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
寫讀后感可以可以鍛煉語文能力,提高寫作水平,通過不斷地寫讀后感,可以逐漸掌握寫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寫作素養。好的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1
以前也聽過這本書,看見書名叫我們仨,總能想到些別的,比如大學時候的我們東北仨妞,電視劇中的很多以三姐妹為題材的電視劇。在圖書館看見這本書,就立馬借來了,看了才知道,原來講的是楊絳,錢鐘書以及他們的女兒錢瑗他們一家三口的一生的經過。
書分為三部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這一部就一頁紙,作者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和鐘書一同散步,鐘書不見了,她很焦急的找,就醒來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講真,看完了第二部仍沒懂講的是什么。楊絳說她做了一個夢,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一部中,鐘書和女兒都已經離世,只剩下自己,寫三個人一生的事跡;
剛開始的一部分里說:”我活的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
說到這里我覺得上邊這幾句是能總結全文的,但是最能總結全文的還是下面這一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的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楊絳才二十四歲的時候,和鐘書結了婚就一起去英國牛津大學求學,開始講他們在牛津的點滴,吃住的細節,學習讀書上的事情;后來去了法國巴黎大學求學;當時我就感慨,那些很厲害的人物,哪個不是年輕的時候去這學習,去那留學的,學成歸來,多牛。
后來他們回國后,他們的女兒也一歲多了,當時是1938年,戰亂時期,和家人一起生活,輾轉于蘇州、上海、無錫這些地方,講述了在戰爭下他們的生活,后來,他們也有了些成就,但是也趕上了當時的各種運動,三反運動,五四運動還有許多,在那個背景下,他們的生活貧苦,日子過的也很艱難,后來又趕上“下鄉”;他們在那樣的背景下生活,日子過的確實艱難;然后后來文章就側重的講錢瑗的事情,他們一家學問都很深,三個人都很厲害;但是一生卻也坎坷、艱難。
我現在的讀書速度很快,有一些地方完全可以跳著讀,這本書嚴格的算起來一天的時間不到,所以領悟的也不是很深刻,但總的來說,我認為很多厲害的人物都是喜歡讀書的,嗜書如命,但是他們的一生也很波折坎坷,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同時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就是好的壞的并存著。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2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認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人送黑發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么壯麗,多么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里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里,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么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3
在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漿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后,她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里,還能有人不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4
《我們仨》,此書是楊絳女士在2003年發表,那時楊絳女士的先生錢鐘書先生離開已五年時間,愛女離開六年時間。楊絳女士將他們三人的平淡生活通過這本書,以快進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里行間里表達了楊絳女士對于丈夫于女兒的思念,對于他們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懷念。另一方面,通過寫自己的生活告訴我們,生活唯有簡簡單單才是真,有了親人的陪伴,才是幸福。
對于楊絳女士與錢鐘書先生的崇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在當時的亂世時代,他們博學多才,為我國文學界貢獻了極大的力量。對于我個人一直以來,我的文學功底特別不好。本就是個理科生,從初中到大學畢業,文學方面基本沒有什么進步。所以,對于他們文學的寫作我是不能從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閱讀了《我們仨》,我深深的被他們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動。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兩老愛女圓圓的博學多才,對父母的關心與體貼照顧。讓我覺得對于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子能夠擁有這樣的才華,不愧是錢楊二老的愛女。此書值得多次閱讀,對于我這樣一個沒有文學功底的人來說,閱讀一遍,根本體會不到楊絳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義。對于閱讀后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表達,只是通過書中內容知道,他們一家在面對生活痛苦的平靜淡然,面對榮譽的低調。為人處世是那么的真誠,只求問心無愧,事實將就跟著自己的內心去走,在那個亂世中,他們的思想不被現實生活的殘酷所左右。
可以這樣理解,他們平凡的生活,體現出了他們生活的高貴。這種生活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羨慕的生活吧。對于一個文學作家,文學研究家用這樣簡單而樸白的文字寫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進一步的說明楊絳他老的用心。讀后感·既而,我們再多的語言也無法表達出她老人家本要表達的本意。那讓我們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評價吧。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后,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于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5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后所著。