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乞巧的含義是什么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起初的乞巧節并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首先是女子的節日,而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對象,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
據《東京歲時錄》載:“七夕家家錦彩,結為乞巧棚。”其盛況可見一斑。“乞巧”活動,其實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
漢代就已有乞巧習俗;南北朝時,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一習俗尤盛,以丟針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曬與日光下,然后丟枚小針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針影形狀以卜驗投針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節又演變為“七娘會”,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約一起,用通草、彩紙、米面等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陳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評賞,然后一起比賽穿針、祭拜織女。
七夕節是什么意思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于天上的鵲橋相會,后被寓意著象征愛情的節日女孩們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的歷史發展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于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代七夕節食俗
在民間,一般以巧果及花瓜作為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還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有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其神奇的藥丸就是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的,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食用。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 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有很多,比較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七姐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