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確實可以讓人們了解到不同讀者對同一本書的感受和評價。優秀的弟子規的讀后感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弟子規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
不久前,讀到陳寅海同學一文,講的是《弟子規》中的一些要求要想全部一字不落做到位是不可能的,即使《弟子規》的作者本人也一樣。
簡舉幾個小例:在《泛愛眾》一則中,有這樣一句:“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意思是,說他人的惡行,就是在做惡;一味地痛恨他人,自己也會遭到禍害。這個句子的前半句倒是值得斟酌和商榷。
我們都知道,在3。15晚會上曝光的黑廠、黑公司,許多都不是消費者直接發現的,而相當一部分,是由公司里的員工自行舉報的。這些舉報者,冒著被報復打擊的巨大風險,堅定地選擇了正義,揭示了黑幕下的一切,這種行為是讓我們感動和敬佩的。有良心的人都該了解,他們的舉報又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這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依照“揚人惡,即是惡”來說,卻成了一件“做惡”的事。顯然,這句話與現實相駁了。
其實,《弟子規》中還有不少這樣的“駁論”,像“喪三年,啼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做。”等等都與目前的社會現狀不符,甚至有所違被常理了。
但是,僅憑此我們就可判定《弟子規》過于封建嗎?那是不能的。的確,不得不承認,《弟子規》因作于與目前時代背景不同的封建階段時期,受那種大背景、大環境影響寫出來這樣的東西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如此,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作為一篇行為規范,《弟子規》在我們學習時,不僅應該了解它原文所述內容,更要放入現實中去,以當下的社會來重新對原文進行新的解釋,讓古文更符合現代社會背景。
總之,《弟子規》旨在傳播尊重、孝道、博愛、讀書、做人等方面的主題在任何時候都合適。因為無論何時何地,這以上五個詞都有是我們的人生必修課。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2
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時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用父母。父母叫你做事要利索的去做,不要去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是對我們好,應該恭敬地傾聽。做錯事了,長輩教導我們時應虛心接受,不能狡辯。
不能讓父母傷心生氣。看到這兒我心里非常內疚,以前爸媽叫我我都不聽,只顧玩,媽媽讓我做事,我都叫姐姐去做,嗯,都把爸爸媽媽的話當耳邊風,每當他們教我做人處事時,都不當回事,每當他們說我時,我都會頂嘴。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改掉這些毛病,決不犯錯,聽從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個好孩子。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3
起先,我們非常不耐煩,每日所誦的東西太多了,一下子文言文一下子語文書的,絕對容不得再加一個弟子規了。周老師好像看出了我們的不情愿,信誓旦旦地和我們解釋道:“弟子規讀了好的,你們可以從中悟得一些道理。現在可能接受不了,但我相信,沒過多久,你們絕對會迷上弟子規的。”
周老師的話讓我們對弟子規有了些興趣,便認真的讀了起來。嘿!的確,周老師說的一點都沒錯,我們真的對弟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上課前同學們都會認真的`誦讀。
弟子規也確確實實地讓我們懂得了許多道理,讓同學們舉止都變得文文雅雅的。比如,弟子規中有一句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平常喜歡玩電腦,即便是爸爸媽媽在喊也懶得動身。學了這一句之后,我開始改變了這種壞習慣,爸爸媽媽每次一喊我,我就馬上過去,一點都不拖延時間,爸爸媽媽連連夸我是好孩子吶!我臉紅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這個贊譽——這都是因為受了弟子規的影響啊!
