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鄉的感悟200字
寫讀后感需要人們用文字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個過程確實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好的讀故鄉的感悟200字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讀故鄉的感悟200字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讀故鄉的感悟200字篇1
《故鄉》這篇小說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寫。
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20 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但是從魯迅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魯迅的心里,閏土一直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說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但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來說,閏土是應該叫魯迅老爺,但是,從20 年前的迅哥兒到20 年后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但是,容貌的改變并不是他最大的改變,他最大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里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但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里還是想和魯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仆關系。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為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只有閏土知道了。
讀故鄉的感悟200字篇2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閏土會捕鳥、看瓜,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務必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之后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可小時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費時間。有時,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就看了起來,看完了才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馬虎潦草,效率很差。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懂得珍惜時間。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就應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
魯迅先生以前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讓我們把它作為座右銘吧!
讀故鄉的感悟200字篇3
我認為魯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多種悲哀。
魯迅先生先寫道童年時期,與閏土一起守瓜田,捕麻雀的故事。思緒不知不覺就回到了童年。但當閏土來時,一句“老爺.....”打斷了他所有的回憶,他和閏土之間,好像突兀出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好像突兀出一面無法捅破的窗戶紙。童年,早已遠去。魯迅先生為這種封建制度,為這種“中國式”的奴才主義所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層窗戶紙,可它保持了幾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溝壑,卻從沒有人想去填。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里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啰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說些什么,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后,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嘆,一種凄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讀故鄉的感悟200字篇4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但充滿快樂。《故鄉》讀后感。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
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厘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孔乙己>。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
讀故鄉的感悟200字篇5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務必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但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厘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也要明白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讀故鄉的感悟200字篇6
《故鄉》這本書寫了魯迅回到故鄉紹興準備搬家到北京。描繪了少年的時候朋友和鄰居的變化,從中體會到思念可以改變人的性格。
少年時的閏土非常勇敢。幫著爸爸看西瓜地,經常遇到獾,而獾的習性十分殘暴,全身上下都是刺,它還是雜食動物,很可能會咬人,可是小閏土不怕,勇敢地拿叉子與獾打斗,不怕刺傷,最后獾慌忙離開了,從此再也沒有來過。
少年時的閏土非常聰明,因為“我”與他聊天怎么捕鳥的時候,他迅速而流利地說出了捕鳥的方法 “要在下雪過后,掃出一塊空地,用短棒支起一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長大后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有著十分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他說話的時候吞吞吐吐,斷斷續續,結結巴巴的,顯得讓人感到他十分的麻木,跟以前活潑勇敢的閏土完全不同了,這讓作者感到十分苦惱,非常傷心。
看到原先活潑開朗的少年閏土變成了麻木的閏土,真讓我失望,心情與著作者一樣,我真想現在的閏土變回原先活潑開朗的閏土呀!
讀故鄉的感悟200字篇7
前幾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這本書,里面的內容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魯迅在這篇小說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過去的故鄉是一個美好和諧、以及快樂的世界,那里有迅哥先生童年美好的回憶。那里有“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有天真可愛的少年閏土,他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還有海邊那“五彩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那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五彩世界的。然而現在的故鄉已經變得衰敗、凄涼而且是毫無生氣和活力的,而以前充滿活力的閏土也變得麻木。他辛苦麻木的生活著,而且變成“講道德、守規矩”的人。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在魯迅先生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迅哥兒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的他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系的產物。然而成年后的閏土在見到魯迅先生后,對魯迅的態度轉變得很大,他的那句“老爺”更是讓他們之間的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親密,使他們之間變得陌生,將他們以前親密的關系活生生的撕裂了。因為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那種不平等的關系,那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分離,喪失生命活力,喪失人與人之間溫暖情感的世界。他們遵循一種傳統的道德,它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也使魯迅先生和閏土無法繼續他們純潔的友誼。讀完本書后,我很為他們逝去的友誼感到惋惜,同時也很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社會里,我們有最好的朋友,也不用身份地位與金錢來衡量友誼,人與人之間擁有著真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