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間失格感想
寫讀后感是一種文學創作,需要運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學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這可以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這里分享一些讀人間失格感想下載,供大家寫讀人間失格感想參考。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1
把每個明天當做世界末日,從現在起邁出第一步。——題記。
初次聽聞這本書,是在與朋友的一次閑聊之中,隨后對這本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邊去書店買來了這本書,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細細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單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為搞笑;也行因為怕父親掃興而在半夜潛入客廳在父親的本子上寫上‘獅子’二字,只為不讓父親因自己而掃興……”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掩蓋自己的憂郁和敏感,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他對這個世界太過畏懼,認為世人比獅子、鱷魚甚至恐龍都要可怕。他曾說過“面對世人,我總是怕到發抖”他太過敏感,太過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進了瘋人院。面對世人,他總是怕到發抖,而面對這個世界,他又何嘗不是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太宰治不過是因五次自殺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認為他的作品中傳遞的是使人愈來愈消極的負能量,可當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時,才會發覺他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他的一生,一個使自己絕望的人生。當自己讀過他的三五本書后才發現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惡”“罰”為主題創作,反而是以“愛”與“善”為主題創作。他寫每本書的目的都不是為讓讀者致郁自殺,而是使讀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贖,不落到與自己相同的下場。
“不要抗拒改變,這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復的變,反復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變得低落和沮喪,然而你再低落和沮喪,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改變所包圍著,就像是站在一臺你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的更從容一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里爭取一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抗拒’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遵從自己的選擇。”在我眼中,《人間失格》或許就是在闡述這樣一個道理。
當世人知道書中的葉藏被送入瘋人院時,書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殺,我想這或許便是最精彩的悲劇。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2
這本書是在我情緒比較低落的時候看的,雖然它的內容寫的是消極的情感,但是從書中我看到了樂觀的一面,我也受到一些啟發,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打磨的,也經得起反復的閱讀,所以我喜歡這本書。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1948年,太宰治的遺書里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然后太宰治自殺身亡了。這已經是太宰治第五次自殺了,他終于成功地殺死自己了。在他死前,他的自傳體小說《人間失格》發表了。
這本書的序言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分別是幼年、青年、壯年時期的照片的感想開頭,緊接著后面是三篇葉藏的手記,分別講述了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與序言的三張照片相互對應。
葉藏出生于日本鄉下富有的家庭,家里姊妹眾多,還有傭人,他的父親是一名議員。但是他從小就感覺世界充滿了欺騙,他不明白大人們為什么要互相恭維,再后來他發現只有自己與大家不一樣,漸漸的他害怕人類,帶著恐懼,他在人類世界里戴著小丑的面具生活著,他被“自己是個異端”的認知緊緊的扼住了喉嚨。
在之后的生活中,葉藏結交了堀木正雄,剛開始的時候葉藏一直把他當做好人,一起玩的時候從來沒有讓他吃過虧,自己的錢都給他分配,直到后來葉藏與一名女侍殉情未果后,堀木明顯想要與葉藏關系疏遠,原來堀木一直都是想要從葉藏這里拿錢,并沒有正真的友誼。
最終讓葉藏走上尋求嗎啡幫助、酗酒道路的是自己最純貞的妻子良子被人玷污的事。葉藏在意的事不是自己妻子的貞潔,而是阿良的天真。良子是葉藏見過的最容易信賴別人的人,葉藏對信賴別人也是錯的認識感到了絕望和無奈。
《人間失格》擁有健康的身體,病態的靈魂。日本作家太宰治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對人生的認識不動聲色的融入到葉藏的手記中,所以這本書可以說是他的半自傳體小說。這本書跟其他書籍不同之處,在于他的文字似一顆顆血淋淋的人肉炸彈,每每想起書中某些段落,反映的都是人類中的陰暗一面,帶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3
太宰治的文字有一種特殊的頹廢墜落的感染力,在你靜默思考時,如利刃一般刺入你的心靈。
他生活在社會制度變革的時代。小時候家中富裕,卻因為戰前的日本所奉行的家長制與長子繼承制喪失了社會地位和經濟來源。作者最終選擇自殺,留下了這本廣為知曉的《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他喪失作為人的權利的一種無奈。主人公表面上是個彬彬有禮,幽默風趣惹人喜歡的一個人。可畢竟,人是多變的,為了適應社會被迫衍生出很多性格,而這每一種性格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這樣強做的幽默歡笑,就是為了掩蓋他痛苦的內心。
他對生活是充滿希望的,他渴望生命,但是他發現現實與自己所想大相徑庭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不知該如何做才好。一方面,他高尚的品格讓他覺的這人間充滿了骯臟與不堪。而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如此嫉惡如仇憤世嫉俗便與這世界格格不入,于是他又小心翼翼的討好迎合。
是啊,他既沒有認清自己,也沒有看清這個世界。他不知道自己愛什么,他的一生都是依附于別人而活,在面對與理想截然不同的世界時他選擇了偽裝,竭盡全力的融于世界。這使他一步步走向墮落,自我毀滅。這不是他出于本性的行為,卻成為他自認為的人格的最后評價與人類介入的唯一方式。身心靈的掙扎、救贖、最后只有毀滅這一條路可走!也好,他這般活著實在太累!