我還買了一本弟子規的書,上面不僅有釋義還有典故,使我很受啟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這一句的典故。就是在東漢有個孩子才九歲,他叫黃香,因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跟父親相依為命。父親的身體又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時候他怕父親太冷,他都先鉆到被窩里把棉被先弄暖和了,才叫他的父親上床睡覺;夏天天氣太熱,他就先拿著扇子把床搧涼,再請父親上床睡覺。看了這個典故,我非常感動,也懂了黃香念念在觀察父母的需要,相信黃香是不是只有做冬溫夏凊?當他有時時去關懷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個生活起居,他都會盡心盡力去付出。我也要學習黃香,關心父母。
啊,弟子規,你教我了做人做事,感謝你。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4
我讀了弟子規后,對我的影響很大,它讓我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做人要有信用。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叫你,就應及時答應,不好推延;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好拖拉偷懶。此刻想起以前的事,我感覺到很慚愧,以前我總是惹媽媽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叫我吃飯,喊了我好幾次,我都不答應,最后把媽媽氣的直發火。此刻回想起來,我真的是不就應這樣。我以后必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5
這個假期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一本《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性好的人做朋友,遠離那些品行不好的人。
《弟子規》里有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的時候不能遲緩,父母命令我們的時候不能夠懶惰。但是我在生活中并不是這樣做的。每當父母叫我做事情的時候,我總是懶懶散散,有時候還當作耳旁風。現在想想,父母生養我們,不是讓我們對他們頤指氣使,也不是專門伺候我們的。我們應該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父母分擔。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弟妹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恭敬哥哥姐姐。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一家人才能和樂融融,父母自然喜歡,孝道就在其中。可是我和妹妹經常吵吵鬧鬧,爸爸媽媽都說我是姐姐要讓著妹妹,可是每次只要我讓她一點點,她就以為我是怕她,總愛得寸進尺,所以我和妹妹總愛為了一點點小事吵架。然而爸爸媽媽為了我們姐妹之間的事很傷腦筋,雖然每次我和妹妹吵后很快就和好了。自從讀了《弟子規》后,我決定以后無論怎樣要讓著妹妹。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為人之道。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6
一個個教誨猶如金子般正在發光發熱,一個個道理猶如指南針般給迷途的人們引出正確的路線。如此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不知是誰偏心地將它們都記載于《弟子規》中。
不過,沒關系,從小媽媽就教導我要做,《弟子觀》為榜樣,我已經從中悄悄汲取了一部分最燦爛的。“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寫道:“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也許你會問:“你才多大呀,這些是我們這代人該做的嗎?”但俗話說的好:“從小定八十嘛。”打小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左鄰右舍,他們都夸我是一個懂事乖巧孝順的好孩子。想要成為這樣的好孩子并不難,我們大家都能按照《弟子規》去做,那么嘖嘖夸贊將會屬于你,屬于相信《弟子規》的人,如果不相信試著做做看,相信那時你會覺得很幸福快樂,《弟子規》教導我們不能因為父母的寵愛忽略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它是歷代學童們的生活規范,它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教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和長輩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親近有仁德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是儒家孔子在教育弟子過程中,將教誨與道理濃縮的精華,任我們中華子女吸收,可我們現代人卻完全不理會儒家的良苦用心,真是悲哀啊!我從《弟子規》中懂的很多做人道理,群主另我啟發最大的是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錄。”它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誨,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那么何談做人呢?由此我為以前的行為而自責慚愧。以前爸媽讓我做一些事情,我總會對他們埋怨不停,有一次我看電視正看的入迷,爸爸讓我去掃地,我沒理會他繼續看我的電視,爸爸很是生氣把我數落一頓,我覺的特別委屈,跑到房間大哭一場,最后我也沒掃地。現在明白我連那么小的事都沒做好,爸爸當時多傷心啊……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指南針,當我們在漫無邊際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它就給我們指出正確的道路,我們努力學習《弟子規》的道理吧,讓《弟子規》的精神在我們現代人身上延續吧,為了自己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共同攜手努力奮斗吧!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7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8
我們聊到了很晚,這時,有人把電開了,不過,我們都很累,睡了!要是早晨霧大,站在陽臺上,不但不見湖水,連蘇堤也消失在濃霧中,茂密的綠樹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父親,如果你還在世,我該是多么幸福啊。我等得不耐煩了:“快點墊報紙呀?晚上,哥哥早早的吃完飯去偷青瓜皮了,我們7點鐘才吃完。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里;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并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么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云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百事孝為先,這是先人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應繼承這種優良的傳統!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國家也有夢想,“中國夢”就代表了一個國家美好的未來。隨著年代的發展,夢想或許會成為現實,或許會永遠是個泡影。我覺得“中國夢”不應該只是空洞的豪言壯語,它需要我們億萬人民群眾腳踏實地的努力,也需要規矩方圓。《弟子規》雖然只有區區一千字,但卻概括出了我們在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求學交友、理想情操等各方面應有的禮儀規范和道德要求。現在,大家都在提倡“遵循弟子規,共圓中國夢”,任何好的習慣都要從小做起,我們學生也不例外。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有大的作為,先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比如一些行為舉止——“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初讀這里,我十分不屑。人的洗漱更衣、坐立躺臥如此簡單的事竟然會出現在一本經典著作中。但合上書思索片刻,當年中國人在外國店搖搖晃晃地坐著,遭到外國人頗有微詞地評論之事從我腦里劃過。同時,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我一回到家總是一屁股歪在沙發上半靠半倚,只想著舒服了,從來沒有想過這是不合禮儀規范的。去春游時,我和小伙伴把展覽館的門檻當體育場的跳高墊不斷跳躍,“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雖是簡單的道理,可哪一樣我又做到了呢!如果人人都沒有這樣一點規矩的話,我們這個國家還怎么稱得上是禮儀之邦呢!
