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
通過寫讀后感,人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觀點,與讀者交流思想、觀點和感受。寫好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方便大家學習。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1
我想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幾件讓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對于“不幸”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失業了,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卻完全覺得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命運把他逼上了絕境,雙腿落下了殘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了,可能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境遇都會感到悲觀絕望吧!特別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顧和養活的時候,發現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還要家人照顧自己,這時的心里想必會很不是滋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著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活著?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嘆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著,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著,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怎樣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么都重要,就這么直接,就這么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著。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著人應該怎樣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己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2
人活著的時候總會想幾個問題:1、為什么活著。2、為什么要死。
按照史鐵生先生的話來說,前者思考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當人出生的那一刻起,活著就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無法改變。至于后者,父母賦予了生命,死亡又是一個必然結果,這趟通往生命盡頭的列車既然還得再開那么一會兒,何必著急下車,好好活著唄,沿途還能欣賞一下風景。
思考為什么活著雖然沒有什么意義,但是思考怎么樣活著卻還是有點價值的,史鐵生先生的看法是人活著就是欲望二字,這與我認為的人活著的苦,其本質就是欲望的無法滿足或者延遲滿足的想法是一致的。人活著總是為了得到點什么,也許是名,也許是利,也許是愛情,也許是快樂,人懼怕死亡的本質也是害怕死了之后什么都沒有辦法得到了。
現在網絡上經常能看到說眾生皆苦,但為什么苦,無非就是欲望難以得到滿足,按照這個邏輯,那如果沒有了欲望,是不是就沒有了苦?于是我想起了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里有提到這個問題,關于人能不能選擇自己的欲望,答案是不能。赫拉利的觀點是人不能選擇欲望,人的意識其實是受欲望驅使的。科學家做過實驗,可以根據大腦成像圖,就能提前知道人想干什么。人無法克制的擁有了自己的欲望,而殘忍的是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通通被滿足,面對那些絕對不可能被滿足的欲望,只能飽受煎熬,所以眾生皆苦才是一個無法規避的無奈。
如此看來,留給我們的剩下兩種選擇,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迎面而上。前段時間我聽了一位老師在課上講,他說,“人應該學會和自己和解。”我想了一陣子,后來發現其實和自己和解就是一個接受自己平庸的過程,并且接受自身欲望無法被滿足這一事實的過程。想明白了之后突然就釋然了,不是不想得到那些渴望已久的東西了,而是無所謂了,隨它去吧,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僅此而已。另一種的選擇迎面而上就比較正能量,堅持不懈,對所有阻礙著自己的那些困難說不,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屈服,不放棄,特別感人。
兩種選擇哪一種更好其實也沒有什么標準答案,史鐵生先生在《我與地壇》里最后一句這樣寫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3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雙腿”,他體驗到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地,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4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它等待我活到最傲慢的年齡,突然使我的腿殘廢。”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體會到了他不尋常的生活和他頑強的意志。
20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齡。如果說生命是一個開花的過程,那么花朵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會盛開。史鐵生此時雙腿癱瘓。他丟了工作,找不到出路,生活一片模糊。他很生氣,他很迷茫,他似乎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他每天都去地壇打發時間,有時候整天都呆在那里。
史鐵生看到荒蕪的院子里,但沒有下降,逐漸看到光明的一面世界,終于走出陰影,開始了寫作生涯,勇敢,堅強地活下去......
