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
讀后感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
《菊與刀》的作者魯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經分析過大和民族國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當人們提及日本人時,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極為迷惑的,‘但是,又……’等詞句……一個嚴肅負責的觀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時,是不會一方面說這個民族彬彬有禮,同時又加上一句說但是,‘他們又很蠻橫、傲慢’;不會說某一個國家的民族無比頑固,又說‘但是,他們也極易適應激烈變革’,‘……從很大程度上講,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和平禮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順從而又憎恨受人擺布……’。對于日本人矛盾的國民性,早已成為日本論著中的論述脈絡,無數的矛盾在理性思維推理下無法成立,然而卻又如此真實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大概是能證明這個命題的最有力論據。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后便跳河_,《人間失格》無疑成為天鵝之作。作為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_自己雖然幸存卻因為女友遇難而獲教唆_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于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并結為夫妻,卻因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后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不同于川端康成的傳統日式寫作,或是村上春樹式的脫亞派寫作,太宰治的頹廢無賴派在日本文壇上一枝獨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葉藏,顯示出的最顯著特征就是驕傲和懦弱同時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絕一切妥協,然而卻對現實無力也無心調和,這是對大庭葉藏或者說是對太宰治的頹廢最合理的描寫??v觀太宰治一生的經歷,對比《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兩人就像是實像和鏡像一般,不謀而合。太宰治短暫的一生中,有五次攜不同情人_的經歷(除最后一次外,其余四次均獲救,而他的情人無一逃脫厄運),這樣的特別經歷,即使是在戰后日本作家頻繁_的怪圈下(如川斷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作家),也是十分罕見的。
一個作家的寫作常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參照太宰治的經歷以及日本戰后作家群風格紛繁復雜的現象,可見太宰治的寫作與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
太宰治生于明治42年,卒于昭和23年,日本經歷著對外殖民受挫、戰爭失敗_投向美國、封建傳統社會_向現代化轉變、武士道忠誠遭到質疑等種種創傷。人們開始對那個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頹廢。一方面,他驕傲地認為“即使悲哀會因此尾隨而至,也無所謂,一輩子只要有過一次狂暴的歡樂就夠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只敢向上天控訴:“不抵抗,何罪之有?”
這種矛盾,造成對太宰治,或者嚴格說是他筆下的大庭葉藏的評價在學術界爭論頗大,癡迷者有之,圍攻者更是不在少數,客觀來說,即使他生前死后一直處于毀譽參半的境況,但對他的評價,還是依然需要按照某個日本作家所說的“無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他的作品總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李,太宰筆下生動的描繪都會直逼讀者靈魂,讓人無法逃脫”。誠然,當讀者的感情與作品產生共鳴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包括頹廢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筆戳向了那個時期人們心中不愿意或不敢提起,卻又難以回避的懦弱,這不免有些令人尷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對太宰治的不滿,但是回過頭想想,蘇醒懦弱難道不是一種呼喚人性的行為嗎(包括三島由紀夫本身因無法接受日本法西斯覆滅而選擇的_,也可以算作是某種懦弱)?在某種程度上,這無異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這樣一個人,某些時候如神一樣啟迪、解放世人的人,卻以死作為謝幕,而不是茍活于世,究竟那一個更值得肯定一些,我們無從解答。如他所提的問題一樣:“請問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只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2
把每個明天當做世界末日,從現在起邁出第一步。——題記。
初次聽聞這本書,是在與朋友的一次閑聊之中,隨后對這本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邊去書店買來了這本書,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細細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單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為搞笑;也行因為怕父親掃興而在半夜潛入客廳在父親的本子上寫上‘獅子’二字,只為不讓父親因自己而掃興……”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掩蓋自己的憂郁和敏感,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他對這個世界太過畏懼,認為世人比獅子、鱷魚甚至恐龍都要可怕。他曾說過“面對世人,我總是怕到發抖”他太過敏感,太過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進了瘋人院。面對世人,他總是怕到發抖,而面對這個世界,他又何嘗不是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太宰治不過是因五次自殺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認為他的作品中傳遞的是使人愈來愈消極的負能量,可當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時,才會發覺他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他的一生,一個使自己絕望的人生。當自己讀過他的三五本書后才發現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惡”“罰”為主題創作,反而是以“愛”與“善”為主題創作。他寫每本書的目的都不是為讓讀者致郁自殺,而是使讀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贖,不落到與自己相同的下場。
“不要抗拒改變,這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復的變,反復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變得低落和沮喪,然而你再低落和沮喪,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改變所包圍著,就像是站在一臺你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的更從容一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里爭取一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抗拒’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遵從自己的選擇?!痹谖已壑?,《人間失格》或許就是在闡述這樣一個道理。
當世人知道書中的葉藏被送入瘋人院時,書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殺,我想這或許便是最精彩的悲劇。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3
將書合上后,思緒如潮,萬般感慨。全書十分壓抑,而對于主角,我卻是羨慕多于憐憫。
太宰治的文字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文人那薄薄的青衫中究竟藏著什么呢?”用來形容他是很合適的。
主角阿葉是一個十足的膽小鬼,他出身富貴家庭,不僅十分有才華,也擁有令人傾慕的外貌。但他的儒弱與內心的孤獨卻更是全文大費筆墨來書寫的??吹贸鏊軈拹鹤约?,也厭惡世界。他在學校人緣很不錯,為搏“朋友”一笑,他會為他們奉上周到的搞笑表演,當作者用“表演”來形容他時,其實他已經是個麻木的小丑形象了。
這樣一個悲劇人物,他的代表詞只有七宗罪中的“傷悲”了。我竟然在這個人物中找到了一絲自己的影子,我仔細想了一下,我與主角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我與他有著程度上的相似是我們孤獨的靈魂吧——雖然不是完全符合。這個人物的魅力也就是每個都能從主角身上看到自己。我們又何嘗不是用“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上帝視角來看待卑微的人性呢?