沒有一個人能遺世而獨立的,交友處事也是人生的要事——“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這教導我們不為一時的名譽而樂,是要擔心能夠稱得上,積極地完善自己向這個榮譽靠攏。聽到自己的過錯,要帶著樂觀的心態去改正,才能有益友親近。而我平時最怕、最憎恨的是別人發現我的短處,又常常為一個榮譽樂個不停,這樣,怎么能交到良友呢!
再看看我們的社會,新聞中總是曝光一些公民的不文明,驕傲自大的行為:公交車上占三個座位睡覺的人,炫耀自己官位、家產的人百出。“公民素質”大合唱已經開展了許多年,都快唱得人心煩意亂,但問題依然嚴重。“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如果人人都能講誠信,又哪來那么多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呢?究其根源,我們的“規”基本上還停留在紙上,在一遍一遍的背誦中。現在,為了我們的“中國夢”,我們要讓“規”種植進人們的心里,播撒在日常生活中,直至讓它成為一盞指引我們共筑中國夢的明燈。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0
小時候,我總以為是因為自己在父母心中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她們對我言聽計從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讀完《弟子規》之后,我才明白了父母之所以能聽我的,不過是因為她們愛我,所以才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
曾經的我,每每一回到家里,就一幅霸王的架勢,不僅不顧及父母的感受,還大呼大叫的說:“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里有一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后,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1
暑假期間我來到了圖書館看了《弟子規》一書,這本書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 里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深刻的影響著我。
《弟子規》是教我們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范。從古代到現在,小學生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著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哥哥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父母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小學生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臥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并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后媽。后媽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后媽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最終把魚帶回了家,后媽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王祥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父母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父母嘗一嘗。當父母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做家務;他們提出的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
《弟子規》教會了我很多很多,今后要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學生。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2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里的內容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復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里,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里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布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于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干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干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么家務活都不讓我干,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干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復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凈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后,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3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并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4
學校近日舉行了“國學經典朗誦活動”,我有幸閱讀了中國遠祖著作——《弟子規》。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順父母和誠實守信這兩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掀開《弟子規》的扉頁,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時,人們已經懂了“百德孝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們卻對父母橫蠻無理,面對父母的熱切呼喚,我們卻不理不睬;面對父母的再三交代,我們只是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動身;面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并非虛心接受,反而強詞奪理……為此,我們應在“孝”上下苦功,盡量做到“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著“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對《弟子規》有了認識,還樹立了新的人生觀。在以后的歲月里,我應該嚴以律己,做一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知書達禮的人。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5
小時熟讀三字經,中學背誦論語。但是我們只是局限于背誦文字,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要表達的含義和真正的教育意義。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傳統道德,現在的我們又做到了哪些呢?讀《弟子規》后,我感觸頗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尊敬師長,孝順父母方面,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否想到過媽媽在懷胎十月的辛苦,她為了不壓住我們,不能睡一個囫圇覺;是否想過媽媽在分挽是使經歷的痛苦;是否想過父母把我們從嬰兒培育到現在的辛苦。他們每天起早貪黑的外出掙錢,供我們識字讀書,但是我們是否真正的關心過他們,是否為他們做過一件小事,哪怕是最小的一件事也可以讓他們感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進入到了叛逆期,在父母教導我們時我們是不是早已經厭倦了他們的嘮叨,羅嗦。一句我都知道了就反駁的他們無話可說,但是我們卻不能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反而產生了逆反心理。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6
盼望著,盼望著,我們學校的讀書室終于開放了。我懷著高興的心情走進讀書室借書。借什么書呀,我望見書架上有一本《弟子規》我就把它借回來讀。