忽而想到我自己,偶爾為賦新詞強說愁,不太明白“欲語淚先流”的悲戚,也不太明白“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痛徹心扉,總在想,哪載不動的愁苦是為哪般。還好,我愿意用心去讀,去品,從傷感中尋找希望,在絕望中發現柳暗花明。悲苦的作品中的眼淚啟示我清醒的愛著自己,愛著這個世界。
讀完這本書,回歸到自我,要明白我們所有的痛苦喪失,喪氣失落都不孤單。社會讓我們在群體中擁有了共同的認知感,結成集體獲得認同。當我們感到痛苦,應該繼續堅持,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不應該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己的不足,應在苦難中找到心的安寧。在低谷時我們該直面困難,找到內心深處完全安寧的地方。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愿我們不要沉浸在徹底的痛苦與溫柔的偏激中,捧一卷書,在陽光下,嘴角含笑,眼里有光!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4
只讀了太宰治幾篇作品就否定這個人實在很片面。只是我作為女人實在很討厭這樣的男人。但作為讀者,我的確又感激這樣的作家,翻開自己的傷口,露出血肉,想要博取世間的感情(我不知道是不是同情,理解又也許其實他什么都不想要,只是作為一個個體在抒發自己的感受來換取一些安寧)。因為這樣自我毀滅性的作家,才讓讀者感受到了這樣多的細膩的,在希望與絕望中,愛欲與冷漠中掙扎的感情。
最后,作為一個人,我同情著故事中這個人。就像感情里的對錯和人世間的善惡,這些普世的價值觀其實都很難用在一個藝術家身上。我一直覺得關于藝術的一切都是表達著不同的感覺。而感覺是沒有對錯的。所以他的細膩多思,和無法克制的縱欲其實只是一種感覺。他來到這個世間只是流蕩在不同的故事里體會記錄著不同的感覺,然后頭破血流的狼狽離開。小時候總覺得要當個有故事的人,長大了才知道笑著說故事的人曾經都是流了很多血和淚的。想起蔡崇達《皮囊》里寫的香港阿小,當他淚流滿面講自己的故事的時候,他是不是心里也有幾分羨慕鄉下阿小打魚回家路上放空著大腦,身邊還有一只到哪里都愿意跟著他的大黃狗。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5
“我連神明都懼怕,我不相信上天的愛,只相信上天的懲罰,什么信仰,不過是迷誘人心甘情愿地俯首于審判臺前,接受神明的鞭管而已。”
主人公葉藏大庭出生在一個家風嚴謹的家庭,順從與討好是他的為人處事之道,扮丑逗趣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他把自己真正的自我埋葬,同時內心深陷痛苦的泥沼之中。他含掉了原則與自我,在與現實的較量中表演,因表演,而恐懼,因恐懼,而掙扎,而逃脫。他想要以最極端的方式獲得最真實的自由。他一步一步地退縮,最終在女人、酒、嗎啡這欲望的游渦中,懷揣著恐懼與絕望,走向了毀滅。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畏懼。”葉藏是個徹頭徹尾的膽小鬼,他在哭,無休止的哭,在社會的生后法則中,他顯得格外刺眼,在人性的丑隨與虛偽之中沉淪,即使他溫求神明給予他幸福,他依然得不到救贖。
太室治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射在葉藏這個人物身上,他使自己筆下的人物一次一次重復他的不幸,他的怯懦與他的悲劇。太宰治通過殉道船的自述,回顧了他的一生,他不會歌頌光明,僅是期待光明。他把情緒傾訴出來,任憑它們在字里行間碰撞,把人最想隱蔽的部分揭開在舊光之下。
“只要避免過度的狂喜,便不會有悲傷造次。”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認同的,但細細一想,倘若我的人生是一部劇本,無大喜,無大悲,一場劇下來只有淡淡的水泥的顏色籠罩著,那么就算有再斐然的文筆,也描繪不出人世間最誠摯的感情吧。劇終,待帷幕落下,觀眾興許只會拍拍手評價一句:“索然無味”吧。
我們與太宰治,與葉藏,都是歷史長河中并不相似的一泓,可選擇的抑或不可選擇的事與物,都是生命的軌跡,不論何種際遇,都有其必須經歷的因緣。
