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陸游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時所寫的愛國主義詩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紹熙三年)的秋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作者:陸游【宋代】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注釋:
1、 將曉:天將要亮了。
2、 籬門:籬笆的門。
3、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
4、三萬里: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5、“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rèn):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6、岳:指五岳之一西岳華山。岳: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一說指東岳泰山和西岳華山。
7、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8、遺民:指在金占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9、淚盡: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10、胡塵:指金的統治,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11、南望:遠眺南方。
12、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13、將曉:天將要亮。
14、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
15、三萬里河:指黃河,“三萬里”形容它的長。
16、五千仞岳:指西岳華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為一仞。
17、王師:指宋王朝的軍隊。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意思:
三萬里黃河向東流入大海,
五千仞華山高聳直插云霄。
金兵占領地區的百姓在敵人的統治下受盡折磨,眼淚都哭干了,
他們盼望南宋軍隊收復北方失地,解救他們,盼了一年又一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寫作背景:
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陸游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當時六十八歲的陸游,罷歸山陰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他的心平靜下來。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兩首詩。陸游在鄉下向往著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盡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鑒賞: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茍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
詩一開始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但大好河山,陷于敵手,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工整。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盡”字,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結句“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河”,指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岳,指東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華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卻長期以來淪陷在金朝貴族鐵蹄蹂躪之下,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云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嘆!后一層意思,在詩中雖未明言點破,強烈的批判精神則躍然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