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
寫讀后感可以讓人們再次回顧所讀的內容,加深對書中情節、人物、思想等方面的理解。那要怎么寫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呢?這里提供一些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
什么是智慧?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很難回答。我先來給大家說一個人吧,他可是智慧的化身。猜出來了嗎?對,他就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提起諸葛亮,大家應該很熟悉吧?就是那個羽扇綸巾、手搖鵝毛扇的軍師。
話說《草船借箭》中,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十萬支!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哦!可諸葛亮卻只用了三天時間按時交了差。你知道是為什么嗎?原來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這十萬支箭是從曹操那里“借”來的。哈哈,諸葛亮聰明吧?佩服!佩服!
再來說《空城計》吧!諸葛亮聽說司馬懿的浩浩大軍向西城殺來,而自己守城的將士不足三千。于是,他傳令把全城旌旗藏起來。司馬懿見城中空無一人,怕諸葛亮又有什么鬼把戲,慌忙下令撤軍,退回漢中。你看,一場“空城計”就嚇退了敵軍。這等膽識,這等智慧,何人能及?實在佩服啊!
我雖是一名女生,可我卻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特別喜歡諸葛亮這個人。我多想有一把諸葛亮的鵝毛扇,鵝毛扇一搖——計上心來,我多想像諸葛亮一樣聰明能干!于是,在現實生活中,我也一次次地上演著現實版的“女諸葛亮”!哈哈!
有一次,我和姐姐一塊兒下棋。下著下著,眼看姐姐就要吃了我的“老帥”了,怎么辦?怎么辦?我靈機一動:“哎呦,姐,我的肚子痛!”“啊?你不要緊吧?”姐姐俯下身子,關心地問我。我趁機撞了一下桌子,棋子散了。“喲,姐姐,我的肚子好像又不疼了。不過,這棋盤已經亂掉了,我們重下吧!”姐姐看了看我狡黠的眼神,明白了:“你個小狡猾的,不過這次不能賴皮哦!”我笑了,原來姐姐早就知道了我的“小陰謀”,哎!
這些“雕蟲小技”說出來真是難為情,太不光彩了!不過,我下定決心,要多看書,因為“書是全世界最好的營養品”嘛!我現在經常把零用錢攢起來,一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會買下來,然后一頭扎進書本,看個昏天暗地。我家里的書已經有很多很多了,可我百看不厭。因為我心中有個愿望:多讀書,成為像諸葛亮一樣充滿智慧的人!加油哦!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2
《三國演義》之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有哪些呢?除了那一位位名將之間設計的計謀、謀士之間看穿的人心,還有那一場場驚心動魄、以血洗禮的屠殺與戰爭背后,我們是否還記得那些深居在男兒之后的女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在當時軍刀霍霍之時,花還未落,人卻已亡。自古紅顏是否真的多禍水?那些女兒身的背后,又是怎樣流著辛酸難言的淚?
在董卓任意于長安殺戮之時,貂蟬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貂蟬見漢室王朝被奸臣董卓操控,在月下禱告上天愿為主人分憂,恰被王允發現便收其為義女,用歌姬貂蟬這枚棋子定下連環計,周旋于父子之間,離間董卓與呂布的關系,使其互相猜疑至反目成仇。在她受王允請求之托時,她是毅然決然地答應的。
“若與國家有益,賤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籌劃。”
“愿聽遵命,雖死不辭!”
貂蟬扭轉了董卓政權的局勢,卻也無法改變自己任人擺布的命運。在這樣的戰亂年代,自己本就無所依傍,但卻為了家國拋棄自由和貞操,在政權和欺騙中周旋。即使至今,她依然背負著“禍水”的罪名不知下落。可她立下的功勞確比任何一個在沙場上馬革裹尸的壯士都要蕩氣回腸,至于她內心真實的想法,恐怕只在鳳儀亭的煙波中渺渺遠去了……。
禍兮福所矣,福兮禍所伏。
“我等皆死于婦人之手矣”。呵,李儒這一句嘆息,人們大都為董卓深感到將亡之音,絲毫卻不知這些“女人”的身體和靈魂早就注定要死在男人們勾心斗角的角逐之中了。
女兒悲,安寧何時歸?女兒卑,自由何時回?
