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父愛的古詩句
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譯文:爸爸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還沒有抽穗,而官家收稅的倉庫已經修好了等待征斂。
2、《蓼莪》先秦:佚名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譯文: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
3、《燕詩示劉叟》唐代:白居易
原文: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譯文:雌雄雙燕,空中叫喊,聲嘶力竭,也喚不回還。只好回到空窩里面,悲鳴通宵不斷!
4、《百憂集行》唐代:杜甫
原文: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譯文: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
5、《渡遼水》唐代:王建
原文: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
譯文:渡過遼水,此時離開咸陽足有五千來里。出征的時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難再次相聚,便讓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傷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時還有士兵戰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陽的,這些墳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鄉。活著的戰士知道應該不會有渡河歸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遼水邊駐馬回望遠在天邊的家鄉。
6、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
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戲晚情。竹馬瑯鏘沖掉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藕還從父老耕。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功名。
7、《北郭閑思》
山前山后是青草,盡日出門還掩門。每思骨肉在天畔,來看野翁憐子孫。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8、答客消 魯迅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于菟.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7、宋凌云《憶父》
吳樹燕云斷尺書,迢迢兩地恨何如?
夢魂不憚長安遠,幾度乘風問起居。
9、《代北州老翁答》【唐】張謂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征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10、明代袁中道的《朝耕》
半夜來原田,月落天將曉。溪流涓涓鳴,今年雨水好。
前種已生苗,萬事勿如早。解揠喚大兒,牽牛食露草。
唐朝詩人楊萬里《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11、《憶父》
【清代】宋凌云
吳樹燕云斷尺書,
迢迢兩地恨何如?
夢魂不憚長安遠,
幾度乘風問起居
欣賞:吳燕相隔,豈止萬里?路途迢迢,不能承歡膝下,思念之情無可排抑。遠嫁他方,離開父母,生怕有天“子欲養而親不待”。音信隔斷的無奈與悲戚,承載著滿滿的思念。也因此只能入夢尋找,夢境中才能乘風萬里回到父親身邊服侍孝敬。夢中的渴望反襯了現實的無奈,讓人倍覺傷感。
這幾首詩中父子之間情深意長,滿滿的是內斂的深情。然而父親在古代的形象大多數時候常常是嚴肅的長者,他們為孩子們指明未來的道路,對他們提出自己的希望。諄諄教誨不厭其煩,細致叮嚀不厭其詳,就像下面的幾首誡子示兒詩,充滿了舐犢之情。
表達父愛的古詩句
1.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2.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
3. 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呂不韋《父善游》
4.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杜甫《贈衛八處士》
5.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6.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7.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8. 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9.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10.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11. 母親是沒有什么東西能夠代替的。——巴金
12.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規》
1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4. 長幼有序。——孟子
15.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我的父母。——《三國志·魏書》
16.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17. 惟孝順父母,能夠解憂。——孟子
18.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李毓秀《弟子規》
19.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20.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1.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22.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勸報親恩篇》。
23.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24.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25.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境舒暢。——(明)《增廣賢文》
26.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27.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28. 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元稹《估客樂》
29.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30. 一間茅屋何所值,父母之鄉去不得。——王建《水夫謠》
31.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32. 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33.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遠來兮相追隨。——錢镠《巡衣錦軍制還鄉歌》
34. 父歸墳兮未朝夕,已分黃金爭田宅。——貫休《行路難》
35. 何時天狼滅?父子得安閑。——李白《幽州胡馬客歌》
36. 父憐母惜摑不得,卻生癡笑令人嗟。——盧仝《示添丁》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勸報親恩篇》。
37.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38. 孝敬父母經常能夠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39.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0.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勸報親恩篇》
形容父愛的古詩句
1.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厭惡我,仍盡孝,才為賢德。——李毓秀《弟子規》。
2.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3.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增廣賢文》
4.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6.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7.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孝經》
8.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李毓秀《弟子規》
9. 賢不肖不能夠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10.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
11.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關漢卿《雜劇·溫太真玉鏡臺》
12. 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詩經》
13.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14. 繁華榮慕絕,父母慈愛捐。——韓愈《謝自然詩》
15.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聶夷中《田家》
16.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杜甫《百憂集行》
17.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18. 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陸游《陸游家訓》
19.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20.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21. 不得乎親,不能夠為人;不順乎親,不能夠為子。——孟子
22.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名賢集》
23.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24.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25.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26.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渡遼水》
27.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28. 鎮時賢相回人鏡,報德慈親點佛燈。——李洞《感恩書事寄上集義司徒相公》
29. 父子更抱持,涕血紛交零。?——柳宗元《韋道安(道安嘗佐張建封于徐州,及軍亂而道安自殺)》
30. 父子熙熙,相寧以嬉。——柳宗元《貞符》
31. 前林騰每及,父子莫相離。——杜甫《猿》
32. 父子同時捷,君王畫陣看。——賈島《贈王將軍》
33. 與爾為父子,八十有六旬。忽然又不見,邇來三四春。——白居易《念金鑾子二首》
34. 飛蚊盡逐南風去,父子燈前共讀書。——仇遠《閒十詠·樹隔殘鐘遠欲無》
35. 子牟戀魏闕,漁父愛滄江。——陳子昂《群公集畢氏林亭》
36. 忠臣事君比螻蟻,慈父愛子號豚犬。——方回《寄題九華蘇君明甫夢牛亭》
37. 牛歌傷白石,漁父愛滄浪。——藍智《贈張尚書四十韻》
38. 由來濯纓處,漁父愛滄浪。——皇甫冉《途中送權三兄弟》
3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0. 浙江參議盧君雍葬其父愛竹君于櫪山廬于墓左產芝十二莖其婿編脩倪君岳求予詩
【作者】程敏政?【朝代】明代
老人開軒舊愛竹,令子廬墓新生芝。
歲寒節操凜未已,三春和氣鐘于斯。
土屋深深櫪山底,十二天然朵云蕊。
孤絕難同眾草芳,色映薇花照江水。
回望謝庭花滿煙,兒孫玉立如芝妍。
古人孝感非浪語,至性由來天所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