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別人,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可以增強你的人際交往能力。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作品,選自《吶喊》,他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阿Q的故事,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已經遍體鱗傷,千瘡百孔的社會,在這個人與人已經互相歧視,侮辱的社會,人性已經冷漠,正是如此,魯迅先生才棄醫從文,開始了他文學史上的康莊大道。
阿Q的心理活動可謂是深入人心,在文章開頭之時,便有一句“我總算被兒子打啦”,好借此平衡自己的心理,在自己的心里給自己了一個勝利的金牌!
還有一次,阿Q看見王胡光著膀子在捉虱子,他也覺得自己有點癢,于是他也脫下破夾襖,捉虱子,可是捉了老半天才捉到三四只虱子,而且都是又弱又小的。王胡這時候卻是一個又一個,而且個個都是大的。阿Q很失望。從這里看阿Q的進取心是很強的!
文章的結局是阿Q被送上了刑場。在這一部分,阿Q的心理活動描寫,也是非常細致的。像畫押的時候,阿Q不會寫字,于是用圈代替,他畫的圈據自己的心理反饋,是他畫過的圈里最圓的一個,他不知道自己是要去槍決的,當知道要去刑場時,他兩眼發黑,耳朵里喤的一聲,他認為人生不免要游街示眾罷啦!字里行間體現了阿Q逆來順受的思想!
我很欣賞鄭淵潔在《白客》中提到的一句話:“在當時的社會,阿Q本無其人,然而人人都像阿Q。”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2
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從魯迅帶有批判性的文章中感受到了魯迅通過阿Q神往革命,又被竊取了革命權力的反革命勢力所殺害的藝術描寫,深刻地揭示了阿Q“精神勝利法”的種種表現和它嚴重的危害性,啟發人們振奮起來,砸碎阻礙自己前進的精神枷鎖;同時也深刻地批判了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從而對辛亥革命失敗的不可避免性作了藝術的總結。
本文運用白描的手法,把事物描寫的生動形象,例如趙太爺不讓阿Q姓趙,形象的把趙太爺霸道野蠻的地主形象描寫了出來。
我覺得阿Q還有些樂觀吧,在“當別人嘲笑他頭上的癩頭瘡疤時,他以此為榮,還說:”你還不配……“”在現實生活中,當有人嘲笑某個男生時,那個男生不僅會大打出手,男生們應該向阿Q學習,寬容大度一些,樂觀一些。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與此同時,
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3
《阿Q正傳》魯迅先生的代表作,是魯迅通過描寫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阿Q這樣的人物,來批判腐朽封建的舊社會時期人民的病態狀態,這篇文章是舊社會時期勞動人民被壓迫的一個縮影,阿Q的精神戰勝貫穿了全文。
阿Q是當時舊社會被壓迫的落后農民的一個真實寫照,概括了當時落后農民的種種弱點,也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被人打時,他說是兒子打老子;在趙太爺面前軟弱無能;打架時,他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在畫押時,還在想畫的這個圓圈圓不圓。他是一個可悲,可憐又可恨的小人物。他的精神戰勝法實際上是比喻的統治者給勞動人民制造的一種麻醉劑,而且是永遠醒不過來,永遠被剝削,壓迫和折磨。魯迅聲嘶力竭的怒吼,想喊醒這些被麻醉的勞苦大眾,他是人壇斗士,如果沒有外國人在殺中國人時國人沒有麻木,我相信,魯迅先生已經是一位了不起的醫生了。他在用犀利的筆鋒,企圖喚醒大眾,他是最關心勞苦大眾的人。
魯迅先生的文章永遠不會過時,新時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必要讀魯迅的文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那段歷史也永遠被會被人們記著,時刻警醒著世人,歷史絕不要重演,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4
《阿q正傳》是出悲劇,是個讓人發笑卻又發人深思的悲劇。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根據它拍攝而成的電影《阿q正傳》更是影壇上不可多得的立體鑒賞素材。
影片中的阿q是個去過幾次城卻封閉落后的農村流浪漢。他有農民的憨厚﹑質樸的一面,但更明顯的具有無知﹑狹隘﹑愚昧﹑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甘屈辱﹑自輕自賤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和麻木的“精神勝利法”。無論別人怎么說他,怎么罵他,他都會以他獨特的方式戰勝別人。
那個社會很殘酷,這主要體現在酒店老板和趙太爺對阿q態度的幾次轉變上。影片一開始阿q去酒店喝酒,老板不讓他賒賬。當他調戲吳媽被大家知道后,便更讓人不拿他當回事,去喝酒時老板及客人對他的態度十分冷漠。而因為也姓“趙”去趙太爺家賀喜,被趙太爺呵斥“你也配姓趙!”可見他是多么地被人瞧不起。后來阿q從城里回來,有錢了,去喝酒老板主動提出“可以記在賬上嘛”,客人們也主動和他套近乎。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5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腐敗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經歷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于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我們讀書如果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生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里。
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于是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藉。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并不會使自己更強。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通過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于面對困難,打倒困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6
趙太爺因夫人及媳婦想買阿q的漂亮衣服,請他過去并破例點燈,前后態度反差很大。當革命黨進城之后,趙太爺十分害怕,看到阿q竟然低聲下氣起來,而對此,“給點陽光就燦爛”的阿q當然十分得意。
阿q有點可愛。他喜歡自言自語,自我安慰。當他與王胡打架被罵是“天下第一賤人”時,他咕噥道:“天下第一?狀元才是天下第一,我阿q就是天下第一!”竟然爬起來開心地走了,引人不由地發笑。而小尼姑罵他是“斷子絕孫的阿q”,使他萌生了“應該有個女人”的念頭,可因表達太過直接,嚇到了吳媽,自己有個女人的想法也泡湯了。于是認為吳媽也沒什么好的,腳大,假正經,以此來安慰自己。
阿q是個短工,割稻子被夸獎能干了他會更加賣力地干活,傻得可愛。去趙太爺家舂米,吃過飯也急著做工,不會偷偷懶,吳媽說他是“天下第一的蠢貨”,實則是在夸獎他吧。這不能不說明他其實是有美好善良的一面的。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7
《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39;;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后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一位機關干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里……”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8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故事的大體內容是這樣的:阿Q是個游手好閑的人,沒有家也沒有工作,只在土谷祠里過夜。在未莊,他常常被人欺侮、被人打,但每次事情過后,阿Q又心滿意足的回土谷祠睡覺了。由此可見,阿Q還是個自我安慰能力極強的人。
