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后感優秀例文
她無奈著“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凄涼結局。
讀罷紅樓,心里酸酸的。不知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開朗,這是嫉妒。我在隱隱之中對寶玉產生了醋意。說來也真是慚愧,但是有幾個男性看到一個紈绔子弟的周圍無緣無故的纏繞著數不勝數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說到這,紅樓夢里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癡戀。在紅樓夢里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到長大后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
它的出現是那么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么純潔,纖塵不染。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癡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
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凄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里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里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于是她無奈著“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凄涼結局。
《紅樓夢》讀后感優秀例文篇2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嘔心瀝血所完成的,是清代小說的巔峰之作。
近日,我又端起這本厚厚的書,開始細細品味書中的奧妙。
這本書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展現了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過程,并向大家展示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堪稱中國的歷史悲劇。
書中的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書中人物的名字更是值得我們仔細揣摩,因為它們都代表了特殊的含義,例如賈寶玉就是假寶玉,霍啟就是禍起,甄士隱就是真事隱,或感嘆,或諷刺,它們都體現了《紅樓夢》的精髓所在。因為名字的諧音,曹雪芹用了一副對聯來形容《紅樓夢》的故事:原應嘆息春風晚,差忒情欲巧妙云;橫批:情不情。
《紅樓夢》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的偉大,以至于非常耐人尋味,整本書講的就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故事,解決了這個問題,又有新的問題蹦出來,當今世上,沒有人敢說自己把《紅樓夢》徹底讀透。《紅樓夢》是體現了一種衰敗的趨勢,不管是家族、仕途還是愛情,都走向了沒落,這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并不多見,于是《紅樓夢》就在一眾小說中脫穎而出。在高鶚的續書中,黛玉死了,許多人都為此落下了眼淚,但這對黛玉來說又何嘗不是件好事呢?俗話說的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這樣一個柔弱的封建社會女子來說,死,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但我也有些不贊成高鶚的續書,因為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哪還是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林黛玉啊!也許曹雪芹的本意并非如此,他可以讓黛玉滿懷愛意為這一知己痛哭,帶著滿腔的思念死去,這樣的死,又何嘗不是高貴的呢?究根結底,令所有人都落得悲慘下場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他們自己,是封建社會的敝處害了他們,也正是因為這樣,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越來越多的人懦弱,甚至八國聯軍來了,我們所謂的大清政府,竟連吭都不敢吭一聲,讓外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肆意妄為,從而使國家走向窮途末路。這部小說,就是向我們展示封建社會的衰敗,也讓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最終走向滅亡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怒火中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人無完人,事情也是如此。
《紅樓夢》讀后感優秀例文篇3
今天媽媽介紹了一本書給我。它就是聞名古今中外的《紅樓夢》。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這本書中,薛寶釵、襲人等是《紅樓夢》的主線人物,賈寶玉、林黛玉兩人的悲劇貫穿始終。由多情瀟灑的寶玉,嬌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賈府,漸漸與公子賈寶玉相戀,本來這是一段美好的姻緣,但卻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了帶有黃金鎖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的故事。
我認為《紅樓夢》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還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時常投入不已。我覺得,當時的賈府很奢侈,賈府的賈母有權有勢,說話也很有分量,賈府上下全都得聽她的。但她特別疼愛賈寶玉,把他當作掌上明珠。雖然賈母非常疼愛賈寶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歡他。我覺得賈寶玉這個人物有點“玩世不恭”的意味。輕佻,頑劣,屢教不改,這些詞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當然,最后他也在離開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過來,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為的作風我倒是喜歡賈寶玉的表妹林黛玉。她雖然愛哭,但很卻有才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和賈寶玉很談得來,經常一起玩耍,兩人是青梅竹馬,十分要好。我覺得,自己也是一個樣樣精通的小女孩,愛好很廣泛,讀書、畫畫,彈鋼琴、辦小報……我也有些愛哭,有時家人說說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嚕嚕地滾了一地。不過,這些應該改正,作為現代的孩子,我覺得我們要堅強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樣動不動就暗自垂淚。我覺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紅樓夢》里最喜歡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從我看了《紅樓夢》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寫出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寫得那么栩栩如生,說明他的寫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個個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說話似的。我要向他學習寫作的方法,把寫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紅樓夢》讀后感優秀例文篇4