看完后,我很感慨。沒有人能夠幸免尷尬,困惑的時候,越是困難,越要勇敢面對。
三年級時,我面對這樣一個具有巨大的轉變:轉學。從老家轉學到了中國北京。入學教育考試是少不了的。老家學英語是比較晚的,這里的同學我們已經發展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語進行自由地選擇表達設計出來,而我認為只是企業僅僅通過認識存在幾個方面單詞罷了。入學學生考試的成績作為自然高不了,這讓我一度悲傷與焦慮。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完成家庭作業也十分復雜艱難,我簡直失落影響到了極點。我默默地問自己:“李子萌,這還是以前的你嗎?難道你的英語教學成績要一直差下去嗎?”“不,絕對不是不行!”我一面不斷學習著課本的內容,一面借來以前的課本,聽著,讀著,強記著。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后給我一些耐心輔導,給予我巨大的幫助。漸漸地,我成了我國英語專業課上老師發言最積極的那一個,在第一次使用英語水平考試的時候他們居然拿到了滿分。這對于需要一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孩子一般來說都是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對于我個人來說,其中一種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樂誰又能夠更加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起起落落,難免會有失落和迷茫。跌倒不怕,站起來繼續勇敢地走,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顛簸才能被打敗!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5
出生,是上帝交給我們的一個事實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
作者與地壇偏偏相遇在一個不適合不恰當的時候,這個時候,作者在狂妄的年齡本該做著少年的夢,卻偏偏來到了這個早已被歲月沖刷了輝煌的古圓,也就是地壇。做著看見地壇的第一眼,我覺得應該像找到了知己——本都該是最輝煌的年紀,卻做著一點也不狂妄的事。而地壇,仿佛也是等待著他出生,等待著他低谷的時候,在一個最不恰當卻又最合適的時候,闖入了作者的思緒。
作者來到地壇,是為了逃避,為了淡化自己的感情,然而,在這樣一個破園子里,又怎由得安穩?只是,作者并不感到悲傷,而是愉悅,因為這地壇,似乎是他的知己一般。他可以整天沒日沒夜地在地壇逛“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也可以說,地壇,是作者悲傷的載體,思緒的載體,同時也是他本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作者在地壇所想的,或者說地壇帶給作者的,開始是對于生與死的思考“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作者意識到,自己的出生是一個事實,無法改變,也無法抹消。他畢竟已經活在了這,無論他肢體殘廢還是意識低沉,他都始終活在這個世上。“生”是個事實,而事實必有結果,而死亡,則是一定答案。對于生與死的思考,帶給了他輕松與慶幸,他開始為他能生而活在這個世上而愉悅,開始思考怎么活著的問題。當作者再一次看到雨燕高歌,再一次思考雪地上孩童的腳印,再一次品味園中蒼黑的古柏。他就會放棄思考,進而品味園中那股因自己的到來而獨有的味道。這味道,才蘊含了作者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才使作者感到生,而有幸。作者想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的悲傷,不僅僅是他的思考,還有愉悅,因為他有一個母親。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6
雖然我年紀還小,無法徹底的理解《我與地壇》這篇散文要表達的生命厚重感,但讀完還是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有些人將這篇文章和雞湯劃等號,我是不大贊同的。所謂雞湯就是用個難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華麗的辭藻拼湊而成。但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地壇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卻涌現出作者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園子里散步的老夫婦,愛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師,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對作者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么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么和死又有什么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當你還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街角的那個女孩沒有腳!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為上帝沉醉于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雖然我年紀還小,無法徹底的理解《我與地壇》這篇散文要表達的生命厚重感,但讀完還是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有些人將這篇文章和雞湯劃等號,我是不大贊同的。所謂雞湯就是用個難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華麗的辭藻拼湊而成。但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地壇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卻涌現出作者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園子里散步的老夫婦,愛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師,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對作者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么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么和死又有什么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當你還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街角的那個女孩沒有腳!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為上帝沉醉于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7
《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感動到了多少人啊!
