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
讀后感并不僅僅是對所讀書籍的簡單感想,而是需要具備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領悟的能力。寫好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方便大家學習。
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篇1
因為今年寒假老師推薦我們看《儒林外史》這部著作。所以我很有幸地拜讀了清朝小說家吳敬梓所著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是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隨之明清時期的社會發展,小說這一文學形式開始盛行,至清代已相當成熟,與《紅樓夢》一樣,《儒林外史》代表著古典小說的一個高峰。吳敬梓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具有諷刺性小說,是我國古代時期吳敬梓他根據封建時代各層人物的品質進行形象塑造,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無恥行為的真實生動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強烈地抨擊了罪惡的科舉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等,客觀上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最讓我難忘的一個人物是吝嗇鬼嚴監生的故事。嚴監生是個名副其實的“鐵公雞”。他花錢一毛不拔,不到非不得以絕不花冤枉錢,要錢不要命。嚴監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頭。終于臨終之際,他伸著兩個指頭就是不肯斷氣,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勸,但都沒有說中,最后還是趙氏走上前道:“老爺,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怕浪費了燈油。”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咽了氣。兩莖燈草,無論多么窮苦潦倒的人都買的起,而嚴監生卻是一位家財萬貫的富豪,兩莖燈草的錢對他來說是微不足道,一個快要去極樂世界的人因為兩莖燈草,心中念念不忘,咽不下那口氣,這細節說明了嚴監生對自己的精打細算。當然,我們也應認識到嚴監生性格的復雜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嗇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憐的一面,還有慷慨與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錢作為護身符,來消災弭難,茍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請名醫,煎服人參,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著靈床子又哭了一場”,這不是“逢場做戲”的眼淚,這里寫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沒有家族優勢,至死也怕嚴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窩囊。至于對財產的聚斂,主要靠兩種方式:一是靠剝削來占有;二是靠慘淡經營,精打細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來減少開支。他愛財、聚財,但有時慷慨。他并不甘心屈從別人,這種心態在他臨終托孤于內兄的沉痛遺言中充分地揭示出來了,他說:“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顧你外甥長大,教他讀讀書,只有讀好書,才能出人頭地,免得像我一樣,終日受大房的氣。”臨終前的一席話,可謂是他人生經驗的總結。
總之,他是一個在統治階級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作者將他吝嗇、薄情、慷慨,不乏人情味的一面描繪地淋漓盡致。對嚴監生這個人物的畸形靈魂多層面的描寫,使是我感受到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轉多姿的筆力。
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篇2
二十年前曾支離破碎地讀過幾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隨著時間的流失逐漸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細讀了這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并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臺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群眾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通過王冕的話說:“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韁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丑態,做出的丑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后來僥幸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后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后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為榮、借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莊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群,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后,寧愿過貧寒生活而不愿征召為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說,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系,又獨立成章,富于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后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準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為人們稱道,廣為流傳。作為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贊揚,而是通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篇3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報。
科舉制度?它本來是一個為了選取更多人才,讓讀書人公平競爭才存在的平臺。可是它始終抵不過世俗的'污染,它變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樣子,變得不再公平,而是權貴們發表個人喜好的舞臺。那時的人們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是就算是這樣依舊有很多人不顧一切的踏上這條不歸路,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舉上,即使這可能是一場永遠沒有回報的付出,他們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在通過科舉考試的路上,有太多的艱辛和汗水,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但是在《儒林外史》里有這樣一群書生,他們不服輸有著堅強的意志,勇敢的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范進呢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別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時間,每天都在學習,好像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學習和中舉這兩件事,就再無其他。可是他的苦讀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奮斗上的,在他讀書的時候,他的親人們過著連米飯都吃不上的日子,他從一頭黑發讀到兩鬢斑白,可是科舉制度它沒有感情,也許你的文章寫得很好,但是每個考官他們都有不一樣的愛好,也許這次你的文章寫得符合這個考官的胃口,那么成功的可能就會是你,但是范進他從來都沒有想過,他是拿著自己的一輩子在跟科舉制度做斗爭,如果輸了,那苦日子就會是遙遙無期的,在他沒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氣的去求別人,也不一定會得到好臉色。
