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
通過寫讀后感,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內涵,這是對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這里給大家分享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供大家參考。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1
雨果是法國大文豪,中國人對他有點好感,因為他在聽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毀圓明園罪行時說了點同情中國的話。我的大學時代閱讀的第一篇英文小說就是《巴黎圣母院》,雖然是簡寫改寫本,敲鐘人卡西莫多人丑心好、吉普賽美女愛斯梅拉達人好心好、神甫克洛德人好心丑已經刻在心里。看完電影《巴黎圣母院》,再看小說原著,雨果寫得干凈利落,情節緊湊,人物不多,讀起來很有浪漫主義的味道,雨果不愧風流才子,文筆有點驚風雨泣鬼神感覺。巴黎圣母院從此成為巴黎城市象徽,雨果于法國文化走向世界,功莫大焉。
雨果年級輕輕就寫成《巴黎圣母院》,他后來寫《悲慘世界》還能超出自己多少呢。看到《悲慘世界》那個大塊頭,我都打了幾次退堂鼓。這次終于把《悲慘世界》啃讀一遍。說真話,閱讀《悲慘世界》,真不如閱讀《基督山伯爵》和金庸武俠小說,小說情節慢,伏筆又少,沒有勾人讀下去的文字魔力。《悲慘世界》開篇寫了個主教神甫米里埃爾,似乎好得過了頭,主教獨闖匪區宣化,讓強盜頭子主動送來法器。寫主人公冉阿讓出場,由于是苦役犯黃色身份證,釋放出獄后一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住都沒人敢接待。走投無路之際,他闖到神甫門上,住了一夜。順手牽羊,順走銀器。故事人物情節終于徐徐展開,警探沙威出場抓捕冉阿讓,神甫解脫冉阿讓,埋下本部小說主題。
《悲慘世界》描寫聚焦點是法國下層民眾生活,重點寫法國監獄弊政和苦役犯冉阿讓一生。雨果寫美女方蒂娜未婚生女,工作失脫,淪為妓女。寫孤女科賽特被泰納迪夫婦殘酷剝削,寫得確實讓人看得難受。寫冉阿讓仿制玉石發了大財,變成馬德蘭市長,又因為良心發現,不愿看到別人頂罪,緊趕急趕趕到法庭,承認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讓。雨果文筆變化多端,設計出冉阿讓爬桅桿救人,主動落水,造成溺死假象,二次逃脫,救出孤女科賽特。小說至此進入高潮,寫沙威忠于職守,本想利用泰迪拉做局,逮捕冉阿讓。想不到好人自有天佑,冉阿讓安然逃生,最后進入修道院,化名做了園丁。這一節寫得比較刺激,比較傳奇,可以拍成驚險電影。
雨果花了大量鋪墊描寫1832年街壘戰。。。他安排冉阿讓和沙威兩大對頭在街壘戰場碰頭,設計出一直是追捕者角色的沙威落到被追者冉阿讓手頭,結果是冉阿讓高抬貴手,放了沙威一條生路。寫冉阿讓背起昏迷的馬里于斯,在巴黎下水道迷宮中穿松軟洼地驚險逃生,才要活出升天之際,又遇到對手泰迪拉和沙威擋路。《悲慘世界》寫到這里,我看寫三大男主角才寫出了神彩,寫出了復雜,寫出了人性美,寫出了人性丑。《悲慘世界》寫馬里于斯和科賽特愛情,寫一見鐘情,寫好事多磨,寫單相思,寫出了變化,寫出了味道。雨果寫得深刻。
《悲慘世界》最后以冉阿讓自我承認自己是苦役犯后,被馬里于斯冷漠趕出,一個人孤苦伶仃生活,在氣息奄奄之際,馬里于斯才發現冉阿讓是自己救命恩人,倍感懺悔結束。小說結束有力,看來西方人也有喜歡團圓美滿心理閱讀定式。雨果《悲慘世界》揭露社會丑惡有力,揭露社會人性多面有力,他沒有追求高大全主角形象描寫,讓人感覺比較真實。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是有點喜歡炫耀知識,每在小說一個情節結束和下一個故事展開之間,夾雜大段大段倫理說教和滑鐵盧之戰、巴黎下水道建設等歷史文字,我想《悲慘世界》這120萬多字巨著,如果刪除這些枝枝蔓蔓的東西,壓縮到80萬字以內,讀起來感覺更舒暢一些。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2
在《悲慘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寬容與博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對主人公冉阿讓偷竊教堂銀燭臺行為的寬容,挽救了冉阿讓的一生。世界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而博愛,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不再是那么的冷酷與悲慘。
在《悲慘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寬恕了冉阿讓后,冉阿讓痛改前非,最終成為一位人人愛戴的好市長。合上厚重的書籍,我在感動于主教克利的寬容之余,心中一直在暗暗慶幸冉阿讓的幸運。
主人公冉阿讓的幸運在于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寬容和博愛,在于克利主教對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于克利主教對待錯誤的不同于世人的超凡脫俗的正確態度。
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博愛卻在逐漸地流失。在錯誤面前,人們津津樂道于法律的嚴懲,卻不屑于人性的寬容;人們過分地追求名利,卻將博愛拋到腦后;人們常常為蠅頭小利而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人們經常為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相比雨果筆下的主教克利,人們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在舉國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倡導主教克利的這種寬容和博愛。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對待錯誤的理解,喪失的正是人性博愛的溫暖。世界必將因寬容而博愛。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3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級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世界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象,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外國名著。
