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爺爺的散文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有時會覺得和他們的感情比父母要深厚得多。關于回憶爺爺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回憶爺爺的散文篇,歡迎大家閱讀。
回憶爺爺的散文篇1:緬懷爺爺
我是爺爺看著長大的,從小到大,我的記憶里到處都有爺爺的影子!
父輩們弟兄很多,到我們這一代,我們兄弟姐妹們加一塊十多個,所有孫輩中,從小就只有我一個一直在爺爺身前,所以爺爺最疼我。父親常年在外,母親一人操勞家務,還得上班,一直都是爺爺奶奶帶我。依稀記得爺爺送我去上幼兒園時帶我去買汽水的情形,那個有點胖的阿姨總喜歡輕輕捏著我的臉蛋說,小家伙以后可得好好的孝順爺爺哦!那時候家里并不是很景氣,可是夏里爺爺每天都會給我買汽水,爺爺生活很節儉,對我卻是十分溺愛,這讓小小的我自豪了好長一段時間。
爺爺是我的啟蒙老師。爺爺很喜歡文學,教會我識字以后,他就開始教我背唐詩宋詞。爺爺用很生動的故事給我將那些詩詞的意思,介紹那些文人墨客。爺爺用一張很精致的硬質紙做了張目錄,畫了小格,用很好看的楷體字在格子里寫下題目,作者和朝代。每個午后,爺爺會帶著老花鏡,拿著它坐在院子里的樹蔭下,微閉著眼鏡,靠著藤椅聽我背詩詞,蒲扇邊還有個讓我害怕了好一會的戒尺。每次背錯的時候,爺爺就用它輕輕的在我小腦袋上拍兩下,然后讓我重新背過。六歲上小學前,我已經能整整背下三百首唐詩和一百首宋詞了。爺爺寫的一手好看的毛筆字。從背詩詞那年開始,爺爺教我練習毛筆字。每天背詩練字,是我童年里最深的記憶。七歲那年,學校書法比賽,我得了一等獎。那是我在小學得到的第一張獎狀。我記得那天我沖進家門給爺爺看獎狀時,爺爺長長的嘆了口氣,用一張大手輕輕的摸著我的頭,舒心的笑了。
爺爺的手很巧。花園里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草,在爺爺的照料下,一年四季,小院里總有盛開的花朵,盛夏時節更是姹紫嫣紅。小時候很少有特別的玩具,那些陪我走過童年的玩具,幾乎都是爺爺親手制作的。多年后的今天,每次想起童真年代,總會想起爺爺在窗前,帶著老花鏡一臉慈祥的笑容的樣子。
就在爺爺深深的疼愛里,我走過人生最無暇的路程。爺爺見證了我走過的每一個足跡。多年后,回首遙望時,我才發現,爺爺就這樣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我的成長,我身后的每一個足跡里,都深深的印著爺爺指紋,是爺爺,在那個懵懂時代帶著我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也是爺爺,讓我的童年充滿了愛和最甜美的回憶。爺爺用慈愛,替我揚起了前進風帆!爺爺,真的謝謝您!
