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的讀感受
當讀者閱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后,將自己的感受、啟示和思考整理成文章,就是讀后感。什么才算好的我們仨的讀感受?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我們仨的讀感受,供大家參考。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1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認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人送黑發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么壯麗,多么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里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里,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么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2
古往今來,離愁也好,歡聚也罷。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合上書,摩挲著它略帶粗糙的紙質,心中的思緒涌上,看著楊絳與愛女,丈夫的生離死別,不禁想起我們初三畢業時那六月的陽光。或許我們經歷的別離的程度不一樣,但當我們回想起以前與別離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們仨》是楊絳記述他們一家三口的往事。楊絳女士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齡。在寫這本書時,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傷。就像我們現在翻開在書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學錄,看著同學以往的筆跡,看著哪張照片將你帶入回憶的漩渦,既甜又苦。
在書中楊絳主要記述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其實與我們也沒有特別大的,在性質上的差別。楊絳會收拾錢鍾書的殘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婦,為錢鍾書燒紅燒肉,做出血牛肉給阿瑗吃。在當時這些只不過是再尋常不過的小事罷了,但在阿瑗和鍾書的相繼離開后,這一切都變得奢侈。不,確切地說,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們從前,和同桌爭論著題目的對錯,即使上一秒面紅耳赤,下一秒臉上便是晴空萬里。可現在,我們也沒有那個機會了,我們只有回憶,回憶著回憶,笑著笑著,哭了。
我們總希望我們當下的某個時間會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沒有海枯石爛的愛情,沒有永不凋謝的鮮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時間如同白駒過隙,時光荏苒。我們眼前的時光都是可貴的,無論是與誰度過,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年華。
我們所以為的永恒,會是后人的歷史。
《我們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學之家的生活,更讓我們明白,何人都畏懼別離,偉人也好,平民也罷。我們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將我們以后會懷念的現在的尋常日子,在以后懷念。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一個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日子里,我試著接受了“我們仨”的溫暖與滄桑。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鐘書不見了......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的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這是一個夢,一個虛幻卻又真實的夢。在夢中失散,在夢中分別,夢中凄凄惶惶,卻充滿萬千思念。夢里四顧彷徨,那人不在,夢醒身旁溫熱尚存。害怕別離,害怕那種手足無措的彷徨。我很幸運,16年來,沒有經歷過至親的生離死別。也很不幸,在今年的清明節我目送我的大表叔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火化之前的最后一眼,他似乎還是生前那副和藹可親的模樣,也似乎昨天他還在喚我小名。一個夢一個尋尋覓覓十幾年的夢,夢中人在天亮的那一刻,晨曦微醒,他揮了揮手,說:就這樣,走了。獨留他人淚目。表嫂本來很平靜的為他整理著著裝,可是啊。看見朝夕相處數十年的枕邊人就那么離開。終是忍不住嚎啕大哭,泣不成聲。楊絳先生微微嘆息:“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表嫂何嘗不是。人生的死別生離,一場萬里長夢.......
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在《我們仨》第二部中,楊絳先生開頭寫到:“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都是夢。”這一篇章,夢境與現實交錯。鐘書在客舍,阿圓在醫院,而“我”兩頭奔波,夢里輾轉。“我”陪伴著他們,“我”送別了他們。回不到從前的美好,只能在夢中一遍遍溫存。阿圓終于還是回到了屬于她的“自己的`家中。”那里沒有楊絳和鐘書,只有阿圓自己。“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溫軟親熱的一聲聲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沒了。”“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直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奔回客棧,跨進門,店家正要上閂。”對圓圓的愛,隨著她的離去而變成令人心痛的詛咒,心活生生被剜下來一般,是骨血經脈撕裂的疼痛。這個夢不再像以前那般溫馨。曾經那個萬里長夢若是能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那該多好。生活累了,把這萬里長夢的美好,取一部分,細品,撫慰破碎的心。把一個又一個的小夢拉成萬里長夢。
相守相助,相聚得失。想把每一個美好的瞬間放慢,拉長,一直到未來的未來。我和我所珍視的人和物,不會別離,不會悲傷。曾經是這么想的。
可是啊,在“我們仨”溫暖感傷的文字中,我明白了。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摧,我們在人生道路已走到盡頭了。”
世界上最殘忍的不是久久不相遇,而是當生命線交織再一起后不得不的離別。每個人終會歷經生離死別,最終化作一捧黃土。愿你我都能再短暫的一生中快快活活,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守一起,相聚一起。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4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捧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譯蘭德詩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么,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里,在她編織的夢里穿行,心情總會隨著故事的發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就再次失散,就這么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于是就有了這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三,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對女兒和三人生活點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說故事的人。
在書中,楊絳用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無奈、堅強、釋懷,楊絳先生在面對“,”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任憑命運的各種不會,她就是笑,把它們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她沉浸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云:“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敘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嘆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著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她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著,沒有盡頭……
感謝楊絳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盡的感動,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及本原珍惜,讀《我們仨》是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5