董卓曾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當郭論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時,不提死者之多,縱軍士淫人妻女,哀啼之聲,震動天地。自古紅顏,本就掙脫不了命運的束縛,就是這樣悲戚,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她們,活的如此屈辱,又是那樣的卑微。論巾幗英雄,鮮有昭君出塞維護國家穩定,也難有楊門女將沙場折戟沉沙名垂千古。所謂的有國才有家,那些心懷國家和功名的烈士可知這一去家便亡的妻女的苦楚與無所依靠的孤獨,待到歷史塵埃落定之時,女兒家的身影,也大都只出現在史書中“淫人妻女”“夫去妻死”寥寥幾筆中了。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3
最近,我讀完了元末明初作家羅貫中的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和事件描寫都栩栩如生,很多故事都充滿著智慧。我看完后特別認為,智慧是成功的基石。
《三國演義》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片段有:曹操假意獻刀、孫劉聯合、草船借劍、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充滿了智慧,也正因為這些智慧讓他們實現了目標,或者取得了成功。這些充滿智慧的人和事讓《三國演義》這么好看,并讓各路人物栩栩如生。所以,我認為智慧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石,伴他砥礪前行,成就夢想。
近期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防治工作也處處體現著智慧:武漢及時封城、全國用“一省包一市”來馳援湖北、修建雷神山火神山醫院、使用紅外線測溫設備、科學精準防治,以及對友好國家的大力援助等等。國家用智慧、科學的方式,高效、成功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又一次創造了“中國奇跡”。作為湖北人的我,通過這次突發的疫情防治,我再次深刻地領悟到:智慧也是成功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石。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這兩年發生在我身邊就有這樣智慧改變人生的勵志故事,讓我觸動很深。鄺兆雷曾經是我隔壁班的同年級同學,我經常與同學們跟他一起踢球。他踢球的方式與眾不同,別人是用腳踢,他是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用“腦袋”踢球,不管是帶球、傳球、跑位還是射門,都有與眾不同的思考,這讓他在同齡的小球員中脫穎而出,成功被選入中國少年足球隊,并被清華附小特招錄取。智慧讓鄺兆雷正走在成功的路上,或許將來是國家足球隊的希望之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從《三國演義》中,我悟出了智慧的意義和價值。智慧成就了傳奇的諸葛孔明;智慧讓我們祖國更加強盛;智慧深刻改變著中國足球的未來。智慧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基石,讓我們加強學習,做有智慧的人,努力奮斗,就一定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的書房里傳來了一陣讀書聲。沒錯,就是我在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它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漢末時期,天下大亂,漢朝皇帝失去職權,漢朝被瓜分成三國:魏、蜀、吳。三國為了稱帝天下,而群雄爭霸的故事。中間包括了古人無限的智慧。讀了這本書,你可能會為劉關張三人的濃濃兄弟情感到感動;可能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感到感動;可能為趙子龍為了報答劉備,不惜單騎救主感到感動......在這本書中,最感動我的就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下面,就讓我為大家講述這個動人的故事吧!
東漢末年,張角率領“黃巾軍”進攻漢朝國都洛陽。朝廷發布了榜文,召集天下義兵,共同抵抗“黃巾軍”。正是這條榜文,引出了一個英雄。他就是漢室宗親——劉備。劉備看到榜文,不禁仰天長嘆。忽然后面一個人大喝道:“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為何長嘆?”劉備回頭一看,那人正是張飛。劉備請張飛共舉大事,張飛答應了。劉備大喜,和張飛一起到店中飲酒。正在喝酒時,一個紅臉漢子從店門前經過,喊道:“快盛酒來,我要趕去投軍!”這人正是關羽。劉備看他談吐不凡,便上去打招呼。于是三人一起回到張飛的莊上,共議大事。三人在張飛的桃園準備了祭禮,結為兄弟。后來,他們果真情同手足,一起為劉備打下了江山。這便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讀了這個故事,我被劉關張三人的情誼深深的感動了。不正是因為他們的情誼,劉備才得以在亂世中稱霸嗎?要不是張飛和關羽和劉備情同手足,劉備連在這亂世中活著都難,更何談建立蜀國呢?所以說,友情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認為真誠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劉備的真誠,張飛和關羽會愿意結拜嗎?要不是劉備的真誠,諸葛亮會愿意出山嗎?要不是劉備的真誠,趙云會愿意歸順嗎?劉備不正是因為真誠,才能聚集人才嗎?如果劉備不是真誠的邀請別人,別人還會愿意幫他嗎?
