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
但中國歷史上也不乏長久強盛的國家,他們屹立數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人民。他們實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注重節儉的政策。他們還鼓勵人民積極生產,糧食的儲量也就多了,國家日益強盛起來。
唐太宗曾經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國家。若是統治者重視人民,讓人民過得幸福,富足,那么國家也就會更加強盛;反之,國家就會被人民所顛覆,走向滅亡。
宋朝時期,歐陽修,蘇軾和范仲淹都有一種“民本”思想,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宋朝的君主們較為重視人民,而宋朝也延續了幾百年。
當今的中國和共產黨也十分重視人民,建國之后,實行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改革開放時期,黨和國家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分田包產到戶,給了農民生產自主權,再次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開始富裕起來,而國家也日益強大。
孟子一直主張: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而這也正是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所必須遵循的思想。現在的中國應更重視人民,才會越來越富強!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2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巨著,由神宗取意“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為《《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梁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后梁紀》》6卷、《《后唐紀》》8卷、《《后晉紀》》6卷,《《后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終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為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床,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歷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還讓我明白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必須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夢想,我要為這個夢想而學習。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3
《資治通鑒》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巨著,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規模空前,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其所記載的歷史時段,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多么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仿佛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螢映雪”的故事讓我們無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螢火蟲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讀書的。
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中歷史人物的記載,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著名的戰術家,其一生英勇善戰,善于帶兵,為劉邦出謀劃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可見其勇猛驍勇善戰、為國捐軀的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嘆連連!我最敬佩人物的還有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著后人。還有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流傳至今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為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還有令我們痛恨至極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謙虛愛民,其實有著狼子野心,為了得到皇位,殺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討要玉璽,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思緒萬千,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與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們生活在戰爭頻發的時代,隨時都可能面臨危險,卻從沒有過怨言,他們三十而立,治國治家,統領大業!而我們呢?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過著養尊處優,盡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歲人還過著“啃老族”的生活,不思進取,很多學生還嫌學習任務太重、作業太多......到處發牢騷。相比而言,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歷史是開啟人類智慧之門的鑰匙”,文中先輩們堅強品質的事跡始終激勵著我們奮發圖強。《資治通鑒》是古代人民堅強不屈的形象濃縮,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導航燈塔!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4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編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經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經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來,有幸在局圖書室借到黃錦鋐等27位教授撰譯的《資治通鑒》第一輯(戰國、秦、西漢)和第五輯(隋、唐)。閑暇之時,認真進行了閱讀,對秦—漢、隋—唐朝代更替時期統治階段執政政策的變化及所帶來的國家興衰感想很多。
縱觀秦朝、隋朝統治史,都是中國古代大統一形勢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可謂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績,但秦王朝統治僅持續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統一王朝,建國初期,也有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但統治時間也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滅亡,究其原因,與秦朝、隋朝統治階級實施苛政,毫無限制地奴役勞動人民有直接關系。秦朝在統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養,國力尚未得到恢復的情景下,就大興徭役,僅建造阿房宮、秦始皇陵和長城所征發的民工就達300萬人以上,農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繳。隋煬帝統治期間,百役繁興,征斂無度,揮霍浪費,窮兵黷武,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征伐高麗,每年役使民眾數百萬人,弄得“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官逼著民反。西漢、唐兩朝統治階級在總結吸取秦朝和隋朝滅亡的的歷史教訓基礎上,施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農民生產,注重節儉,實現統治分別到達210年,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知得失”、“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如果不能正視歷史,擺不正與人民的關系,甚至把自我放在人民之上,自以為是,肆意妄為,其后果輕則脫離人民,重則損害人民,必然受到歷史規律的懲罰。
中國共產黨在充分總結吸取國內外歷史更替和封建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奮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和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取消農業稅,發放糧食補貼;探索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試點,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了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資料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我們也清醒看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等。這就要求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為民辦事實,使人民群眾覺得有盼頭、有奔頭。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5
《資治通鑒》成書以來,非常受人追捧,列舉一二: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顧炎武:(《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學者梁啟超:“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如此多的美譽,似乎《資治通鑒》已成為君臣治國不可或缺之書,但我卻納悶:“自北宋神宗以來,至清末溥儀為止,卻沒有發現誰因《資治通鑒》而使一國大治的例子。”問者無心,聽者是否啞口無言呢?
我本來就無知淺陋,當然不敢非議某些人心中的圣賢,也無能誹謗某些人熟讀的經典,若此書真能“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為何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明亡于清?難道那些身居廟堂之上的人不明白圣賢經典的道理嗎,何至于讓“蠻夷之族”侵我中華,戮我妻子,毀我家園?這顯然就有點讓人無法理解了。
從內容上看,《資治通鑒》包羅萬象,有政治、經濟、制度、軍事等方面的涉獵。特別是關于政治和軍事,是此書的重中之重,條理清晰,精彩紛呈,對此我也是不吝贊美。但這仍然不能改變這部書只是司馬光等人的一家之言,是對歷史的一種經驗總結,到底能對后人有多大裨益,這恐怕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當然我并非否定此書的價值,只是希望不要迷信此書,畢竟現實社會不是武俠世界,憑借一部寶典抑或一把神劍,就能縱橫江湖唯我獨尊。如果有人將一本書與一國的盛衰聯系起來,這簡直就是風馬牛相及的神邏輯,也好比有人把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拿出來洋洋得意一番,這種阿Q似的故事還是少相信為妙。
我不敢否定《資治通鑒》是一部好的歷史書,我只是質疑將它推上無以復加的神壇。從史學價值來看,此書確實罕有其匹,但從一種歷史總結的角度來說,它時至今日亦難擔此大任。我們暫時放棄對此書的迷信,回歸到一個原本的問題:我們學習歷史到底是為了什么?
