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北京的散文
北京,現代的首都,歷史的謎園。關于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描寫北京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描寫北京的散文篇1:北京,我念你
車從許昌出發,到鄭州之后,人一下子涌上來很多,我尚有坐的地方,在車門一側,再來的人,便擠在旁邊站著閑聊,每逢賣東西的小鐵車推過,人便被擠彎曲過來,再有些彎曲的軀體發出油滑的聲音,讓人想到噩夢。
這是噩夢嗎?從這月24日到29日,我就生活在噩夢里,無話可談,無顏能說,觸及到自己的工作,被他們指謫不斷,況且自己做的不已是那樣嗎?嗜酒扭傷了腳踝,第二天十點才上班,又一次飲酒過晚,第二天剛開電話,就遭到痛斥。已經四十歲的人,自求共恥。
噩夢并沒有結束,自己所作所為難以回顧,昨天出現的近一公分厚的茶幾玻璃,從當中裂開,竟然和腿上的青紫有關,青紫有巴掌大小,一定是某個晚上醉后碰上茶幾又坐倒所故。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噩夢的細節,無顏回顧。
噩夢的又來,都是自己找的,好像我就是回到了一個怪圈中,正常者不滿月,甚至只有半月就開始過把酒癮,然后才出現問題,如此反復。犯酒癮的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工作生氣,就是家庭糾紛,總之是有氣。高興的事后也犯賤,有理由喝酒,不全部就是自己的錯嗎?審戒之,慎戒之,否則,不再天日。
如此,我要到北京,到昱弟那里,離開這個世道,忍過這一段彎曲,過正常的生活。北京,大市可隱,我想念你。
上午九點多些,經昱弟要來的一部車,出公主墳,過幾條不知道名字的大道,有小孩子說頭有些暈啦,就到了目的地。還是他們指出的,他們看到了后來叫做“盤古大廈”的一座火炬形的高樓,和一座天橋。
沒有想到會有這樣多的人,卻只能融入這緩緩的人流,歸隱在他們之間。到處是人,人被幾條隔離線隔開,成九曲黃河之狀。不知道為何有厭惡的感覺,但知道這些美麗的雄偉的建筑,真的面臨時,自己被紅塵俗事所遮蔽,不加他們的本來面目和真實表情,我只是盡義務的給家人留影,取鳥巢的一角,切水立方的面龐,把玲瓏塔降低,避開也許同樣與我的人像身影,而且底線一樣保持著自己的底線:做一個有公道的游客,禮貌待人,愛護公物,不亂扔果皮紙屑。這是一個不壞的記錄。
中午我們原說要到天安門或者美術館,但走到一段民居所在,大家動原意到此停車就餐。是的,我也盯住了這條街巷的傳統風貌,想到傳說中的老北京。下車之后,我說有地方要看,便和他們背道而行。隨著這個古建筑的臨近,我知道他就是久聞的鐘鼓樓。鐘樓高約三四十米,挑檐飛動,老北京從元朝到一九二四年的春夏秋冬,晨鐘暮鼓,處處傳揚,和現代的都市竟然混為一體,想到盤古開天的巨響的億年傳蕩,卻又仿佛一瞬一瞥。
站在新興橋眺望北京的黃昏,秋陽斜照在翠微路南側的大道上,路北翠微大廈的碧瓦挑檐,更加莊嚴典麗。漸漸增多的車流,風塵仆仆來回的不知何許人也,是所謂的北漂?訪客?土著?移民?還是如我逃出來者?晚風仿佛剛剛吹起,卻又“酷似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今天所去的地方是潘家園舊貨市場,那里云集著南來北往的商販,難道還有逃避的人隱居的人?西域高原,遼東半島,故土河南,不一而足。但目睹其面,諦聽其聲,卻無半點凄美,反添微微的穢風,在擁擠的人群中肆意沖蕩,也有藝術嗜好的人們吧?還真有國寶的鑒賞家?但自己最多的還是以并無別樣的常態對待他們。我們知道,藝術的美,甚至“生活”的美,那么樸素的在他們的眸眼中,偶爾劃過一線,并不成方圓,而另一個神情,另一種聲音要強過他們。你知道。