在當時一個黑暗的不公平社會里,卻有一個始終與丑惡勢力作斗爭的人,也就是主人公——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和偷拿了一個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于獲得自由時,卻由于他曾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并沒因此氣妥,而是用行動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每個人心中都有愛,愛自己、愛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獻給世上所有可憐貧苦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在沒有經過勞役之苦時,他曾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他還經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對于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他堅持不懈地完成他對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愿望——一個毫不相干卻愿意替死人完成的諾言。最終不負所望,救出了珂賽特。并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他就像一個“父親”,他用真心去對待那么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也許是他已經把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兒女一般,他大可以不必這樣做,為什么呢?因為他有一顆博愛的心。
還記得一個片段,他奮不顧身地去救一位被壓在車底下的老人,當時的他正處于被通緝的苦役犯,他要是救的話就等于承認自己是冉阿讓,但他還是去了。
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丑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一次又一次地鋌而走險,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可是這時的我感到一場悲劇成分,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的搏斗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顯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可在我們這個當今社會中,有些人自我為中心,自私、卑劣等等的這種低劣的手段去得到自己所想要的。還有一些人沒有一絲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看到一些老奶奶老爺爺過馬路卻無動于衷,試問我們還有人的良知嗎?
只要我們都奉獻出一點愛,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很美好,我們雖然做不到冉阿讓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我們每個人只要努力一點點,奉獻一點點又有何難?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4
前幾天,我讀完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最后成了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這本書使我感到非常震撼。
《悲慘世界》寫了苦役犯冉阿讓經過神父莫里哀的挽救,成為了一個非常善良、誠實的富人,并且當上了市長。他在當市長的時候,他為了使商馬第不被冤枉,毫不猶豫地到法院承認了他就是苦役犯冉阿讓,又重新被關進了監獄。后來冉阿讓逃了出來,他替芳汀收養了可憐的珂賽特。以后,他和珂賽特為了躲避警探沙威的追捕,他們只好躲在修女院里,珂賽特上了修女院里的寄宿學校,他們歷盡了種.種磨難。最后,冉阿讓拿出六十萬法郎給了珂賽特。這是他以前掙到的所有的錢,而自己只留了五百法郎過日子。珂賽特結婚那一天,冉阿讓對珂賽特的男朋友馬呂斯說出了他曾經是苦役犯的真像,馬呂斯非常驚訝,可是又不知所措。后來,馬呂斯知道了冉阿讓曾經在戰場上救過他,冉阿讓的形象在馬呂斯的心目中頓時變得崇高起來。于是馬呂斯帶著珂賽特去找到冉阿讓住的地方,想把他接到自己家里給他養老,可這時冉阿讓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他在馬呂斯和珂賽特的面前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我讀完了這本書,感到冉阿讓真崇高,他雖然曾經是一個苦役犯,但是后來他所做的事情證明了他的崇高。因為神父拯救了他,神父曾對他說過:“如果您從那個苦地方出來后對世人都懷著憎恨,那可是太可憐了,如果您能對人家都還懷著慈善、仁愛、和平之心,那您就比我們中的任何人都高貴。”是啊,如果你總是想著你的不幸而去憎恨這個世界,那你就無可挽救了,如果你受了委屈和不幸,但是仍然懷有一顆仁愛、和平之心,并且去幫助別人,溫暖別人,你就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那你就比任何人都要高貴。神父說得太好了!