《我們仨》這本書有三個部分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二部分在寫夢,一個萬里長夢。在夢中的古驛站上他們相遇相失。正如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書中這樣寫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鐘。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于是楊絳先生便娓娓道來這個萬里長夢。
第三部分是回憶這個家的點點滴滴。楊絳先生一家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則稱之為“石子”。楊絳先生也描寫許多當時如火如荼運動,但這并不是楊絳先生的筆下的核心內容,她將眼光放在了運動中的人,在頻繁的下,他們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廝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說的她想說的,狂風暴雨也變成了那和風細雨,她寫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瑣事,比如他們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數次搬家,如何離群索居遠離,看是平淡,可是平靜何嘗不是他們一家的生活態度。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楊絳先生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又怎么樣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親,一位妻子。而她卻在短短的一年內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正應了那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人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她的幸福和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那安定于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和相濡以沫如親情般的愛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此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她用文字回憶一家三口的點點滴滴。雖然忍受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慟,雖然親人愛人先自己而去,雖然在這個無法稱之為家的寓所獨自生活,楊先生還是在筆下尋到一點慰藉。我想擁有回憶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閑暇之余翻閱一二,體會期中平淡的幸福。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6
今天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愉悅的心情變得稍微沉重,結局讓讀者遺憾頗多:“1997年早春錢瑗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三個人從此就失散。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時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就這樣飄散了。留下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是的,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愁。
細讀此書,頓時被楊絳先生優美文靜的文字吸引,仿佛一位老人在耳邊給我講著一個溫馨的童話故事,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看不到一絲恨意,從來都是泰然處之。故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故事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夢境的開頭,夢中尋覓鐘書虛實相間的寫作手法;接著寫古驛道上的相聚和相失。最后以順敘的手法寫她與鐘書的結婚,留學,英國生女,回國,顛沛流離,走出牛棚,女兒工作,最后的離散。離散時楊絳這樣描寫自己的心情“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心里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一家人守望相助的回憶成為楊絳晚年生活的支持。
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楊絳是為好妻子,是個好媽媽。她在英國留學期間生活上對鐘書無微不至的照顧,學習上與鐘書共進退,有生活上的“探險”,心靈上的交流。鐘書能成為大學者兼小說家,離不開楊絳背后默默的支持。楊絳能理清生活和工作,生活上關注丈夫和女兒,工作上不忘翻譯《唐·吉歌德》。實現了愛情事業雙豐收。
生活中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尋常的下館子都能找到與眾不同。“吃館子不僅僅吃飯菜,還有一項別人所想不到的娛樂。鐘書是近視眼。但耳朵特聰。阿瑗耳聰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們在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聽到的只是他們一言半語,也不經心。鐘書和阿瑗都能聽到全文。我就從他們連續的評論里,邊聽邊看眼前的戲或故事”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7
因為前兩天看了圍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這本書,拿著紙質書就是和電子書不一樣,感覺像看到好吃的一樣撲過去,當時說兩個小時能看完,我用了兩個晚上看完了。感悟特別多,我的視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讀了倪萍的姥姥語錄,有時候忍不住淚目。但是這本書卻更感動我,到心里。從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讀的時候也有點半夢半醒,到后來的他們仨的石子我感覺他們真的好快樂。現代的人總是想紅,但是他們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歡的。
包括錢鐘書分不清左右腳,分不清顏色,楊絳不怎么做飯,被蝦嚇到,我總是好奇他們(高大上的知識分子)是什么樣,原來也是普通人一樣,不知不覺把我的心又和這本書拉近了一段。后面看了楊絳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來的毛巾床角一樣簡單漂亮。楊絳先生去世時104歲,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辦。
因為大學看了大概500部電影,好多都沒寫影評有時候都忘了劇情內容,我覺得什么東西都要經過自己處理才是自己的。以后堅持寫點把。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8
在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漿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后,她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里,還能有人不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9
楊絳在前段時間去世,可我對她知之甚少。偶然在書柜中發現了這本泛黃的舊書,便饒興致地拿來一讀。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經八十多高齡了,女兒阿園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鐘書先生被邀去山上開會,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園都太擔心鐘書先生了,幸好一個電話是鐘書先生撥來的,告訴了阿園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園終于與鐘書先生相見。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阿園卻因病去世。
作者的夢不再輕靈,愈加沉重,在書的字里行間,都滲透了一份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一份抑制著苦的苦。那本書,仿佛籠罩了雙層的悲哀。讀起來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沖眼眸,瞬間朦朧了視線……
不久,錢先生離開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懷念“我們仨”。懷念那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國外打拼,相對讀書;和阿園一起坐火車,領略巴黎風光;和丈夫在圖書館一心攻讀書籍……在整齊的字排中,洋溢著作者回憶之時,內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顯得尤為開心。
只可惜家還在,但那沒有阿園和鐘書的家,還是家嗎?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經消散了。其實,還有一個家勉強算“家”——客棧,古驛道上夢一般的客棧,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現在也早已化為夢了吧。
愿您還變為一個輕靈的夢,在天堂自由飛翔,還繼續著“我們仨”的日子,楊絳女士。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10