辛亥革命發生后,阿Q就嚷嚷著要造反。可是“假洋鬼子”又不準他造反,從那以后,阿Q就從心底憎恨他們,但又有一絲向往。因為生計問題,阿Q又跑到城里“求食”。
回到未莊后,的的確確被人尊敬了一些日子。后來趙家被一群強盜搶了,由于阿Q平時總愛說自己是革命黨,所以被人懷疑是他搶的。游街示眾后阿Q被殺了,臨死前他也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魯迅從這篇文章里,深刻的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之處。還告訴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實事求是,不要為了一時的名利,而不經大腦思考,一味地追隨別人。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9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一精一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一精一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來自:作文大全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一精一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后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干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一精一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0
我要看《阿Q正傳》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寒假里趁著為數不多的日子細細的讀完了《阿Q正傳》。總覺得,我與阿Q曾經有過在一起生活的時光,而不是那么的生疏,躺在床上左思又想,我到底在什么時候與阿Q在一起過呢?最后我終于沒有想出來,可是我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發現魯迅先生所再現的是當時中國人墮落的典型,更是現在的中國人的典型,難怪我是覺得怎么如此熟悉啊!
阿Q無名、無姓、無籍貫,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莊的一個流浪雇農。他上無片瓦,下無片地,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也是當時社會中被壓迫、被剝削的最最底層的人。
現實生活中的失意、失敗,卻未能激發阿Q的斗志,他對來自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輕自賤,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來發泄自己被別人欺壓的不平之氣,以獲得心理平衡。
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視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就譏笑未莊人的“未見過世面”;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還反映出某些民族共性。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1
阿Q是一個流浪者,沒有家人,沒有穩定固定的職業,只能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我感覺阿Q他連基本的生存權利也沒有,連一間可以住的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住,然后被迫接受那些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阿Q除了可以出賣勞動力給別人之外,他幾乎一無所有,甚至連自己的姓什么名什么都并不在意。
雖然阿Q到處受到壓迫、侮辱,但是他總是“樂觀”。在受到侮辱時,他不是奮力反抗,正視事實,而是用他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來為自己地位低下、屈辱處境辯護,用我看似可笑地隱瞞和編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在“苦中求樂”。
阿Q在他臨死前,令他最遺憾的兩件事情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的時候,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副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我們應該面對現實,不應該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克服。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2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于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里。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于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并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于面對困難,—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3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游手好閑,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里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里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精神勝利”不同,阿Q這個時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現實的根據:向來驕橫霸道的趙太爺換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著他低聲叫“老Q”;趙白眼也改口稱他“Q哥”,想從他這里探聽“革命黨的口風”。
但這有點被壓迫者的報復思想,阿Q對革命并不了解。當封建地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扼殺了農民的要求時,阿Q還只是阿Q,留給他的是悲慘的結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農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農民是無法成功的。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4
讀完了文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阿Q“精神勝利法”,他總借著“精神勝利法”來麻痹自己,來逃避冷酷的現實。
文章以辛亥革命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殘害的落后農民的人物形象。阿Q生活貧困,靠打短工為生,住在土谷祠,無依無靠,甚至連自己的姓氏也“丟掉”了。
文章開頭就寫了阿Q在未莊并不怎么好的人緣地位,以及總少不了挨打和被開玩笑的生活。面對人們的各種過激行為,他總是吃虧,但他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阿Q向往有一個家,所以他想“女人”,所以他才會對吳媽說那樣的話,由此看得出阿Q心中的“家”對他來說是多么重要,但那時的人們不懂,阿Q還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阿Q膽子不算大,但他能毫不諱飾的說出來他上城的那些日子干了不好的勾當,卻使人們更加疏遠他了。
當革命黨來到鎮子時,阿Q又幻想他加入了革命黨,去掠奪趙府和“假洋鬼子”的財物,后來革命黨搶去了這些阿Q夢寐以求的東西,卻沒叫上阿Q,再后來阿Q被抓走扣上了打劫的罪名,游街示眾,最后被槍斃了……