我們也一定要做一個像冉阿讓和神父那樣的崇高的人。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5
《悲慘世界》說的是冉阿讓為了姐姐的7個挨餓的孩子去面包店偷了一塊面包,但他立刻被抓了起來去坐牢,坐了19年才被放出來。
然后,他來到了一個小鎮,那時很晚了。他想找一家客店隹,可是所有的客店老板都不讓他住。最后他在一個神甫家住了一夜。半夜時他偷了神甫的一套銀餐具。但是第二天被抓了,警察把他帶回神甫家問是不是他偷的,神甫說你為什么不把2個蠟燭臺一起帶走呢?這樣一說冉阿讓就被放了。從此他為人們做了很多好事,面且還當了市長。
有一次,他為了救一個和他長的很像的`人就說:“我才是冉阿讓”。就這樣他又被抓了,但是他又逃走了。因為他要救一個叫珂賽特的女孩子,并且收養了她。然后他又救了一個叫馬呂斯的人,不久珂賽特跟馬呂斯結了婚,后來馬呂斯知道是冉阿讓救了他,他們想和冉阿讓一起住,但冉阿讓死了。
我覺得冉阿讓是好人,他做了一點壞事,也做了許多好事。我以后要多做好事,大方一點。還要誠實、守信。不管發生什么事都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6
淺讀《悲慘世界》,我看到了仁慈善良的卞福卡主教,令人同情的冉阿讓,被男人花言巧語所欺騙的芳汀。
在那個灰暗的時代,女人是毫無地位和自由可言的。純潔善良的芳汀卷入了一個愛情的游戲,被無情欺騙,為多羅米埃生下孩子,多羅米埃隨即逃跑,留下芳汀和她幼小的孩子。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她不得不離開巴黎寄養珂賽特,回鄉謀生。我想她在巴黎一定是一個美麗、令人憐惜的&39;人吧。在女人最美好的年華里,成為一個普通至極的夫人。
禍不單行,她將女兒托付給一對旅館夫妻,在社會的打壓下,德納第夫妻將自己的本性暴露,勒索芳汀的錢,并且對珂賽特并不好。而她在鄉里工作時,被人們發現她有一個孩子便被迫離職。德納第夫婦得寸進尺謊稱珂賽特身患重病。不停的勒索芳汀,芳汀賣掉明媚的金發,潔白的牙齒,最后淪為一個娼妓。
恰巧社會對這個單親母親偏見極大,給了她莫大的壓力,她還是一個剛接觸社會的年輕女人,在社會的沉重打擊下,她遇見了冉阿讓,他把芳汀從警局救出,送到醫院,承諾幫助芳汀接回孩子。希望之光終于出現。而冉阿讓這時正處在人生的岔路口,是繼續當市長還是勇敢的承認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讓他不斷猶豫并且這個問題還影響著芳汀日后的生活。
所以,當警察出現在醫院,本就病入膏肓的芳汀,驚嚇過度,當得知冉阿讓即將被逮捕,無法再見到女兒,悲傷之下,命喪黃泉。
若芳汀沒有生下珂賽特,命運是不是會不同。為什么芳汀選擇生下珂賽特?女人在那個水深火熱的灰暗社會,必須保持貞潔。她本是專一善良的人,可終究錯付了人。孩子是無辜的,或許是她對多羅米埃僅存的愛吧,亦或許是她心里最深沉的母愛吧。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7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不備嘗艱難,怎么會成功?然有時候,眼前美好的一切,未嘗不是由悲慘堆砌而成的呢?
芳華剎那,世界潮起潮落,或許,你早已成為一個幸運的人。然而,現在這樣美好的你,如若也同我一般品味過這“悲慘”的話,你是否也是這般的感同身受呢!
