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感想400字
寫讀后感需要學生對所讀書本進行深入分析、綜合,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讀論語感想400字,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讀論語感想400字。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1
寒假期間,我沒有讀莫言的文章,但我用心背誦了老師布置的《論語》。在背誦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8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他說話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之于《論語》一書。《論語》里面內容豐富,寫有關于父母的內容,比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們作為子女的出門進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別讓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兒,不要讓父母擔心。還有寫關于人的,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教導我們每個年齡階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從書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處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們去學習,令我們得益不淺。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2
這里的每一段生命境界都是通過不斷學習修養(yǎng)所達到的結果,從中我們學習到,學習、修養(yǎng)從來不是只止于學生時代,在當代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我們的每一階段都更需要有不斷學習的加持,把學習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yè),方可與時俱進,不被時代淘汰。孔子博學多識,不僅對學習有著獨到的理解,而且對教育也有這獨特的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以及“因材施教”,這對現代社會的教育也有著重要意義。
如“因材施教”這一思想,孔子認為每一個孩子天賦不同個性差異不同,自然教學方法應因人而異。
誠然如此,每個孩子天生感興趣的事物不同,家長應善于發(fā)現孩子感興趣、有天分的事物并進行培養(yǎng),而非隨波逐流,將各種興趣班強加給孩子,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閱讀《論語》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亦能給予我們?yōu)槿颂幨赖闹笇АN覀兌贾揽鬃涌隙ń挥阎畼罚敢馀c志同道合的朋友往來。我們在生活中也應積極的去結交好友,正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朋友應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能結交到三觀相同三兩好友可謂難能可貴,孔子也曾將朋友分為“益友”與“損友”兩種,因此,我們在交朋友時我們也應擦亮眼睛,以防交友不慎。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3
提到《新論語》時,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呃。看不懂,字不認識意思不明白。不過我今天看到了一句是這樣的寫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是我們在初中時就已經學過的,字面意思也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說,學習時不思考,就會茫然糊涂,只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充滿疑惑。
起初學習論語只是因為背會了,意思也明白了,而今天我再看到這句時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最近我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課程,充分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第一遍聽課是灌耳音,也就是有印象,不加思考,像是在看小說,聽過看過也就算過了,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第二遍聽是明白了意思,也學會了思考問題,能夠理論、實際相結合,每聽一遍課程對相同知識點都有不同的理解,思考的問題也有所變化。
我們學習不能只是為了學習,如果是為了應付差事而學習,那就是浪費時間和生命。學習要帶著問題,也是為了解決我們的疑惑,不帶著問題的學習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疑惑卻不愿意學習是不會進步的。有些人只知道“死學”,不會變通,就成了書呆子,腦袋不會拐彎。真正的學習是要靈活變通,不能死記硬背,活學才能活用。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識。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4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危險。”
配的啟蒙故事是“砍柴的學問”。講的是古代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谷子教學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余”,并限期10天內完成。龐涓想都沒想,就埋頭開始砍柴。孫臏經過認真考慮后,專門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個窯洞里,把榆木燒成了木炭,然后找了一根柏樹枝當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為百(柏)擔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木柴,火雖然燒的大,但是濃煙很多。接著鬼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
讀了這些,我覺得孔子說的真好,讀書學習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學的東西記住了,但是同由于理解意思,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記住,只有在學習認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還沒有弄明白,及時向別人請教,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我要象故事里的孫臏學習,不管做什么中都要多思考,特別是在學習上努力地做一個會學習會思考的好學生。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誰在讀書呀?哦,原來是焦作日報社組織校園記者在誦讀國學經典《論語》呢!
以前,我和小伙伴們在一起玩,給他們說的話他們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們不相信我。我很生氣,為什么不相信我呢?但自從讀了《論語》后,想起《論語》里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我馬上就不傷心了。
還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歡學習,我就耐心地給他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學習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令人討厭。后來,他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學習,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雖然再有兩節(jié)課就不能和任老師共同學習了,但是,任老師的諄諄教導我會永遠牢記在心。以后,我還會多讀好書,做一個像孔子一樣有學問的人,并且還要多讀圣賢書,做一個少年君子!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6
這個寒假,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感觸最深的,那就是中國古典著作—《論語》。
《論語》剛開始看,不那么容易懂,只能依靠旁邊的著解翻譯著讀,最后,也就習慣了“之乎者也”。《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是最后編寫于戰(zhàn)國初期。因其成于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春秋魯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對任何人都以仁義為主,思想核心便是“仁”。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反映學習態(tài)度的,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聰明的選擇。同樣,我們上課時不也應該這樣嗎?遇到不懂的地方,馬上問老師搞懂,學習成績才能名列前茅。讀了這本書,像是得到了大量知識道理一樣。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它可以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許多學習的方法,讀了這本書,你就會發(fā)現身邊許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讀一讀,看一看。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7
《論語》是孔子寫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個大人物,他是魯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論語》分為奉道、尊禮、崇仁、重孝、尚德。
我最喜歡的是這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習了又常常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還有就是“見賢思齊”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看到品德好的人就要和他看齊,要和品德好的人多學習。
讀了《論語》的一些文章,使我又多了些知識。我以后要多讀一些關于論語的書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將來更好的衛(wèi)祖國做貢獻。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8
讀書,倘若讀得渾然忘我,茶飯不思,便是“癡”了,讀《論語》便該有這種境界吧。
初讀《論語》,我的眼前仿佛呈現出一座座巍然屹立的高山,我便在這崇山峻嶺間攀爬著,滿眼盡是碧綠蒼翠,不時停下想欣賞一番,卻又怕錯過了前面更多的美。
孔子提倡待人要坦誠,開誠布公,最惡巧言令色、貌恭神怨之人。“巧言、令色,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反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謂“忠”即指忠于人、忠于事、忠于理。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可見一般。
忠于事,即實事求是,忠于事實的真相,絕不添枝加葉,也不缺斤少兩,正所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而“吾少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則是忠于理。孔子說話,處處可見真理,以理為本,隨意而行。
“忠”是人之根本,亦是“仁”的前提,更是處事必不可少的。而“恕”則是人格的精華,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孔子有言:“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便是“恕”之所始。
如此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卻只是《論語》的表層含意,而我實在無法將遍地奇珍異果完全采集,只能在這華美的庭院穿梭,流連忘返,深為我們的先人深刻的生命與智慧而感到嘆服。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9
在這個假期里,老師又上我們背誦了《論語》這本書,再次走進論語,給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稱他為“圣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圣人。
《論語》教會我如何學習,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論語》又教會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如何行走呢?