我認為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真誠待人,不欺騙,不說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朋友,獲得最終的成功!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5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四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后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云變幻而又動蕩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斗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系,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他夜讀春秋、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主公消息,毅然投奔主公,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誅顏良,斬文丑,使敵人聞風喪膽。
再說曹操。曹操被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對曹操的評價直到今天褒貶不一,他既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罵名,又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野心,既有“一統北方”雄心壯志軍事才能,又有--,唯才所宜的領導風范,就單單的詩詞歌賦方面無人能及,雄才大略,醞釀出很多蒼涼雄健,才華縱橫,同情民生,追求事業,擁抱山河的詩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瑯瑯上口的詩句不勝枚舉。
然而,《三國演義》除了給我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在今天,我們地震健兒,意氣風發、斗志昂揚、艱苦奮斗、頑強拼搏、跨隔壁、穿沙漠、越高原、踏雪山,征戰萬里,以科學的態度,精湛的技術,譜寫地震事業的新篇章,我們也是英雄。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6
三國演義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個名著,書中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如:仁義的劉備、狡猾的曹操、有才的孫權、聰明的諸葛亮、忠義的關羽、勇猛的張飛、智謀的周瑜……待我一一道來。
我們最熟知的一個武藝高超、忠心耿耿效忠劉備的關羽,他過人的武藝,我們也是有目共睹的,如那次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都可以看出他的武藝,至于忠心,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可以看出他忠義,華榮到義釋曹操也可以看出他的忠義。仁義的劉備最能的民心的事就在長坂坡時被曹操追擊卻帶著弱民一起跑,這件事對整個隊伍有著很大的影響。狡猾的曹操,草船借箭時他不敢輕易出兵可以看出他疑心很重,用兵謹慎,可就是他用兵謹慎才得以造就他江山社稷龐大的景象。聰明的諸葛亮,他神機妙算,從他草船借箭中可以體會到,他可以懂天文,知地理,識人心;知人善用,此乃王道!勇猛的張飛,他長板橋一事吼一聲就把一個士兵下的掉下馬來,可以看出他的勇猛,一人抵擋千軍也毫不遜色!智謀的周瑜,他在火燒赤壁時用火攻大破曹軍,李白的詠赤壁中曾經贊頌到:“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可是他忌才妒能,使他被諸葛亮給給氣死,他死前還說道:“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中不僅有許多精彩的人物,還有一個個精彩、激動人心的故事。
三顧茅廬講了劉備、關羽、張飛他們三人誠心誠意去請大賢諸葛亮來出山輔佐他,諸葛亮起初不答應,可后來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最后決定出山。火燒赤壁講了在諸葛亮與周瑜商量怎樣攻打曹操時,他們決定用火攻,諸葛亮料到那天必有東南風,后來曹操被周瑜慘敗,死傷無數。草船借箭講了周瑜嫉妒諸葛亮,在商討軍事時讓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神機妙算,向曹操借箭,最后滿載而歸,讓周瑜自嘆不如。
這是我對三國演義的品讀,如果你們也有不同的意見,請告訴我,我“不恥下問”。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7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斗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后,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然后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后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于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后終于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蒙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么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么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8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9
在這個暑假里,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讀了一遍《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但并不是簡單復述三國的歷史,而是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它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漢未至晉統一的一百多年間,魏、蜀、吳統治集團內部以及三國相互之間的政治斗爭、軍事斗爭,對當時動亂的社會狀況有所反映,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周渝、劉備等眾多的人物。表現出鮮明的擁劉詬曹的正統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時也譴責了雄豪混戰及暴君的茍政,寄托了人民渴望明君仁政、社會安定的愿望。