看第一遍時,我卻有些不認同。我認為人性雖然有惡,但不是書中所描寫的全盤黑暗,而是也有好的一面,在生活中我們也同樣會發現自己或他人內心深處的柔軟,只是作者絲毫未在這部作品中表露出來。再又通讀一遍,其實作者眼中的人性也不是完全黑暗,只是在描述陰影,一個物體總會有的陰影——只要有光,所以作者寫得這么壓抑,也許只是想烘托出人性的光輝。例如撒旦,他雖然黑暗之源卻又是天使,人也不會有極善和極惡的。
我不敢奢望可以讀透這位天才作者的思維。
就像主角阿葉,如何取悅別人,如何不信任他人,如何狂躁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自卑又傲氣,但他依然是完好的個體,他也擁有愛與善良。
每個人都有陰影,畢竟我們是立體的,活生生的。相信人性吧,就像阿葉也同樣善良一樣。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4
讀完這本書心情真的非常抑郁,可又總想寫點什么。我一般給書評都是五顆星,這次只給四顆,我可能還是不太懂作者這樣壓抑且自由的人生,沒有傳達給我更多積極的人生態度。知世故而世故?雖說人生有不得已的時候,但作者從小迎合而虛偽的隱藏真我的生活態度我是不認同的。有的人從小的為人處事方式便多多少少決定了其長大后的人生狀態。
但這本書確實真實的反映了社會人性的黑暗面和生而為人種種的不得已。在某種程度上又灌輸給我更為成熟的關于人生的想法,比如夫妻之間另一種和諧的相處之道。
可能我太年輕了,才沒有對作者抑郁的人生感同身受,但作者的某些生活態度我是不贊同的,比如因為落魄的生活窘境就隨著常子跳河自殺,也不能說完全是因為生活窘境還有其他的社會和自身因素,但至少自殺這種事我是想都不會想的,也不敢去想。
再談最近看的日本文學作品,幾乎很難感受到再普通不過的親情的溫暖和純真的人性,東野先生的小說也是大多刻畫陰暗的人性,可怕到讓人懷疑人生系列。雖說日本社會是人情較冷漠的社會,但還是希望能像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一樣,更多的去弘揚人性的美。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5
此時午夜12:43分,我從南部回家,在只有兩節車廂的火車上讀完此書。挪威的極晝讓黑夜無黑。一個人的旅行也變得明亮起來。我遠離所謂的束縛,世人認為的自私,就這樣按自己的意愿走走停??纯础O衲拘南壬f的散步到遠方。身在遠方,心在這本書上。
我不認為太宰治喪。這個認為是后來被改觀的。我讀他的第一本書是《小丑之花》,那時我認為他喪,還給按了個高級喪??稍阶x越發現他根本不喪,只不過是我們強加給他的,或許是我們強加給自己的。生活如果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就開始否定。我們是先否定別人,而太宰治是先否定自己。
這個男人毫不猶豫地愛著,但又是及其恐懼的怕著。應了那句得到即失去。他了解女人,生活,自己,他人,同樣也不是百分之百了解。如果是,他為何結束自己的生命。來人間一趟啊,一定不要失格。哪怕別人再傷害自己,再看低,再否定自己。
此書結束,對你的愛和痛也暫時中斷。還會回來繼續閱讀太宰治的其它作品。在悲痛中樂觀,哪怕自己受委屈,也愿意。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6
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可以讓人感到深深的壓抑,如同被鬼壓身一樣,喊也喊不出來,動也動不了的恐懼,《人間失格》絕對可以排進前三。人間失格的色調是暗淡無光的,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力感,以至于竟然不能一口氣讀完,我必須要歇一歇,緩一緩,帶給自己的沖擊實在太大。讀書最怕的是和作者產生共鳴,因為那樣你一下子就陷進去了,無法自拔!