不經意間輾轉,翻開那一本由法國作家雨果傾情撰寫的《悲慘世界》,飄飄然就宛若走進了那書中的世界:悲慘,黑暗,隱忍,殘酷……仿佛只在剎那間,便已過去了十九年,而這十九年,卻也是主人公冉阿讓最悲慘,最殘酷的十九年。冉阿讓,一個原本平凡而又平庸的人,只因年少時砸了面包店的玻璃,便被殘酷地判了十九年的刑期,整天蜷縮在那暗無天日的監獄里。
為了能早日出獄,他夙興夜寐的努力工作,受盡折磨和煎熬,在他本應該最美好,最綻放的年紀。出于正義,出于關愛,出于本性的他,卻只能沉陷于黑暗的籠罩中,歷盡滄桑想來也是令人唏噓和憤懣啊!然,世事難料,命運對他是如此的不公,出獄后的他,窮困潦倒,萬人喊打,是一個被世人唾棄、恥笑的可憐蟲,他從來吃不飽飯,風餐露宿,甚至凄慘到仿佛要被世人拋棄。
面對這殘酷的世道,他本想報復,甚至摧毀,但他卻遇到了一位善良,樸實的主教的,在主教的收留、教導下,他逐漸放下了這些仇恨。在主教去世后,他從此消失在了這黑暗的世上,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一位善良熱心的人的人的出現,才讓我們憶起他……
他已經改名換姓并立足于社會,成為了一個受萬人景仰卻登高自卑的善人,并收養了一位和他有著同樣悲慘經歷甚至比他還要悲慘的小女孩柯賽特做女兒。
并最終看看她步入婚姻的殿堂,擁有幸福的生活,同時年過半而的他也在不久后死在女兒懷里,想來也算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了吧。
唯夢長留,曉看云翻星轉,讀過《悲慘世界》,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曾或多或少有過憤怒,有過憐憫,同時也有過對黑暗現實社會的諷刺和批判。就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世態的變遷以及這一點點隨時間流逝的流逝人間世故吧。是啊,苦難的舊主已經忘卻,而這忘卻的舊主也快要降臨了罷!冉阿讓的一生極其不幸,但他卻用他善良、感性的內心去愈合著這個世界給他帶來的傷疤,哪怕命運是如此的不公,世態是多么的炎涼。
只要他的心中一直有那位慈愛的主教,有那個美麗乖巧的女兒暖心的笑容,他的世界,終究還是五彩斑斕的,不是嗎?
緣盡世間,塵埃終會落定。冉阿讓這極其辛辣而美妙浩瀚的一生,終獲得了平凡而完美的饋贈。他在臨死前總算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含著幸福而滿意的淚水合上了雙眼,倒在了女兒的懷里。他,一個悲慘而傳奇的人物離開了。他,或許隨風而去,或許在那屬于他的美麗的世界中輾轉,留戀,或許……但無論如何,他終是活在了《悲慘世界》里愛他,敬畏他的人的心中,也活在了讀者的心中!
合上書,閉上眼,靜靜地去感悟一番這悲慘、黑暗、隱忍,殘酷的世界,以及這輝煌、正義、善良、傳奇的人性吧。或許時間不長,就只一瞬,一瞬,你那焦慮浮躁的內心,會隨著風,飄散在那悲慘的世界中!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8
《悲慘世界》是法國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描繪了1851年拿破侖慘敗滑鐵盧到1833年在巴黎人民舉行七月王朝起義的法國社會生活。
《悲慘世界》是一部探討社會問題的作品,動筆于1845年,直至1862年才出版。冉阿讓原是一個貧農出身的工人,偷了一塊兒面包,被捕入獄十九年。后又有偷竊行為,但被米里艾主教感化重新做人。成了樂善好施的大富翁,并推為市長。可又因為暴露身份再次入獄。逃出后完成了女工芳汀的遺愿,救出她的孤女珂賽特。后又不斷遭到通緝。后來,珂賽特與貴族青年馬留斯產生了愛情。經歷了種種磨難在一起。冉阿讓老了,珂賽特大了。馬留斯與珂賽特一起跪在老人的病榻前二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冉阿讓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悲慘世界》我已讀了多次,每讀一次我都會被深深的感動一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馬留斯與一些年輕人的對話。年輕人說:“拿破侖扼殺了法國大革命養育的自由嬰兒!”可馬留斯卻認為拿破侖是一位偉大的英雄。馬留斯說:“這個世界上恐怕還沒有什么是憑借個人力量改變歷史更偉大的吧!”這時,一個一直未曾開口說話的青年,忽然鎮靜地對他說:“我覺得最偉大的應該是使大家都享有充分的自由!”這句話讓馬留斯感到無比慚愧,他默默的低下了頭,好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棒。從此,馬留斯便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之中。比起馬留斯,我更欣賞那個青年。是啊!如果讓大家都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又如何能談上“最偉大”呢?比如說:你在某一方面有了巨大的成就,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你卻連讓一只你的籠中鳥飛回大自然都不愿意的話,你又如何談得上最偉大?鳥兒也有它們的自由,你不能使他們自由,你談不上最偉大。我們人也一樣,在以前,許多有錢人家會找家丁如:女仆、園丁、管家…… 許多人都必須盡心盡力的伺候他們的主子,沒有自由更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是主子做主自己若不聽話就隨時可能人頭落地。不過好在現在這些情況少了很多。一個人可以憑借個人力量改變歷史是很偉大,但能使大家都享有充分的自由才是最偉大的!