爺爺的脾氣不好,甚至有些暴躁。那些年,父親常年在外,爺爺和母親常常會因為些小事吵的很兇,有時候爺爺甚至會摔東西。但是爺爺心里很坦蕩,從來沒有在事后故意的刁難母親,甚至是很關懷。爺爺跟母親說過,“這些年你也很不容易,這么大一家子,他爸又不在跟前,里里外外的都靠你忙活著,我脾氣不好,性子有些倔,有什么說什么,你別往心里去。”這就是爺爺,一個怪怪的老頭。
年輕的時候爺爺吃了不少苦,落了一身的病。后來,爺爺得了糖尿病。高三結束后,爺爺已經不能下床了,但是精神很好。來北京上學的前一天晚上,我替爺爺洗了腳,剪了指甲,躺在他身邊。爺爺拉著我的手細細的撫摸著,長長的嘆了口氣說,“老了,不中用了,該走了!”我鼻孔一酸,爺爺還是那么慈祥看著我,接著說,“亞龍啊,從小到大,你就沒自己出過遠門,你太老實,出去了要多長個心眼,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一個人在外邊自己多操點心,該吃好的就吃好,別省著。手腳也別太大方了,你爸媽掙錢不容易!出去了就要全靠自己了,常給家里給個信兒,爺爺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假期里再見到你了。”說完已是老淚縱橫。我拉著爺爺的手,那雙手已是布滿了老繭,干枯的幾乎沒了血肉,在燈光下,居然那樣的慘白。這...這還是那雙寫一手好字的巧手嗎?看著滿臉褶皺,布滿了淚光的爺爺,我泣不成聲。
其實爺爺的身體狀況我很清楚,只是不愿意去承認。習慣了回家時喊一聲“爺爺,我回來了”,習慣了出走前聽爺爺叮嚀我“路上小心”。爺爺病重的那些日子里,我一次次的祈求著,祈求著奇跡的出現,祈求著上蒼的眷顧。
08年那個夜里,父親打電話告訴我說,爺爺突然病發...想起前一天和爺爺通話,爺爺還一次次的叮嚀我天氣涼了,要注意身體,我的腦海里一片空白,我不相信那個曾經那樣疼我爺爺就這樣走了!從此以后,我再也聽不到爺爺跟我說“路上小心”了,我再也看不到爺爺慈祥的笑容了,我再也聽不到爺爺講那些七零八落的故事了,爺爺再也聽不到我說“我回來了”,爺爺再也看不到我寫的楷書了,爺爺再也吃不到我削給他的蘋果了...
回憶爺爺的散文篇2:爺爺走后
自從爺爺走后總覺得應該寫點什么?
去年冬天。在學校課的我,接到一個家里打來的電話,我沒接,說實話我對這個并無多少好感,就好似一個冷冰冰的金屬城堡沒有一點溫暖。
電話接連不斷的打來,我終于不耐煩的接了起來;“什么事?”“爺爺今早上走了”。“什么?”“爺爺今早上走了”電話里的聲音很弱,似乎被黑白無常抽走了三魂七魄。我心里似乎有什么掉了?渾身不自在。放學后打了個電話給班主任請了假,便坐向了開往爺爺家的火車。
車上我一直在想,怎么會呢?爺爺的身體一直都很好!怎么會突然垮下來呢?肯定是那老頭在逗我!給我們全家開一個玩笑,等我回去后,他老長的煙鍋一定會打在我頭上說:“我騙你的小P孩。”
窗上的玻璃被冰冷的雨絲打濕,在高速運行的火車下慢慢結冰。
車上沒什么人,我把窗子打開,絨毛般的雨絲慢慢的覆蓋在我的臉上,似乎不怎么冷?我用手機放了一首歌軌跡。
到站了,車外面好冷,我打了個哆嗦,這么冷的天氣爺爺一定在火爐邊喝酒、看電視……。
我加快速度向熟悉中的那幢屋子走去,進門后爸爸抱住我說:“超,我不多說了,你去給爺爺磕個頭。”此時爸爸往日的霸氣沒了,現在的他,只是一個會哭的孩子。