小時候的葉藏是一個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著同齡人所沒有的敏感。雖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間,但是給人的感覺確實離群索居的,與周圍的人顯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觀與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觀都大相徑庭,并為此而徹夜難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這種狀態,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是離經叛道的,一旦他表露這種想法的話,大概會被人當做精神病人送進冷冰冰的醫院吧。
他決定扮演一個小丑,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來取悅這世上所有的人,自己的親人朋友,自己的老師同學,乃至周圍的各種形形色色的所有人。讀到這里,心真的很難不痛,這本不是一個孩子應該承受的!不知道他的這種想法從何而來,消極悲觀,你可以賦予他所有你能想得到的負面詞匯,這或者已經注定了葉藏以后生命的悲劇。。。我們無法去同情葉藏,因為你一旦開始同情,便代表著你開始思考,思考過后,你會駭然發現,你與葉藏并無不同,每天都帶著一張假面具,過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日子,無時無刻不在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日子,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無時無刻不活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累不累啊……
長大后的葉藏越發的頹廢,逃課、酗酒、抽煙、娼妓,糜爛的生活像極了我們眼中壞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來越深了,終于在某一天,與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葉藏還活著,只是這種活著真的是葉藏所需要的嗎?行尸走肉一般卑微的活著……除了壓抑,還是壓抑,找不到別的形容詞更能形容讀人間失格的感覺。
與其說人間失格是太宰治最后的遺著,不如說這是他留給這個冷冰冰的世界的遺書更合適。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藉大庭葉藏的獨白表達他的人生與思想:「信賴是罪嗎?」「已經沒有回頭路了,不論怎麼做,做什麼,都只會徒勞無功,只會讓人覺得更差恥吧了!」「茍活著就是罪惡的種子!我的不幸,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論對方或是自己心裏,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被這樣的恐懼脅迫著。問問老天:不抵抗是罪嗎?」
非常沉重的獨白,是人生絕望的極致。太了解人生,也就絕對悲觀。這也許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劇。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這是葉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選擇。與他相比,我還是更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幸福的人,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每一個關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著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選擇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間失格,讀過便相當于一次心靈的洗禮,洗禮過后,依然要重復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并告誡自己,要好好的活……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7
我開始對這個世界放下戒心,慢慢的發現他其實并沒那么可怕。
書中寫的是一個人從小就努力的去討好別人,不惜做自己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事,慢慢的使他走向了毀滅,在文章中作者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與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之中。其實在書中的一些情節也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們現實中的生活。
雖然書中寫的葉藏過的是充滿可恥的一生,但是在他自我否定的過程中,也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這本書中承載了作者的一生經歷與思想,書中的葉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作文的淺薄,又不斷被朋友利用,卻認為妥協退步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為了混跡世間學習人性的種種卑劣。
其實我認為葉藏的一些做法雖然讓他走向毀滅,但是他的做法卻不是無緣無故,而是為了迎合,為了更好的去和別人相處,雖然“人們”都在說要做好自己,無關別人,但是誰又能真正的不在乎別人呢,所以作者在做一些“人們”所不認同的事的時候,應該錯的不是他,而是整個世界。
在最后我看到了一個真實而又充滿理想的“永遠少年,”以及對幸福人生的執著和美好社會的熱切向往。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8
“人,是不會在握拳的同時還笑得出來的,只有猴子才會?!币驗樵谥跎峡吹搅诉@樣一句話,勾起了我對《人間失格》這本書的好奇心,恰逢某平臺打折,就買了一本回家試著讀了一點。寫這些文字其實嚴格意義來講,稱不上讀后感,因為書剛到手,只讀完了序章和第一章而已,但是作者字里行間透露出的矛盾、糾結似乎與我十分契合,許多想法一點點的冒了出來,不寫些什么的話,今天晚上怕是不能安然入睡了。
“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p>
一上來第一句就雷的我體無完膚,雖然讀書之前,就對作者“自我墮落、字字泣血”有些心理準備,但沒想到第一句還是讓我大呼無聲,黑暗中的臺燈下,我竟不自覺的口看舌燥,趕緊喝了一大杯熱水,自我安慰道“壓壓驚!”
“人不吃飯就會死,所以必須勞動、吃飯——對我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讓我覺得艱澀難懂、更具有脅迫感的話了。”