“何處聽聞人生真諦又何處見過睿智的光赫?美善、恐懼,便是聚散的浮世,荏弱的人子喲,背負著不堪的重負,忘了飲酒,一切都是幻塵。”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6
今天終于把這部名篇粗略地讀完了,對于某些心理活動的刻畫打心底有了許多感觸。雖然引發了自己一些負面情緒,但不得不佩服筆者對人性悲劇本身的刻畫功力。果然我看的讀物都比較非“主流”呢。
太宰治筆下的主人公是個內心脆弱的人,強顏歡笑故作丑態以討得他人歡心、聊以生存。可他人無心的一兩句話便能立刻將他苦心塑造的“假面”分崩瓦解。
可能正是感受到了我與主人公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才發出那樣的感慨,才越發佩服筆者對自身性格的洞察力。
這里要補充一點,《人間失格》可謂一部以筆者為原型的自傳,開篇便提到他“過的是一種充滿恥辱的生活”,而太宰治在此書出版后以自殺的形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間失格》的主人公“大庭葉藏”,從孩提時代起,就一直在討好周圍的人。然而,在內心深處,葉藏對他人,卻充滿了恐懼。筆者在文中這樣寫道:“我與別人無從交談,該說什么,該怎么說,我都不知道。”
《人間失格》雖然出版至今已略有年頭,然而書中所展現出的那種“不知所措”卻充滿了在現代生活中輕易忽視甚至忘卻的可憐的生澀之感。
葉藏生活在鄉下的富饒人家,父親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也就造就了葉藏從小身邊便盡是女傭人與些討好父親的小角色。他們大多數擁有剛剛還在背后說父親不是、轉眼卻又奉承獻媚的能力,還是孩子的葉藏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究竟為什么自己與他人竟如此的不同。或許是父親位居高官,葉藏印象中只覺其威嚴而不可侵犯。即便是家庭聚餐也不過是在陰暗的房間里擺了長桌,永不更替的菜式,每個人都沉默不語的吃著,即便沒有胃口。于是葉藏從小便被壓抑著人性中的某些物質。當父親出差前詢問葉藏想要怎樣的禮物時,葉藏也無法做出決斷,更無法表達喜惡,恐懼而掙扎。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7
有點喪的書,但不得說不是一本值得讀的書,雖然我讀的沒有很細致,也很斷斷續續,摘抄了兩段喜歡的話,第一段像墜入人間的魔鬼,一種滿滿的失意;第二段像墜入地獄的天使,一種滿滿的溫暖。
01哭的對于我來說,如今已不再有什么幸福與不幸了。只是一切都將逝去。
在我一直過著地獄般生活的這個所謂“人”的世界里,這或許是唯一可以視為真理的一句話。只是一切都將逝去。
02.天使隱去翅膀,宛如降落傘一般,飄落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我飄落在北國的雪原上,你飄落在南國的柑橘地里。而這群少年飄落在了上野公園。差別僅此而已。少年們啊,從今以后,無論你們如何長大,都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容貌,不要抽煙,也不要喝酒,除非逢年過節,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去愛一個姑娘,一個靦腆而又有點臭美的姑娘。
其實說真的,這本書,斷斷續續讀,懵懵懂懂中窺視太宰治描述的那個失去“人”的資格的這個世界,我感覺自己始終并沒有真正走進那個世界。或許如果真正走進去了,如果出不來,應該會很痛苦吧!真正領悟了,才能向死而生。
光明的背后也會有陰影,可是我們還是選擇向陽生長!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8
每次翻閱這本書,撲面而來的是壓抑和撕心裂肺的源于作者的嘶吼。仿佛看見了作者將自己血淋淋都內心撕碎,縫進了字里行間。整本書最為痛苦的,并非身處地獄的純粹之痛,也不是獨居天堂的落寞之憂,更多的是在不斷尋找反思自己時的無可歸屬感。
整本書講述了葉藏的一生,相對于悲憫這個詞而言,貫穿全文的更多的是反思與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反思所帶來的絕望才是葉藏混混度日的原因。
作者用荒誕的手法,透徹的刻畫了當時社會對于親情的漠視,家人之間的欺騙與虛偽,校園內的無聊與無越,社會的冷酷與欺詐。將愛與恨,痛苦與幸福二者融合而非放在對立面,將人間與失格、罪與罰的辯證置于文章的高潮。這種荒誕與現實的碰撞,給予讀者了痛擊心靈的一次莊嚴審問。