在三國里,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比如狡詐的曹操,機智的諸葛亮,胸懷狹小的周瑜,謙虛恭謹的劉備等人物形象。
在這本《三國演義》中讓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別人對曹操有一些誤解,曹操是一個奸雄,他有勇有謀。有官渡之戰的大獲全勝,也有赤壁之戰的失敗經驗。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眾所唾棄的那個白臉,他是一個英雄。沒了曹操,劉備便失去了光彩;沒了曹操,誰來貫穿整部《三國演義》?每個人物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應該正確看待三國里的每一個人,正如看待這本事一樣。
幾百年來《三國演義》廣泛流傳,膾炙人口,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有深遠影響的巨作之一,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成了古代燦爛文化的一顆明珠。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巨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而《三國演義》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0
《三國演義》開篇有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這個烽火滿地,狼煙遍起的年代,群雄逐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諸葛亮使我三為嘆服。
讀三國,不能不嘆諸葛亮之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精通兵法,善于謀劃。初出茅廬諸葛亮火燒博望坡;長江之中諸葛亮草船借箭;華容道上,諸葛亮智算曹操……這些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著實令人嘆服。連周瑜臨死之前也嘆曰:“既生瑜,何生亮!”。然而,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智——在華容道上,諸葛亮若不派關羽而是派趙云或張飛等勇將便可一舉除掉曹操。也許這正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若早早除掉曹操的話,孫權一方必會獨霸天下,吳國的下一個目標必定是勢力弱小的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才是對劉備集團有利的格局;而且也可以增加關羽對諸葛亮的好感從而死心塌地追誰他。
二嘆諸葛亮忠貞不二,效死知已,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大特色。諸葛亮本來隱居在南陽的臥龍岡中,后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感其誠而出山相助。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的忠誠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呢?再來看看所謂的“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布——呂布本是先認丁原為義父,受金珠赤兔馬的誘惑殺了丁原投奔董卓,后又認董卓為義父,最后又因迷戀美色與王充合伙除掉了董卓。呂布為人朝三暮四,難怪被人稱為三姓家奴,而呂布與諸葛亮相比,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忠誠。
三嘆諸葛亮不僅聰明、忠誠,而且心胸寬懷,知人善用。諸葛亮重用的文武大臣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才,可謂知人善任。諸葛亮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后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人。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道:“侍中郎敦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暢通軍事”。其心胸實屬罕見。
諸葛亮哪充滿智慧,忠誠,心胸寬,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人格的光芒,令后人仰嘆不已。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1
《三國演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個假期讀過之后受益匪淺,它講述的是戰火紛飛的年代,三國鼎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里,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正是在羅貫中老先生的筆下,讓我們領略到一個又一個傳奇色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這本書主要內容講張角,張梁,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后,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看,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杰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
我總想著,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地敬佩這一位先生。
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卷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欲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斗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2