曾經無數次試圖看紅樓夢,都是堅持了三回就看不下去了,所以前三回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看之前怕又有放棄的念頭,去知乎搜了一下,有人說從林黛玉進賈府開始看效果拔群,也有人說把初試云雨情當個索引的樂子看看。
我強迫癥,所以忍不住還是從第一回看起來了,看得速度很慢很慢,依然不太建議從中間開始看,因為人物關系的介紹基本就在前三章,后面是不停在已知人物上新添人物關系,如果一開始鬧不懂這個一頭霧水地看,恐怕會更加無法進入狀態。第五回警幻仙子那部分金陵十二釵的詩對照后面的結局,看得我一身雞皮疙瘩,真的太妙了。
五十四回元宵節好像是最后一次真正的熱鬧了,到七十六回好不容易一家團圓過中秋寶玉和鳳姐卻不在,賈母說,天下事總難十全,看到這里的時候好心酸。賈母強撐著想讓這種天倫之樂停留得久一點,但是這個家庭也和她一樣在老去,就好像有預感賈府要衰敗了一樣,最團圓喜慶的節日最后卻散的散走的走,黛玉和湘云作詩的時候還寫出“冷月葬花魂”這樣的句子。
“散了”是書里后半部分出現頻率特別高的詞,之前歡樂的場面很多,沒注意到這個詞,看到后面,詩社沒有再聚齊過,鳳姐小產后也再沒講過笑話,晴雯病了,每天都在查內賊還有抄家。想起五十四回最會話術的鳳姐偏偏在熱熱鬧鬧的.元宵節講了聾子聽炮仗的笑話,重復了好幾次“散了”,現在這一切就好像一語成讖一樣,以前所有歡快的場面都再沒有了。曹雪芹真的太厲害了,每多看幾頁我的心都揪著,好像最可怕的時刻要到來了,而且還是循序漸進地來,這種強烈的沖擊太可怕了。
《紅樓夢》讀后感優秀例文篇5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杯具,且聽我細細述來。
如果黛玉還活著,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著寶玉與寶釵過著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時悲痛的模樣嗎?再者,她能理解賈府被抄的打擊嗎?我想,非也。
在寶玉拜堂成親的那一刻,高鄂將高傲孤僻的黛玉寫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沒有笑著離開,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樣的話,她還是我們所認識的黛玉嗎?不是。我覺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寶玉是個紈绔子弟,他給不了黛玉幸福。他連自我都保護不了,我們還指望他來保護黛玉嗎?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對她們溫柔體貼。你怎樣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個女孩,便拋棄了我們黛玉,嫌棄我們黛玉。就如紫娟說的那樣:“你的花言巧語我們已經聽膩了,就只會摳死人。”他與寶釵結婚后,在寶釵懷有身孕之時,棄她而去,做了和尚,讓寶釵獨守空房。他對寶釵如此,那么,他對黛玉也能夠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賈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廚做湯的情景嗎?到了數年之后,寶玉突然發現黛玉老了,臉上的皺紋多了許多,再看看,身邊的襲人就宛如當年的趙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個珠圓玉潤的寶姐姐呢?
現實世界本來就不應是非黑即白,也許歷來許多人悲嘆黛玉之身世,可誰又能確定黛玉不是世間的幸運兒呢,畢竟愛過、痛過、哭過、笑過便是人生,既然嘗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沒有白走世間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華麗之處結束,如曇花一現,留下世人的無限唏噓,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萬幸啊。
《紅樓夢》讀后感優秀例文篇6
小時候看紅樓夢總是走馬觀花,因而許多章節幾乎是跳過不讀,有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之意,不過小說里的詩詞卻還是深深吸引了我。那清新可人,清雅婉麗的詩詞,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每每讀的時候得覺得賞心悅目,給我一種漸入佳境的感覺,讀了之后又覺得韻味無窮,久久不忍釋手,所以書里詩詞直到今天我都是記憶猶新,并且對大部分詩詞都能能夠夠一字不漏背下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長,在讀了無數遍之后才算對紅樓夢詩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紅樓夢》不僅是融哲學,文學、史學、社會學、醫學、建筑學、美學等為一體的博大精深的古典小說,也是一部蘊含著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娛樂文化等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還是一部表現封建社會的興衰史,反映封建社會文化的濃縮史,同時更是一部堪稱一絕的詩意化的藝術奇珍。一部紅樓夢可謂是做到了詩中有畫(話),畫中有詩(事),詩情畫意給后人留下多少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余地。
縱觀紅樓夢一書,詩詞是琳瑯滿目、枚不勝舉,佳作連篇、美不勝收,散發出藝術的芬芳與思想的光輝。琴棋書畫、詩詞曲賦不僅增添了這部小說的思想內容,也豐富了這部小說的藝術美感。因而博得世人的喜愛和青睞,也因此引來歷代眾多的紅學家、探佚者和紅樓夢愛好者紛紛去研究和探討。
對于紅樓夢這部古典小說來說,詩詞就宛若呈現在夜空上的繁星,璀璨而燦爛;詩詞就象點綴在這部奇書之中的一朵朵絢麗的小花,異彩紛呈。詩詞就又好比散落在這部奇書中的一粒粒的珍珠,晶瑩剔透,詩詞就猶如在鑲嵌這部奇書中一顆顆的明珠,華光璀璨。每一首詩和每一首詞都閃耀著藝術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輝。
《紅樓夢》讀后感優秀例文篇7
我讀了《紅樓夢》一書,書中以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用賈府的興衰作為背景,寫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劇。
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腐朽封建社會,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漸漸與生來嘴銜通靈玉而性格頑劣的公子賈寶玉相戀,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了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雖然她的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花前癡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讓我欣賞的還是她詩情畫意,聰慧靈秀。黛玉每次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居于首位。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
在一個封建社會里,大觀園中的男男女女們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雖然林黛玉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才情氣質人人稱贊,可到頭來,年紀輕輕就郁郁而死;寶釵凡事穩重,識大體,詩詞也樣樣精通,原是金玉良緣,可是因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獨守空房,誤了終生;迎春才貌雙全,卻嫁給孫紹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與那些敢于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他們心中,一邊是封建社會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終不棄。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文學的真諦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