主人公葉藏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劇性人物,一個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融合體。整本書講述了葉藏的一生,相對于悲憫這個詞而言,貫穿全文的更多的是反思與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反思所帶來的絕望才是葉藏混混度日的原因。他既是個無賴,又是一個似神一樣純潔的好孩子。敏感脆弱的性格迫使了他努力迎合別人,也造就了帶著面具生存的結局,從一開始不被理解,到最后沒有歸宿被眾人恥笑都為葉藏掛上了“異類”的代名詞,而這個代名詞深深的烙在了小葉藏的身上,使他不得不拖著沉重的腳銬,在這個社會里選擇了極端的生活方式,走完他悲劇的一生。葉藏所恨,不過是這個時代對他深深的排斥,而葉藏所愛,也無非是對他的認可與了解。他迷過三個女人,并非同時能獻出一個物質的東西或者具有一個特殊的性格,而是擁有將他從人類與異物的邊緣扯回來的能力,防止他掉入墮落的深淵。
說到墮落,不得不提到的是葉藏的朋友掘木。掘木的出現是葉藏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是他帶領葉藏去了解所謂“吃喝嫖賭”,讓葉藏學會了在自我麻痹中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掘木本人也可以是名正言順的成為一個“壞孩子”,可掘木溫柔的答謝媽媽做的年糕紅豆湯時,葉藏發現連最淘氣最浪蕩的掘木也有自己內心拼盡全力想去守護的的人時,他的“異類感”似乎將小葉藏吞沒了,而當良子因為善良而被侵犯時,掘木的所做所為更近一步的將葉藏擊垮。
葉藏所愛的三個女人也改變了葉藏的命運。第一個女人了解葉藏的痛苦,葉藏愛她委屈低微的樣子,因為這種感覺讓葉藏背負的異類感減輕;第二個女人愛葉藏愛的深沉,使其體會到愛的溫情,把葉藏從怪物與人的邊緣拉回;第三個女人至純至美,人畜無害的樣子讓葉藏體會到了天真的美麗,讓葉藏明白了自己仍有做人的資格。他們都給了葉藏尋找自己時一個方向,讓葉藏的異類感消減,給了他希望。而隨著葉藏逐漸對人間有所愛戀的時候,第一個女人與他自殺未果,他成了所有人指責的對象,第二個女人的女兒雖小卻從未接受他,因不忍心打擾她的幸福葉藏選擇離開,他再一次失去了光明,第三個女人正因她的潔白無瑕遭人玷污,葉藏開始尋找罪到極致的含義。這三起三落,猶如巨石一樣砸在葉藏的背上,讓葉藏感受到無法言喻的痛苦。
若進行一個夸張的比喻那么我不禁聯想到了深淵。對于葉藏來說,他既不像凝望深淵的人所有的恐懼,也不像掉落深淵的人所體驗的絕望的悲愴。更多的,葉藏就像是那個深淵一樣。更多的復雜的心情,更在于無法將自己與世人融合,對自己的無限未知所帶來的恐懼。在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下,我們卻仍能看到一個積極向上,陽光的男孩。葉藏似一個漂泊的旅客,路過無數的人,卻始終未找到自己的渡口。他的一生并非救贖,更不是所為厭世,最多的是理解自己,自渡的過程。從深深的不屬于這個世界,到之后去嘗試理解世間這個詞的含義,再到最后一切的崩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與身處人間與失格的泥潭卻無法自拔,世人與異類的定義中迷失。
有一句話久久在我腦海浮現:“生之為人,我很抱歉。”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9
“人,是不會在握拳的同時還笑得出來的,只有猴子才會。”因為在知乎上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勾起了我對《人間失格》這本書的好奇心,恰逢某平臺打折,就買了一本回家試著讀了一點。寫這些文字其實嚴格意義來講,稱不上讀后感,因為書剛到手,只讀完了序章和第一章而已,但是作者字里行間透露出的矛盾、糾結似乎與我十分契合,許多想法一點點的冒了出來,不寫些什么的話,今天晚上怕是不能安然入睡了。
“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
一上來第一句就雷的我體無完膚,雖然讀書之前,就對作者“自我墮落、字字泣血”有些心理準備,但沒想到第一句還是讓我大呼無聲,黑暗中的臺燈下,我竟不自覺的口看舌燥,趕緊喝了一大杯熱水,自我安慰道“壓壓驚!”