讀完《我與地壇》的第一遍,我回想著,我讀懂了什么?好像什么也沒有,再讀,我也開始思考了。在母親面前,他因殘廢了雙腿,對著母親大喊大叫,他是多么的倔強啊!他從來沒有想過在母親離開人世后,他該如何生活呢?母親不在了,他才一點一點地意識到自己的不對,意識到自己的冷酷,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無情啊!他被雙腿殘廢的命運,被擊昏了頭腦,他一直以為,自己一定是世上最不幸的那一個,可他哪里想過,他的母親因為自己兒子的雙腿殘疾而有多痛苦呢?他的母親多么希望殘疾的雙腿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可是不行啊,史鐵生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導致了母親也十分痛苦,母親也是不幸的人啊!直到母親去世后,他才理解到母親的痛苦,可就算理解了又怎樣呢?母親不在了,再怎么做母親都回不來了。
我想了想自己以前是怎樣對母親的,母親在同學面前說我的不好,我覺得十分沒面子,便吼了母親一聲。當時的媽媽一定十分傷心,我那樣對她,媽媽卻也像史鐵生的母親一樣深愛自己的孩子,天下所有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充滿愛,這種愛無私偉大,這種愛柔情似水。當我生病時媽媽一直守在我身邊,當我遇到挫折時,媽媽給我安慰,當我犯了錯誤時,媽媽嚴厲批評,當我乖巧聽話時,媽媽又給我溫暖的微笑,我錯了,我不應該對母親發火,我應該孝順母親,她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也要報答母親,因為我離不開母親,我不想留下遺憾。
《我與地壇》中的母親是那么得愛著自己的兒子,盡管兒子對她發火,對她喜樂無常,對她只有無情,可是史鐵生的母親卻還是一點兒也不隱藏的將自己對兒子深沉的愛體現出來,如果以母親的愛來形容夏天與秋天,我想夏天是母親對兒子熱烈的愛,秋天是母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我與地壇》中的許多事件感動了我,但最令我感動的卻是母親熱烈而深沉的愛。
《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將故事與自己的生命同構在了一起使多少人為之感動啊!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8
夜幕降臨,一切喧囂歸于平靜。寂靜的夜里,淡黃燈下,品香客,細細體味: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
天道滄染,人世芳華,本為意氣風發的男兒,一顆心勇往無前,還未開創一番事業,失去了雙腿。他彷徨,暴躁,自棄,不安,抱怨上天的不公,在地壇中,他孤芳自賞,深深的無助與幾近崩潰的茫然要壓垮他。
整日在地壇,默默逃避,心中有怨可卻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母親。時間的推移,使他漸漸學會冷靜、放下,學會思考。地壇的滄桑,花開樹榮,悲歡離合,他從中得到人生的智慧。母親的去世,于他來說不易于天塌下來,難以忍受,當頭一棒,史鐵生放下,跌跌撞撞闖出了一條路。“樹欲靜而風不止,于欲養而親不待”道盡多少辛酸,遺憾。
一個人的身體如若無法行走,那么他的靈魂必然走的很遠,人生實苦面對殘忍的現實,該何去何從?史鐵生給出了答案“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就命運而信,休論公道,我們只能去尋找一切不幸的救贖之路”
他并未多少英勇,卻坦然,他珍惜生的,亦有活下去的勇氣,這大多來自他的母親,一個苦難的母親,承擔生活的重擔,承受了兒子的
苦難“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出了什么事,那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障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說到底,愛是根本的希望;愛,才需要訴說。
一直到塵埃埋沒了時間,時間到存了往日的波瀾。地壇見證了太多的風霜,那份滄桑,那份溫柔,無法言語的存在,史鐵生用文字喚起生命真正的色彩,給了同樣絕望的人希望,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后是成長。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9
一座四百多年前就坐落在北京的古老園林——地壇,一個突遭劫難而雙腿癱瘓的青年,兩者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和情感牽絆。史鐵生在他的作品《我與地壇》中,用質樸的文筆向我們娓娓道來。
史鐵生正當青春的美好年紀卻因病而雙腿癱瘓,這讓他的人生瞬間跌入了谷底。突來的不幸讓他變得暴怒無常,常常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竟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此時的他已經對未來完全喪失了信心,更沒有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是地壇的出現成功地拯救了這樣一個瀕臨絕望的靈魂。
地壇的出現仿佛在冥冥中早有了安排,以至于史鐵生在以后的人生歲月中常常覺得地壇與他自己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他,而歷盡滄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它等待他出生,然后又等待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殘廢了雙腿;它等待他在黑暗中苦苦掙扎而找不到出口的時候,又引領著他到達了靈魂的深處,讓他頓悟了生死,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死也是一個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于是,史鐵生在愛他且懂他的母親的鼓勵和陪伴下,走進了地壇,并在地壇中獲得了新生的力量和勇氣。
