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個人讀后感
其實娜拉要真正解放自己,當然不能只是一走了之。婦女解放的當然不在于僅僅擺脫或打倒海爾茂之流及其男權中心的婚姻關系。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一語中的地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因為“男子在婚姻上的統治是他的經濟統治的簡單的后果,它將自然地隨著后者的消失而消失。”所以娜拉在覺醒之前所以受制于海爾茂,正由于海爾茂首先在經濟上統治了她。因此,娜拉要掙脫海爾茂的控制,決不能單憑一點反叛精神,而必須首先在經濟爭取獨立的人格。
她所代表的資產階級婦女的解放,必須以社會經濟關系的徹底變革為前提。她所夢想的“奇跡中的奇跡”,即她和海爾茂都“改變到咱們在一起兒過日子真正象夫妻”,也只有在通過改造社會環境而改造人的社會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從如今的21實際來看,女人作為一家之主并不是沒有。對于現在女人來講,有屬于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就如同現在依舊很火的《婚姻保衛戰》,里面講述作為一個女子當家做主的看點。三對家庭,女子都看重維護自己的主權地位,但是我們很能看出,她們能夠成功維護自己的地位,是因為她們有自己的工作。是的,只是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不僅僅是自己有較強的女權精神,還有我一直堅信“女子也可以當家,更可以作為家庭一個重要的之主。”一個家庭光有男人是沒用的,因為它是由男人、女人和孩子組成的。缺一不可,更不是把誰最為一種中心而過,平等的看待彼此,就不會有現在所謂的“做父母的與孩子溝通”、“丈夫的專制”、“家庭主婦”、“家庭煮夫”等等。
《玩偶之家》個人讀后感【篇1】
只要一有空閑,我就會捧起《每周一讀》細細品位一番。其中,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每周一讀》中選取了最后一幕――娜拉如夢初醒,發現自己不過是丈夫的玩偶,做出離家出走的決定。以前就讀過這部著作,如今又令我產生一些新的思考。
《玩偶之家》通過女主人公娜拉與丈夫海爾茂之間由相親相愛轉為決裂的過程,探討了資產階級的婚姻問題,暴露男權社會與婦女解放之間的矛盾沖突,進而向資產階級社會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戰,激勵人們尤其是婦女為掙脫傳統觀念的束縛,為爭取自由平等而斗爭。作品從家庭夫婦之間的矛盾沖突來揭示社會矛盾,對娜拉和海爾茂的不同性格,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作品之中。
《玩偶之家》之所以成為各國戲劇舞臺長演不衰的劇目,首先就是因為劇本提出的婦女問題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具有廣泛性的社會問題。娜拉的出走像一塊巨石投入水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娜拉是個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傾向的婦女形象。她出身在一個中小資產階級家庭里,她受過資產階級學校的教育,容易滿足于個人小天地里的幸福生活。她不同于大資產階級的婦人、小姐,追求不勞而獲的靡爛生活,她不希望過寄生蟲的生活。娜拉同情社會上的受害者、不幸者,樂觀知足,熱愛生活。
娜拉身上更為可貴的品質就是倔強,不肯向惡勢力屈服。她堅強不屈的精神是她最終同海爾茂決裂,脫離“玩偶家庭”的性格基礎。如果是一個軟弱的女人,即使認識了丈夫的惡劣品質,要采取與丈夫斷絕關系的行動,往往也是不可能的。
對于麻痹人民的精神鴉片——宗教,娜拉更不會把它放在眼里,她宣稱:“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娜拉深受其害,更是深惡痛絕。“國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樣,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確的。”娜拉的言語顯示了她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婦女。作者通過塑造娜拉這一鮮明的婦女形象,表達了中小資產階級婦女要求自由獨立,維護人格尊嚴等思想愿望,并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表現了某種程度的懷疑、否定和批判。
娜拉的出走,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但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她的這一行動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階級、社會、環境的局限,易卜生不能,也不可能為他們思索的人生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為婦女的徹底解放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娜拉雖然離開了海爾茂的“玩偶之家”,但是卻逃脫不出那個制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會。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痹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走。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么路。”但是,易卜生在展現生活和揭示人物命運的過程中,能夠以發自內心的力量,把他所思索的人生問題深深地打入觀眾或讀者的心里,讓人們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義,思考和探索這些問題。
《玩偶之家》這個劇本里,嚴格的現實主義風格也為人稱道。劇中沒有傳奇式的男女英雄,沒有引人入勝的離奇情節,沒有優美的詩的語言,表現的是起居之類日常的背后,作者卻創造了一個極不平常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