正如魯迅先生自己說過,他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對與阿Q的悲慘一生,我感到無奈,我感到惋惜。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5
通過讀了這本書,我不禁思考如今的社會情況。在魯迅筆下《阿Q正傳》中的“看得人們”、“閑人們”、“大宗”同樣有病。病差不多有四種:自私心、虛榮心、看客心和勢利眼。在書中,阿Q以為革命是為自己謀利益的有效手段,等于造反,等于搶錢。反觀如今,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無非是尋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便是自私心的表現。謀求個人利益不要緊,還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于是,耳邊會經常聽見,我認識某個人非常厲害,就像阿Q所說那樣“我們先前可比你們闊多了!”接著你比我吹撞出火花,于是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場面也經常涌現出來。就像阿Q對小D和王胡,這便是虛榮心膨脹的病狀。真動起手來,像阿Q那樣求饒的并不多,算是比他倔多了。
但在公共場合起哄的人、愛看戲的人恐怕是不少,這便是看客心。而勢利眼則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器官”,看看現在社會中的典型現象,我們便對阿Q和趙大爺間的關系一目了然。諸多的阿Q病存在于周圍人群中,有些風氣又如何不同于阿Q了,于是這就有了開頭的例子。
例如遺傳病也好,亞文化也罷,至少我們目前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我們遠離了那個時代,但阿Q的病離我們似乎并不遠。
我想,似乎應該到了下猛藥的時候了吧!
我真心希望大家遠離這種病。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6
阿Q是魯迅小說《阿Q正傳》里的主人公,是一個總受人欺負的可憐人。
有一次,阿Q喝了兩碗黃酒,酒后胡話,說自己姓趙。但阿Q畢竟是一個下等人,說自己姓趙豈不是侮辱了趙太爺。結果這事傳到了趙太爺耳中,阿Q果然就被趙太爺狠狠地罵了一頓,還被打了。如果一般人被揍了,要么是憤懣不已,要么是默默忍受。但阿Q卻別出心裁,竟然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隱隱有一種勝利感!
讀到這兒,我想起人們常說的阿Q精神。我想,阿Q精神是什么呢?阿Q精神不就是精神勝利法嗎?不就是自己騙自己,用自己的想象來替代事實上的失敗,以此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嗎?雖然阿Q使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很可笑,也很可悲。但當我們受到挫折失意時,不妨也可以像阿Q那樣轉換角度,當心緒平靜,當自信回歸時,再去處理問題,或許生活會變得更快樂。
記得在一次語文考試后,面對著試卷上滿目的叉,以及那鮮紅刺眼的73,我頓感難受。心臟仿佛像被無數根針扎,滲出滴滴鮮血;胸口如同被無數塊布層層裹住,喘不過氣來。我不敢再直視那殘忍的分數。抬頭間,發現一抹黃色的身影——那是一株野菊,正挺著它那纖細的身板,綻放著燦爛的笑容。中午時分,
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挫折,有時候用用阿Q精神,調節一下,也不失為一種良策哦!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7
或許魯迅筆下的阿Q可以引起當時中國人的療救意識,但卻阻止不了現代版阿Q的產生。有時候在想,很多不幸的人總喜歡拿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來作比較,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慰與平衡,覺得世界上比自己更不幸的人還多著呢!
或許這種比較在殘酷的現實中是必要的,也可以產生鼓勵自己活下去的勇氣,但如果人人面對不幸時都是這種心理,也說明了這個世界不幸的悲劇人物真的很多。
或許當我們不幸時,更應該想到的是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這點不幸只是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是為了讓我們懂得如何堅強地活下去,珍惜不幸后仍不被上帝拋棄的自己。面對更不幸的人,我們應該想到的是如何幫助和鼓勵他們勇敢活下去,而不只是僥幸地認為自己比他們幸運多了。
不幸的人尚且拿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做對比罷了,而有些是比阿Q更阿Q,甚至更毒辣的人。聽說最近有個寵物園竟廉價收費讓人們進去隨便虐待寵物狗,不管是為了那么一點錢財的管理員也好,還是想以此發泄情緒、或者一時貪玩、一時好奇的游客們也好,請不要以這種完全沒有人道的方式來獲取自己的快樂,任何一種寵物都和人類一樣,都是大自然的愛子!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阿Q們不只是阿Q……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8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于自身的缺點與生活并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后并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
生活中,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為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后成功的喜悅。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貍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后反思狐貍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只力竭而亡的狐貍的。就說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里長的、水里游得能吃都吃,卻因為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起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著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里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里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看完這本書后,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么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19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后的雇農。作為一個落后的流浪的雇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雇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于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
讀阿q正傳的感悟450字篇20
看完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腐敗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于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里。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于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并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于面對困難,打倒困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要告訴我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