這個世間實在太復雜了,活在這世間又真的有點累。無論是他自身的不幸,還是母親艱難的命運,甚至是文中那個有著美麗外表的弱智小女孩,都讓史鐵生明白活著的艱難和不易。但是,有了地壇,他便能看破幸與不幸、生與死。更為神奇的是這種看破,不僅不會讓史鐵生感到頹敗,反而會使他因為不甘而倔強地與不幸的命運硬碰硬,最終在苦難中碰出一條新生的路來,從而讓幾近枯萎的生命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活力。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以樸實的語言、動人的真情道出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讓我受益匪淺。史鐵生在作品中對自己的人生際遇及與地壇的相處的描繪中,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修飾的文筆,卻顯得更加真實,耐人尋味。
地壇之于史鐵生是一個特別而重要的存在,他將一切的喜怒哀樂都傾瀉于它,從不拘束。史鐵生說過:“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的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他,我會怎樣想念而夢也夢不到他。”但是地壇,它到底是什么呢?它也許是我們摯愛的親人、親密的伙伴,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亦或是一景一物……我們也應該去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地壇”。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10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11
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本是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因患病失去了雙腿,這飛來橫禍使他變得暴戾、抑郁,地壇成了他逃避世事、消磨時光的地方。他整日靜靜的呆在這里,整整十五年,看書、發呆或者思考。他在這里無數次思考著生與死,隨著時間的沉淀,他終于領悟透了生命的意義,開始熱愛生命。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寶貴的一次,我們應該去珍惜愛護它。作者將“死”看成是“一生中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每個人都無需“急于求成”去迎接它。人生之路難免會有坎坷挫折,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待挫折。
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很欣賞他的這句話,美和丑、愚氓和智者,英雄和懦夫,他們看似是矛盾的,相互對立的,但是他們又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前提的。沒有了丑陋,美麗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沒有了殘缺,健全是否會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乏味呢?
在他身上,我總是容易想到這樣一句話“當我在抱怨我的鞋子不夠漂亮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街角的小女孩沒有腳。”
這樣是不是覺得自己還是備受上帝寵愛的。這是多么愚昧的自己安慰啊,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安慰確確實實可以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當你認為自己正身處苦難時,別著急,別抱怨,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
多少次艱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淚的跌倒與爬起,都如同花開花落一般,為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作下了鋪墊。
成長的過程好比沿著沙灘走,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腳印,記錄著我們成長的足跡,只有經受了挫折,我們的雙腿才會更加有力,人生的足跡才能更加堅實。
所以與其抱怨命運的不公,時運不濟,不如坦然接受這一切,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的挫折,當你不再埋怨不再痛苦時,幸福便會悄悄來敲你的門了。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12
時隔半年又翻開了我與地壇,這次我讀的分外仔細。一句一句。
我發明有兩句話我想不透徹,也許其他的字句我理解的也不準確,但這兩句是最摸不著頭腦的。
“這時候想畢我是該來了。”
“小公園,指的也是地壇。”
在我感覺中,史鐵生將地壇當成了一個療傷之地。地壇那時候還是一個荒蕪冷落的園藝,幾乎無人問津,假如在秋風襲滿蒼穹的時節去了那,我想,自己屏住了呼吸,那么,便只能聽到風時不時在天上飄蕩的呼嘯聲。
真是寂寞,又悲傷啊。
這也是最初我為什么喜愛這本書的原因,負能量吸引我。
人類是神秘的,眼里只能看到想看到的東西,當初我讀的時候,只能看得進去這點悲傷。
真的只是悲傷嗎?
