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陪伴家人的散文
同父母共處的時光使我懂得陪伴是最大的孝順,有兒女陪伴,父母是幸福的。關于陪伴家人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陪伴家人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陪伴家人的散文篇1:陪伴就是最好的孝心
昨日晚飯后,我們來到運動場鍛煉。
鍛煉中,先生問:“今晚我們去不去醫院看母親?”看著他,我心里想:下午我已見著父母了,父母是在家吃過晚飯才去醫院的。于是我便回答:“隨便。”接著又說:“聽說醫院剛死了人,尸體還擺在病房里,我有些害怕!”先生伸手搭著我的肩:“怕什么?有老公在呢。”我正笑著,先生接著說:“既然醫院死了人,我們就更應該去一下,母親肯定也有些怕!”
就這樣,我們一行三人鍛煉完便來到醫院看望父母。媽媽正坐在病房的靠椅上認真看著中央3臺的電視節目。先生一見面,就對母親說:“今晚你坐得還算標準嘛!”平時媽媽在家看電視,總是歪著身子坐在沙發上,多次告訴她不要這樣,她總是說:“這樣舒服!”可今天晚上,母親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竟沒有絲毫不舒服之感。
先生站在父母面前,仔細端詳著母親,然后開口問:“現在感覺怎么樣?”媽媽笑著回答:“感覺好多了!”接著又問媽媽:“今天在病房外走了沒有?”媽媽回答:“走了!”然后先生又轉向父親,問道:“在醫院睡得好嗎?”還未等父親開口,媽媽搶先回答:“他倒睡得好喲,在哪兒都睡得那么好!”語氣里多少帶著一絲不滿。
我這母親啊,心思細密,但心事特重,凡事都往心里去,放不下也看不開,所以睡眠常常很差。這不,剛住進醫院的第一晚,就要父親去找醫生給她開安眠藥。醫生遞給父親一張安眠貼,并告訴父親:“30元一張。”我一聽,有些埋怨父親,認為價高不該要,但轉念又想:只要對母親的睡眠有幫助,也沒什么。第二天問媽媽效果,母親直搖頭。
于是當天下午在回家路上,我就在附近診所比較熟悉的醫生那兒開了10顆安眠藥交給父親,要父親每晚給母親一顆安眠藥吃。沒想到當天晚上,母親的覺是睡好了,可早上醒來頭暈沉沉的,仿佛還在夢里。醫生說:這是藥力所致。于是母親再也不敢吃那個安眠藥了,安眠藥也因此被我丟進了垃圾袋。
就這樣,父親每天都要去找醫生給媽媽開一片安定。媽媽呢,也在藥物的作用下勉強入眠。
一直以來,父母就和我們居住在一起。一起的日子,家里總是熱熱鬧鬧。父母也習慣了這個家,習慣了和我們一起居住,總是不愿走出家門。母親總是說:還是家里好!偶爾出去幾天,他們總牽掛著家里,要不了幾天,他們一定就會風風火火返回來。
和父母一起的日子,我也懶了許多,享受著父母的付出與寵愛!如今他們老了,該是我孝敬和“寵愛”父母了。母親時常對我說:你心腸好,一定會有好報的!
其實孝敬父母,是為子女的應盡之責,何談什么回報?每天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看著父母笑,看著父母生氣,那就是當兒女的心中最快樂的一件事!只要父母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就好,其他的別無所求!
關于陪伴家人的散文篇2:陪伴母親
前兩天,聽說四哥從云南回來接母親,想讓母親去春城玩幾天。
我從外地馬不停蹄趕了回來,可還是沒有遇到四哥一行。本來好久沒有和母親說說話了,回來就是想大家和母親團聚。當我到達貴陽的時候,他們開車已經走了。一種失落的感覺,有種小時候離開母親懷抱一樣的眷戀。
母親年紀大了,很多時候我們都常常不在身邊。但母親生活的分分秒秒,都會被我們兄弟相互牽掛著。或者就是一種血濃于水的情感,或者是一種舔犢情深的眷念。
幾十年來,母親含辛茹苦,多少個日日夜夜,我們都在她的心上牽掛著。如今母親已經老去,我們確實應該回過頭來讓母親過一過清閑的晚年。當我們兄弟姐妹遇到的時候,總有這么一個期待,大家也在生活中慢慢落實。可有時,母親也會念念有詞,“跑來跑去的,多麻煩你們”。母親的淳樸,有時總一直在她的內心里。
小時候,陪伴母親,我們是對母愛的一種依靠,停留在母親的身邊,就有一種家的溫暖,也有一種找尋親情停靠的休憩。累了,我們就會往家里趕,尋找一種相依;倦了,我們也會面對著母親嘮叨。可母親從來都是那樣的親切,一如既往的相信著兒女所做的一切。當我們受到傷害,母親會難過,但常常不會表現出來,當我們成功了,母親也會一邊暗自高興,不時也會對我們說“人生路,要慢慢走。”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親對我們的要求,渴望和愛。
然而,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也慢慢和母親天各一方。似乎生活總要這樣把我們安排開去,幾年難得一見,甚至為了工作,我們都只是通通電話,過節過氣只能相互問候一聲。
有人說過,母親是一場場綿綿的春雨,孕育著千千萬萬埋藏在泥土中的種子,激越起一條條河塘中的金爛爛的魚兒,滋潤著一朵朵綠枝頭的花骨朵兒。
