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最著名的益智故事
幼兒最著名的益智故事篇1:大鳥
大長者收下這只鳥蛋時間不長,這只烏蛋的殼便裂開了,從蛋殼里出來一只鳥雛。這小鳥長得羽毛光亮,十分惹人喜愛。大長者十分喜愛這只毛茸茸的小鳥,把它送給了兒子,他和小鳥玩。大長者的兒子和小鳥一起漸漸長大了。他們倆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互相之間很有感情。大長者的兒子常常騎在鳥背上,鳥便馱著他飛上天空,到處游玩,直到玩夠了才回家,幾乎天天都是這樣。
一天,大長者的兒子聽說鄰國的國王在演部羅戲,他一心想去看熱鬧,便騎上大鳥來到了鄰國國王演戲的地方。
大長者的兒子從鳥背上下來看戲,大鳥便停在樹上休息。這時,國王的女兒也正在臺下看戲。公主長得十分漂亮,大長者的兒子一看見她,心里便愛上了她,他再也無心看戲,匆匆騎上大鳥回到家里。從此,大長者的兒子茶飯無心,朝思暮想國王的女兒,最后,他悄悄地給國王的女兒寫了一封信,向她述說自己的愛慕之情。國王的女兒感到事情很新奇,便答應與他見面。
倆人偷偷地約定了時間和地點。一見面,公主見他英俊瀟灑,一下子也愛上了他。
倆人愛得如膠似漆,一時無法控制熾熱的感情,便私通起來。可是,事情做得不周密,被國王知道了。國王派人追捕大長者的兒子,很快便捉住了他。士兵們把他帶到國王面前,國王大怒,命令士兵們把他捆起來,拉出去砍頭。
士兵們押著大長者的兒子要去砍頭。走在路上,他看到了那只大鳥還停在樹上,便對士兵們說:“反正我也活不成了,何必讓諸位費力來砍我的頭,不如讓我自己爬上樹去,跳下來摔死算了。”士兵們看這么多人押送他,以為他怎么也跑不了,就答應了。大長者的兒子便抓住樹伎爬上樹,騎在大鳥的背上。大鳥一展翅膀,凌空而起,轉瞬間便飛遠了。等到士兵們回過味來,大鳥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了。
幼兒最著名的益智故事篇2:啄木鳥與獅王
從前,在一座花果繁盛的山林之中,住著一只聰明能干的啄木鳥。
啄木鳥的舅舅,是山林之王獅子。獅王兇猛貪吃,每天都要捕食一只梅花鹿。
這天,獅王又捕到一只梅花鹿,滿心歡喜地大吃大嚼起來,一不小心,被一根鹿骨卡住了咽喉。獅王痛苦不堪,咳不出,咽不下,咽痛難忍,并且無法再吃任何食物。幾天下來,獅王竟餓得面黃肌瘦,皮包骨頭,奄奄一息了。
啄木鳥幾天未見舅舅的面,這天飛來看望獅王,一見此景,大吃一驚,忙問:“舅舅,您病了嗎?怎么瘦成這樣?”
獅王無法說話,只能含含糊糊地哼哼道:“難受!”并用手指著自己的咽部,比劃著咽喉里有東西。
啄木鳥何等聰明,立即明白了,說:“舅舅放心,我能醫治。只是我治好了您的病,您這山林之王能報恩嗎?”
獅王一聽,連忙點頭。
啄木鳥又道:“每天供給我食物,可以嗎?”
獅王又點點頭,示意啄木鳥快為自己治病除痛。
啄木鳥想:“雖說獅王是我舅舅,然而它生性兇殘貪婪,怎知它不加害于我?只有等它熟睡之時,方能給它取那咽中異物。”想罷就對獅王說:“舅舅,您先好好休息,我回去準備準備,好給你治病。”獅王聽了,點點頭,靠在床邊休息,涼風輕輕拂過,獅王覺得咽痛好些,便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啄木鳥在林中轉了一圈,吃飽飯,又來到獅王家中,見獅王已熟睡在床,暗喜。它躡手躡腳地來到獅王身邊,輕輕掀起獅王上唇,把事先準備好的木棒順進獅王口中,將其上下牙撐開,用手試試,撐得很牢,便鉆進獅王口中。一進獅口,它險些兒被那血腥之氣熏倒,只得強忍惡心,用長嘴叼住那梗在獅王喉中的鹿骨,慢慢一順,叼著那鹿骨飛出獅王之口,再小心地將撐住獅王上下牙的木棒取出,然后飛到附近的樹上。
獅王醒來,頓覺咽喉松爽,疼痛消失。
啄木鳥從樹上飛下,以鹿骨示意給獅王看,道:“是此骨梗在舅舅喉中,現在取出,病痛皆無。”
獅王大喜,道:“好外甥,你救了我一命,我當終生相報,以后,你每天到我這兒來吃飯吧!”
啄木鳥辭別獅王,高高興興地飛走了。
幾天之后,獅王正在吃鹿肉,啄木鳥被老鷹追捕,驚慌地飛來,找獅王相救:“舅舅,老鷹追我,快救我一救!”鷹見獅王在,便飛走了。誰知,獅王卻張著血盆大口,對啄木鳥說:“我生性兇猛殘酷,捕殺無數動物和鳥類。我這牙齒鋒利無比,你前次進入我口叼鹿骨又平安飛出,本該慶幸免除一難才對,怎么今日反來找我,尋求幫助?”
