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過年的散文
新年,即將踏著輕盈的腳步來到,我們的心里,已經充滿了感動與自豪。當年夜的鐘聲又一次敲響,迎接我們的將是一個嶄新的懷抱。關于過年的散文有哪些好玩的介紹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過年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過年的散文篇1:過年的味道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走了甲午,又迎乙未,“羊年”春節如約而至。回鄉的、釆購年貨的、走親訪友的,京城的人們忙碌了起來。不知道為什么,看看周邊的人們,總感覺到似乎少了些過年的味道。小時候過年,最幸福的就是盼年,那種虔誠的心情、那種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滿懷。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吃餃子、給老人磕頭拜年,要壓歲錢,逛廟會等等,除夕夜,追逐著鞭炮燃放時的硝煙味和響聲,端著盛滿餃子的大碗和一群小伙伴,村東跑村西,那種質樸、那種熱鬧、那種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記憶里。長大后,這些已經印記在腦海中兒時的夢,自覺不自覺地變成了一種獨有的揮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
人生無常,有起有落。過年了,回望今昔,有時像花兒一樣多姿多彩,有時像河流一樣彎彎曲曲;想想走過的路,有鮮花、有掌聲,也有荊棘、有旋渦;這么多年走南闖北,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齡,生活的歷練難免會遇到遇上許許多多難忘的人和事,也正因為這些奇怪的事、難忘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合家團圓,共度良宵。家,親情,融融的愛意,構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扎根心中、生生不息。午后起床,仰望窗外,一個萬物復蘇的春天正在徐徐開放。恍然間,臘八已過,匆匆忙忙似乎己記不起臘八粥、臘八蒜的味道,小年剛過,吃過的餃子也許還沒完全消化掉,但似乎也沒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記。下班步行回家,看到街道兩旁路燈桿上掛著的一排排的紅燈籠和有關年味廣告、標語,才深深地感受到年真的越來越近了。春節將至,這意味著春天就要來了,萬象復蘇草木更新,這給剛剛還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生活、盼望著春暖花開日子的人們,帶來了不盡的喜悅和希望!
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春節太多的內涵。古往今來,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空環境里,給了許多文人墨客想象發揮的空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遙聞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事過境遷,時隔多年,如今讀起仍膾炙人口。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留傳至今。從臘月二十三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購年貨、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辭舊迎新”。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新的一年開始了。翌日,男女老少無論貧富,都穿上平時舍不得穿戴的節日盛裝,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恭賀新喜、恭喜發財,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作罷。
春節傳承千年,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如今的春節,雖然年味越來越淡,但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們來說,天南地北的親人匯聚到一起,過一個團圓年,這無疑成了一件很奢侈、幸福、快樂的事情。
春節是一年的結束,也是新年的開始。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日子還是要一天一天的過,新年伊始,時光向好,那就讓我們懷揣美好,放飛希望!
關于過年的散文篇2:過年
年關,越來越近了,眼前禁不住浮現出小時候過年的情景,總是早早的在一天天計算日子,盼望著新年的到來,到了新年就會有新衣穿,有壓歲錢,有鞭炮放,和爸爸媽媽一起包凍餃子,蒸豆包,燉豬肉,還有盛庭味美的年夜飯,挑著爸爸給做的紅燈籠,點燃一根鞋帶,一個一個的放著竄天猴,二踢腿,還有拆散了的小鞭。
而如今,人到中年,每每到了年關, 心已不再像兒時般的悸動,平靜似湖水一樣無波無瀾,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 過年,不再是一種憧憬, 一種期待,而是流于了一種形式,成為了勞累一年的負擔。 春晚的盛況一年比一年壯觀,難忘今宵也唱了一遍又一遍, 不管它的形式內容變化的有多么豐富精彩,但是再也找不回兒時的那種渴望與祈盼, 歲月唯一改變不了的是一年四季的日出日落, 改變了的只是我們蒼老的容顏! 它就像是一把無情的利刃,在我們的額頭上,肆無忌憚刻下了歲月的年輪,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上, 留下人生坎坷、世事滄桑的痕跡,或深或淺。
夏晚秋俞近,冬至春又來。如煙的歲月,似白駒過隙,我們怎能一往直去,生活過的如此淡然,人生只是剛剛步入成熟的季節,而伴隨著我們更多的是絢麗多彩的每一天。春天,生機盎然的芳草似綠毯鋪滿大地,我們漫步在林茵中,夏日,天邊的彩霞永遠還是那么燦爛,我們沐浴在七色彩虹間,秋季,累累的果實壓彎了枝頭,我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里,而最期待的是皚皚的白雪中,我們摸爬滾打,雪仗重新開戰。生活,因為有你,我的愛人,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永遠相伴在我的身邊,讓我們重拾童趣,點一只紅燭燈籠照亮黑暗,打冰溜,抽冰尕,放一組煙花,璀璨奪目的煙火照亮整個夜晚!溫一壺老酒,沏一杯熱茶,闔家團團圓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歡樂伴隨每一天,我們天天過年!
