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花的散文
關于小花的散文篇1:小花
在空間偶然看到一張滿目李子的照片,不禁想起這張照片的主人,我的發小---小花。
在童年的記憶中,她是個很“富有”的人,因為她外婆家有一片李子園,一到這個季節,她的書包里就藏滿了各種各樣的李子,蘋果李、秧李、豬血李……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了。但是不管怎么樣,總會有一份是屬于我的。
李子大抵是農村的孩子最容易獲得的水果之一吧,就算自家沒有,鄰居家或者鄰居家的鄰居家一定會有。它個頭不大,但是飽滿圓潤,不吝嗇,不矯情,密密麻麻的,滿樹都是。到了成熟的季節,有一種清新的果香彌漫樹旁,讓人垂涎。其實我是不大愛吃酸的東西,即便現在也是如此,那時的她是不知道這些的,我也從未與她說起過。我記得,小時候,我們一直是同班,幾乎是每天,她都會早早地來我家等我一起去學校,一下課就膩在一起,然后把她從外婆家摘來的新鮮李子悄悄地塞到我手里。她外婆家的李子可與別家的不一樣,個大色鮮,味道應該還不錯。她幾乎每節課間都會給我一顆或者兩顆。我每每只是把李子含在嘴里,不敢咬破,怕那層皮里面奇酸無比的果肉會酸掉我的大牙,直到上課又把它完好無損地吐出來,當然,這些,直到現在她也是不知道的。后來是她家門前的水蜜桃、桔子,他爺爺種的黃瓜,還有秋天的板栗……是各種各樣的好吃的,她都會,第一時間地,留給我一份最好的。
她家和我家之間只隔了一座不高的土坡,要是我們各自站在屋頂,都可以互話了。偶爾我會去她家,或者她來我家,美其名曰一起溫習功課,事實上是打著學習的幌子,沒心沒肺地玩耍。那時候我們的眼眸還算是比較清澈,沒有太多的壓力和憂傷,曾經穿著校服一起在豆苗叢中拍照,一起沐浴純美的夕陽,一起追逐飛舞的蝴蝶,一起采摘散開在路邊的小花。直到初三,我們分開了,不過也在同一層樓的教室,我們各自有了新的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少了,但是一有美好的事情,還是會互相分享。我的性格有點野,她是乖巧溫順的,在這認識20多年的時間里,我們從來沒有因為任何事情吵過架。
高中以后,我們去到了不同的學校,很難得見一次面,那時候我們都還沒有手機,不會上網。她偶爾會給我寫信,告訴我她在新環境下的不適,我會把小說里的故事說給她聽,以及我那天馬行空的想法。她總是無條件地信任我,支持我。
再后來,她上班了……見她大多都是在視頻里。我是個很懶的人,很少主動給別人打電話,但是某次等公交車的時候,我突然很想很想她,給她打了個電話,還騙她說我要結婚了,過年務必要回來參加我的婚禮,其實是很想很想見她了,僅此而已。不過,過年的時候,我如愿以償地見到了她,她踩著一雙恨天高,看起來成熟了很多,大紅的外套,說是為了參加婚禮,可是幾句話下來,就流露處那成熟裝扮所遮蓋不住的天真,猶如記憶中那純白的小花。
小花,你如這名字一般,給了我太多溫暖的記憶。如今,我們都到了該追求自己幸福的年紀,你亦如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落落大方,遺憾的是身邊少了一位護花的使者。要是明月有心,我許它照亮你王子來時的路,日夜不停歇,帶你奔向幸福。
我摯愛的姐妹,無論你在哪里,只要你幸福,就好。
關于小花的散文篇2:小菊花
菊花,清雅淡泊,不畏霜寒,獨自怒放于秋風落葉之后,與梅、蘭、竹一起合稱花中四君子。曾以其高尚的情操和超凡脫俗的高雅氣質而倍受世人青睞;因不合時宜的開放受到了高雅之士的贊賞,晉朝的陶淵明可以說是堪稱寫菊花的鼻祖,他的“采菊東籬,悠然見南山”以其悠然自得的恬淡心境而被隱逸者視為知音,也因此而贏得了清高志士的推崇。
菊花這不屑與百花爭春的花中君子,曾以其不妖不媚的風姿和清雅素潔的花韻及其花品成為中國墨客畫士筆下常常獲取的素材,也曾為墨客畫士留下不少的丹青妙筆傳世佳作。那一株株、一叢叢的菊花經過丹青妙手的一番侍弄則顯得栩栩如生,清香四溢。
菊花不但在畫家的筆下吸引過多少人的眼球,而且在中國的詩壇上也是光芒四射,久開不衰。曾以其不畏霜寒的精神和高風亮節的品格而博得了歷代詩人的爭相詠頌,因此在中國的詩壇上同樣留下了不少關于描寫菊花的不朽詩篇。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把菊花描述得淋漓盡致,不失為一篇千古傳頌而又膾炙人口的菊花詩佳作。他的另一首中寫道是“……。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也是后人爭相詠頌的名句。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書中有十二首關于描寫菊花的詩,讓人讀起來,就如同是在翻閱一幅描繪菊花的菊譜。詩以各人不同的心態,不同的心境,而去表現不同的思想。可以說是從靜態去描寫,從動態去形容,以各人的觀點,各人的看法,從不同的審視角度去描寫,把對菊花的描寫和形容都推向了高潮。在十二首關于描寫菊花的詩中,其中猶以林黛玉的菊花詩更是出群拔萃,她寫的《菊夢》、《問菊》、《詠菊》,以自然新奇而一舉奪魁。