我在這句話上停留了許久,開始費解,后來有點理解,當我第四遍、第五遍仔細咀嚼這一句話的時候,竟然冒出了后脊背發涼的“同感”之感。是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還是只是因為這句話才突然有的這樣的想法?我竟然可以理解這句子中的感情么?破折號以前,大家都是這樣的說的啊,破折號以后,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想法吧,我怎么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呢。后邊作者關于災禍、背負的語言我卻并沒有像這樣的觸動,并沒有嘗試思考、理解別人的痛苦與幸福的行為,大概是因為我單單厘清自身的喜怒哀樂就已經筋疲力盡了吧。
“那是我對人類最后的求愛?!?/p>
作者說對人類極度恐懼,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人類死心,所以用滑稽的言行來討好別人,這句話,絕望中的那一絲不切實際的希望,使絕望更加的絕望。“表面上,我總是笑臉相迎,可心里頭,卻總是拼死拼活,以高難度的動作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雖然我極力的想認為,我并不是這樣的,但是內心的聲音一遍遍的嘶吼,這不就是你這個虛偽的人類么,總是一副樂天派的表現,竭盡全力符合大眾心目中“積極、樂觀、向上”的描述,卻在一個人的時候,偷偷在同樣陰暗的臺燈下,才敢轉過身看看如下水道一般陰暗的內心。還有更讓人惡心的感覺么?(沒準這就是我為什么對下水道里濕了毛的老鼠那么恐懼的真正原因吧??嘈Α?“不知從何時起,我成了一個不能說半句真話的孩子。”謊言才是對陰暗最好的保護。
“面對世人,我總是害怕的發抖。對于同樣為人的自己的言行,更是毫無自信。我將懊惱暗藏于心,一味地掩蓋自己的憂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逐漸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p>
矛盾、糾結,內心與現實的沖突,無奈的逃避,后邊關于滑稽行為的描寫越是輕快,我就越是能體會到那深入骨髓的無可奈何與絕望,“怎樣都好,只要能讓他們發笑就好?!眮碜造`魂深處的祈求,面對強大的“人類”,無能為力,只能用虛偽的滑稽隱藏內心的恐懼,面對我的滑稽行為,不論是大哥“語氣中滿是疼愛”還是父親“在玩具店里笑了半天的”滿意,都讓我覺得作者的世界,是那么的冰冷、寂靜、孤獨。像我一樣。
“近乎完美的蒙騙眾人。”
這句多少有斷章取義的嫌疑,但是這句話也是對我觸動比較大的,近乎完美的蒙騙,未必不是一種真實,從某個角度看,最終被蒙騙的,或許并不是眾人,而是內心中在陰暗角落里蜷縮的自己,越是活成了人們期待看到的樣子,就越是壓縮內心光亮的范圍,角落變得更加狹窄,無法容身,陰暗變得更加陰暗,無法視物,直到蒙騙被戳破,那時的情景,就像作者寫的“我稍加想象,已戰栗不已。”
“即是說,對女人而言,我是個能對戀愛秘密守口如瓶的男子?!?/p>
作者說他“隱忍不言的孤獨氣息”是他頻頻被女人趁虛而入的誘因之一,對于此,報以極大的疑惑,完全不能理解,反復咀嚼思考也沒有一絲困惑消除?;蛟S繼續讀下去會有變化,但是今天晚上,不適合再看下去了。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9
太宰治的文字有一種特殊的頹廢墜落的感染力,在你靜默思考時,如利刃一般刺入你的心靈。
他生活在社會制度變革的時代。小時候家中富裕,卻因為戰前的日本所奉行的家長制與長子繼承制喪失了社會地位和經濟來源。作者最終選擇自殺,留下了這本廣為知曉的《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他喪失作為人的權利的一種無奈。主人公表面上是個彬彬有禮,幽默風趣惹人喜歡的一個人。可畢竟,人是多變的,為了適應社會被迫衍生出很多性格,而這每一種性格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這樣強做的幽默歡笑,就是為了掩蓋他痛苦的內心。
他對生活是充滿希望的,他渴望生命,但是他發現現實與自己所想大相徑庭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不知該如何做才好。一方面,他高尚的品格讓他覺的這人間充滿了骯臟與不堪。而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如此嫉惡如仇憤世嫉俗便與這世界格格不入,于是他又小心翼翼的討好迎合。
是啊,他既沒有認清自己,也沒有看清這個世界。他不知道自己愛什么,他的一生都是依附于別人而活,在面對與理想截然不同的世界時他選擇了偽裝,竭盡全力的融于世界。這使他一步步走向墮落,自我毀滅。這不是他出于本性的行為,卻成為他自認為的人格的最后評價與人類介入的唯一方式。身心靈的掙扎、救贖、最后只有毀滅這一條路可走!也好,他這般活著實在太累!
忽而想到我自己,偶爾為賦新詞強說愁,不太明白“欲語淚先流”的悲戚,也不太明白“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痛徹心扉,總在想,哪載不動的愁苦是為哪般。還好,我愿意用心去讀,去品,從傷感中尋找希望,在絕望中發現柳暗花明。悲苦的作品中的眼淚啟示我清醒的愛著自己,愛著這個世界。
讀完這本書,回歸到自我,要明白我們所有的痛苦喪失,喪氣失落都不孤單。社會讓我們在群體中擁有了共同的認知感,結成集體獲得認同。當我們感到痛苦,應該繼續堅持,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不應該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己的不足,應在苦難中找到心的安寧。在低谷時我們該直面困難,找到內心深處完全安寧的地方。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愿我們不要沉浸在徹底的痛苦與溫柔的偏激中,捧一卷書,在陽光下,嘴角含笑,眼里有光!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0
每讀一遍,它都會帶給我不一樣的震撼。在那個灰色的社會里,扮演小丑的葉藏恰恰是的正常人。作為太宰治的巔峰之作,里面所蘊涵的感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就像兩個人只需對視一眼,便勝過千言萬語。
對于葉藏,我恰恰有這種感受。迷茫,恐懼,以及深深的悲哀。這些東西從他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中散發出來,這是魯迅先生的文章所不具備的。當還是孩子時,他就已經敏銳的察覺到了社會的病態,但是弱小的他卻無力反抗,只能把自己變成一個小丑,去迎合別人。他并沒有受到過別人的愛,哪怕是父母也沒有給過他一點愛。他們只是給予孩子衣服,住所,飯菜,以及玩具罷了,就像神賜給凡人東西,哪怕只是一根樹枝,凡人也會欣喜若狂,神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因為自己放下身段,給與了卑微的凡人快樂——這不叫愛,這叫施舍。
整個社會里,葉藏看似是一個異類,被其他人所不齒,甚至就連后輩也敢對他訓話。但就如我前面所說的,這個社會是一個病態的社會,而葉藏代表的是人性的善良與真誠。他所便顯出的種種情感,正是人們隱藏在內心最深處,最不愿意面對的感情。精準的可怕。
犯了錯不要緊,但若是不知悔改,那就是的罪惡了。葉藏努力了,奮斗了,但終究是被世俗所打敗了。就連最后他所表現出來的悲哀,都不是最干凈,最純粹的感情了。里面摻雜著作者和葉藏對這個無可救藥的社會的憤怒與無奈。錯的不是他,而是整個世界!