在歸來的路上,昨天實際上已經見過,一個雙腿殘疾的男子,在長長的地鐵甬道上,吉他彈唱這一曲曲舊歌新詞。說新詞是他曾經出過自己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和著股股生命的血腥,在這條長長的甬道上傳蕩。在他的鋪前制成光盤,孤獨的擺放。侄子很快跑過去,投下一枚硬幣,而我想到的是倫敦街頭萊茵河畔藝術者,但我以為,他是北京和老北京的漢闕詞情,天涯詩意,他不愿歸隱。
關于描寫北京的散文篇2:在北京坐地鐵
在北京坐地鐵也有種別樣的風味。
這次我們到通州去辦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韓國茹美女與我們一路同行。因為是下午兩點鐘,不是上下班時間,地鐵里的人不多,我們買票后不急不慢地走向地鐵口,排著隊等候地鐵從前面經過,然后上車,像“土行生”一樣從地下穿行,在合適的地方露出地面,換乘另一路地鐵,最后乘八通線到達通州的梨園地鐵口。時間剛好一個半小時。
前次,我們也是到通州去辦事,早晨乘辦事處的車子,一路堵車。辦事處的同志開著車心里的那個“急”,讓人也跟著急,恨不得車子是“雙棲”車,能夠飛過前面車一路狂奔。可惜不是,只得走走停停,像螞蟻一樣,漸漸地向通州靠近。下午兩點多鐘才到達通州宋莊小堡文化村。找到林凡大師,吃了中餐已是3點多鐘。休息一會兒,再去會見某某,晚上11點多鐘才結束一天的工作。那個“累”確實有些受不了,弄得林凡大師身體有些不適,飯沒有吃,躺在餐廳的睡椅上休息了好一會兒才打道回府。
兩次到通州,兩次乘坐的交通工具不一樣,花費不一樣,到達的時間也不一樣。感覺到坐地鐵比專車更方便,更經濟適用,還不用開導航、也不用擔心走錯路,免去了不少辛苦。
回程,我們沒要韓國茹美女陪同。我們慢慢地將事情辦完、辦好,兩天半后,才不急不慢地返回北京。
北京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城市,東、西、南、北分得很清楚。它自從1969年10月建成第一期地鐵工程、1971年試運行后,北京的地鐵成為中國最早的地鐵。這里的地鐵線路很有特色,除了幾條向外延伸的線外,基本上是環線,錯過了也不用怕,再轉一個圈又到了原地,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那天,我們6點多鐘從梨園出發返回北京,因為通州有不少人趕到單位上班,地鐵比較擠,上車是沒有座位的。車廂里很安靜,少男少女們大都一只手抬起拉著拉鉤,另一只手拿著手機,兩眼叮著手機屏幕,或看新聞、或讀電子書、或梳妝涂脂抹粉、或聽電話、或輕輕地安排工作;坐在椅子上的人也手里捧著書,專心致志地學習。聽到到站的提示時,有人便從里面擠到車門口等候下車。一撥下去了,另一撥又擠上來,人擠人、人挨人,誰也沒有什么怨言。我們各自拖著一個箱子,前面或者后面總是留著一個空間,不至于太擠還可以透幾口氣。越近城市中心,地鐵上的人越多,擁擠的程度越高,但是沒有發現爭吵現象,也沒有發現扒手,要是有什么碰撞,也還是平心氣和地說聲“對不起”。首都還是首都,首善之地,人都文明一些。
到換乘車站,都有指示牌、地鐵運行圖。隨著人流走,注意看指示牌,一般都不會出錯。如果你不放心還可以在附近的運行圖前站幾分鐘看看線路,再不放心問個路也挺方便,沒有人會存心不良為難你。
地鐵是城市的地下交通網絡,雖然它在地下悄悄的運行,但它大大減輕了地上交通給的壓力,大大方便了人們出行。到北京,還是體會一下地鐵的味道,成為城市樂章中的一個音符吧。