我跪在地上,看著那大大的奠字下的照片,爺爺坐在板凳上,手里拿著他的煙袋,翹起二郎腿,靜靜的與我對視,似乎呀把我看穿。
我心里狠狠的詛咒著,你還沒帶我去山上去下扣子拿野兔呢,你怎么能睡著呢?不爭氣的眼淚流了出來,我悄悄的抹去,不想讓別人看見。
第二天起床的時候-,看著周圍一切都沒變化,似乎昨天的一切都沒發生。但下樓的時候,房間里的一切提醒著我,一切都是真的。原來我沒做夢。爺爺真的離開了。
入葬的那天,我抱著他的象框走在前面,看著照片中熟悉的面孔,我想起小的時候,父母忙于工作,我從四年級開始就在爺爺家度過,那時的他身體很健康,說點故事信手拈來,他很喜歡開玩笑,每次只要我和奶奶鬧矛盾,爺爺就打個哈哈開個玩笑就化解了尷尬的氣氛。奶奶的脾氣很不好,每次她一生氣,我就跑到爺爺那,一個老男人和一個小男人,對視一眼,爺爺就笑著說:“就當沒聽見,是空氣。”我聽了嘻的一聲笑了出來。
印象中的他似乎什么都會,農活就不必說了,他可是很厲害的,他種出來的東西都比別人大,比別人好。我最佩服的是他能做各種各樣的小玩意,什么弓箭啊。騾陀啊,果子槍什么的,他都會,每次我都喜歡悠他幫我做一個。
那時的他就像一個無所不能的神,沒他不會弄的東西。
爺爺脾氣好,但壞起來的時候,就像一頭發怒的獅子,一句:“信不信我一煙鍋打死你?”把我嚇的一楞一楞的,大氣都不敢出。
我在想,他這么開朗的老頭,至少活個九十多歲吧,等我的孩子叫他老祖的時,他一定笑得合不籠嘴。說:“我有重孫子咯……”沒想到他的身體會突然變得如此的差,再一不是那個詼諧的老頭子了。冰冷的淚水滑到嘴里,好咸!我這樣想著……
看著慢慢被掩蓋的棺材,我真想把他從棺材里面揪出來說:“老頭,你聽好了,我壽命分你一半,你快點從里面跳出來,嚇他們一跳!”不過這終究是不可能的了,我只能對了棺材說:“爺爺!好走,等以后,我帶起你的重孫子來看你的時候,你一定要笑喔!”
這一年的冬天出奇的冷,不過沒有雪,否則我要堆個雪人,對他說:“老頭,走我帶你去抓野兔去!”
回憶爺爺的散文篇3:爺爺的往事
前些日子回老家,擇地將爺爺重新安葬。看著新豎立起來的墓碑,讓我又一次想起爺爺,想起爺爺的往事……
因為兄弟姐妹多,在我的記憶里,小時候我跟爺爺睡在一塊兒。
爺爺的睡屋只有幾平米,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個柜子,剩下一條兩尺來寬的過道。睡屋里間還有一間小屋,小屋的地面釘有一層木地板,木地板離地面大約七八寸高,放著好多壇壇罐罐,用來儲存家里的所有食物,家人稱這間小屋為“地倉”。
爺爺十分疼愛我。臨睡前,他常常走進地倉,拿出幾顆花生或者一小塊片糖給我吃。在那吃不飽的年代,睡前常有點兒東西吃,那怕吃一塊拇指般大小的糖塊,我都感到十分愜意。
爺爺的睡屋里有一個箱子,箱子的內層是木板做的,外層用棕繩編織了一個外套,我們稱它為“藤箱”。爺爺的藤箱不輕易打開。有一天,我趁爺爺不在,找到鑰匙打開藤箱,翻開上面的衣物,發現箱子底下有好幾個證章。我清楚地記得,有“渡江戰役紀念章”、“廣州解放紀念章”、“海南解放紀念章”。還有哪些紀念章,我記不清了。印象很深的是,箱子底層有一張復員退伍證書,雖然紙張已經泛黃,但字跡仍很清楚,證書的右邊有一張爺爺的照片,理著光頭,但很英俊,左邊落款處有“劉伯承”、“鄧小平”的名字。