這個暑假里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故事。書中寫的劉禪,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周瑜,魯肅,張飛、許褚、典韋,這些人物給我的印象很是深刻。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因為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溫酒斬華雄中這些故事都是耳熟能詳的,我很佩服關羽能殺掉那么多厲害的人。三國里最有智謀的非諸葛亮不可,因為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七星燈,以空城計退司馬懿,以錦囊妙計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所以諸葛亮讓我很佩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諸葛亮誓不兩立,周瑜還說:“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周瑜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想把劉備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我感覺周瑜氣量狹小,不像一個英雄。劉備很重視人才,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備手下的大將,但他仍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他終于歸到了劉備門下。后來,多虧趙云單槍匹馬從曹營救出了阿斗,才使阿斗脫險。所以這些事例讓我知道劉備很重視人才,趙云對劉備很忠誠。
《三國演義》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曹操赤壁之戰之所以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曹操沒有聽取并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讓我知道一定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后行。
《三國演義》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千姿百態,各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讓我知道了,人有所長,必有所短,不應以善小而不為,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這真是一本值得品讀的書啊!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3
我到現在讀過很多本好書,有《論語》《三字經》還有《海底兩萬里》和《八十天環游地球》可是這些都不是我最喜歡的,我最喜歡的還是在中國暢銷了幾百年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要提起《三國演義》這學名著就不得不提起寫他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了,羅貫中生于元末,猝于明初,據說在朝廷更替的變動中,它曾參加了張士誠的起義活動,在寫《三國演義》一書時,他一方面剔除了司馬仲相陰斷獄,劉備太行山落草之類荒誕的情結,添加了一些正史和詩詞書表以加強歷史性,另一方面又對藝術進行了大量加工。,使得文字流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上豐富多彩,他作為一個杰出的小說家與戲劇家,羅貫中除了《三國演義》外,還著有歷史演義《隋唐兩朝職傳》《殘唐五代演義傳》及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等杰出的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的故事精彩紛呈,分一百二十回,優秀的片段很多,有連環計,一部分取于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風波亭”和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催聽賈詡”中選的,故事為董卓進京后廢殺少帝,縱兵殺掠奸淫,無惡不作,越騎校尉伍孚與驍騎校尉曹操刺殺董卓不成,一死一逃;渤海太守袁紹聯絡17路諸侯討伐失敗,董卓更加驕橫殘暴寫起。司徒王允表面趨奉董卓,回到府中憂心如焚,仰天垂淚。府中歌妓貂嬋大義獻身,與王允共定“連環計”:先將貂嬋許嫁呂布,后獻與董卓;貂嬋從中取便,離間董卓呂布父子反目。王允又多方結好友呂布,曉而大義,終于使呂布殺死了董卓,為朝廷出掉了大惡。這一段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董卓的驕橫跋扈,王允的深謀不漏,呂布的反復無常,均令人過目不忘,貂嬋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是仍然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很能顯出作者的途述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我覺得《三國演義》真如它的開篇詞說的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椎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4
我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四大名著早已讀的滾瓜爛熟。可班里突然涌起三國演義的高潮。我只好在涌進書海讀起來。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由于張角的“黃巾起義”而涌出了三位豪杰,也就是本書的三位主人公:劉備,關羽,張飛。同時還涌出了一代奸雄——曹操。于是劉關張三人和幸運兒孫權還有曹操可是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后來就講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等多個劇情。這里我最佩服的是趙云。俗話說的好:“一呂二趙三典韋”。雖然趙云沒有‘不孝子’呂布勇猛,可我佩服的還是趙云,因為趙云有勇也有謀,可呂布為了錢連自己的義父都敢殺。中國自古以來講求文武皆備,即所謂劍膽琴心。但真正的做大事者需要劍膽赤心。赤心,也叫赤子之心,既有善惡之別又能懲惡揚善,向劉備一樣。如果劉備沒有赤子之心那么他們三人永遠成不了世界上的亮點。呂布可謂勇猛但是他缺少一顆赤子之心,乃成為“三姓家奴”。所以真正的第一應該是趙云!話說趙云因為夜晚被曹軍突襲而和大部隊走散,只身一人穿行于曹軍之中猶如無人之境。終于尋得了劉備的兒子“阿斗”才殺回來,這才有了劉備摔阿斗的典故。現在你們了解趙云了吧!可事情恰恰與我預料的相反。不是我所希望的蜀國得到江山而是我所反對的魏國得到江山,也就是曹操一方。
再說曹操。曹操年輕時父親曾給他看過一掛。算卦的人說曹操在太平盛世里是忠臣。可在亂世里是個奸雄。可是偏偏實現了最不好的那一預言,曹操偏偏在亂世里長大。于是它成為了一代奸雄。其實曹操也挺厲害的,沒有軍師也能成就天下大業。可曹操是是是刻刻為自己著想,所以殘害了許多無辜。劉備是時時刻刻為百姓著想,所以他得了許多民心。可曹操也挺注重有才之士。比如在官渡那一戰,許攸去投奔曹操,曹操聽了,來不及穿鞋就去見他,這才有歷史上官渡這一篇。還有幸運兒孫權。孫權的江山完全是靠他爸爸孫堅打下來的。在江東有一個傳說,找文官就找張昭,找武官就找周瑜。其實孫權就是一普普通通的人物。他就會防守,不會攻擊。要不是他爸爸,他才不會成為吳國的帶領人呢!