關于描寫北京的散文篇3:在北京騎自行車
北京,去過好幾次,天安門、故宮、景山公園、頤和園、八達嶺長城等在腦海里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人多擁擠,匆匆而過,大城市里的生活太悲催了。
終于有一次我發現在北京換一種方式生活,也不是很忙碌、很擁擠,那就是靜下心來,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節奏就變得慢板起來。譬如坐地車,譬如騎自行車。
星期六那天我和一個朋友到恭王府去參觀,那里的人很多。我們參觀府邸和花園,悠閑自得地轉了大半天。出來吃了點飯,又來到郭沫若紀念館,這里人煙稀少。工作人驗了我們的票后,讓我們進去自己隨意參觀。有一個小伙子伏在桌子上寫東西,我走過去一看,原來他在寫留言,字寫得很漂亮,大意是:有才華但沒有骨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些片面。
我們看了“冰火兩重天”的地方,覺得沒有什么意思,便到恭王府附近的老百姓租車點,租了兩臺自行車穿過胡同到后海、什剎海附近轉了一大圈,經過宋慶齡故居。由于對歷史不夠熟悉,缺乏導游的介紹。盡管這里曾經發生了許多載入史冊的大事,但并沒有讓我們發思古之幽情,走進歷史的光影里回味那些歷史的行蹤。這里道路平坦,護欄隨岸而建,垂柳依依,行人悠閑,垂釣的垂釣,叫賣的叫賣,喝茶的喝茶,一片和平時期慢節奏生活,有些讓人羨慕。
后來,我們又趕到故宮后面的護城河拍夕陽余暉,想體驗一下故宮角樓在蒼茫夜色中走進午夜的情景。問路的時候,警察告訴我們串胡同、走近道,很快就可以到故宮博物院的后院。確實是的,我們在專門的自行車道行走一段距離后,穿過人行橫道,再穿過恭儉胡同、景山后街、景山東街,很快就到了故宮博物院后門。本來我的腳特別經受不起長途行走,這下好,騎著自行車倒不覺得疼了,相反心情更加輕松。
到這里來拍攝故宮博物院后院景色的人特別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長槍、短炮,長焦、廣角,相機、手機、電腦,都派上了用場,他們都在等候夕陽落山那激動人心的時刻。夕陽照在紅墻上,拂在垂柳邊,映在角樓旁。那些景色倒影在輕輕蕩漾的護城河水波上,景色十分蒼茫。一位老人將拍攝的圖片在電腦上處理,圖片從不清晰到清晰,從無景深到有景深,畫面亮了,清晰了,立體感強了,不僅弟子們佩服他的高超技藝,不停地叫“老師”,我這個局外人也看呆了,坐在護欄邊的椅子靜靜地欣賞。路人經過這里也免不了停下來駐足觀看。
這時,天空飄來了幾縷白云,好像在擦拭西邊的天空。太陽附近的云嵌上了金邊,大家開始“咔嚓”起來。但是太陽還沒有落山,街上的路燈還沒有次第亮起來,大家還是守候在這里,扶著護城河的欄桿。我們也不急,因為我們有自行車,我們記住了來時的路。
直到夜色吞沒回家的路,我們才騎著自行車往回走。晚風輕拂,路燈淡淡,還有偶爾的行人從身邊走過,自行車留下一串串鈴聲。
確實,騎自行車在街道間穿梭是游覽北京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它環保,它可以讓你悠閑地從一個景點騎到另一個景點,也可以讓你游覽古老的胡同,和別人一同在自行車道里,感受一下北京的車水馬龍。
看了“關于描寫北京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關于北京的經典散文
2.關于北京的名家散文
3.關于北京的散文3篇
4.關于北京胡同的散文3篇
5.歌頌北京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