“人不吃飯就會死,所以必須勞動、吃飯——對我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讓我覺得艱澀難懂、更具有脅迫感的話了。”
我在這句話上停留了許久,開始費解,后來有點理解,當我第四遍、第五遍仔細咀嚼這一句話的時候,竟然冒出了后脊背發涼的“同感”之感。是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還是只是因為這句話才突然有的這樣的想法?我竟然可以理解這句子中的感情么?破折號以前,大家都是這樣的說的啊,破折號以后,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想法吧,我怎么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呢。后邊作者關于災禍、背負的語言我卻并沒有像這樣的觸動,并沒有嘗試思考、理解別人的痛苦與幸福的行為,大概是因為我單單厘清自身的喜怒哀樂就已經筋疲力盡了吧。
“那是我對人類最后的求愛。”
作者說對人類極度恐懼,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人類死心,所以用滑稽的言行來討好別人,這句話,絕望中的那一絲不切實際的希望,使絕望更加的絕望。“表面上,我總是笑臉相迎,可心里頭,卻總是拼死拼活,以高難度的動作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雖然我極力的想認為,我并不是這樣的,但是內心的聲音一遍遍的嘶吼,這不就是你這個虛偽的人類么,總是一副樂天派的表現,竭盡全力符合大眾心目中“積極、樂觀、向上”的描述,卻在一個人的時候,偷偷在同樣陰暗的臺燈下,才敢轉過身看看如下水道一般陰暗的內心。還有更讓人惡心的感覺么?(沒準這就是我為什么對下水道里濕了毛的老鼠那么恐懼的真正原因吧。苦笑。)“不知從何時起,我成了一個不能說半句真話的孩子。”謊言才是對陰暗最好的保護。
“面對世人,我總是害怕的發抖。對于同樣為人的自己的言行,更是毫無自信。我將懊惱暗藏于心,一味地掩蓋自己的憂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逐漸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
矛盾、糾結,內心與現實的沖突,無奈的逃避,后邊關于滑稽行為的描寫越是輕快,我就越是能體會到那深入骨髓的無可奈何與絕望,“怎樣都好,只要能讓他們發笑就好。”來自靈魂深處的祈求,面對強大的“人類”,無能為力,只能用虛偽的滑稽隱藏內心的恐懼,面對我的滑稽行為,不論是大哥“語氣中滿是疼愛”還是父親“在玩具店里笑了半天的”滿意,都讓我覺得作者的世界,是那么的冰冷、寂靜、孤獨。像我一樣。
“近乎完美的蒙騙眾人。”
這句多少有斷章取義的嫌疑,但是這句話也是對我觸動比較大的,近乎完美的蒙騙,未必不是一種真實,從某個角度看,最終被蒙騙的,或許并不是眾人,而是內心中在陰暗角落里蜷縮的自己,越是活成了人們期待看到的樣子,就越是壓縮內心光亮的范圍,角落變得更加狹窄,無法容身,陰暗變得更加陰暗,無法視物,直到蒙騙被戳破,那時的情景,就像作者寫的“我稍加想象,已戰栗不已。”
“即是說,對女人而言,我是個能對戀愛秘密守口如瓶的男子。”
作者說他“隱忍不言的孤獨氣息”是他頻頻被女人趁虛而入的誘因之一,對于此,報以極大的疑惑,完全不能理解,反復咀嚼思考也沒有一絲困惑消除。或許繼續讀下去會有變化,但是今天晚上,不適合再看下去了。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10
作者太宰治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主人公葉藏從小因為膽小懦弱而去搞笑,取悅他人,越長大越逃避這個世界,淪落為終日飲酒作樂、放浪形骸的人,最終只能毀滅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最能引起我共鳴的地方在于我們都身處一個不是周遭所有事物都令我們滿意的世界,每個人對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一些脆弱敏感的不懂得怎樣與這個世界相處的人,遇到自己不喜歡卻推脫不了的事物,就采取逃避的方式,從而變成了一個虛偽的戴著面具生活的人。
很喜歡書里關于主人公的父親要出發去東京之前問孩子們想要什么禮物的描寫:父親問他是不是還是買書?但是建議他買玩具,哥哥卻說還是買書更好之類的,父親看他不說話有些失落地合上了記禮物的筆記本,甚至連書也沒有記錄。其實他幼小敏感的心早就開始掙扎,怕父親失望,他思忖了許久,半夜悄悄走到客廳桌旁,翻開父親的筆記本,用自己稚嫩的筆觸寫下“獅子”,因為他認為父親是希望他選“獅子”這個禮物的,結果父親知道后誤認為兒子就是想要“獅子”,因為問他的時候不說,之后又自己一板一眼地寫下來了,于是父親在玩具鋪里笑了半天。看到此情此景的描寫時,我也被逗笑了,覺得這個小孩和自己很像,很逗,但是他何嘗不是小心翼翼地過著他的童年時光。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至少我自己從小也這樣,怕身邊的人失望而不斷地用迎合他人的言行和動作去討好他們。