這本書也只能介紹到這了,如果我們班又進行某一本書的高潮我很愿意為你講解哦!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5
--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這本書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記載了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一段歷史變化。這本書也是我最愛看的書,書中的情節有時會讓人流淚,有時會讓人拍手稱好,總能讓人廢寢忘食。
它主要記載了漢建寧四月開始,皇宮出現種種不祥之兆,各種禍端接踵而來,以致天下大亂。隨后有三個人獲得道術,治病拯救百姓而贏得民心,收得徒弟數萬之眾,便起兵造反最后導致全國烽煙四起,諸侯割據,此時出現了歷史上的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他們幾經周折,奮力拼殺,勢力逐漸壯大了起來。為了光復漢室劉備廣羅人才,他三顧茅廬,請了聰明過人的諸葛亮當軍師并立國,國號為蜀。而這時候漢丞相曹操打敗另一軍閥袁紹而統一了北方,國號為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軍威大振,勢不可擋。他欲奪取霸主地位,于是舉兵南下想統一長江以南的地盤。劉備聯合當時江東諸侯孫權(國號為吳)在長江以南的赤壁與曹操展開決戰,孫、劉利用妙計火燒連營使曹操大敗而歸,這樣就為三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國之間為了各自達到統一也不斷發動戰爭,但最后還是形成了統一的中國。
《三國演義》里面有許多經典人物,他們的許多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比如說諸葛亮,他輔佐劉備,為蜀國強大和統一,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聯想到現在,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和強大就需要這樣的人才,國家要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
《三國演義》里也有遺臭萬年的人物,如劉禪(劉備的長子)樂不思蜀,如魏延,在諸葛亮死后企圖謀反,但諸葛亮早已算到,便派人在他自大是除掉了他。
《三國演義》還描述了許多戰爭的場面,戰爭無非就是百姓遭殃,戰爭參與的人員來自百姓,戰爭中死傷最多的是百姓。戰爭導致了百姓流離失所,百姓便變成了最終受害者。只有遠離了戰爭,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世界才能夠變得美好、和諧。
希望《三國演義》的戰爭場面在中國,不,在世界不再重演!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6
我終于把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看完了。我合攏了書,回憶著書中的每一個人物角色。
《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描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西晉統一為止,期間近百年的歷史故事。他展現了東漢末年在黃巾軍起義的發生發展與被鎮壓的過程,集中的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錯綜復雜、尖銳激烈的斗爭,及其相互間消長愈興亡過程。
與此同時,小說也描寫了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敗與黑暗,社會的動亂,以及民生凋撇的圖景,揭露了統治階段武裝集團鎮壓農民起義,相互爭奪權力,制造亂戰,使人民群眾慘遭涂炭的暴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真實歷史。
《三國演義》把蜀漢政權當作全書的主導方面,把蜀主劉備塑造成一個仁君的典范。劉備從桃園三結義起就抱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一生“仁德及人”,所到之處,“與民秋毫無犯”,所以“遠得人心,近得民望”。
在曹操大舉南下,劉備從新野、樊城撤退時,雖然情勢萬分危急,他也不肯丟棄數十萬隨他赴難的百姓。劉備對部下也篤誠寬厚,“知人善任”,以德感人,以德服人,故如諸葛亮、五虎將等一代英豪能終身相隨,君臣之間的關系“猶魚之有水也“。
與劉備的“寬仁厚得”相反,小說中的曹操則是一個殘暴的奸雄形象。劉備入川時,曾對龐統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
作者渴慕由明君良臣一統天下,治理國家,創造一個清平世界,但歷史的發展恰恰是事與愿違,暴政戰勝了仁政,奸邪壓倒了忠義。
現在的今天,我們過著幸福、平安的日子,你可曾想過我們的祖先曾九死一生地拼搏,想創造一個清平世界。現在,他們的愿望實現了。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分一秒,不要浪費。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首大氣磅礴,氣勢宏偉的贊歌拉開了三國的序幕。《三國演義》,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記錄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描繪出杰出的歷史人物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最輝煌的歷史巨著之一。細細品讀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羅貫中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靈武帝中平元年到晉武帝司馬炎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從黃巾之亂開始,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再到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國統一歸晉的故事。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諸葛亮是“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具有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具有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大事,且將天下三分的鼎力局面準確預知,出山后一展其雄才大略,巧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設空城計。他的事跡激勵我努力讀書,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智慧。曹操乃一代奸雄,他提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可是他沒殺自己膝下的劉備,又讓我看到了他的大度。劉備重情重義,仁民愛物,是一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任君,不管是大城小鎮,都忠于職守,受人愛戴,他讓我懂得了熱愛百姓和忠于職守的深刻道理;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他不降曹操,日夜思念兄長;過五關斬六將,毫不畏懼,他誓與劉備共存亡的精神讓我明白了仁義十分重要;孫權為人謙和,少年得志,同為天下英雄,使我體會到寬容大度的重要……