他將自己關在了園子里,不幸的遭遇和生活的坎坷,命運不公,給他打算了這些經歷和地壇。
不,不是的。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在二的結尾,他這樣寫道。
這時候我沒在想他,我在想我,或者我在想他和我。
我想到的是,我的,媽媽。
我總是記不住事兒,能想到的總是不多,可說起媽媽。早晨睜開眼聽見她在廚房忙碌的聲音,我玩電腦時她拿吸塵器清潔地面,永恒不會少的零嘴兒和水,還有想吃卻總做成黑暗料理的飯菜……晚上一遍遍的催促。太多了……
我和媽媽一起的時間很簡單,我文筆不好,最想的,就是列出一個大大的表格,寫滿了媽媽做的事兒。
想多了怪感動的。
假如比慘大會非要決出個冠軍的話,那一定是一個不幸的孩子的母親。
史鐵生的母親離開了,他追悔莫及。
真的是悲傷啊,可留下的是悲傷嗎?
我為史鐵生的故事惋惜,卻不關懷我的母親。
呵,我才是最蠢的那一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還好我還年輕,我的母親也是。
珍惜一起走過的路,珍惜身邊的人,有多久,沒有好好和親人吃上一頓飯了?
放下手機,好好生活,熱愛每一天,奧利給。
不成熟的思量,下次閱讀,也許會有其他想法了。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13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溫潤了我干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著我的視線。于是輕囁一口,倍感溫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里,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作—《我與地壇》,讀來頗有雋永深邃之氣。
夜,愈見沉郁而朦朧,不知什么向我招手,帶著我打開內心最柔軟的情感之門。于是我想哭,可我沒有,在這環境之下,僅有淡淡如流水般的憂傷,像江南少女纏綿不斷,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風中飄散,飄散到內心最深的低谷……
曾記教師說過:世間最偉大的是愛,尤其是母愛。在得知史鐵生少量背景資料后,我試著去按照教師要求賞析這篇文章,我怎樣開始有本事來體會一個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將我與作者拉得更近,原先還是感情成為我成熟的催化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與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筆優美而坦誠,絲毫不乏一個作家的獨特視角認識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系滲透著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那里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著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復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后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余溫。我靜靜地駐立在那里,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著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原先總期望所有完美的事物都被自我占有,而此刻已經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占有了母愛!
我與地壇閱讀感悟800字篇14
史鐵生,聽到這個名字大多和我一樣有著初中學歷的人來說都很陌生,因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沒有出現過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觸到了史鐵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用三個符號來表達,句號、感嘆號、問號,那么孔子、孟子的一生可以用句號來表達,因為他們創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制,岳飛、文天祥等他們壯志未躊便離開了,所以用感嘆號來結束,而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為什么來到這世上,又蒙籠的過了一生,我們這類人的一生就用問號來結束,我覺得史鐵生就是用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來結束了他的一生。
《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勵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親及闡述母愛之偉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壇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謝信。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是他與地壇的一個結晶或者一個產物。“正活到瘋狂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如五雷轟頂,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失去了雙腿,但他并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他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托給地壇,他在地壇思考生與死,在地壇與死神做斗爭,最終他謝絕了死神的邀請,堅強的把他人生的問號變成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史鐵生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以及《我與地壇》和他的生命完全連在在起,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歡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并解答出他是怎樣活出意義來的。他居住在自己內心,仍舊苦苦追尋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堅定的與未明的事物做斗爭,堅定的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他的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的喚起了我們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他在《我與地壇》文中多次提到他殘缺的身體,無可厚非的就是激勵我們,而我們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墮落?又憑什么理由對生活麻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