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1)
中秋登樓望月
米芾〔宋代〕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譯文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銀子般泛著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著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沒有人為他修治,桂樹枝恐怕會撐破月亮。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2)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征明〔明代〕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zhuǎn)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譯文
枝頭的桂花像垂著的塊塊白玉,圓月映照了整個蒼穹,夜空好似被洗凈了一般。風拂動著眉梢和身軀,人兒仿佛就在水晶宮殿里一樣。遙看天際,龍翻偃舞,宮殿如畫,能感受到那兒歌舞升平而沸騰的氣氛。白霜(月光)鋪滿大地,(我)愿意乘著繽紛的云朵騰空而起。
仍記得舊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暢飲,望云飄月移。過往的情境如剛消逝的夢,轉(zhuǎn)眼卻到了去年此時。自西而來的青雀與嫦娥都告知我佳節(jié)(中秋)快到了。(我)寄托舊知好友捎信于你,萬萬別辜負了這月宮甘甜的香醪。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3)
中秋聞笛
朝代:宋朝|作者:朱淑真
誰家橫笛弄輕清,喚起離人枕上情。
自是斷腸聽不得,非干吹出斷腸聲。
古詩簡介
《中秋聞笛》宋代詩人朱淑真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詩寫作者在中秋夜聞笛聲后的心理感受。詩人由于思人懷舊而難以入睡,因了笛聲而更加傷悲,卻有意拓開,說自己的斷腸與笛聲無關,就使傷心的程度更為加深,蘊含著無盡的辛酸之淚。
翻譯/譯文
是誰在吹著橫笛,傳來了陣陣輕快的樂聲。我躺在床上凝聽著,觸動了離情別緒,心潮難平。我的愁腸早已斷了,再也聽不得樂曲;不是因為那笛兒吹奏出斷腸的旋律,令人傷心。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4)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詞牌名:洞仙歌|朝代:宋朝|作者:晁補之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閑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云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
古詩簡介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是宋代文學家晁補之的詞作。這是一首賞月詞,上闋以雄厚的筆力勾勒出一個青煙繚繞、明鏡高懸的壯闊中秋月夜景致;下闋采用由高到低、由遠及近的順序描繪屋舍的景象。全詞緊緊圍繞月色、月景,極盡鋪排能事,首尾圓合,結(jié)構(gòu)嚴謹,境界闊大,詞氣雄放。
翻譯/譯文
青色的煙云,遮住了月影,從碧海般的晴空里飛出一輪金燦燦的明鏡。長夜的空階上臥著掛樹的斜影。夜露漸涼之時,多少秋蟬零亂地嗓鳴。思念京都路遠,論路近唯有月宮仙境。
高卷水晶簾兒,展開云母屏風,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潤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許多月色澄輝,傾入金樽,直到拂曉連同流霞全都傾盡。再攜帶一張胡床登上南樓,看白玉鋪成的人間,領略素白澄潔的千頃清秋。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5)
陽關曲·中秋月
蘇軾〔宋代〕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譯文
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zhuǎn)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
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賞析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diào)寄《陽關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這首小詞前兩句是說,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zhuǎn)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點。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因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轉(zhuǎn)覺清光更多。沒有這層面紗先襯托一下,便顯不出如此效果。句中并無“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銀漢無聲”并不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是應該有聲音的,但由于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由此傳出。“玉盤”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zhuǎn)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首詞后兩句是說,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明月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fā)問,也是對自己發(fā)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chǎn)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jié)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切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6)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宋代〕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fā)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賞析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xié)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xiàn)實的奇思妙想與現(xiàn)實中的思想矛盾結(jié)合起來,體現(xiàn)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gòu)成一種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xiàn)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想到功業(yè)無成、白發(fā)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fā)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發(fā)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nèi)心矛盾。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后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鏟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yè)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里寫道:“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里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作者這里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nèi)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因為由被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tǒng)治、壓迫的家鄉(xiāng)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xiàn)的。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7)