《三國演義》為我們講述了許多富有策略的戰爭故事。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謀長節短,百戰百勝,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場刀光血影的場面;赤壁之戰更是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還有那巧妙的連環計,精密的借刀殺人計,和那動人心弦的苦肉計……真是一幅幅壯麗宏偉的戰爭場面。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它使我明白了:為人處事要動腦,步驟計劃想周到,心平氣和勤思考,謀長節短勝戰多,堅定信念不動搖,義重如山知回報,忠于職守待人好,一生美名樂逍遙。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8
今年暑假,我讀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令我如癡如醉,讓我百讀不厭。
這本書介紹了許多有血有肉的英雄,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心胸狹窄的周瑜;謹慎多疑的曹操;求賢若渴的劉備;義薄云天的關羽;武功蓋世的呂布……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關羽。
關羽一生,只求“忠義”二字。如:華容道義釋曹操;為曹操殺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危;過五關斬六將……可這樣的英雄,卻這么早死于非命,這都是他心太軟造成的。他對劉封存有偏見,才落得被孫權殺害的下場。三國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時代,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你能幫助他就幫助,兩人總比一人好。在華容道放了曹操就是報他的恩,你若不忠義,到你需要幫助時,就無人助你,還是用忠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吧。關羽的忠義是把雙刃劍,幫助他人是他,不過幫多了,就會對不起主公,心里壓力會很大,所以心不能太軟。關羽有著高強的武藝,天生就是塊當將軍的料,試問三國紛爭的亂世中,將軍能心慈手軟嗎?關羽本是一匹狼,卻又有著一副羊的心腸,而那時的天下,是狼的天下,一匹“羊心狼”“獨狼”,能在亂世中站穩腳嗎?亂世中,人們早已被利欲蒙蔽眼睛,對他太好只是徒勞,在他人急需你時,伸出援助之手,他才會感到溫暖。我只想對關羽說:“大丈夫該斷則斷,心軟只能引禍上身。要想和主公打天下,斷了情義少心軟。關羽,太忠義只會要你命。”關羽忠義的精神值得子子孫孫學習。
而做為一名炎黃子孫,我們應該選擇忠義,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像排除萬難,為國家效力的錢學森,用年輕生命譜寫忠于祖國熱愛人民壯歌的黃繼光,身為中國人驕傲用自豪的吉鴻昌……他們用“忠義”充分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與真誠,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19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里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讀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篇20
羅冠中寫的《三國演義》描繪了許多英雄豪杰,人物形象各個描寫得栩栩如生,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故事讓人心驚膽戰,歷歷在目。
這本書主要將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戰爭紛起,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里面有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驍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文韜武略、為人奸詐的梟雄曹操,其中我最喜歡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讓我十分敬畏。
有一天,周瑜傳孔明入賬,故意刁難他,命他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來,孔明卻說不用十日,只需三日,并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孔明卻一點也不著急。請魯肅借二十角船給他,每船要三十個人,船上用青節作幔,扎草人一千個,并排列在船兩邊,魯肅答應了。
第一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二天也沒有動靜。魯肅很納悶,他不知道諸葛亮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他了,說要他一同去取箭。這下,魯肅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只好疑惑的跟孔明上了船,孔明下令將二十條船用繩索相連。往北岸迸發,當晚,大霧漫天,對面難以望清楚,諸葛亮吩咐船只快速前進,并與魯肅飲酒,魯肅提心吊膽,根本沒心思飲酒。
五更時分,接近曹軍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魯肅大驚失色,說:“萬一曹兵一起出來應戰,我們不好對付啊”,孔明確叫他只管飲酒。曹營新任水軍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趕緊向曹操報告,曹操說“大霧彌漫,敵軍忽然來到,可用箭射”。于是,曹軍開始射箭,孔明見草人一邊插滿,便令把船掉過頭來,用另一邊草人接箭,等到日出霧散,孔明傳令收船急回,讓軍士齊聲高喊:“謝曹丞相的箭”,曹操發覺上當,船隊已駛出二十余里,無法追趕,周瑜和魯肅都對孔明十分欽佩。
孔明解決周瑜提出的問題,易如反掌,諸葛亮的智慧真讓人贊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