《弟子規》是一門國學,我讀了它后有了很多的體會,然而,在眾多的體會中最大的就是我變了。
我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我當成寶貝。小時侯的我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關心別人,體諒別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干什么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后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里干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游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見后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現在,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讀了《弟子規》后,我最大的變化就是言行舉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氣。現在的我非常的有禮貌,在學校遇到老師就問"老師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熱情問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蠻了,懂得了關心父母,不再和父母發脾氣了。媽媽他們都說我長大了,懂事了。在外邊我講禮貌了。串門時受到親人們的贊賞,在路上時也會受到路人的好評,此時此刻我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弟子規》使我徹徹底底地變了,變的成熟了,變的懂事了,變的越來越好了!相信我以后會繼續的變,變的更好.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做人要講求信用,說話辦事不能花言巧語,要實事求是,為人真誠,這才是立身之本。 “言必行,行必果。”這是誠信的基礎,我也做到了。從現在起我要懂得這些道理,認真做事,真誠待人,將來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
《弟子規》改變了我。它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7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是我讀了《弟子規》后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這短短的一句話,卻是蘊涵了很大的人生處世哲理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犯錯,有缺點,也會有一些隱私,別人也是如此。對于別人的錯誤,我們要用恰當的方式、在恰當的場合委婉地指出;對于別人的隱私,我們更不可以隨意張揚,因為這是很不道德的行為。
記得有一次,我宿舍有個同學新買了一套漂亮的裙子,幾個同學輪流搶來試穿,個個愛不釋手。第二天早上,那位同學卻發現裙子不見了,急忙去找老師,老師來到教室,眼神平靜的掃了一眼我們,隨即用平靜的口氣說道:“老師已經知道是誰拿了,但是老師相信,她不是壞學生,只是一時糊涂而已,只要改了,就是好學生。”說完,便走了。果不其然,第三天,那套裙子又回到了那個同學的床上。我想,當時老師從我們的神色中已經知道了真相,但是卻沒有揭穿,而是不動聲色地保留了那個同學的尊嚴,讓她主動改正錯誤。這樣做比當著所有人的面揭出那個同學,然后那個同學對所有的人心生恨意好得多。
還有一次,我班兩個關系不太好的男生,一個無意中知道了另一個男生家里的境況。原來,男孩的母親因為貧窮離開了那個家,男孩的父親受不了這個打擊患了精神病,這事很多人都知道。跟他關系不好的男生知道了這事,不但沒有安慰,還當著男孩的面在眾人面前大肆宣揚,措詞還極其不雅。自尊受到踐踏的男孩實在是忍無可忍,揮手就給了那個男生一拳,接著兩人便廝打起來,旁觀的人都制止了,最后兩人都受了傷。可見,宣揚別人的隱私害人又害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只是小細節,卻藏著大道理。只有做到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8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折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折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里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后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19
我和很多人相比,是幸運的。在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媽媽把《弟子規》“請進”了我們家,我和媽媽一起開始在家學習《弟子規》,是它伴我一路成長。
記得剛開始讀《弟子規》的時候,我讀起來有些困難,有許多字不認識,還有許多字與現在的發音不一樣,媽媽教了我好幾遍,我都讀不會,就想退縮,而且還發脾氣。可媽媽還是一遍一遍地教我,即使我不讀,媽媽自己也堅持讀完。就這樣,在媽媽的帶領和感染下,我也下定決心,克服困難,反復跟著媽媽練習,很快就會讀并且能夠背誦了。當我第一次背誦《弟子規》的時候,媽媽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我會背《弟子規》以后,媽媽又一字一句地給我講解字面意思和引申的含義。從《弟子規》中我學習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在理解意思以后,媽媽又進一步引導我用《弟子規》來解決我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當我犯錯誤的時候,媽媽就說:“過能改”,我馬上接:“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又如有的時候我看完書隨便放,媽媽就提醒我:“讀看畢”,我于是緊跟“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現在我不僅知道看完書要放回原處,還知道了用過的其它物品也要放回原處,壞了趕緊修補好。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在這個過程中我又學會了------學習要做到舉一反三,要做到聞一知十,要做到學以致用。
現在,《弟子規》我已經很熟悉了,但媽媽又告訴我:《弟子規》是圣學的根基,會念會背,沒有用處,重要的是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一貫做到!不要成為“記問之學”。雖然我學《弟子規》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我真正能夠做到的還很少很少,但是,我有信心把《弟子規》踏踏實實學下去,認認真真做到底!
我們翠微小學三(九)班的同學們也是幸運的,我們的班主任馬靜老師也把《弟子規》請進了我們班,我和同學們一起在學校學習《弟子規》,利用晨檢時間讓我們會讀的同學帶領全班同學誦讀,雖然同學們還沒有讀完,相信同學們只要學習也一定會有大收獲的,讓《弟子規》伴我們全班同學成長。
《弟子規》點亮了我的心燈,也點亮了我們三、九班同學的心燈,當點亮自己的時候,周圍的人也能得到光明。愿翠微小學的每一名同學都被《弟子規》照亮,處處是光明!
弟子規的讀后感篇20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堅信,也會堅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堅信的,也再不敢堅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信”這一章,古人這樣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教育我們開口說話時,誠信為先。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必須要遵守承諾。當我們沒有潛質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我們更不能用來騙人。《弟子規》的“信”篇還教我們怎樣說話:“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切戒之。”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和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決對不能說。在我們跟他人交談時,談話的資料要實事求是、口齒清晰。不好聽信花言巧語,正因
這些話雖然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下流骯臟以及無賴粗俗的語言,都盡量不好沾染。誠信并不難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認真去做,那么誠信的世界離我們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