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讀書名言警句美句賞析
2.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3.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4.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5.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6.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7.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8.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泰戈爾
9.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10.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11.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12.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紹斯
13.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14.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20.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威爾遜
學生讀書名言警句美句賞析篇2
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6、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愛默生
7、游手好閑的學習并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
8、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9、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的遺憾,敢于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而坦城無愧的人,可以說是完美的。
10、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長。——塞涅卡
11、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1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3、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14、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15、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弗萊格
16、一日不讀口生,一日不寫手生。
17、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8、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羅曼·羅蘭
19、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2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1、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22、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2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5、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高爾基
26、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27、我們要知道,我們生來到這個世上是要干一些,除了我們其它人無法辦到的事情。
28、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9、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兒
30、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學生讀書名言警句美句賞析篇3
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
3、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7、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王豫
8、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9、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宋詩紀要》
10、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1、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增廣賢文》
12、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孔子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
1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1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
2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
22、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23、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4、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5、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26、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熹
27、學固不在乎讀書,然不讀書則義理無由明。——朱熹
28、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朱熹
29、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0、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