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里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鐘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鐘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鐘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于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著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發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著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著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著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鐘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鐘書,鐘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后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溫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著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對著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著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著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鐘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最好的模樣。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6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句話我見過無數次了,真的,數也數不清。大多數人都會問:“哪句話對你觸動很大?”“哪本書最讓你落淚?”等等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會讓我想到很多書,很多作家。但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應該是我讀過的最娓娓道來的一本書。
第一次讀《我們仨》應該是高中時期十六七歲的年紀,那段時間看過一個關于“失獨家庭”的調查報告,或許是因為十六七歲本身就是一個極易敏感的年紀,那段時間就一直在腦子里面反復去想一個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對父母應該是多么殘忍的一件事情。然后就在這個期間讀了《我們仨》,初讀時整個人都籠罩在極大的悲傷之中,感覺人生為什么會如此殘酷,讓一個人在垂暮之年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兒和丈夫。
第二次讀《我們仨》是大學時期二十二歲,假期在家閑來無事,便又讀了第二遍。脫離了那個敏感易感傷的年紀,在讀時看到的已變成一個鄰家老太太在給你講述兒女情長,父女嬉鬧,相濡以沫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滄桑,家園變故中的輾轉與艱辛。文中有一句錢先生的話“嘿,從今以后,我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這大概是我聽過的最美的情話了。塵世間的相濡以沫,互相攙扶,即使再多的艱辛苦澀,也變得甜潤。后來又有了女兒,一加一成了三。三口一家,在家里沒有文學泰斗,也沒有翻譯巨匠和建國后外語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有的只有三個人,你愛我,我也同樣愛你的溫暖。
第三次讀《我們仨》就是幾天前了,因為這篇讀后感,又重讀了《我們仨》。與第二遍的閱讀時間相差不遠,但身份又發生了改變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工作者。也隨著年歲的增長經歷了新生命的誕生,親人間的離別,還有一對對朋友走入婚姻的殿堂。這些閱歷,讓性格變得更加隨和安靜。就像是文中描寫到的那種暖,不是盛夏七月的驕陽似火,而是冬日的寂靜午后,靜靜的灑在身上,細碎,但入人心。生活中的感動必定是一個個細碎而溫暖小事的堆積,像是渴的時候的一杯水,像是你愛我時我剛好也在愛你。沒有策馬奔騰,也不應該是你死我活。在我看來,婚姻與家庭中最珍貴的回憶絕不應該是物質和形式上的,它應該很細碎,一餐一飯,一盞燈一杯茶……就像楊絳先生在書中的點滴回憶那樣,每一件事都是極小的事兒,但恰是這些小事,才藏著這世間最珍貴的幸福。
人生中的美好大概就是有一天我們終將失散,或者分手,全靠那些過往的回憶即可聊度余生……
楊絳先生曾經翻譯過蘭德的一首詩,謹以此詩作為文章地結尾:我和誰都不爭和誰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準備走了。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7
20--年5月25日凌晨,一顆高貴、深湛而生動的靈魂如她所愿終于回家了,她就是楊絳。各地媒體紛紛表達了對楊絳先生離世的關切與祭奠,我也回想起了她的那本回憶錄《我們仨》。
當我讀《我們仨》的時候,我深深陷入了書中的情感里,每次感受到書中“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孤獨和凄涼,都不禁潸然淚下。
這是一本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該書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個部分,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記述了最后幾年一家三口的時光,有相聚的溫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凄涼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樸實又不乏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一九三五年七月夫婦二人去英國牛津留學到一九九八年歲末錢鐘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們的日子充滿了酸甜苦辣,也正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中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溫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們,也會做媽媽的保護神,他們三個人之間打打鬧鬧,說說笑笑,不亦樂乎。正是他們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才使這個家庭溫馨而豐富多彩。
在這本書中,我還感受到了楊絳先生文人的傲骨和愛國的情懷。記得書中的那一段話:“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里行間流露出楊絳先生在苦難中的尊嚴與精神,對獨立人格的捍衛,對文化的熱愛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在這本書中,我更感受到了楊絳先生在生離死別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通透。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勞,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丈夫和愛女的接連離世,對楊絳的打擊可想而知,但她沒有悲觀,沒有消極,“哀而不怨,悲而不傷”,以淡然面對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淡,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平凡簡潔的文字蘊含著巨大的張力,樸實的語言蘊藏著動人的情感,在飽嘗生活磨難后依舊有淡然通透的品質,這給我帶來了深深的震撼。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8
今天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愉悅的心情變得稍微沉重,結局讓讀者遺憾頗多:“1997年早春錢瑗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三個人從此就失散。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時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就這樣飄散了。留下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是的,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愁。