作者緊接著解釋了這一原因,主人公年幼時受到過家中傭人的侵犯,使他對這個周圍的人失去信任。“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失偏頗,但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無功,與其如此,不如緘口不言地承受下來,我想,除了繼續以滑稽的言行處世外,我別無選擇。”這是主人公內心真實的想法,即使受了委屈或是不公平的待遇,主人公也不愿意解釋。我的理解是一直保持沉默的人,習慣選擇了沉默,到最后不敢為自己發出聲音,這些所謂的訴苦在主人公的眼中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做法。但我不并不贊同這樣一種逃避世事的態度,對自己的人生毫無主動權可言,我認為這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我們或多或少都被這個世界改變著,有些改變是我們主動的,有些改變是被迫的,我們將此歸因于社會壓力。然而主人公自小就對這個世界開啟了屏蔽模式,身邊人施與他的善意,他認為是偽善,這個世界給予他的好意會讓他極度不安——大概是從未走出幼年時心里留下的陰影吧,所以我們無法對他的奇怪舉動給予評判。但是在逐漸清楚自己所存在問題的過程中,主人公并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一直深陷于偽裝而迷失了自我,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吧。
合上書后的這段時間里,我一直想要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對自己有一個交代,也想告訴迷途中的人一定要學會別在意別人的想法。你堅持做自己別人會心里暗暗佩服你,如果你因為別人說什么就改變自己,別人會在心里默默鄙夷你,制定自己世界的規則讓別人來遵守,你越迎合別人,別人反而越看不起你。不要變成小說里的主人公,膽小懦弱,怕身邊的人失望就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真實的自己。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11
失格即喪失資格,人間失格約是沒有在人世的資格吧。
此文與作者的前半生或者就是一生的經歷近似,札記概是心底自己對自己的解讀。莫名奇妙被時代打壓地無法抬頭做人,太宰治也會將生在富豪家里作為富二代而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無錢去做小白臉、對所有人事物心懷恐懼,自殺未遂,沉迷與酒精與毒品,被關進精神病院,與人世隔離,真的慢慢喪失做人的資格。
文末是太宰治生平,不簡單不平凡,也沒有太轟轟烈烈,只是多次自殺,直到最后成功。讀庫1805有篇文章叫做疾病入畫,探究癲癇病與作家的成就之間的聯系。太宰治所處的環境與經歷形成那樣的心理,心理與環境既促使其作出名篇傳世又導致自殺為結。
其實看此類文章很糾結,其中充斥的失意與消極,往往讓人很難讀下去,不得已只能從別處補足能量之后再接著看。
讀書是窺探另一個人眼里的世界,這世界是美好還是囧困,不過都是過眼云煙。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12
早早看完了《人間失格》。做為讀者,被開了上帝視角,對于主人公葉藏,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怒其不爭。
出生好、惹人喜歡、聰明,你看,這些都是人人想要的,他出生就擁有,怎么就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了這樣了?他的童年,都在看著別人眼色過的,在心里計較在著怎樣才能惹人喜歡,怎樣才能看著乖巧。后來,他不管不顧,隨著自己的想法過了一生。要說他這一生過的好嘛?不好,或者說,這一生過得很丑吧。把人性里的丑都表現出來了,可是,這不正是活出了他自己嗎?我們總是活的很假裝,努力想變成人們所向往的模樣,可是向往的模樣是真的我們嗎?好像并不是,我們總是宣揚自己的善良,自己的無私,自己的偉大,可是陰暗的呢?我們并不愿意承認,承認我們嫉妒、我們自私、我們懶散、我們貪心。
太宰治在書里寫到“我對人們的恐懼,在心底與日俱增蠢蠢欲動著,但在現實里,演技卻日漸成長。”這是他的成長,也是每一個人的成長。由孩童時的無憂無慮,到成年后的左右顧慮,好像生活少了點真實,我們總能笑,卻不是因為快樂,因為演技,我們需要演戲,我們不敢展現恐懼,總是要在惶惶不安中扮演著冷靜,可又多少人曾躲在自己的天地里悄無聲息地哭泣。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戴上面具,開始學會演戲,終究逃不了變成這世俗中的一員。我不愿意變成太宰治,一步步看穿自己,一步步走向地獄。我寧愿戴著面具,扮演著自己,終究是一場莫名的荒.唐。
《人間失格》里葉藏很荒.唐,他荒.唐在頹廢、在貪婪、在懶惰、在貪心,這些都太丑了,盡管他落得這般田地,我也不會可憐他。他不懂得掙扎,一味看向深處,一直盯著深淵的人,深淵也在盯著你,他便是被深淵所吞噬的一員。人的強大在于,有自控力,即在誘惑面前,懂得舍取,一味看向人性,卻忽略了人的自控力,最終只是放縱自己掉入這深淵。在書里看到自己,卻又害怕是自己,我知道人的本質從來都帶有灰暗色彩的,卻又害怕自己被這灰暗吞噬。要說生活,多去觸碰陽光吧。
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太宰治
人,是不會自我教授妙諦真言的。我們所能看到的,不過是在歲月的增長中慢慢浮現在眼前的東西罷了。那么多的真知灼見,也不過是在生命的盡頭才能擁有的領悟,這是太宰治的遺作,書的成功大概也是于生命盡頭所留下的傷感,才真正能準確的表達我們普通生活中的悲憫吧。
太宰治是什么樣的人,只有書能表達,可悲又可憐的是,他跌跌撞撞的這些年里,終究沒有一個能讓他真正傾訴的人。到頭來回憶人生,也就留下一本書便匆匆離去了。這世間究竟可以消極到什么地步,我們并不知道。《人間失格》是個偷窺鏡,讓我們看看消極的人生里,自己這個角色究竟在想什么?