啄木鳥聽了,回復獅王道:“我明白了,東西掉入大海,怎能再找回,熟睡中的夢境,醒來全消失。我救了惡人的命,是自己最大的迷失,怎么還能企望得到惡人的回報?!”
說罷,振翅飛去。
佛對眾僧人說:“當初的那個啄木鳥,是我的前身;那個不知報恩的獅王,是現在的提婆達多的前身。那提婆達多前世不知報恩,今生還是如此。”
幼兒最著名的益智故事篇3:“有罪”改名字
古時候,梵授王在波羅奈擁有富饒強大的國家。在這個國度里,菩薩轉世生在坦叉始羅,時光飛逝,他長大之后,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藝,成了舉世聞名的老師。方圓五百里,無論誰有什么難事都想到他,都來找菩薩,讓他幫助解決,讓他出主意。村里有什么喜事,都要請他去參加。
菩薩在坦叉始羅設立了一所大學堂,許多貴族子弟都前來求學,他不光收這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對那些聰明伶俐的窮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誤。他向五百弟子傳授經典,教導他們。
在弟子之間,有一個人名叫巴波格,意思是“有罪”。他聽著別人對他喊:“有罪有罪”的,心里非常別扭,因為這樣叫他,好像他真的有罪似的。他心里想:
“我的名字太不吉利了,老師總給新生的孩子起名字,我應該讓老師也給我起一個好的吉利的名字!”
他跑到老師那里,對菩薩說:
“老師,我的名字不吉利,請您再給我起一個吉利的名字吧。”
菩薩和藹地對他笑著說:
“我的孩子,你嫌你的名字不吉利?那你就到城鄉各地走一走,去找一個你認為中意的吉利的名字吧!我將參照你帶回來的名字,給你起一個新名字。”
青年說道:“好吧”。
于是帶上干糧,高高興興地出發了。
他走過一村又一村,來到了一個城市。那里剛好死了一個人,正在大辦葬禮呢,他看到死者的親屬將死者往墳場中抬,便好奇地問旁邊的人:
“這死者叫什么名字啊!”
他叫長壽。”
“叫長壽,為什么叫長壽的人也會死去呢?真不明白!”
旁邊的人搭話道:
“不管是叫長壽,還是叫短壽,其實都一樣,人總是要死的。名字不過只是一個稱呼罷了,看來你是個傻瓜!”
學生聽了這番話,對改名字就感到淡薄了。
他繼續走,進入了城中,剛好路過一家商店門前時,店主將一個女奴推倒在門口的石板路上,然后舉鞭便抽打她。周圍立即圍上許多人,那個店主責罵她沒有交出掙來的錢。學生看到這一切,便問身邊的圍觀者:
“她叫什么名字呀?”
“叫護財!”
“那他們為什么要打她呢?”
“因為她沒有把掙來的錢交給她的主人,這是不允許的。”
“咦?真奇怪,她叫護財。既然叫這個名字,怎么會交不出那么一點點錢呢?”
“不管是叫護財,還是叫失財,其實都是一樣的,她終歸是一個窮婆娘,跟名字沒有關系的,名字不過是一個稱呼罷了。看來,你是一個傻瓜!”
聽了這番話,他對改名字更加淡漠了。
學生繼續他的旅行。在路上有一個迷路的人向他問路,學生說道:“怪不得,遠遠地看見你在這里瞻前顧后,左轉右轉的,原來是迷路了。”
告訴他正確的方向后,他問那個人:
“尊者,你叫什么名字?”
“啊,我叫指路。”
學生一聽,差點沒樂出聲來,說道:
“你的名字叫指路!怎么你指路也會迷路呢?真奇怪,不明白!”
那人回答道:
“不管是叫指路,還是叫迷路,其實都是一個樣的,人都會迷路的,名字不過是一個稱呼罷了。看來你是個大傻瓜!” 學生聽了這個后,對改名字完全淡漠了。他立刻返程回到了菩薩那里。見到菩薩馬上行禮,說道:
“老師,你好!”
“我的孩子,你游歷回來了。怎么樣?有結果了嗎?”
學生回答道:
“老師啊,我在游歷中發現,不管是叫長壽,還是短壽,都是一樣會死去;不管是叫護財還是失財,都是一樣貧窮;不管是叫指路,還是迷路,其實都一樣會迷路。名字不過是個稱呼罷了。靠名字不能取得成就。我已經認識到,只有靠才能智慧,才能取得成就!”
“那你還改名字嗎?”
“不,不改了,我的名字還是照舊吧。”
菩薩哈哈一笑,念了這樣一首偈頌,總結了這個青年學生的所作所為:
名叫長壽亦死去,名叫護財亦貧窮,
名叫指路亦迷路,有罪回來不改名。
看過“幼兒最著名的益智故事”的人還看:
1.大班幼兒益智故事
2.幼兒益智故事文字版
3.小學生益智故事
4.幼兒益智故事
5.幼兒益智故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