一剪梅·中秋元月
辛棄疾〔宋代〕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譯文
回憶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臺舉杯賞月,可是烏云密布,雨水浸濕了紗窗,哪里還有月光。
我簡直想乘風上天去質(zhì)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畫堂里沒有月亮,只有紅燭高照,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慢慢把曲唱到終。
賞析
該詞上片描寫了詞人回憶曾經(jīng)在一個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叢中,月波花影蕩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濕了紗窗,只有蠟燭閃光的情景,下片描寫了詞人想要乘風上天去質(zhì)問天宮,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只得在燭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
上片,用對比的手法寫今宵中秋無月之遺憾。
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筆入題,回憶先年中秋之夜,碧霄無云,皓月當空,桂影婆娑,桂花飄香,伴桂倚花,把酒賞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花在”兩句,筆意極工,透顯空靈靜境,欣喜之情。
“今宵”三句,折轉(zhuǎn)寫今宵中秋樓臺賞月,人酒依舊,卻不見明月。原因是“云濕紗窗,雨濕紗窗”,今晚是個雨夜。曲筆寫出賞月而不得月的沉悶而遺憾之情。
下片寫無月之夜的孤寂愁懷。換頭緊承上片。
“渾欲”三句,寫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渾欲乘風問化工”寫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見其遺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詞人被朝廷閑置不用,報國無門之恨,他要“渾欲乘風”去質(zhì)問皇上,為何如此對待他。“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寫出愿望難以實現(xiàn)的無可奈何之情狀,其怨恨之情顯而易見。
結(jié)末三句以景作結(jié),寫中秋無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詞人在無奈之下,只得以紅燭為伴,借酒澆愁,慢歌獨飲,聊以自 慰,以此來打發(fā)這個無月的漫漫長夜。其孤苦之狀,歷歷在目。
在這首詞中,作者明傷“中秋無月”,實則有英雄末路之嘆。全詞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語言明白曉暢,婉曲蘊藉,韻味無窮。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8)
折桂令·中秋
張養(yǎng)浩〔元代〕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譯文
那一輪懸掛高空的明鏡,是誰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個山河。秋天的露珠清涼凄清,水洗過般的明凈夜空里,銀河平靜無波。此夜的月光,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無礙地看到,桂樹的影子在舞動。我不由得引吭高歌,問嫦娥仙子,在這美好的夜晚,何不縱情一醉?
賞析
月亮因其朦朧、晦暗、可闡釋性強,歷來是文人墨客們樂于歌頌的對象。這一看上去單調(diào)、簡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也蘊涵著不同的意義和形象。清夜良辰,對月興嘆,文學家們往往會敏銳地覺察到月亮的圓缺不定,同時感到自身的渺小。這時,不同的境遇和心態(tài)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抒發(fā)。這首雙調(diào)《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這首散曲作者著力描繪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靈。通過對澄澈月光的反復渲染,創(chuàng)造出異常清幽寧靜的意境與氛圍,最后才以對嫦娥發(fā)問的形式,抒發(fā)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結(jié)構(gòu)則是觸景生情,前半寫景,后半抒情,轉(zhuǎn)、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跡。凡此皆別具一格。
首句“一輪飛鏡誰磨”即是寫月。天空中這一輪飛鏡般的明月,是誰將它打磨得這般圓滑清亮?比喻和語言雖簡單,但不失優(yōu)雅。這一句反問好像作者在寧靜的夜晚,獨自一人與月相望后,發(fā)出的輕聲探問。
“照徹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徹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這句緊承上句反問而來,寫“飛鏡”的實際效果,也是作者直觀感受的延伸。張養(yǎng)浩沒有直視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繪它遍灑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與日光不同,不會給人強烈、充滿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陰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徹”“印透”是月光無孔不人的滲透、無聲無息的輕撫。
“玉露泠冷,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四句,寫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時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襯得更加潔白、優(yōu)美。透明的清白色遍灑在整個秋夜的天空里,洗凈了平日銀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較平常更盛,所以說“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達,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樹上。澹澹清夜,樹影婆娑,明月清光,相與無礙,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幽靜、空靈的圖畫。
“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問。作者引吭高歌,對月起舞,只想問問那月中的嫦娥,這般良夜美景,如此動人心弦,此時此地,何不縱情一醉?這四句表現(xiàn)作者月夜賞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麗和孤獨的象征。
張養(yǎng)浩自嘆不如嫦娥一樣,可以長生長在,看盡世間浮華。但他可以親身體驗人間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這種現(xiàn)世世界的情感與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間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無限悲傷的情緒,所以說“不醉如何”。
總體來說,《折桂令》一曲所描寫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時明月漢時關”,又不同于“月有陰晴圓缺”,更不同于“對影成三人”,但又確確實實繼承了先輩文人對月這一意象的闡釋,獨具空靈、幽遠的藝術特色。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9)
中秋月
晏殊〔宋代〕
十輪霜影轉(zhuǎn)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譯文
月光下梧桐樹影隨著時間推移,不知不覺的移動著,在這團圓夜仍是獨自面對著角落。
月宮中的嫦娥現(xiàn)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宮和孤寂桂樹。
中秋節(jié)古詩詞佳句(篇10)
中秋
司空圖〔唐代〕
閑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
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譯文
閑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聲吟唱,總覺得心里空虛郁悶、心里惴惴不安。
今天晚上如果再沒有圓滿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虛度光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