《論語》還教會我如何孝順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子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后沒有更改父母的為人行動,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還能再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更加認真,更加仔細的閱讀!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10
從3年級開始,我認識了《論語》這本書。剛開始聽到沈老師說我們要開始讀《論語》的時候,大家都懊喪地嘆了口氣,很是煩惱。因為對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多讀一部經典就等于要了我們的命呀!同學們對《論語》的第一個態(tài)度十分明顯,那就是一個字:煩!我們讀了半年《論語》之后,對它的態(tài)度來了個90度大轉彎。因為我們發(fā)現《論語》這本書真的非常好,它當中有許多有關做人的忠告,一個人只要多讀就會十分聰明,也很會做人。也難怪古人曾經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同學們也十分愿意讀這本《論語》,不過還是有人對《論語》很煩。后來,我遇到了孫老師,孫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款論語書,這本論語書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非常大,而且它還不會框死人的思想,因為它是沒有注釋的。當然,這種論語書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我也買了一本,然后驚異地發(fā)現學起《論語》來非常輕松。
我終于找到讀書真經了,原來是這么簡單:口念、心記、耳聽。不過我覺得“讀書真經”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啊!現在我在讀五年級,才做到了“讀書真經”中的要求,真是不容易啊!你們也來讀讀這本《論語》,好嗎?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11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抽早讀的時間帶著我們誦讀國學經典。從《弟子規(guī)》到《千字文》,從《大學》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論語》。我們從一開始的被“之乎者也”繞暈頭,到后來慢慢學著去領悟其中奧義。
還記得第一次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一個個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為什么要讀“yue”呢?為什么那個時候的“說”和“悅”是一個意思呢?那為什么不直接就寫“悅”字呢?我們的腦子里裝著十萬個為什么?因為無法理解,誦讀的時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們逐漸找到了它的韻味,一邊跟著讀,一邊搖頭晃腦,就算是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背誦,也能從容自如的來上一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12
今天上國學課,葉老師向我們講解了《論語·為政》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完后,葉老師提了個問題:“你們的行為做到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嗎?”我想起了我的一次經歷。
記得有一次,準備去學圍棋前,我才想起圍棋作業(yè)還沒做,于是我不敢去上課,最后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還是去了。圍棋老師在檢查作業(yè)時,發(fā)現我沒交,對我說:“你的作業(yè)呢?”我輕聲說:“作業(yè)全都會做,但作業(yè)本忘記帶來了。”“你會做?那就給大家做一遍。”老師一邊說,一邊在大棋盤上把第一道題擺了出來。我馬上說:“這道題我在家里沒有做出來。”這時候,我非常緊張,心想:該怎么辦呢?千萬不要再叫我做第二道題。“那就把第二道做一遍吧!”老師的話音剛落,已經在棋盤上把第二道題擺了出來。結果,我絞盡腦汁想了很久,都沒想出來怎么做。這時,老師摸著我的頭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隨后,就把家庭作業(yè)的題仔仔細細給我講了一遍。
從此以后,我再也不說假話了,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1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里面的《為政》,這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說:“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tài)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后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于人于己都誠實的人吧!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14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則,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讀論語感想400字篇15
最近,我讀《論語》這一本書,讓我知道了,《論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內容廣泛,匯聚了孔子關于教育、道德、政治、文化、歷史、人生、哲學、宗教等。
給我感受最深的是《舜的仁愛》,講的是,舜的父親是個瞎子,舜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給他娶了個后母,后母生了個兒子叫象,象好吃懶做,老夫妻倆和象,經常密謀,要害死舜,他們三個想盡一切辦法害舜,但是舜都安全的回了家,以后,舜不僅不厭煩父母和弟弟,還像以前一樣對待他們,父母和弟弟被他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
這則文章讓我懂得了,無論別人怎樣去害你,我都會用一顆仁愛的心去感化他。
以后,我要向孔子學習,他那種勤奮好學,不厭其煩,直到把問題解決了,才肯罷休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