也許在考場上你的文采高于他人,但是沒有賞識你的伯樂,或許更多的會是貪欲錢財的貪官,范進他考了五十年,失敗了無數次,每一次考試他都是在和命運做斗爭,成功了就是無限風光,“一人得到雞犬升天”,好在范進他還是幸運的,在人生這場漫長的賭注里,他終于贏了,他中舉了,本來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事情,可是范進他卻瘋了,可能在常人眼里這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可是也就在于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舉后瘋了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舉制度對這個時代的影響之大,它毀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個本該幸福的家庭,它是這個時代的敗筆。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它們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成為了學習的機器,那樣麻木,沒有夢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要堅強點,耐心點,總有一天,你承受過的痛苦會有助于你,生活從來不會刻意虧欠誰,它給你一塊陰影,必會在不遠地方撒下陽光。
總有一天,你會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樣子。
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篇4
《儒林外史》所寫主要是作者所處清初至清中葉“儒林”的生活,其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換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為“世人”矯俗的“諷刺之書”。
作為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標“明賢”,末述“四客”,塑造了眾多古代優秀讀書人的形象。內文借寫杜少卿、莊紹光、虞博士是辭征辟的,雖為征君而辭爵自樂和因貧而任的賢著典型,加以遲衡山、武書、虞華軒等一班正人,構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的惡濁風俗之下,為天下所難為,保持一種如王冕那樣不為物役,不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特別是當世風如江河日下之際,“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消磨盡”。落得只有“市井中間,又出了幾個奇人”而這四奇人“既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顏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閉門種菜,偕傭保雜作”時心境的寫照,也是全書于世風日下無可奈何之際“禮失而求野”的象征,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處”論人,卻不以“文”和“出處”的形跡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為首要標準。由此可見,《儒林外史》品評人物的標準并不是在是否科舉,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貴”,而是無論如何,總要講求“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要緊的”。換而言之,“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全書正真關注的中心。前人所謂“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和“批評明朝舉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書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論,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緊的”。
而這就容易使人誤會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貴”,其實不然。《儒林外史》反對的,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著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貴”與“性命”相對比,把科舉做官等“榮身之路”于“文行出處”相對比。強調“性命”即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主張把講求“文行出處”,尤其是“德行”,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征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這是社會心理養成即人的教育問題,責任首在朝廷;又以為求治之道,首在復興“禮樂”。而無奈自己力薄無法改變,只好借寫書聊表慰藉。
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篇5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兩千五百年由封建王朝統治的時期,其中的最后一個朝代——清代,最終將差點江山社稷斷送他人。以前,我一直認為清朝的整體末落是從它的后期開始的,可當我讀完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之后,我的觀點發生了變化:清朝就像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各種各樣的壞社會風氣烏煙瘴氣地籠罩著它,其中之一就有使無數士人喪失淡泊名利意志的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是能讓非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升官發財的一種便捷路徑。《儒林外史》一書就是圍繞一些士人與百姓、官宦寫的許多故事,通過故事深刻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惟利是圖的人與腐化的科舉考試。
整本書以“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一詞為開頭,點出了高官厚祿是蕓蕓眾生的追求,世上沒有幾個人能看得透。
全書分別介紹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淡泊名利的蘧公孫,有憤世嫉俗的兩位婁公子;有自吹自擂的匡超人,有愛財勝命的嚴監生等等。在這些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王冕了。王冕作為全書第一章的主人公,也是全書的楔子,堪稱得上是所有士人的楷模:他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不被金錢與地位所迷惑。他格守仕途,學識淵博,而又不迂腐。比后文婁三公子、四公子來說更明辨是非,不輕信他人的只言片語;比文中那些卑鄙齷齪、惟利是圖的偽君子來說,能看的破世事,始終都很正直。
當__朝開國皇__來拜訪他時,他沒有顯得獻媚討好,而是和__促膝談國事;當假名士危素想請他會面時,王冕裝病不出,不因買辦對他使弄權勢進行恐嚇而膽怯。在這一章的最后,王冕指出“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見“忽起一陣怪風,刮得樹木都颼颼的響,水面上的禽鳥格格驚起了許多”“只見天上紛紛有百十個小星,都墜向東南角上去了”,可見此言不虛。后來__讓人去請王冕當參軍,王冕卻早已料到,已隱居__山去了。最終他在__山患病逝世,王冕這一生,真可謂問心無愧、兩袖清風地離開了人世。
《儒林外史》就如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真實的解剖了清朝這個垂危的“病人”,以諷刺的手法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給予了有力的打擊,也對當時的偽君子、假名士嘲諷一番。在全文最后,一首《__》表現了作者對世風澆漓的無奈和傷感。
詩曰:從今后,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