細讀此書,頓時被楊絳先生優美文靜的文字吸引,仿佛一位老人在耳邊給我講著一個溫馨的童話故事,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看不到一絲恨意,從來都是泰然處之。故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故事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夢境的開頭,夢中尋覓鐘書虛實相間的寫作手法;接著寫古驛道上的相聚和相失。最后以順敘的手法寫她與鐘書的結婚,留學,英國生女,回國,顛沛流離,走出牛棚,女兒工作,最后的離散。離散時楊絳這樣描寫自己的心情“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心里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一家人守望相助的回憶成為楊絳晚年生活的支持。
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楊絳是為好妻子,是個好媽媽。她在英國留學期間生活上對鐘書無微不至的照顧,學習上與鐘書共進退,有生活上的“探險”,心靈上的交流。鐘書能成為大學者兼小說家,離不開楊絳背后默默的支持。楊絳能理清生活和工作,生活上關注丈夫和女兒,工作上不忘翻譯《唐·吉歌德》。實現了愛情事業雙豐收。
生活中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尋常的下館子都能找到與眾不同。“吃館子不僅僅吃飯菜,還有一項別人所想不到的娛樂。鐘書是近視眼。但耳朵特聰。阿瑗耳聰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們在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聽到的只是他們一言半語,也不經心。鐘書和阿瑗都能聽到全文。我就從他們連續的評論里,邊聽邊看眼前的戲或故事”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9
梅花按語:日本的大地震無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聞,它使人類開始認真地審慎自己的所作所為,面對未來重新認識地球。如果說這場地震屬于自然現象的話,那么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我局一次次的顛覆性的干部變動,用“地震”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從局長“雙軌”引發的地震,以及隨后波及的一次次余震,全局乃至全系統20多個直屬單位,上上下下沒有一天消停過。說句實話,我很心痛,現在誰還在專心工作?明年是奧運會,后年就是全運會了,這么折騰下去還有什么事業可言?我是不是太憂國憂民了?
央視10套開播了《讀書》欄目,我太喜歡了。現在,幾乎每天早上都要準時收看這個節目,同時還邊做筆記,主要記錄每期介紹的書目,對其中感興趣的書打算買回家來。
許是眼花的緣故,已經極少看紙質的書了,另外,似乎也沒有耐心再去讀大部頭的書,雖然內心覺得如果讀書還是要讀紙質的,但的確很少讀了。突然央視有了這么個頻道,眼前為之一亮,邊做我的手工編織,邊聽《讀書》,與我真是一種享受,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今早,《讀書》欄目介紹的是楊絳的《我們仨》,我很感動。尤其當介紹楊絳先生將自己所有的稿費全部捐出,而自己卻過著一種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的時候,眼睛為之濕潤,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老公一邊發話: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開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認為對什么事都看的很開,對于此次的干部調整,我本身也沒抱希望,因為我現在所在的單位雖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穩定,工作氛圍我很滿意,所以自己也沒當回事,還以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卻還是被人納入到了調整的范圍,因為個別單位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應該是不二人選,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風說我有可能去哪個單位,為此事,我還受到同事責問,問我為什么調走了沒有告訴她,我一頭的霧水,這都是怎么被人編排出來的?然而最終結果卻出乎許多人的預料。我覺得自己挺冤的,無端的被人這么編排了一把,覺得臉上好沒面子,我這是招誰惹誰了?真是好氣又好笑。
《我們仨》一下子讓我輕松了許多,敬佩楊絳先生所擁有的高尚境界,與老人家相比,我們還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東西生帶不走,死帶不去,又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呢?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還要繼續修煉,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楊絳先生百歲生日快樂!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10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后所著。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里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鐘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鐘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鐘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于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著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發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著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著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著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鐘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鐘書,鐘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后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溫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著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對著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著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著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鐘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11
看完楊絳女士的《我們仨》后,心情頗為激動。