最后的問題,近乎于信仰一類的了。我不是單純地指宗教,而是各種各樣的信仰。認識靠信仰活著的,沒了信仰的人,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罷了。葉藏通過同學竹一,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便已經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于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失去一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后還是敗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其實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并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混混僵僵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著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葉藏所追尋的救贖,是人性的善良;而毀滅葉藏的,是人性的丑惡。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1
作為私小說類型作,或者作為無賴派代表作,它是成功的,并且當首推。作品悉數采用第一人稱,強調主我表現,拋開宏觀架構,單從敘寫身邊生活瑣事和人物心理活動出發,披露生活的不安與生存的危機。色調陰郁、頹廢,多數展現人性不堪的一面、生活破落的一面。
出彩的是,作者在人物心理的刻畫上,尤其細微到位。比如《維庸之妻》、《蟋蟀》、《皮膚與心》三章,借女性口吻敘事、抒情、剖白、袒露內心,絲毫不牽強附會,足見作者敏感心細,對人物的觀察揣度出神入化。
雖說作品不談時代、不談政治,但我還是從中感受到了人物所經歷的戰爭的傷痛,以及濃濃的思鄉之情。有一種愁,它是私人的,也是家國的,“鄉愁”隱藏在字里行間,成為永恒的主題。無論是葉藏輕輕點頭,同意回鄉療養,還是維庸之妻慨嘆昔日的井頭公園不再,池塘小魚兒哪里去了?亦或是多情編輯想一斬情絲,回家置辦個小屋和妻兒安度晚年,無不藏納著他們對故鄉明明滅滅、閃閃爍爍的眷戀。離鄉的人都想回去,單純的童年,淳樸的故里,簡單的人事,方能最有效地治愈靈魂最深處的傷痛。可惜啊,一場戰爭,故鄉不再是原來的故鄉了;一場離別,我們不再是曾經的我們了。
撇開作品,說人。太宰治其人,格局不大。不是說情感消極就格局不大。作品可見人品,人品決定選擇,他會自殺,是看不開、想不透。比他苦的人多了去了,但還是有人能說出“我們過去有過很多痛苦。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這句話。不過這和日本整個時代的精神氛圍也有干系,“死是無限的活”,這種自殺情懷,攫住了不少敏感纖細的大文豪的心,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
如果大家生活難過了,可以選擇吃一頓或者像村上一樣去跑跑步,因為美食和運動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太宰治用作品告訴我們,一定離煙酒、女色遠點,他們沒啥作用,不過是使人墮落的觸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遠離社交圈,“他人即地獄”,當你發現別人比你過得好的時候,你會更苦。
希望大家都快快樂樂地活,人生嘛,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能有二三件事暖得你會心發笑,足矣。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2
首先,需要介紹一下作者,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縣北津輕郡貴族家庭,父親的嚴厲與母親的缺位讓太宰治從小性格纖細而敏感。大學時期太宰治積極參加左翼活動,同時開始過著放浪不羈的生活,曾與藝妓同居,畢業后走向消極,期間四次殉情未遂,三十九歲時與最后一位愛人相約投水自盡。他的作品中以《斜陽》和《人間失格》為人稱道,被譽為戰后日本文學的“金字塔”稱號。
日本一向以“私小說”著稱,《人間失格》是對作者的自我生活寫照。太宰治最重要的小說是遺作《人間失格》,此書完成,他旋即投水,蘊藏了他一生的遭遇和映射,“人間”這個名詞,在“日語”中是與“人”同義,不具社會等含義。所以,“人間失格”的意思就是“喪失做人資格的人”。書中的主角大庭葉藏自認為天生是個“邊緣人”,所以曾經積極參加非法馬克思社團,后來因為與女妓相攜自殺的時候,女方身亡而他獲救,所以他被以教唆殺人的罪名短暫入獄,淪為罪人。結婚之后,純潔的妻子卻因為信任而遭到玷污讓他徹底崩潰。最后,葉藏這個喪失為人資格的人完全憑感情行事,一步步由病弱、無力走向墮落的人生,從沉湎藥物、買春、自殺再到完全不理解他人,同時恐懼,棄絕世界,最后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人間失格》的主人公每日自責“茍活著就是罪惡的種子”!我的不幸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論對方還是自己心里,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被這樣的恐懼脅迫著,問問老頭:“不抵抗是罪嗎?”最后靈肉一起湮滅。因為不抵抗之罪,所以失去了為人資格,這不抵抗之罪其實也正是驕傲,拒絕一切形式的妥協,已放棄抵抗來表示自己的立場,在另一本《斜陽》中,主人公即便在自殺的遺書最后一節,也要寫下“我是貴族”。
可惜,驕傲更是七宗罪之首。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3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閑下來去看了看這本著作。驚訝的發現才255余頁,居然不是冗長的故事,倒是讓我更能靜心讀下去。
不過一個下午便看完了整本書,大概不同階級的人看這本書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阿葉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揮霍享樂之后帶來的精神上的虛無。而我們,大多是平凡眾生,為生活焦慮,幾乎沒有閑暇的時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義。