關于過年的散文篇3:關于過年
隨著農歷猴年春節腳步的日益臨近,微信圈里的朋友們也坐不住了,有意無意地開始討論起關于過年的有關話題了。
有的說,最難忘的還是小時候過年的情景了,至今還深深地印在腦海中,想忘都忘不了;有的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高樓大廈阻擋住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不僅是人情味淡了許多,而且連年味也淡了許多;有的說,現在一到過年,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累”;有的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幾乎是在天天過年,所以不像小時候那樣心里充滿了對年的期盼;有的說,現在時興搞團拜,省了很多事,但也丟掉了很多傳統的東西;有的說,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過年提不起精神來;有的說,現在很多城市禁止放煙火,過年的喜慶氣氛就減少了不少;有的說,現在過年,壓歲錢壓死人,動不動就是幾百幾千的;有的說,相比城市來說,農村里過年的氛圍還是相對就濃厚些……
看著微信圈里朋友們關于對過年這一話題熱烈討論和各抒己見,我也禁不住思緒萬千,也想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看法,因為關于過年我也是經歷豐富,感慨頗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時候關于年味的記憶,留在我的腦海中的是那樣的簡單和快樂,就是過年了有新衣新鞋穿,有好吃的油餅,有小鞭炮放,有洋糖(水果糖)吃,有一角、兩角的壓歲錢,有村子里的社火看……總之,一切都是在童年的懵懂無知和無憂無慮中度過的,所以那時候的我是如饑似渴地盼望著過年,因為只要過年了,也就有了上面所說的一切了。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我從“盼望”過年開始進入了“害怕”過年的時期。為什么說害怕過年呢?因為當時隨著我的母親辭世和二姐出嫁之后,家里的境況一日不如一日,父親既當爹又當娘,含辛茹苦地拉扯著我和弟弟過日子,一年辛辛苦苦下來,只能是勉勉強強能填飽一家三口人的肚子,那種艱辛我想一般人是不會理解的。再加上當時我和弟弟正在上學,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家里的經濟負擔,不管是平時,還是過年的時候,家里可以說是一貧如洗,怎么能過個安心年呢?所以在那個特定的時期,我們全家人是害怕年的到來,也相應地害怕過年的。那幾年我自己過年的心情,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每到過年,我的心里便產生一種莫名的心酸”。
等我參加工作了,家里的經濟狀況雖然有所好轉,但我對過年還是提不起什么興趣了,所以那時的“年”基本上是得過且過,也就沒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后來,隨著我和弟弟的相繼結婚,家里過年的氣氛開始逐漸濃厚起來,這也許是家里人口多了,相應地也增加了過年的樂趣了吧。而如今過年,雖然經濟上沒有什么負擔,但我總覺得每到過年,心里還是有一種無形的負擔和壓力。這種負擔和壓力,并不是來自經濟上的壓力,而是來自自己心理上的負擔和壓力。雖說現在過年,用不著提前去采購什么年貨了,也用不著把那些雞鴨魚肉、瓜果蔬菜等之類的東西塞滿冰箱,只要準備好團拜的份子錢和給孩子們的壓歲錢就行了。再有除夕晚上全家人靜靜地守著電視機看春晚,過了十二點,便是給自己認識和不認識的朋友們群發一陣拜年的短信就行了。年初一當天基本上是呼呼睡大覺,年初二三四開始跟親戚們搞團拜,年初五六七在家休息,過了年初七就開始上班。這樣的過年,雖說是少了些喜慶的氣氛,但著實讓人輕松了許多。在這種情況下,本是應該放松自己的心態去享受過年的樂趣的,但不知為什么,總覺得自己的心理上有一種莫名的負擔和壓力,也說不清楚自己的負擔和壓力來自何方,所以如今過年時,我總是提不起精神,當然也就沒有什么樂趣可言了。
記得前年的春節,跟我的一些住在西寧的親戚們在團拜的時候,媳婦的小舅舅給我說了這樣一些話。他說:“現在的團拜實在好,減少了過年時的好多的繁文縟節,也節省了大家不少的時間。但也讓我們丟失了很多傳統的東西,坐在一起吃飯的人,好像少了一點親情的味道,親戚們之間相互串門式的來往越來越少了。不管是春節,還是其他什么喜事,都是在飯館里見面,匆匆地坐在一起吃一頓飯就了事了,大家相聚的時間一般不超過3個小時。說句實在話,不怕你見笑,在座的有好幾個親戚,我現在還不知道他們的家門朝那開。”聽了媳婦小舅的這一段話,當時我還真不知道該給他說什么了?
現在想來,媳婦的小舅說的這些話的言外之意,就是認為團拜這種新型的過年方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親戚們之間感情聯系的紐帶了。親戚們之間相互的走動少了,慢慢地情感上也就開始有所疏遠了。關于這一點,我也是有同感的,因為有好幾個親戚我也不清楚他們具體住在哪個小區的哪個單元?是幾層?房號又是多少?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小時候自己在老家過年時的情景來。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們家的有些親戚是從早上進門了,就開始拉起家常,東拉西扯,給我們講自己外出搞副業時聽到的、看見的或者是經歷過的一些稀奇事,他講的天花亂墜,我們卻聽得津津有味,好不熱鬧,一直到在我們家吃過晚飯以后才離開。甚至還有些親戚,跟我的父親及哥哥們猜拳喝酒,唱歌跳舞,喝醉了,唱累了就躺在我們家里,第二天吃了早飯才離開。現在,雖然我每年還是回老家過年,但這樣的場面再也沒有遇見過,大家的腳步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誰也說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過年的習俗也一樣,它也不能是例外的,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留在我們記憶中關于過年的那些美好的回憶,也是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決定的。現在過年的這種“特有”的氛圍,也是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所決定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可以是永恒的,都是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的變化。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自己還是覺得,現在的年味實在是有點淡了。年味的變化,不僅僅是只體現在過年的喜慶的氛圍不如以前了,而且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聯系減少了,這也是當前我們這個一切都處于轉型期的社會所決定的吧。但是我又堅信:只要有年的存在,就有年味的存在,過年這一話題的討論,不管到什么時候,永遠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只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看了“關于過年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春節名家散文
2.關于過年的經典散文
3.關于過年的散文
4.與春節有關的散文
5.關于春節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