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三候是哪三候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蟄蟲坯戶
一些春分出土活動的小蟲,在秋分過后也會陸陸續續回到土里,準備過冬。
三候:水始涸
水氣也不像夏天時那么充沛,將開始逐漸干涸,因此我們會覺得空氣越來越干燥了。
秋分會出現什么特殊現象
南北極過著共同的白晝: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極同時都可以看見太陽,分享著同一個白晝。
高度和影子一樣長:在北緯45度線上,用不著爬高,便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因為他們好像早就和自己的影子商量好了似的,這一天高度和影子一樣長,所以知道了影子的長度,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了。
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因為,太陽直射點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當你來到赤道線時,就會發現任何物體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秋分時節養生
1、吃秋梨
在風多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如果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濕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推薦吃梨。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宜于冬春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
2、少辛辣
秋分后辛辣食物不宜多吃,現在還沒到冬天大量進補的時節,辛辣多,加秋燥容易引起上火,因此,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
3、多蔬菜
蔬菜多的好處,你懂得。不啰嗦,直接推薦應季菜單:白蘿卜、胡蘿卜、藕、荸薺、銀耳、百合、菠菜、山藥、西蘭花、平菇。
4、忌亂補
進補要分清虛實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而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將適得其反。食補真的沒有想象的那么有效。
5、注意睡眠
隨著天氣漸涼,就容易出現疲軟、困乏等情況。為擺脫這種“秋乏”,最好在晚上10時前睡覺,早睡早起,適應“秋冬養陰”的原則,能夠使人體盡快適應季節變化,保持充沛精力。
秋分的習俗有哪些
1.豎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2.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3.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4.秋分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秋分過后還有秋老虎嗎
沒有了
秋分的氣候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分之后,而秋季進去深秋時節,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秋分時暑伏遠去、秋老虎也已經結束了,太陽自南半球向北半球運動,人們會覺得天氣開始變得涼爽起來,開始進入了秋高氣爽的時候,是全年最佳的生活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