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后感1000字(2)
紅樓夢讀后感1000字(五)
林黛玉薛寶釵可謂賈寶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從寶玉夢游太虛,得知“金陵十二釵”正冊的頭一首詩開始就注定了賈寶玉和林、薛這輩子都脫不了干系。正冊上的畿語是這樣說的:“可嘆停機(jī)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這是曹雪芹第一次將二人的命運聯(lián)系雜一起。“玉帶林中掛”預(yù)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單飄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寶釵一輩子葬送在封建社會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縷魂,糾纏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譽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躲不過,也逃不過。
一個是瀟湘無暇,一個是蘅蕪仙葩
在賈寶玉眼中,林黛玉是一個這樣的人:“兩灣似蹙非蹙罥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皎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fēng)。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憐可愛。而薛寶釵:“頭上挽著漆黑有光的髻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面若銀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守云拙。”標(biāo)準(zhǔn)的賢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閨秀,氣度不凡,更是封建社會中男性的擇偶標(biāo)準(zhǔn)。也許是因為如此,令后來賈母更喜歡寶釵而非黛玉。
黛玉就像一個瓷娃娃,讓整個賈家疼著、惜著;寶釵就像一塊翡翠,高貴得體,她的雍容華貴、細(xì)心聰明能為賈家撐起半邊天。論外貌,兩人都是絕世佳人,但論氣質(zhì),則黛玉則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隨著性子,不愿巴結(jié),不愿討好,孤高自傲。寶釵則處事圓滑,做事得體,言行舉子顧全大局。在封建社會中,無疑寶釵的性子更勝一籌。
芙蓉傲岸芳自賞,牡丹雍容人皆憐
有那么一回,在賈寶玉的處所“怡紅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詞。林黛玉是:“莫怨東風(fēng)當(dāng)自嗟”即“芙蓉花”。薛寶釵的判詞是:“任是無情也動人”即“牡丹”。芙蓉沒有艷麗的色彩,沒有撲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則是富貴的象征“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牡丹的華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貴人家都愛上了這群芳之首——牡丹。黛玉,寶釵如牡丹,是再適合不過的了,。看《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說話只隨著性子,不管別人愛不愛聽,她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有時不但不討好別人甚至為了逞一時之能而出口傷人甚至是傷害了好友,而已她還容不得別人說她的半點不是,動不動就鬧得梨花帶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與她的童年有很大關(guān)系,黛玉三歲時,一個瘌頭和尚讓她除了父母外不見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
雖然,林家人對和尚的話不太在意,但也養(yǎng)成了黛玉不喜熱鬧的性格。“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攏空月痕。”“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黛玉所做之詩無不透露著憂郁的氣息,引寶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經(jīng)離喪,作此哀音。”黛玉幼年喪母,繼而喪父,又豈能不悲?相比之下,寶釵與人隨和,穩(wěn)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釧兒一事上,寶釵不僅為王夫人解脫,還想出了用財物打發(fā)金釧兒家人的法子,寶釵將她圓滑的處事手段展露無遺。
平時對待下人也是松緊有度,記不過親也不過疏,“事不關(guān)己不開口”明哲保身。寶釵幼年喪父,還有一個不長進(jìn)的兄長,碩大一個薛家全靠她與母親苦苦支撐,如此環(huán)境下長大的寶釵豈能不精明能干?寶釵曾說她與黛玉是一樣的,在賈家他們同是寄人籬下,雖寶釵有母有兄,但不長進(jìn)的兄弟有無又有何區(qū)別?但她們又是不一樣的,一個觀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風(fēng),一個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們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紅樓夢讀后感1000字(六)
我用目光碾過那本書,安靜,頑固,浮華的塵土早在時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夢囈隱約中透露出這本紅樓。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讓人難以相信,是假的,它卻真實得可怕。不過轉(zhuǎn)念一想,又何必計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這本書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寧愿在迷失中品讀這本書。
賈家,寧榮二府,這是財富,權(quán)勢的代名詞,可其實有誰知曉,一入豪門深似海,寶玉,寶釵,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觀園里,吟詩賞花,固然風(fēng)雅,可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觀園里的人情感封閉地可怕,越壓抑越多,爆發(fā)時什么都攔不住。
踏破時間,回首那一段纏綿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過去了卻也過不去。初識黛玉,容顏驚艷,明眸皓齒,只是那雙眸子卻總是含滿了淚水。寶玉,嬌生慣養(yǎng),卻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羈,卻也純真無邪。相見時的似曾相知,寶黛之緣,在相見的那一剎那早已注定。就在這大觀園之中,寶黛互相的情愫至此開始醞釀,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上天注定的緣分,卻也拗不過賈母的一語定音。
美黛終損,誰可知當(dāng)時一怒摔玉只為伊人。焚稿時,有誰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淚灑了一遍又一遍,寶玉卻還蒙在鼓里,在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歡天喜地,兩處氣氛差距之大,卻能異曲同工地顯示出兩人之間的愛意。終于,終于,那個眼里常有淚水的絕代女子,最終含恨而去,黯然飄逝。而寶玉最后知道了真相,傷心欲絕,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最終看破紅塵,即使中了舉人也無心再管,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來的那個紈绔公子賈寶玉,身邊再也沒有那個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結(jié)束了。
賈母是非常疼愛寶玉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觀念,寶玉有寶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賈母的意思去辦。
再去看王熙鳳,她果敢,潑辣,心腸卻也陰毒。她收受銀兩,逼死年輕情侶,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著實不少。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王熙鳳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意義上的女強(qiáng)人,她將賈府上上下下的事務(wù)處理地有條不紊,幾乎沒有出過亂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當(dāng)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鳳身患重病,還要處理賈府事務(wù),最后被所有親人背棄,死得也確實可憐。
賈府的丫鬟們也是構(gòu)成紅樓的重要元素,雖說是丫鬟,卻也都是氣質(zhì)出眾,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襲人,鴛鴦,晴雯,妙玉,哪一個,不是令人傾倒的女子。
結(jié)束了這本紅樓,內(nèi)心卻依然波瀾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結(jié)尾詩中結(jié)束了......