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發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鐘書,楊絳,錢瑗。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論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千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方面都有所貢獻。其實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可謂占據大半。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我們,而我們也會依賴他們。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從懵懂少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這就是一個女人的一生。當然,這中間還有許多故事。文章開頭,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人生不應該因為恐懼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許,將人生當成一場夢,不失為一種豁達。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為,其實不然。看似波瀾不驚,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卻飄散著淡淡的思念。也許經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大的心境,也理應學會豁達,而不是為生死之事沉淪,要為他們好好活著。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著。前人植樹后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后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云,就讓那一份溫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路在何方,家在何處?愿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11
終于把《我們仨》讀完了,之所以說“終于”,是因為之前早就聞過其大名了,其實讀完這本書也沒花多少時間。在我的記憶中,錢鐘書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話說是“天才”,比如讀書過目不忘、精通外語等。以前讀書的時候學寫議論文,老師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論據。其中摘抄過的有一條就是關于錢鐘書“勤奮”的,楊絳整理了錢鐘書的,結果竟有好幾麻袋之多。當時也沒怎么在意,畢竟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
“鍾書在巴黎的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實實地讀書。法文自十五世紀的詩人維容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將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后來又加上意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
在讀到這段之后,我便想起來了這些。可見,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來,在《我們仨》中讀到了這一段:
“每晨一大茶甌的牛奶紅茶也成了他畢生戒不掉的嗜好。后來國內買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葉了,我們用三種上好的紅茶摻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謂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頓”。在超市隨處可見,只不過如今有點“賤賣”的味道了。
隨便說一下,精裝版的《我們仨》不論是紙張還是裝幀都很不錯。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12
——讀《我們仨》有感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后所著。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里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鐘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鐘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鐘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于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著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發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著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著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著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鐘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鐘書,鐘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后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溫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著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對著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著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著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鐘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13
一間陋室,一堆書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三個人相知相守。
——題記
一個溫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個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鐘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鐘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里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腳架,創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里?在曾經的夢里。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于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里,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里,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才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才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有親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溫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了然于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愿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我們仨的讀感受篇14
知道楊絳,是因為錢鐘書,熟悉錢鐘書,是因為《圍城》,有人說錢鐘書是因為《圍城》“一定江山”,我想若沒有楊絳,錢鐘書即是有了這“江山”,也無味了。
《我們仨》是楊絳的回憶錄之一,記錄的是她與丈夫錢鐘書及女兒錢瑗的生活瑣事。很細微的生活,很瑣碎的小事,卻很動人。這位百歲老人用她平實細膩的文字,淺淺淡淡地寫著。她的女兒與丈夫分別于、相繼去世,留她獨自一人在這時間,她說,如今她曾經當做家的寓所,現在于他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是啊,沒了至親的人,家與客棧何異。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其中第二個部分開始讀的時候,會有些“意識流”的感覺,不知所云,但往后,一個孤獨的老人,相繼失去至親的酸楚與無奈便躍然紙上,是那種令人忍不住大哭卻又只能無聲哭泣的感覺。但她寫回憶的時候,格調還是很輕松的,甚至寫“_”,寫被批斗被冤枉,都是在輕描淡寫,似乎磨難在她心里并沒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記,大概因為至少那時,身邊還有鐘書,還有圓圓。再苦也不算什么的。
我不知道楊絳先生那深沉苦痛是如何在孤獨與思念中排解的。在那之后,她繼續她的文學之路,繼續為后人翻譯著優秀的外國文學經典。如今,她作為一個百歲老人,在她平靜如水的面龐下,我清楚地看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此令我動容。
她說: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但我想,在她的萬里長夢里,路,是沒有盡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