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七則》原文及翻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踰 同:逾)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論語七則翻譯
孔子說:“我大約十五歲志于學習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認真研究歷史,用心學習《詩》、《禮》、《書》等文化。三十歲時,我的學說已經建立了基礎,我也可以以我的學說立身于社會。四十歲時,我已知道我的學說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雖聽到各種議論,也不疑惑動搖。五十歲時,我已經明白道就是天。同時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給我的使命就是修道、傳道。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話,就能準確的理解,并能辨別判斷他的話正確與否。如果他的話有錯誤,我也知道他的話錯在什么地方,為什么錯。而我的判斷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別人提出的問題,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歲時,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與我同在,天與我合一。因此能隨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規矩、法則。”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來做枕頭,這樣做我很快樂。用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貴,這對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關心)。”
敝緼袍:敝,破壞義。緼,亂絮。古無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稱綿,如今之絲綿
狐貉:以狐貉之皮為裘,裘之貴者。
其由也與:《檀弓》,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家語》:子路為親負米。則衣敝緼袍乃實況,非設辭。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衛風?雄雉》之詩。忮,害義。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傷之心也。求,貪義。恥己之無而欲求取于人。臧,善義。若能不忮不求,則何為而不善?
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引詩以美子路,子路終身誦之。是以一善沽沾自喜,將不復于道更求進,故孔子復言此以警之。或說:不忮不求以下當別為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組狐貉之對立來,分章則義不見,今不從。
先生說:“穿著破舊的綿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為恥辱的,只有由了吧!”“《詩經》上說不忮刻,不貪求,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聽了,從此常誦止此詩。先生說:“這樣又何夠算好呀。”
子貢問怎樣培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我們住在這個國家里,就要敬奉那些賢能的大夫,結交那些仁德的士人。”
“為仁”,培養仁德,修煉仁德。子貢問如何培養仁德,孔子回答怎樣做事。敬奉賢德的大夫,結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為了培養仁德,人的才德,是經過磨礪熏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為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經過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個是為了培養仁德,一個是為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為仁。做事須要鋒利的工具,培養仁德須要敬奉結交賢德之人;有了鋒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學習賢人的機會就能培養仁德。
此文明確地告訴人們,培養仁德必須深入社會進行磨礪,以謙恭的態度尊重賢德之人,以真誠的行動結交仁德之士,有了這樣的機會和環境,就能成功地修煉仁德。
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贊揚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論語》后世影響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谷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論語》中保留了一些人們對孔子師徒的批評諷刺,有的作了辯駁,有的沒有回答。其駁議辯難部分對后世很有影響,如《答客難》等設為主客問答進行辯難的小賦,都從《論語》受到啟發;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現了儒家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奮進精神的贊揚。
《論語》主要內容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后人怎么評價論語
《論語》中的許多話都已成為格言而流傳于世,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聯合國甚至將“四海之內皆兄弟”作為聯合國總部大堂的標語。
澳大利亞學者利特爾和沃倫說:儒家文化即將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通過道德管理,理順人際關系,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現代日本企業家的精神導師被譽為“日本現代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說:“要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我的成功經驗就是《論語》+算盤=成功。”可見你不管是學文、從商、做官還是從事企業管理,都用得上《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