可是,實際母親沒有這么幸運,我們母親的青春也只有一回,人生也會慢慢老去。當他們老去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就像褪下色彩的浮云,他們慢慢就會在我們生活中飄遠。或者是因為我們的存在讓他們不得不遠走,也或者是因為我們的出現只能陪伴他們一個旅程。他們就像我們的生活片段,每一段留下的,也只能是一種過去的歲月。
陪伴母親,或者就是我們的一種借口。我們只能在珍惜中陪伴,也只能在記憶中陪伴。當我們忙于工作的時候,總會忘記還有一雙牽掛的眼睛;當我們沉侵在生活的瑣瑣碎碎,我們也會為母親的一個電話而責備。可母親隨時對我們的愛,無時無刻不充滿著深情。
有時,哪怕僅僅陪母親吃一頓飯,我們都會是一種幸福;有時,哪怕只是陪母親聊一聊天,我們也會感覺母親無限的笑靨。或許母親需要的就是那么一點點,可我們給予確是少得可憐。
曾經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一件事。他說,這一輩子他覺得欠下最深的一種感情,就是沒有為母親帶來一天生活的美好。為了她讀書,母親日夜牽盼,可因為還在學校的時候,母親生病他都沒有得到好好照顧,母親在這個期間就走了。每每聽他說,他都會有一種悔恨和遺憾。
其實,生活也不是每個人能夠選擇的,親情的選擇也是一樣。我們每個人不是圣人,也不是孫悟空可以七十二變,但有一點,抓好生活的每一天,至少不能讓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也許就會是一種美好的生活。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陪伴母親,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職責。可有時,這樣的責任我們往往不能達到。雖然父母也不會有想法,但在我們的心里,真的能夠達到陪陪父母,也許每個人都不會真正達到十全十美。
其實,生活里,我們不管對于親情、友情、還是愛情。能夠陪伴著我們的人,母親、妻子、還是兒女,亦或是朋友,大家都是一種緣分。也許我們要求很高,也許我們也付出很多,但對于生活來說,也只不過是一點點。這些人每天陪伴在我們的身旁,他們總會給我們帶來歡樂,了解我們的內心。對于我們來說,早就是一種滿足了。
陪伴母親,不能等一等。
關于陪伴家人的散文篇3:陪伴母親
題記:父母在,不遠游。
母親有高血壓并糖尿病綜合癥,身體越來越不好。近幾年,我總是找著名的老中醫給她開方抓藥,每年吃上幾服,基本沒什么大礙。這一次去深圳前,母親的腳因糖尿病而潰爛,我仍舊找了中醫開方拿藥,不想會有什么事情。
到深圳學習的第二天,外甥女給我手機短信,說母親的病比我想像的要嚴重。我征求做醫生的外甥女的意見,她建議住醫院監測血糖什么的,以便隨時進行治療并控制病情。我給愛人電話準備好住院費用,讓我姐姐陪同母親住院。
雖然安排妥當讓母親順利住了醫院,而我內心去并不安寧。
近兩三年來,由于我到外地工作的原因,跟我住了十多年的母親,開始在我幾個姐姐家輪流住。在母親的心里,只有住兒子家,才是正事。住我姐姐家,母親總是有些寄人籬下之感,覺得不自在。去年,我又回到縣城工作,打算把母親重新接回家住,但是因她年邁,飲食起居已需要有人打理,姐姐們都在農村帶孫男娣女,順便照看母親自然方便些,所以母親還是住我姐姐家。我隔三差五去看母親,每每看到母親無奈的樣子,內心也總感覺欠缺些了什么似的。可我總不能丟下工作方面的事情,自然難以顧全母親,這讓我即歉疚又心煩。
安排母親住了院,我的手機就在游泳時進水而不能用了。想到住院的母親,我安慰自己道,住院費用我出,姐姐們照顧母親,也算合情合理吧。不料又隔一天,妻子打長途電話到我房間,說母親的病很不樂觀。我說,先保守治療,一切等我回去后再做打算,極力掩飾著不耐煩之心情,之所以到千里之外的深圳學習,是因為內容對我確實很重要的。
所謂的學習,說得好聽些,是給老師做助教,其實是用這樣的身份免費蹭大師的課程。這次是美國的琳達老師講的心理學專業課程,對于提升我個人的專業能力及自我成長能力都很重要。在帶領小組過程中,我自然很用心很努力,但第二天我帶領的小組還是出現了沖突。小組成員把對于選擇助教的憤怒指向了我,并在次日提問中展現了出來,搞得主辦方跟大家伙兒都有些措手不及。
琳達老師就像母雞護小雞一樣信任并保護她的助教。并恰當地處理了學員們的憤怒情緒。
花些時間去覺察,發現在帶領小組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甚感倉惶。在憤怒的組員面前,用的是討好的姿態,企圖安撫某成員卻激起了其它組員更大的憤怒。我總想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討好地壓抑著自己的憤怒,卻沒有得到組員的認同。
正如琳達老師對我所說的,覺察自己,繼續針對小組工作。小組內部的沖突轉化成為心靈撞擊,在次日的小組分享中,透過“冰山”,我引領大家都更加真實地看到自己,增進了組員間的理解,加深了相互間的連接。
我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之所以說起組員間的事情,是因為我覺察到自己是身處壓力之下的,而那種討好的姿態更似乎是深入靈魂的。而至所以討好,是因為身處壓力之下的。雖然我放下母親的事情不管,卻難以全我地專心投入到學習當中。用種種“合理”化的想法安慰自己,卻難以讓我從根本上安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