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讀后感600字
讀后感是讀者對閱讀材料的一種直觀和主觀的反應,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獲。好的道士塔讀后感600字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道士塔讀后感600字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道士塔讀后感600字篇1
王道士和我一樣也姓王,但讀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該為他辯還是該罵他,或者說既不辯也不罵。作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個農(nóng)民,他大概小時候因家貧沒有讀過什麼書,或者說是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而規(guī)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這些敦煌文物的價值。一個沒有學過什么知識的農(nóng)民又能對他苛求多少呢?對于一個貧困的農(nóng)民來說,眼前這些文物是不能喂飽肚子的,遠沒有那些洋大爺們口袋里沉甸甸的銀元來得實惠。至少那些銀元可以換來糧食和土地,甚至這一輩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與孩子。
一個農(nóng)民又能想得多遠呢?無非是一家人的溫飽或者是一個人的溫飽罷了,而洋大爺們呢?用幾個小錢就能騙取人家的國寶,當然是非常之樂意與這樣一位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民老道做一筆有賺無賠的劃算買賣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說敦煌文物大面積遺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國人能夠如此輕而易舉的從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極少的銀元購走大批敦煌莫高窟里價值連城的文物,這與當時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漠然視之,有直接的關(guān)系。一個農(nóng)民有如此的膽量與權(quán)利出賣世界級文物,晚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輕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余老先生認為不喊一聲“我好恨!”不足以解心頭之恨的話,那么我覺得,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該恨,即使他是筆者的“家門”,筆者我也絕不會對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簽署喪權(quán)辱國條約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為有這樣無能的政府,才會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nóng)民,因為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nóng)民才最終導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這些都不是單個的事件,這是晚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所必然導致的結(jié)果。
道士塔讀后感600字篇2
余秋雨的心里埋藏著中國的文化。《文化苦旅》是他親身經(jīng)歷后寫下的著作。在他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本書有沉重的歷史氣味,蒼老有力的文筆。他說:“期望自我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沉甸甸的《文化苦旅》,滿盈盈的思想積淀。土黃的書皮,便已讓人聞到苦澀的味道。
最讓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說,中國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淚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個較為鮮明的例子。僅有失去才能喚起人們的珍惜。
以往有一個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靜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個姓王的道士的到來,打破了它應有的沉寂,他發(fā)現(xiàn)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畫,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門戶,但他全然不知。而他卻將這些壁畫送給了來自西方的“和尚”,賄賂給那些不信佛的官員,在賄賂給更高的京官,而那一個個滿腹經(jīng)綸的文官又為何在他們滔滔的奏折中對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這片佛教圣地。而外國學者卻充分認識到其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他——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在一個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謂的天師與靈官,那些來自西方的“游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們視為無價的珍品,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那個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他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掠奪者,或許那些文物就得不到人們更大的重視。誰又能意識到它的珍貴喚起我們的文化記憶呢余秋雨說:“我好恨!”難道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jīng)文!
道士塔讀后感600字篇3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這些給中華兒女留下了許多的智慧結(jié)晶,而一些無知的人卻白白糟蹋了。因而釀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杯具。余秋雨筆下的一小說《道士塔》,就描繪了一個因人們的自私,貪婪而留下的民族杯具。
一位逃荒到甘肅的湖北麻城農(nóng)民,在那里做了道士,幾經(jīng)轉(zhuǎn)折,不幸,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王道士為了一點金錢把莫高窟中價值連城的文物白白送給了歐美學者,此刻的中國人正為了那幾毛錢的運費而不愿意把文物運到省城博物館保管。他們不可能明白歐美學者是多么高興自我從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那么多遺產(chǎn)文物。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之一,就這樣被一個無名道士斷送了。難道中華文化只是渺小的一個道士能夠斷送的當時諾大的中國連幾卷經(jīng)文都存不下,這是為什么,為什么一個為了幾毛錢都不愿意拿出救文物的國家,怎樣可能保護好中國燦爛的文化。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幾行詩句: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是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么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么你我各乘一馬,遠離天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決勝負于城下。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話,無不表達出后人們對前人的痛惜。
每一個歷史文化杯具,都讓我們中國失去了許多只屬于我們中華禮貌的光環(huán),也讓我們后人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要想永遠流傳下去,就就應用最率真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留下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