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500字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你有良好的寫作和表達能力,這可以幫助你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增強你的書面表達能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岳陽樓記500字讀后感參考,希望對大家寫岳陽樓記500字讀后感有幫助。
岳陽樓記500字讀后感篇1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 ,他的思想為后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著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進步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可以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為教訓,認識到如果統(tǒng)治者荒淫無道,沉迷于聲色犬馬,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chǔ)上,那么,一時的快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后,比較關(guān)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過度奢華,終于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yīng)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局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為封建制度服務(wù),因此,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nèi)匀粋黜炛@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xiàn)“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意思,也包含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后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為自己的歡樂。
岳陽樓記500字讀后感篇2
《岳陽樓記》通過遷客騷人登樓時或喜或悲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并以此勉勵友人,警策自己。學習完這篇課文,你有何感想呢今天,小編整理了岳陽樓記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
讀完《岳陽樓記》,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固然讓人敬佩,然而讓我陷入沉思的是,面對同一美景,遷客騷人們卻有著不同的情懷,為何是啊,因為他們沒有忘記,忘記過去的興衰榮辱!要知道,生活是需要忘記的。
2003年,鹽湖城冬奧會冠軍大楊洋選擇了退役,盡管這一年,她幾乎拿遍了所有自己參加短道速滑項目的金牌,然而她依然選擇了離開。她說,她贏得委屈。其實,她是沒有忘記,沒有忘記自己過去的成功,致使她一直生活再勝利的光罩之中。
一年后,大楊洋又回到了冰場,沒有金色的光芒照耀,她壓抑的心,又一次快樂了,盡情地在冰上舞躍,才發(fā)現(xiàn)生活如此美麗。的確,生活是需要忘記的,忘記過去的成功,正如那句話所說“好漢不提當年勇”。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顆平和之心面對眼前的一切,生活也才會因此多姿多彩。當然,我們還需要忘記過去的失敗。過去的失敗在生活中猶如一道陰霾,它擋住了明亮的陽光,它讓啟明星無法閃耀光輝,讓黎明永藏于山的那一邊。忘記失敗,為陰沉沉的牢籠開一扇窗,陽光會爭先恐后地進來,讓生活的牢籠變得如此敞亮,它們能照亮成功的路。
岳陽樓記500字讀后感篇3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一定知道,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也表示著勝利。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tǒng)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后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guān)心皇上“龍體”的樣子說:“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著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guān)系。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后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后,于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著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又如,吃苦吃在人民前頭,享樂想在人民后頭,與之相反的是蔣介石與他的國民黨,整天花天酒地,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在人民前面享樂,若非如此,說不定現(xiàn)在還有他的半壁江山呢!但他們不替人民著想,所以永遠不可能取得勝利。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著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yīng)該從現(xiàn)在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為祖國的騰飛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shè)早日添磚加瓦。
岳陽樓記500字讀后感篇4
人是感性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由于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人騷客因環(huán)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郁而終。反而宋朝蘇軾貶到外地,卻能把心愿托付山水,因此能寫出許多美麗雄偉的文章。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現(xiàn)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失真正的態(tài)度。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有所動搖,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闊天空,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能用最大的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貶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