故事的男主人公大庭葉藏,從幼年開始便體弱多病,卻異常聰穎。常年臥病在床,仍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也或許正因此,他似是擁有著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心靈——或許稱其為所謂“世俗的圓滑”更為恰當,從記事起就不曾有過丁點的童真,為取悅他人而活著,傀儡般不摻雜絲毫情感?!皩τ憛挼氖虏荒苷f討厭,而對喜歡的事,也是一樣,如同戰戰兢兢地行竊一般,我只是咀嚼到一種苦澀的滋味,因難以明狀的恐懼感而痛苦掙扎?!边@是怎樣一種常人不得而知的苦楚與無奈,復雜的“人情世故”過早地將這副幼小的.身軀吞噬殆盡,用不再單純的煙塵將他深深埋葬。不敢把自己所愛告訴他人,畏懼因此招來的那些厭惡而挑剔的目光。這使他恐懼,對人類感到深深的恐懼。或許他曾存一絲幼小而無力的單純,卻被生存的緊迫感無情掐滅。也正是因有些這樣黑暗的童年,為葉藏短暫而跌宕起伏的一生埋下了伏筆。
他也曾試圖扼住命運的喉嚨,也曾不甘屈服地將厄運打倒在地,尋找自己的幸福。終究卻還是未能敵過籠罩著他的黑暗的重重一擊。
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滿目瘡痍的他,唯一愿意視為真理的,或者說是對他遭遇的一種自我安慰——“一切都會過去的?!痹洆碛幸磺杏质ヒ磺械乃?,這樣堅信著。
正如小說中酒店老板娘所說的最后一句話——我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幽默風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一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4
只讀了太宰治幾篇作品就否定這個人實在很片面。只是我作為女人實在很討厭這樣的男人。但作為讀者,我的確又感激這樣的作家,翻開自己的傷口,露出血肉,想要博取世間的感情(我不知道是不是同情,理解又也許其實他什么都不想要,只是作為一個個體在抒發自己的感受來換取一些安寧)。因為這樣自我毀滅性的作家,才讓讀者感受到了這樣多的細膩的,在希望與絕望中,愛欲與冷漠中掙扎的感情。
最后,作為一個人,我同情著故事中這個人。就像感情里的對錯和人世間的善惡,這些普世的價值觀其實都很難用在一個藝術家身上。我一直覺得關于藝術的一切都是表達著不同的感覺。而感覺是沒有對錯的。所以他的細膩多思,和無法克制的縱欲其實只是一種感覺。他來到這個世間只是流蕩在不同的故事里體會記錄著不同的感覺,然后頭破血流的狼狽離開。小時候總覺得要當個有故事的人,長大了才知道笑著說故事的人曾經都是流了很多血和淚的。想起蔡崇達《皮囊》里寫的香港阿小,當他淚流滿面講自己的故事的時候,他是不是心里也有幾分羨慕鄉下阿小打魚回家路上放空著大腦,身邊還有一只到哪里都愿意跟著他的大黃狗。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5
20--年8月5日,我讀完了《人間失格》。
這本書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記共五部分構成。其中序言和后記作者以第一人稱,訴說“我”看到了主人公葉藏的三張照片后的感想。中間的三篇手札與照片對應,則是用葉藏的第一人稱來敘述了膽小懦弱的葉藏的經歷以及他為了逃避這個世界而終日放浪形骸,最終一步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自我毀滅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纖細的文筆,書寫對人生的哀嘆與嘲弄。無奈與諷刺,憤懣與惆悵,陰郁頹廢的毀滅美學的悲情演繹,表現了戰后日本人“精神”與“感官世界”雙重萎靡的杰作。
葉藏通過同學竹一,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便已經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于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失去一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后還是敗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人間失格》不是在描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它只不過借一個受害者的口吻來講述人類的丑惡,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我們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感受:我為什么要活著?來到這個世界我能做什么?《人間失格》問的就類似這樣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你的選擇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樣的道路,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身的力量不足,須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失業,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個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并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渾渾噩噩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著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最后的這句話,送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膽怯,愈會企盼暴風雨降臨得更加猛烈。”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6
初次讀《人間失格》是在我上高三的時候,那時候覺得學習壓力有一些大,然后就自己從網上買了人間失格來讀,再然后我就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我和作者太宰治有相通之處,甚覺奇妙。
書中所說的:“我對人類的行為至今仍無法理解,我的幸福觀與世人幾乎大相徑庭。為此,我深感不安,夜夜輾轉反側,呻吟不止,甚至精神發狂。我究竟能否稱得上是個幸福的人呢?自幼時起就常有人說我幸福,我卻總覺得自己猶如身陷煉獄,那些說我幸福的人,在我看來反而比我幸福許多,他們安樂的生活遠非我所能比擬?!笨吹竭@兒的時候頗有共鳴,從小到大,周圍人總是會說我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地方,沒有戰火紛飛的號角聲,也沒有流離失所的人們,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一切卻并不是那樣美好。我們的血漸漸的褪去了溫度,變得像個冷血動物一般,只關心自己的事,只在乎自己的生活。在什么時候我們已經蛻變成了這么自私的動物,這么冷血的人?