《悲慘世界》就是這樣,一本以冉阿讓的一生充滿牢獄與苦役和顛沛流離的痛苦,作為主要線索來反映當時的情況的一本書,令我印象深刻!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9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自從治安大隊14中隊開展讀書活動以來,同學們積極配合,不僅增加了自己的閱讀量,更引發了讀者們各式各樣的思考。下面讓我們走進眾多優秀讀者中的一位14治安 五區余科毅,看看他對《悲慘世界》一書的心得體會。
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于首位的是這部《悲慘世界》,它將我們的視線聚攏在19世紀的法國,一個本該是傳頌自由世界的國家此刻卻處在她最黑暗的時候。那時的雨果正在為革命到處奔走呼告,而拿破侖的稱帝 讓他大失所望,對此大加抨擊而被放逐。
而我們的故事也便由此開始,因偷了一條面包讓侄子勉強度命的冉阿讓被判刑19年,光陰似箭,冉阿讓年華已逝,心中的憤怒早已轉變為對這個社會的仇視。
然而,雨果相信“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于是小說出現了轉折,冉阿讓在主教的感召下洗心革面,成為那個黑色的悲慘世界里唯一一絲亮光。
追隨著冉阿讓的足跡不難發現有另一個人如影隨形—警長沙威,他和冉阿讓的沖突成為了最惹人深思的部分,因為在他眼里,冉阿讓永遠都是逃犯,永遠都是可悲的24601號囚犯。但是,冉阿讓救下芳汀,在她死后收養了 她的女兒等一系列善舉也不斷動搖著他。最終他無法調停理想與良心的沖突,選擇了自殺。
在雨果眼里,拿破侖稱帝扼殺了共和黨人的理想,枉費了他們的努力,并且這成為了民眾苦難的根源。而他所塑造的沙威這一形象則如同寓言一般,暗示著拿破侖的帝國盡管代表法律與正義,但不體恤民情,最終要走向 滅亡。而現實里拿破侖最終也被推下臺,客死圣赫勒拿島。作者要表達的主旨再明顯不過:一個不能使人民幸福快樂,反而壓榨刀俎人民的悲慘世界注定是要消亡的!
的確,珂賽特是冉阿讓生命的重要支柱,我實在難以想像當珂賽特有了心上人之后,冉阿讓內心那種巨大的失落與痛苦,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所能想起的還是和珂賽特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帶著如此美好的回憶,他離開了這個悲慘的世界。
2012年上映的《悲慘世界》的音樂劇結尾處,冉阿讓在馬呂斯夫婦面前安然合目后,背景音樂緩緩唱到Do you hear people sing?這正是主人公以及千萬受壓迫的窮苦人對那個悲慘世界的扣問!
讀悲慘世界有感感想篇10
今天,我又重新讀了一遍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雖然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了,但它那悲慘而動人的故事,仍然深深地打動了我。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為找不到工作,家里十分貧窮,連一粒面包屑都找不到,家里只有姐姐的孩子們的哭聲。沒辦法,冉阿讓只好去偷面包。可是,不幸的事發生了,他被警察抓住了,并且判了五年苦役。后來,他多次越獄,但又被多次抓回,總刑期變成了十九年。十九年,只因偷了一塊面包!刑滿之后,冉阿讓出獄了。但這十九年的苦役折磨,使他的心腸變得很硬。
后來,他遇到了一個善良的.主教,正是他的寬容大度,使冉阿讓十分感動,決心做個好人。后來,他化名“馬德蘭”,在海濱蒙特伊城帶領人民發家致富。由于他為人友善,還為海濱蒙特伊城帶來了繁榮,他被任命為市長。在以后的幾年里,在他的管理下的海濱蒙特伊城的百姓們安居樂業,連收稅費用都縮減了四分之三,讓人欽佩。后來,他幫助可憐的婦女芳汀從黑心的德納第夫婦要回了她的女兒,可是“馬德蘭”為了不讓別人冤枉另一個人是自身,貿然前去澄清了事實,導致他整天帶著死去的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到處逃亡。
后來,他和珂賽特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過上了平常的日子。過了好多年,珂賽特長大結了婚,但冉阿讓卻一天天老去,最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