紅樓夢讀后感1000字(七)
白玉為堂金作馬的賈府終究還是覆滅了,只留下寶玉出家和寶釵作寡的悲慘結(jié)局供世人哀嘆,究竟是什么導(dǎo)致了這個興盛了幾十年的大家族的衰亡?
縱觀紅樓歷史,賈史王薛的衰敗是必然。封建統(tǒng)治者有意的削弱了四大家族的權(quán)力,同時,四大家族內(nèi)部的腐朽也是導(dǎo)致這種結(jié)局的必要因素。
榮國府其實就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一個縮影。等級分明的“社會封建階層”,“統(tǒng)治者”的獨裁轉(zhuǎn)職,追名逐利的爭斗陷害,攀比虛榮的腐朽心理……
要說《紅樓夢》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寶玉黛玉寶釵三人的愛情悲劇,恐怕就是那些丫鬟們了。她們是為主子服務(wù)的直接下屬,要千方百計的討好主子。有的費盡心思為主子鋪路,為的就是“一榮俱榮”;有的則想方設(shè)法地迎合“上位者”,以求更大的利益;更有甚者,爬上主子們的床,以求更高的身份……當(dāng)然,有能耐再加上運氣,一躍成為賈府丫鬟組成的金字塔的最頂峰也不是不可能的,金鈴兒就是一個典型,可這種人畢竟在少數(shù),剩下的人,無非是一級壓一級罷了,得勢的去壓迫那些失勢的,大丫鬟們?nèi)浩刃⊙诀邆儯瑝浩日咧焊邭獍海粔浩日哂械目嗖豢把裕豢傲枞瑁谑亲员M在這骯臟的賈府,成為了一縷亡魂;有的懷恨在心,秉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心理,不擇手段的向上攀爬,為的就是一朝得勢,報仇雪恨,可這又陷入了不斷重復(fù)的惡心循環(huán)之中了……
賈府中的真正“統(tǒng)治者”是誰,細(xì)細(xì)想來,不是賈赦,賈政,更不是賈敬,而是年長的賈母,在“百善孝為先”的封建社會,這個答案不足為奇,賈母偏向誰,榮國府的恩寵就指向誰,賈母忽視誰,榮國府的矛頭就對準(zhǔn)誰。賈赦與賈政的差別待遇就是一鮮明的例子,繼承了榮國府的賈赦成了賈府名義上的主人,然而他住的不是賈府的正房,反倒是深受賈母喜愛的賈政住在了正房之中,賈赦長子賈璉的周歲宴甚至比不上二房次子賈寶玉的滿月宴,這都從側(cè)面說明了賈母的地位和對賈政二房的寵愛。
紅樓之中,賈府是個純消費性的“組織”,上到王公貴族打交道,下到街頭小販買物品,都要花錢,而賈府的錢來自于哪里?賈府本身經(jīng)營并不太好,收入有限,更多的是上頭下來的賞賜,還有祖上積累的財富。王熙鳳管理賈府財政時,不僅自己補(bǔ)貼了很多錢,為了補(bǔ)貼賈府的赤字,她甚至去放了高利貸,這恰恰就是導(dǎo)致賈府衰亡的一個重大罪證。
再說說林黛玉吧,人們都戲稱林黛玉實為零待遇,事實的確如此,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是揚州巡鹽御史,雖然清正廉潔,但林家身為大家,畢竟也是有幾分財富的,然而,在林黛玉扶棺回賈府之后,林家的財產(chǎn)不知所蹤,事實上是被賈府王氏所瓜分,即便如此,賈府人待林黛玉并不好。賈母與林黛玉總是帶了點親疏的,無“親”可依的黛玉身體不好,賈府的丫鬟們總是對林黛玉“用藥昂貴”說三道四,心愛的賈寶玉與薛寶釵也是糾糾纏纏不清,讓她不由心中郁結(jié),充滿寄人籬下之感。
此外,賈府妻妾之間的爭斗,丫鬟之間的陷害,還有賈府憑借權(quán)勢,坑害他人,或使犯罪者逍遙法外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這些大抵就是導(dǎo)致賈府衰亡的原因了吧。
大青朝四王八公的滅亡,意味著那個時代封建王權(quán)的加強(qiáng),更意味著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暗示著這封建王朝也將如這賈府一般滅亡,正所謂,盛極必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