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文學名著推薦
俄國文學名著推薦【篇1】
1、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國際歌》
Rise up, cold and hungry slave! Get up, people who suffer all over the world!
2、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獨。——《百年孤獨》
One hundred years of penetration, one hundred years of loneliness.
3、凡是有甜美的鳥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絲》
Where there are sweet birds singing, there are vipers hissing.
4、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詩選》
If winter comes, will spring be far behind?
5、站在痛苦之外規勸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It's easy to stand outside the pain and persuade the sufferer.
6、感情有理智根本無法理解的理由。——《月亮和六便士》
Emotions have reasons that reason can't understand at all.
7、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牛虻》
Whether I live or I die, I am a gadfly, flying around happily.
8、只要你是天鵝蛋,就是生在養雞場里也沒有什么關系。——《安徒生童話》
As long as you are a swan egg,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were born in a chicken farm.
9、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哈姆雷特》
Whether to survive or not is a question worth thinking about.
10、對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門。——《失樂園》
For those who believe, death is the door to eternal life.
11、開發人類智力的礦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難來促成的。——《基度山伯爵》
It is necessary for advers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intelligence.
12、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Happy families are the same, unhappy families are different.
13、悲傷使人格外敏銳。——《約翰·克里斯朵夫》
Grief sharpens the mind.
俄國文學名著推薦【篇2】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以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史為原型寫成的,將保爾·柯察金戰勝病魔、永不掉隊的英勇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以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再現了蘇聯靠前代共青團員如何克服人生道路中的千難萬險,為實現社會主義理想而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的真實畫面。
《在人間》創作于1914年,描寫了高爾基少年時期走向社會后的生活經歷。在他11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年幼的高爾基不得不外出自尋生路。他當過鞋店學徒工,洗碗工,做過苦力,面包工和裝卸工,從事著苦役般的繁重勞動,經常遭受東家的辱罵甚至毒打。在繁重的勞動之余,高爾基還愛上了讀書,這給他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教益,為深處底層的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也使他充滿了精神力量來抵御各種不健康的影響。同時艱難的生活磨練和大量的讀書教育也使他逐漸養成了不屈不撓的反抗性格,同時開始思考人民的命運和人的崇高使命。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靠前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其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從3歲到10歲這一時期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和慈愛的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和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體現出一股生生不息的對生活的熱情與堅強。
列夫·托爾斯泰著的《安娜·卡列尼娜》通過講述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各個階層的家庭生活,并揭露了整個社會的貪婪、欺詐和偽善,列寧稱之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的形象也被認為是文學領域至今未被超越的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一百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成為俄國文學中的稀世瑰寶、世界藝術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明珠。
俄國文學名著推薦【篇3】
《魚王》
作者: [俄] 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譯者: 夏仲翼 等
版本: 理想國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4月
從小受到吉爾吉斯和俄羅斯兩種文化熏陶的艾特瑪托夫,是大山和草原的兒子,他的代表作《斷頭臺》《白輪船》《花狗崖》等均帶有濃烈的悲劇色彩。艾特瑪托夫擅長用象征手法來表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善惡之爭。
《斷頭臺》
作者: [吉爾吉斯斯坦] 艾特瑪托夫
譯者: 馮加
版本: 外國文學出版社 1987年12月
比如《白輪船》里,被父母遺棄的小男孩由外公撫養,父母誰也不愿意來看他。他沒有伙伴,只能和林中小溪和小動物為伴。自然的陶冶給予他純真的童心,但當他看見道德淪喪的護林所所長奧羅茲庫爾強迫他人射殺長角鹿,割其頭顱并食之血肉時,殘酷的現實讓小男孩不堪重負,自沉冰河。他只希望自己變成一條魚,游向心中的白輪船,去尋找幸福。
《白輪船》
作者: [吉爾吉斯斯坦] 艾特瑪托夫
譯者: 雷延中
版本: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月
同樣專注于人與自然題材的還有蘇聯“農村散文”流派的作家拉斯普京,他擅長從人和土地的關系中探討人和自然的關系。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告別馬焦拉》,小說敘述了對自然的改造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因為要修水電站大壩,居住在馬焦拉島上的村民被迫搬遷。對于老人們來說,馬焦拉島不僅是一塊單純的土地,它承載著先輩栽種下的一草一木的精魂。
《告別馬焦拉》
作者: [蘇聯] 瓦·拉斯普京
譯者: 董立武 / 王乃倬 / 沈治 / 石國雄
版本: 外國文學出版社 1999年2月
拉斯普京不僅通過文學作品呼吁保護土地和自然,而且身體力行直接干預某些可能危及生態平衡的建設工程。拉斯普京出生于西伯利亞一個鄰近貝加爾湖的地方,早在60年代初期聯名支持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的作者)保護貝爾加湖的活動中,他就非常活躍。從他另外一篇《貝加爾湖》這一近似報告文學的散文中,我們同樣可以窺見作家為保護大自然而呼喊奔走的熱情。
大自然是最敏感的,你如何對待它,它就如何對待你。在萬籟俱寂中,“大地之子”阿斯塔菲耶夫曾有這樣的體驗——“好像只剩你和大自然兩兩相對。而且你還會感覺到一種怯生生的神秘的喜悅,覺得這周圍世界畢竟還是可以信賴和應該信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