頭頂——觸手可及!
好希望有座橋啊,讓我們在對頭相見,不論你是誰,我們都是那樣純真,那樣真摯,真誠地相互問好!
好希望有座橋,通向每一個人的心中,讓這校園真正成為一個家!
描寫橋的散文篇2:回憶在橋
愿化作一座石橋,經受五百年的風吹,五百年的日曬,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從橋上走過!
——題記
“橋”。這個事物在人世間早已司空見慣。中國有著名的四大古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廣濟橋。連國外也有精美絕倫的法國米洛高架橋,美國七英里大橋,土耳其博斯普魯斯大橋……這些,都聞名于中外。它們靠的不僅是自己精致的外表,還有自己特有的氣勢來贏得世人的贊許。同樣也因為“橋”,而衍生出許多美麗的愛情故事。我最鐘愛的還是“那一場康橋絕戀”。
中國現代詩人徐志摩與中國建筑家林徽因曾在康橋邂逅并譜寫下那一段浪漫情緣。無論是緣是債,是悲是歡,是苦是甜,都要學會嘗試,學會開始。蝴蝶飛不過滄海,沒有誰忍心責怪。這句話好像來自于歌詞,無論是誰寫的,許多人就這么愛上了。那是因為人生充滿太多的無奈,我們都明白在浩瀚無垠的滄海,你我就是那弱小的蝴蝶,縱然給了一雙翅膀,也終究飛不出茫茫海域,飛不過蓬山萬里。明知如此,依舊有許多人為了一場愛戀,去奔赴無期的將來。撐一支長篙,獨上蘭舟,有多少人懂得隨遇而安,適可而止?
知道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人,就一定知道那一場康橋之戀。也許唯有康橋,才配得上他們那一場美麗的相逢。她們在康橋下熱情相擁,又在康橋的月色下揮淚告別。我們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點點滴滴,卻可以從《再別康橋》一詩中懂得,明白,字字句句無一不體現了他們在康橋下的種種,他們讓往昔的情景重現,讓所有讀過他的詩的人們都伴隨著美好的意境去了那充滿愛的康橋,也都愿意隨著徐志摩甘心做一株在水底搖曳的水草。
林徽因與徐志摩在康橋寄存了彼此的夢,在多年后,徐志摩重游康橋,也正是為了尋找當時遺落于此地,不知飄向何方的重重夢境,才會在沉默的夜晚,假裝云淡風輕的寫下那一場別離——“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會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出的無奈。這也是屬于徐志摩的那一份執著,那一份愿等心愛之人歸來的耐心。
有句話說的好:“我愿化作一座做石橋,經受五百年的風吹,五百年的日曬,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從橋上走過!”然而,徐志摩將自己的感情幻化為橋的靈魂,只愿多年后林徽因重游此地時能夠感受到他的心聲。
愛情在橋,執著在橋,只要橋不倒,情便永遠不會淡,那份執著便永遠存在。
描寫橋的散文篇3:家鄉的橋
家鄉的橋,是架在我心中的橋,是連結家鄉與城市文明的橋,是家鄉通往富裕的橋。家鄉的橋,縮短了家鄉與城市間的距離,加快了家鄉走向富裕的腳步。家鄉的橋,給我過去的生活產生了美好的回憶,對我今后的生活產生了美好的向往,我的思維深處又泛起了陣陣波濤。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家鄉通往外界沒有橋,為了過河方便,避免河水濕了鞋子,家鄉的好心人只好在河里橫著擺上一些很不規則的石頭,這樣,過河的人就可以“摸著石頭過河”,即便這樣,人們過河時,還是提心吊膽,兩腳踩著那不穩固的石頭,左搖右晃,一不小心就要掉到水里去,為了避免掉到水里,常常看到,有人索性脫掉鞋子、赤著腳過河,這樣雖說麻煩點,但過河就順利了。說起過河,兩手空空過河還是比較容易些,一旦提著東西、載著東西、推著東西過河可就麻煩了,我老家種植養殖戶比較多,成熟了的水果、大姜要進城趕集去賣,有的牲畜養大了要用小推車推著到鄉鎮食品站去送,或到集市上去賣,過河是避免不了的,像這樣推著、載著東西過河自然就很麻煩。我兒時就親眼見過一個村民推著一頭很大的豬到食品站去賣,在平坦的路上,豬既不哼唧,也不亂動,而推著過河時,河里亂石較多,人一用力,小推車一晃蕩,就不穩了,顛來顛去,這時,被橫著捆綁在小推車上的豬就開始發威了,一邊大叫,一邊晃動,似乎要掙脫了身上的繩索一般,小推車就開始前后左右晃動起來,這個村民就有些招架不住了,又撒不了手,就急得大聲喊人過來幫忙,岸邊三、四小伙子聽到喊聲迅速跑了過去,連豬帶小推車架到了平坦的路上,這才放了心。像這樣平時過河還不算難的,不管怎么樣說,還能過去河,可一旦碰上了陰雨天,大雨傾盆,山洪暴發,單槍匹馬也沒有敢過河的了,大河阻隔了交通,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村子就中斷了與外界的聯系,封閉了信息。這個時候,外村在這里上學的學生可就苦了。當時我老家在周遭屬大村,在本村成立了小學,也是周遭唯一的小學,沒辦法,鄰村的學生就只好到我村上學,平時上學過河時,互相攙扶、照應著,踩著石頭就過來了,可一旦遇上下大雨就沒咒念了,沒有敢冒險過河的。若是在河南岸,就只好先別來上學了,若是在河北岸,就只好先別回家了,各班班主任就統一集合在教室里等,一直等到雨停了,河水小了,才能過河。這樣,一到下大雨時,班主任老師就撓頭,學生家長更著急,都沒有什么好辦法。
在沒有橋的年代,有車也進不了村,當時老家有一位副司令員回家探親,專職司機開著吉普車,隨身警衛護送著,一路順順利利,好不威風。可到了老家村南的河里,就不是那么順利、那么威風了,車怎么開也進不了村,更不用說到家門口了,沒辦法,這位副司令員也只好把司機和車都留在南河的沙灘上,自己便和隨身警衛提著行李走回家里,那時農村孩子大都沒看到過汽車,一聽說南河沙灘上停著一輛高級吉普車,都想過去看看汽車是什么樣子,我和小伙伴們也都跑了過去,大飽了眼福,這件事一直成為笑談,印象非常深刻!
家鄉祖祖輩輩倍受無橋之苦,人們談橋興嘆。歷史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里也增加了集體收入,加之村民的大姜、蘋果都需要對外銷售。沒有橋可不行。這時,老家的掌舵人就開始考慮建橋的事了,村委出錢,村民出工出力,很快就建起了兩座橋。建起南大橋,連通了老家與城鎮,也連通富裕文明,建起了東大橋,連通了本村村民,也連通了友誼感情。
家鄉的橋,是農民致富的橋,是溝通信息的橋,是城鄉溝通的橋,有了橋,老家與外界四通八達,老家與外界互通信息。家鄉的橋,給家鄉父老鄉親帶來了福音,給我帶來了無比喜悅!
看過“描寫橋的散文”的人還看:
1.優美散文橋
2.描寫橋的散文
3.寫橋抒情散文
4.有關橋的散文詩
5.關于描寫廊橋記憶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