偶然的發現令我驚奇,爺爺當過解放軍?有過光榮的歷史?怎么從來沒聽他提起過?更讓我感到納悶的是,每年“八一”建軍節,村里的所有退伍軍人都在大隊開會聚餐,卻從沒看見爺爺參加。我暗暗地想,難道爺爺有什么不光彩的經歷?在那個特殊年代,我雖然年紀不大,但也能感覺到當時的政治氣氛,有段時間,我還曾看見爺爺被集中到一個地方審查,所以,我就更不敢多嘴了。
后來,我失學務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無暇在意爺爺的往事了。
記得爺爺種了一塊煙地,我見他常去施肥除草。等到煙葉長得又肥又厚,爺爺把它摘下來曬干,然后疊好壓成餅狀,切成很細很細的煙絲。爺爺兜里常有一個煙斗,用一根五六寸長的小竹桿做成。在竹桿的根部挖一個小窟窿,然后燒紅鐵絲,穿通竹桿內的竹節,與根部的窟窿連通。撮一撮細煙絲塞進窟窿,點燃煙絲便可抽煙了。看爺爺抽煙時,我在想,等我有了錢,我要給爺爺買卷煙……
在我的記憶中,爺爺少有空閑時間,喂豬、做飯、帶年幼的弟妹,各種家務活兒都夠他忙的。我還常見他砍回毛竹,削成薄薄的竹篾,織成籮筐、糞箕、禽籠之類的竹器,在新編籮筐上寫上家人的名字,他的毛筆字很漂亮。看著爺爺那雙青筋突起的手,我隱隱感覺到,這雙手累積了爺爺一輩子的艱辛;看著爺爺那張溝壑縱橫的臉龐,我又隱隱看到,這張臉刻下了爺爺歷經的滄桑……
1973年的初夏,爺爺因病去世。按照村里老人過世的舊俗,一副棺木,一抔黃土,一掛鞭炮,一摞紙錢……
此后的日子,從旁人口中,我略知了爺爺的一些往事。
抗戰爆發以后,國民政府為了抗日而大量征兵。爺爺三兄弟,他排行第二,當時已過而立之年。據說原來應征對象是三叔公,但爺爺擔心三叔公年輕老實,怕他在外吃虧,于是,自告奮勇頂替三叔公應征。一走就是10多年,直到全國解放后才解甲歸田。
我終于明白!爺爺為什么從不提起他的往事,爺爺曾經參加過解放軍,為什么“八一”建軍節沒他的份?原因只有一個:爺爺當過國軍。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不管你曾有過怎樣的光榮歷史,只要你跟國民黨有半點兒瓜葛,你的歷史就有問題。不但不能享受什么榮譽,還可能會有諸如關押、審查、批斗之類的待遇。在那樣的年代,爺爺的遭遇可以想像得到。讓一個曾當過國軍的人參加建軍節,豈不玷污了這個光輝的節日!
爺爺那段從軍的往事,我幾乎一無所知,村里也很少人知道。曾聽一位堂叔說,爺爺曾到過緬甸,我想,莫非爺爺參加過滇緬遠征軍?小時候我曾聽爺爺說,抗戰時他到過很多地方。爺爺到底打過多少仗,捱過多少苦,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爺爺曾在抗戰時轉戰東西南北,爺爺曾在國家危亡之時為國作過貢獻。從爺爺曾經參加過抗戰的事實中,我由此猜想,爺爺也許曾是驅逐虜寇的勇士;從爺爺珍藏的那些解放紀念章中,我又由此猜想,爺爺也許曾是解放戰爭中的英雄……
直到80年代初期,我才想起爺爺的珍藏,可是翻遍那間睡屋,再也找不到我曾看過的東西。如今那間睡屋早已是殘垣斷壁,那些東西也早已不知下落。我后悔沒有把爺爺的珍藏保存下來,我后悔沒在爺爺去世前弄清楚他從軍的往事,我后悔爺爺沒能夠趕上我給他買卷煙;我后悔沒留下爺爺一張照片或一件遺物;我后悔……
30多年過去,我常想起爺爺,也為爺爺當年的遭遇而不平。然而,除了懷念,除了后悔,我還能做些什么呢?
爺爺的往事已隨他而去,一位抗戰老兵的歷史,也成了被塵封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