晃眼而來,我自己的生活也不過是平靜,天大的悲傷,突然的狂喜,也不只不過是我自己世界的跳動。持續的消極,才是最大跌宕。有什么要消極的呢,你不是一直很努力嗎?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13
最近讀完了太宰的《人間失格》。
葉藏本人真的太卑微了,能感到他本性善良,但是太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也許是缺愛導致的,我覺得有點討好型人格。又因為他心思的敏銳和對人性的洞察,使得他又更多看到人性的惡,盡管良子代表了人性的善,可是這個善竟然也會被惡利用,經受本不該她來承擔的痛苦。
這本書應該是從頭喪到尾,我也沒看到什么對于生的希望,只能說如果最差的不過如此,那么我的生活似乎還有救,就是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生活,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因為本來生活就很難,我們不能一步一步喪失做人的資格,當然他并沒有喪失做人的資格,只是他一步步就這樣走向了這個結局,對生活的失望還有羞恥感,對人性的要求太高了,所以惶恐不安。
再看了一下太宰治的生平,只想感嘆作家總是與眾不同,跟俗世格格不入,我竟然還生出一點羨慕來,他肯定是有才華的,所以才寫出那么多的作品,可是又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悲哀,以為他過于良善和敏感,但若非如此,又無法寫出人間失格這類悲觀到極致的作品,很矛盾。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14
將書合上后,思緒如潮,萬般感慨。全書十分壓抑,而對于主角,我卻是羨慕多于憐憫。
太宰治的文字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文人那薄薄的青衫中究竟藏著什么呢?”用來形容他是很合適的。
主角阿葉是一個十足的膽小鬼,他出身富貴家庭,不僅十分有才華,也擁有令人傾慕的外貌。但他的儒弱與內心的孤獨卻更是全文大費筆墨來書寫的。看得出他很厭惡自己,也厭惡世界。他在學校人緣很不錯,為搏“朋友”一笑,他會為他們奉上周到的搞笑表演,當作者用“表演”來形容他時,其實他已經是個麻木的小丑形象了。
這樣一個悲劇人物,他的代表詞只有七宗罪中的“傷悲”了。我竟然在這個人物中找到了一絲自己的影子,我仔細想了一下,我與主角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我與他有著程度上的相似是我們孤獨的靈魂吧——雖然不是完全符合。這個人物的魅力也就是每個都能從主角身上看到自己。我們又何嘗不是用“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上帝視角來看待卑微的人性呢?
看第一遍時,我卻有些不認同。我認為人性雖然有惡,但不是書中所描寫的全盤黑暗,而是也有好的一面,在生活中我們也同樣會發現自己或他人內心深處的柔軟,只是作者絲毫未在這部作品中表露出來。再又通讀一遍,其實作者眼中的人性也不是完全黑暗,只是在描述陰影,一個物體總會有的陰影——只要有光,所以作者寫得這么壓抑,也許只是想烘托出人性的光輝。例如撒旦,他雖然黑暗之源卻又是天使,人也不會有極善和極惡的。
我不敢奢望可以讀透這位天才作者的思維。
就像主角阿葉,如何取悅別人,如何不信任他人,如何狂躁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自卑又傲氣,但他依然是完好的個體,他也擁有愛與善良。
每個人都有陰影,畢竟我們是立體的,活生生的。相信人性吧,就像阿葉也同樣善良一樣。
讀人間失格感想篇15
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走飯
你知道的,就是有人可以這樣輕松自然的談論死亡,仿佛在談論一日三餐、周末旅行。
生存并且不厭惡自己,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這種東西,與生具來根植于一些人的心里。時值四月,張國榮先生已經離開十四載,十四年前,他在遺書中寫下:“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并不是每個人的理想都有珠光寶氣的光澤,魯迅先生在《病后雜談》中寫到:“大愿,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白海棠”。如此陰暗的理想,聽起來卻不覺反感,“扶白海棠吐血”,竟有了些雅的味道。
相比之下,太宰治先生的理想就不僅僅限于“吐半口血”了,他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打開太宰治先生的履歷,除了獲獎,便是自殺未遂,直到39歲那年他終于如愿以償。我沒有考證過太宰治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癥,但毫無疑問,他的文字里透著抑郁傾向。人們說,這是“無賴派”文學。
太宰治的人生信條可能就是:如果沒什么事的話,那我就去死一下。
第一次自殺,太宰治20歲。他在寄宿的家中服下大量的安眠藥,卻因為未到致死量,自殺失敗。研究者說這次自殺是因為他的學業不佳。
第二次自殺,時年21歲的太宰治與銀座酒吧的女招待殉情,這次同樣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情人離他而去,太宰治卻被救了回來。這讓他一生都覺得背負罪責。
第三次是太宰治26歲時,學業門門掛科,畢業希望渺茫,報考報社不及格,絕望之余,便跑到山中上吊自殺,可是上吊的繩子卻斷了,太宰治悻悻而歸。
第四次是在1937年春天,得知妻子與人有染,他悲苦憤懣,帶著妻子前往群馬縣水上村谷川溫泉,打算兩人結伴共赴黃泉。這次兩人也因藥量不足致死而幸存了下來。
連死都死不了,我有何用?