《詠菊》中的“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就顯示出林黛玉高超的藝術景界超凡的才華以及不同凡響的見解。難怪史湘云會說:“真個把菊花問的無言以對”了。對于她的《詠菊》中“一叢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的詩句,今天提起來我都還記憶猶新。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一向不拘泥于形式,收放自如,以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而別具一格;以任情任性,下筆大膽,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形成了她自己的獨特風格,難怪寶玉評判林黛玉的詩是別開生面,她的菊花詩更是她寫過的詩中的佼佼者,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過目不忘。
宋代蘇軾的“ 荷盡已無摩雨蓋,殘菊猶有傲霜枝。……。則展現出當荷花隨夏天的離去而逝的時候,而菊花卻是迎霜怒放的情景。
我國早期的女革命家秋瑾對于菊花的描寫,更是另辟溪徑,表現出非凡的見地,一首“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澤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爭奈黃花耐晚風。”就讓世人自嘆弗如。菊花,在這位鑒湖女俠的筆下被賦予了頑強的抗爭力和堅強的戰斗力。菊花在這位鑒湖女俠的筆下既不是憂怨纏綿,也不是恬淡閑逸,而是歷經磨煉,屢挫不衰的風中英豪;菊花在這位鑒湖女俠的筆下既不是逃避現實、與世無爭的消極主義者們的精神寄托,也不是獨自隱逸于秋風落葉之后獨善其身的隱士風格,而是傲骨錚錚,充滿著意志風格,敢于向世俗挑戰的烈烈西風中的的霜中奇葩。
一代老革命家陳毅也留下了頌揚菊花的不朽詩篇。他的《秋菊詩》“秋菊能傲霜,風霜惡重重。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不但道出了菊花傲霜耐寒的本性,而且表現出菊花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慨和百折不撓的無畏精神。
菊花將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在文人畫士的筆下,被賦予時代氣息、時代的風格。
愿菊花這枝久開不衰,永不言敗的奇葩,在中國的文壇上光芒四射,放出它應有的光彩。
關于小花的散文篇3:芍藥花
紅藥橋邊叢叢的離草,一年一度地盛開著。
葉子色澤碧綠,隱約泛著墨色,看上去富有光澤,尤為堅韌,簇擁著一朵風姿綽約的花。
那是一朵怎樣的花?
四周大片的花瓣是瀲滟的紅波,漾著嫵媚的胭脂。薄薄的幾片,約兩三層,錯落有致,優雅地舒展開來,形成一個完美的輪廓。而中心,看上去又像一朵花。那花瓣清瘦、修長,顏色也是灼灼的紅,但與周圍的花瓣相比,略有不同。底部的顏色透著水的光澤,變得素雅起來,愈往上顏色越發清淺,只剩那抹柔麗未散,最后,成了潔凈的銀白。
整朵花層次分明,色彩變化多端,讓人眼前一亮。在她身上,艷麗與清雅并存,嫵媚與恬靜相輔,不愧群芳之相——芍藥。
芍藥不僅形美,藥用價值也很高。
中藥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藥的根,它是鎮痛的良藥,對女子的腹痛、眩暈等病癥有效。芍藥的種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摻合油漆作涂料用。葉富有鞣質,可提制栲膠,也可用作土農藥。
芍藥品種繁多,有四十余種,貴為僅次于“花王”牡丹的“花相”,各類品種的雅號當然也不少,如“西施粉”“冠群芳”“御衣香”等等,而其中最有名的,還數貴品種 “金帶圍”。關于它,有一段傳說呢。
北宋年間,韓琦鎮守揚州。一天,禪智寺的芍藥圃中,一株芍藥開了四朵花瓣深紅,腰有金線的奇花。這種芍藥從所未有,極是珍異。下屬趕忙稟報,韓琦駕臨觀賞,十分喜歡。見花有四朵,便想再請三位客人,一同賞花。那時揚州有兩位出名人物,一是王珪,一是王安石,都是大有才華見識之人。韓琦心想,花有四朵,人只有三個,未免美中不足,另外請一個人罷,名望卻又配不上。正在躊躇,忽有一人來拜,卻是陳升之,那也是一位大名士。韓琦大喜,次日在這芍藥圃前大宴,將四朵金帶圍摘了下來,每人頭上簪了一朵。
這個故事叫《四相簪花宴》,后來,四人后來都做了宰相。
芍藥是廣陵的市花,花語是依依惜別,正體現了我們揚州人的熱情好客。古人常道:“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再親密的友人也有別離的一天。臨行前,那一朵芍藥,是我們的寄語:朋友,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