楊女士(請原諒我姑且裝作很成熟的喚楊絳女士為楊女士)及其夫錢鐘書老先生還有其女錢媛女士的生活是如此的平凡而又不平凡。說它平凡是因為這是一個只有一家三口的世界,沒有名利紛爭,雖然楊女士、錢先生、錢媛女士都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名人。說它不平凡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個我只能仰望的高度。
有人說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此刻我終于明白,某些人的思想及品行真是是值得我們用一輩子來膜拜的。
楊女士的愛女錢媛女士因病去世,,僅隔一年,其夫錢先生也離開了人世。楊女士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悲慟渡過晚年呢?先后經歷喪女、喪夫之痛的楊女士又該是懷著多大的傷痛來寫這篇回憶錄的呢?回憶里越是美好,對楊女士來說無疑越是一種殘忍。
在國家局勢動蕩的時候,楊女士說:“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當一種愛已經滲透到骨子里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去計較形式上的愛的。而楊女士一家對祖國的愛,我想已經滲透到他們骨子里了吧。楊女士及其家人我想應該是不諳世故的,可是他們卻深受身邊人的愛戴。在這63年間,他們不停輾轉,然后分離,再又相聚。可是不管他們到哪里,總會有那么一群人照顧和關心著他們。因為不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是以一種真誠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每個人。他們把工作當做樂趣,寫字永遠是他們熱衷的事。剛開始,他們不會做飯,不會用電爐燒水,錢先生甚至連火柴都不會劃,可是他們的生活卻處處充滿樂趣。就像伉儷二人把每次的散步當做探險一樣,這是一個圣潔的世界。
還有家庭的溫馨也是本書最震撼的地方之一。從楊女士給這本書取名為《我們仨》這點便可推知一二。“我們仨”是并列關系,無論在誰心中,地位都是等同的。這就讓人想起了“朋友”這個詞。與其說他們是夫妻、是父女、是母女關系倒不如說他們是朋友關系。不論驟風暴雨他們相濡以沫。天上人間,時空阻隔不斷的是摯情。楊女士的文字含蓄節制,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自力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
可是逝者永逝,在這里我只能祝愿楊女士能夠安詳渡過她的晚年。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12
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發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鐘書,楊絳,錢瑗。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論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千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方面都有所貢獻。其實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可謂占據大半。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我們,而我們也會依賴他們。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從懵懂少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這就是一個女人的一生。當然,這中間還有許多故事。文章開頭,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人生不應該因為恐懼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許,將人生當成一場夢,不失為一種豁達。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為,其實不然。看似波瀾不驚,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卻飄散著淡淡的思念。也許經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大的心境,也理應學會豁達,而不是為生死之事沉淪,要為他們好好活著。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著。前人植樹后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后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云,就讓那一份溫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路在何方,家在何處?愿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篇13
《我們仨》這本書有三個部分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二部分在寫夢,一個萬里長夢。在夢中的古驛站上他們相遇相失。正如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書中這樣寫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鐘。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于是楊絳先生便娓娓道來這個萬里長夢。
第三部分是回憶這個家的點點滴滴。楊絳先生一家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則稱之為“石子”。楊絳先生也描寫許多當時如火如荼運動,但這并不是楊絳先生的筆下的核心內容,她將眼光放在了運動中的人,在頻繁的下,他們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廝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說的她想說的,狂風暴雨也變成了那和風細雨,她寫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瑣事,比如他們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數次搬家,如何離群索居遠離,看是平淡,可是平靜何嘗不是他們一家的生活態度。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楊絳先生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又怎么樣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親,一位妻子。而她卻在短短的一年內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正應了那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人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她的幸福和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那安定于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和相濡以沫如親情般的愛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此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她用文字回憶一家三口的點點滴滴。雖然忍受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慟,雖然親人愛人先自己而去,雖然在這個無法稱之為家的寓所獨自生活,楊先生還是在筆下尋到一點慰藉。我想擁有回憶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閑暇之余翻閱一二,體會期中平淡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