書中所說的:“思緒漸感困惑之時,我越發惶恐不安,仿佛自己是這世上的異類。我與旁人幾乎無法交談。因我既不知該談些什么,也不知該從何談起。于是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討好他人。那是我對人類最后的求愛。我極度恐懼人類的同時,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人類死心,于是我靠著滑稽這根細線,維系著與人類的聯系。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可心里頭,卻是拼死拼活,在兇多吉少,千鈞一發的高難度下,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弊x到這段話的時候,覺得很像是在描寫我周圍的一些人。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與人相處,所以就像作者所說的一樣,用滑稽的言行去討好他人。因為他們想要與人相處,但是他們的性格可能比較古板,然后就拼命的想盡辦法去交朋友,去融入集體。對他們而言,最簡單也是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用滑稽去獲得他人的關注,讓他人慢慢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然后他們就會愿意和自己做朋友。想到這莫名覺得有些可悲:個人是無法脫離集體而生活的?,F在的我似乎也懵懵懂懂的明白了何謂世人。世人就是人與人的爭斗,而且人活著僅僅是為了在爭斗中取勝,人們互不屈服,即使是奴隸,也有其卑微的報復。所以除了當場取勝,人們沒有其他的生存方式。他們冠冕堂皇,以個人為斗爭目標,戰勝一人再去迎戰下一人。如此世人的困惑便是個人的困惑。
在這里附上《魯拜集》部分節選,出自自自波斯古典詩人歐瑪爾·海亞姆的詩集:別再做徒勞的祈禱,拋卻那引人落淚之物。干杯吧,只想那美好之物,忘卻多余的憂愁。以不安和恐懼威脅他人之徒,終將畏怯自己的滔天罪行,日日防備死者的復仇,機關算盡,不得安臥。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涼。怪哉,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兩人!希望學生們如書中所說的那樣,牢記記自己的特權,為自己的特權而驕傲。畢竟從學校畢業后,地上的瓜分之事自會找上門來,縱使厭惡也必須接受。也許有些人會成為商人,成為編輯,成為官員。但在神的寶座上與神并肩而坐這種事,走過學生時代,便不會再有,錯過后便不會再來。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7
在讀小說之前,我分別閱讀過伊藤潤二老師、古屋兔丸老師改編的漫畫。有了漫畫先入為主的印象,原版小說給我的震撼倒不見得那么大。
伊藤潤二老師加入了其擅長的恐怖元素,使我對竹一這個形象很深刻,因為刻畫的很丑,很可怕。劇情上也增加了其死亡。相比之下,古屋兔丸老師的改編沒有很偏離原著,只不過時間調整到了現代。但是主要的情節、傳遞的情緒沒有很大變化。我非常佩服兩位老師,因為我現在無論如何也想不出怎么改編漫畫。
讀完整部小說,我的感受是,為什么這些事要發生在葉藏的身上?在讀到葉藏娶良子為妻時,我想,他終于遇到了幸福??墒牵S之而來的的良子被奸污的情節,實在是太屎了。也許,就是毀滅美好的東西,才會讓人倍感絕望。書中說,“在那個小個子商人與良子之間,哪怕有一丁點兒近似于戀愛的情感,那么,或許我的心境反而會得到拯救?!蔽蚁?,是因為他希望良子有錯,而不是,這個世間有錯。這一部分閱讀起來,實在是太痛心了。
這本書里還收錄了其他的小說,《蟋蟀》一文讓我印象深刻。文章像是女主坐在你身邊向你傾訴一樣,直接帶來了很大的能量(這里并不單指單一正向能量,有些文章可能情節非常豐富,但總體能量較低;有些則短短幾句就有極大的能量)。這篇文章以一位畫家妻子的口吻,講述了畫家成名前后的變化。感覺這個變化很真實,然后我也很喜歡女主這個角色。
我最近意識到,不同的表達載體所能帶來的移情、共情是不同的。比如現在的游戲,玩家可以自己行動從而擁有自己的體驗,而不是只跟著作者思路走,這樣的情感體驗勢必是更深刻的。而《人間失格》,小說這種非互動式的載體,卻也可以帶來這么大的能量沖擊,也許這就是這本書吸引人的原因吧。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8
最近讀完了太宰的《人間失格》。
葉藏本人真的太卑微了,能感到他本性善良,但是太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也許是缺愛導致的,我覺得有點討好型人格。又因為他心思的敏銳和對人性的洞察,使得他又更多看到人性的惡,盡管良子代表了人性的善,可是這個善竟然也會被惡利用,經受本不該她來承擔的痛苦。
這本書應該是從頭喪到尾,我也沒看到什么對于生的希望,只能說如果最差的不過如此,那么我的生活似乎還有救,就是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生活,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因為本來生活就很難,我們不能一步一步喪失做人的資格,當然他并沒有喪失做人的資格,只是他一步步就這樣走向了這個結局,對生活的失望還有羞恥感,對人性的要求太高了,所以惶恐不安。
再看了一下太宰治的生平,只想感嘆作家總是與眾不同,跟俗世格格不入,我竟然還生出一點羨慕來,他肯定是有才華的,所以才寫出那么多的作品,可是又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悲哀,以為他過于良善和敏感,但若非如此,又無法寫出人間失格這類悲觀到極致的作品,很矛盾。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19
依舊是在火車上閱讀的《人間失格》,我想高鐵開通了之后,估計很少有人懷念三個小時的火車,各方面體驗雖然差一點,但是給了我一段安心的閱讀時光。
我在猶豫要不要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或許不寫,裝作沒有讀過才是最好的選擇。