最后一次,就是1948年6月13日與山崎富榮的情死了。那時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人間失格》剛剛成書不久,太宰治已經開始屢屢咯血,病情惡化。據說投水之前,二人還服用了氰化鉀,看來這一次當真是決意赴死,39歲的生命,終于如愿。
對于有的人來說,相比活著,死亡真的不可怕。
讀《人間失格》,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掙扎與痛苦。然而卻絲毫不覺得同情,因為“同情”總是給他人,而《人間失格》里的種種陰暗,總有一款適合你。就像張國榮先生在《異度空間》中所飾演的心理醫生,以為看到的是“他人即地獄”,殊不知,自己才是地獄。
我們每個人茍活于世,除了見諸于朋友圈的種種正能量,總還有更多的陰暗情緒纏繞著我們。有時候你隱隱的感覺到了它,卻又難以具體描摹,甚至不敢面對,便放它匆匆溜走,如果你不幸并非生性樂觀之人,那么諸多頹喪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在你內心肆虐。后來那些游離的陰暗情緒在深夜流出你的腦海,幻化成一本《人間失格》。
對內心世界采取幾近白描的方式,毫不掩飾的告訴這個世界:我就是這樣卑躬屈膝的一個無賴,我過著混亂的私生活,沒有責任感,面對現實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我頗有才華卻不愿有絲毫進益,我面目可親卻只是混吃混喝的皮囊……我唯一熱衷的事情便是死亡。
葉藏(書中主角)說,他是用“丑角精神”作為對人最后的求愛,可他其實根本不會愛,因為他缺乏袒露自己內心,或是探視他人內心的那點勇氣。葉藏在小的時候發現,自己佯裝一個蠢貨的時候,貌似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與喜歡。于是他便走上了耍寶搞笑的道路,甚至當他發現“模仿勞埃德和大家寒暄的樣子,她們笑得更歡暢了”。從那往后,每逢鎮上播放勞埃德的電影,葉藏必坐在臺下,偷偷揣摩他的神情舉止。仔細回想的話,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都遇見過這樣依賴耍寶搞笑博得他人認可的人?甚至我們自己,是否也在某些時刻扮演了這樣的角色?站在高處的時候,莫名期盼自己會突然跌倒。
所以我們總是聽說,真正的喜劇大師,臺下總是沉默寡言,而真正出色的喜劇,都有那么一絲悲涼的味道。陳奕迅的《浮夸》被很多人翻唱,我總以為最出色的是王祖藍那一版,除卻技巧,我想是因為王祖藍更能理解歌曲中所描述的“丑角精神”。
我沒有能力分析這種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到底是什么,就像我無法真正理解太宰治為什么如此執著于死亡。因為在他人的記憶里“我們所認識的阿葉非常率真機靈,若是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個像天神般的大好人呢。”以及“我早就注意到你了。對,就是這種靦腆的笑,這是大有前途的藝術家特有的表情哦。為我們的相識,干杯!小娟,這家伙是個美男子吧?可別被他迷倒哦,都是這家伙來了畫塾,才害我淪為第二美男子啦。”
可是,這些根本無法填補心靈上的空缺。太宰治說,沒辦法,我只是想死啊。
這是一個暴露負能量會被咪蒙小姐罵翻的時代,我們太需要顯現自己癡迷于讀書旅行健身的政治正確了,沒有人敢像《人間失格》一樣,把陰暗的自己撕碎了給別人看。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在凌晨三點和太宰治來一次精神碰撞,那么你不愿意再佯裝幸福。談到人生的真實狀態,我在本書里也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一句描述:
現在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
只是一個談不上幸與不幸的存在罷了。何為生活?
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