很顯然我們學習歷史不是照貓畫虎,把今日當作歷史的重演,假若執意生搬硬套,恐怕只會鬧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學習歷史,重要的是內涵,了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制度,認清社會的狀況,人性的本質。至于那些明君的憂國、昏君的庸聵、忠臣的耿直、奸臣的媚骨、戰爭的詐謀、和平的可貴、權力的血腥、平凡的真實如此等等,但愿都留在書中,別拿出來沾沾自喜。它們只是體現歷史的厚度,并非今天炫耀的資本。
我們從歷史中而來,面向未來而去。前方才是我們的道路,而不是轉身向后看,羨慕那些三王五帝,否則我們的歷史可就真成了陳年流水簿子了!
記住了,未來在前方,別回頭!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6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題記
我喜歡讀歷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很多時候我們對現實的問題或者時代的躁動不安一籌莫展,覺得我們走進了現實的死胡同,根本無路可走。這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歷史,接近經典的史書、閱讀經典的史書、品味經典的史書,看看幾千年來歷史河流里古人們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看看千秋萬代歷史偉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教訓,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提高,探討我們大學生的人生規劃,總能發人深省,獲益良多。歷史的車輪滾滾,億萬生靈在歷史的足跡下都顯得如此渺小。但司馬光用自我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萬世的榮光!這就是《資治通鑒》。
我之所以選擇讀《資治通鑒》,主要是因為《資治通鑒》歷史地位是中華禮貌的瑰寶,是了解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的重要歷史典籍,在順利完成后,便立即成為史學著作的典范,受到歷代學者的共同贊許。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更是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司馬光他們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經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比如《資治通鑒》中《三家滅智伯》,晉國智家選取接班人,重才不重德,導致本來實力強大的智家軍隊被消滅、土地被分割,成員被全部處死,智家從此從歷史舞臺消失。這,是給當今那些企業乃至國家的管理者關于品德的重要性,上了深刻的一堂課呢?是否讓那些徘徊在如何抉擇人生仕途手段的人有了啟示呢?
讀《資治通鑒》還能夠能夠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也可提高修養增加閱歷,也有助于增強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本事。西漢開國功臣之一,蕭何,憑著過人的胸襟氣度與深遠高明的見解眼光,成就了大事業的例子,讓我們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有才有德,總會有我們的平臺!
讀《資治通鑒》,我邊讀邊感悟到人的渺小,于是我活學活用。我們都明白,只要翻開《資治通鑒》,就不難明白本書的思想深刻,論述嚴密,資料繁富,文字簡潔。但對于我來說,尚未有扎實嚴密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和文化知識,本事實在有限,很難迅速閱讀并且完全領會和掌握它的主旨和精髓。所以,在品讀《資治通鑒》原著的同時,
我還參考了其他一些的關于《資治通鑒》的解析版本書目,原著的原汁原味,結合上研究史書的專家們編寫的書目,不僅僅激發了我對閱讀這些史書的興趣,更讓我進一步地品味其中的精髓。
今年,20x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社會各界都掀起回顧歷史、紀念歷史的浪潮,目的很明確——就是努力避免在歷史中吸取經驗跟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現如今,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中越來越關注中國,也越來越多外國學者關注中國文化,關注中國歷史,逐漸發現《資治通鑒》等經典史書背后的無限價值及現實意義。作為中國人,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有義務和職責好好利用與參與到學習并運用歷史文化精髓的行列中,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我們大學生是文化理解和傳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我們能帶頭多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下,多學習歷史來修身養性,學習治國平天下之道,于個人,解決現實困惑,于國家定能為鑄就國家強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畫下一筆濃墨重彩。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7
在我的書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著黑硬殼的書,名叫《資治通鑒故事》,這本書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歷經19年的時間,與眾人一起將這本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書整理出來的。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以政治和軍事為主,還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料,總共貫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書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又一個做人的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如“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是說不能自以為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遺子黃金滿簏,不如教子一經。”意思說給后人積累再多的金子、銀子,還不如好好教孩子學習。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文學名著,它不僅讓我學會了許多政治兵法,還使我了解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戰略側謀。這是我第一次讀我國的年體通史,就已經學到了不少課外知識,我一定會多讀這種歷史故事,來更多的了解我國五千年來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
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是比花開的還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我們一起讀文學名著,博覽群書,使我們陶冶情操,讓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讓雨露滋潤我們的心靈。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8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后,將戰國跟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夸獎,命他連續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范祖禹跟劉?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牢固,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能夠任意參考。
《資治通鑒》中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么緩緩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抖擻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9
“流水無弦萬古琴,《通鑒》無聲天下音”,讓我們去閱讀《資治通鑒》,了解其中的一個個歷史故事吧!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與《史記》并稱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顯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在這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里,發生了多少曲折動人的故事啊!比如:“戰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等,便是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掛書的李密、以死盡忠的豫讓、賢能勇猛的荊軻、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開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所編著的《資治通鑒》,之所以命名《資治通鑒》是因為它意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它,便可以從中體會到烽煙四起的朝代戰爭,無數百姓處于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痛苦。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故事:李密小時候經常牧牛,可他卻每每帶上幾本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這樣便可以邊看邊牧牛了,后被瓦崗軍推選為“魏公”。為什么他們在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自學成才呢?而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優越幾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奮學習呢?
《資治通鑒》不僅為我們生動演繹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再現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還給了我們后人警醒。
讀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篇10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后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后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