閱讀的時候全然被作者帶領,沉郁卑微的難以抑制,這可不是什么好的少年或是青年之書,也不是什么好的自傳,若是我推薦的話,我會說:“一個陽光的健康的青年不應該看這部作品”,或者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應該讀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就如同文中阿葉小時候的自畫像一般(不對,這個名字也是不能被提起的,像是禁忌之名),如同惡魔的低語一般,把人引誘至無路可退的境界。千萬不要從任何的角度分析此書,尋找悲劇原因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無功的,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在一開始就被作者寫就了的,讀這本書,就是沿著悲劇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令人發狂難以抑制一般。
簡明扼要的講,人的自我毀滅的傾向??膳碌牟皇沁@種毀滅,而是在預設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引誘著的毀滅,偏偏自己沒辦法左右。
我非常害怕詢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書名為什么叫做“人間失格”,究竟誰是“人間失格者”,這樣的問題會被迫讓讀者在腦海中重溫書中的情節,是陷阱。
這種自傳是不能讀的。應當放到書架的最深處。
這不是那種可以一氣呵成看完的流量小說,這是需要細細品的那種書,要周圍安靜,月色如水。
很好玩的一本書,大多書里都是女人出示色相,這里偏偏男人出示色相,有點鏡花緣的.味道,卻又不盡相同。食色性也的世界里,在寫者筆下,都是假來假去的一時相互利用,無論身體還是精神上。雖然筆下冷酷,現實也正是如此。只是,寫者對男人偏愛,粉飾得太好,對女人不但少幾分筆墨,還會刻意讓其格外“生動”,似乎不如此不盡意,倒也的確有奇特的味道和效果。其中一篇,似乎終于讓女人美了起來,卻又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也許寫者眼中,女人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垃圾場,可能是寫者的理想吧,或者如柏楊所說,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難。
原以為是應該抱著嚴肅認真地面孔去面對字碼的,讀書的過程中卻是其樂無窮。因此,不得不感嘆寫者的精神之高,如此丑陋的世間,能寫出漫畫的效果,如此的少。
葉藏的搞笑,也許就是寫者對自己的無奈,自己笑對生活做不到,不如看他人歡笑。很有趣的人,一邊流淚,一邊笑,也許是笑著走的。
非常值得閱讀的一本書,很棒!
讀人間失格有感200字篇20
作者太宰治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主人公葉藏從小因為膽小懦弱而去搞笑,取悅他人,越長大越逃避這個世界,淪落為終日飲酒作樂、放浪形骸的人,最終只能毀滅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最能引起我共鳴的地方在于我們都身處一個不是周遭所有事物都令我們滿意的世界,每個人對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一些脆弱敏感的不懂得怎樣與這個世界相處的人,遇到自己不喜歡卻推脫不了的事物,就采取逃避的方式,從而變成了一個虛偽的戴著面具生活的人。
很喜歡書里關于主人公的父親要出發去東京之前問孩子們想要什么禮物的描寫:父親問他是不是還是買書?但是建議他買玩具,哥哥卻說還是買書更好之類的,父親看他不說話有些失落地合上了記禮物的筆記本,甚至連書也沒有記錄。其實他幼小敏感的心早就開始掙扎,怕父親失望,他思忖了許久,半夜悄悄走到客廳桌旁,翻開父親的筆記本,用自己稚嫩的筆觸寫下“獅子”,因為他認為父親是希望他選“獅子”這個禮物的,結果父親知道后誤認為兒子就是想要“獅子”,因為問他的時候不說,之后又自己一板一眼地寫下來了,于是父親在玩具鋪里笑了半天??吹酱饲榇司暗拿鑼憰r,我也被逗笑了,覺得這個小孩和自己很像,很逗,但是他何嘗不是小心翼翼地過著他的童年時光。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至少我自己從小也這樣,怕身邊的人失望而不斷地用迎合他人的言行和動作去討好他們。
作者緊接著解釋了這一原因,主人公年幼時受到過家中傭人的侵犯,使他對這個周圍的人失去信任?!拔抑雷约旱南敕ㄓ惺H,但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無功,與其如此,不如緘口不言地承受下來,我想,除了繼續以滑稽的言行處世外,我別無選擇?!边@是主人公內心真實的想法,即使受了委屈或是不公平的待遇,主人公也不愿意解釋。我的理解是一直保持沉默的人,習慣選擇了沉默,到最后不敢為自己發出聲音,這些所謂的訴苦在主人公的眼中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做法。但我不并不贊同這樣一種逃避世事的態度,對自己的人生毫無主動權可言,我認為這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我們或多或少都被這個世界改變著,有些改變是我們主動的,有些改變是被迫的,我們將此歸因于社會壓力。然而主人公自小就對這個世界開啟了屏蔽模式,身邊人施與他的善意,他認為是偽善,這個世界給予他的好意會讓他極度不安——大概是從未走出幼年時心里留下的陰影吧,所以我們無法對他的奇怪舉動給予評判。但是在逐漸清楚自己所存在問題的過程中,主人公并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一直深陷于偽裝而迷失了自我,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吧。
合上書后的這段時間里,我一直想要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對自己有一個交代,也想告訴迷途中的人一定要學會別在意別人的想法。你堅持做自己別人會心里暗暗佩服你,如果你因為別人說什么就改變自己,別人會在心里默默鄙夷你,制定自己世界的規則讓別人來遵守,你越迎合別人,別人反而越看不起你。不要變成小說里的主人公,膽小懦弱,怕身邊的人失望就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