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感想
通過寫讀后感,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魅力,從而增強閱讀興趣和閱讀動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讀弟子規感想參考,希望對大家寫讀弟子規感想有幫助。
讀弟子規感想篇1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圣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后,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很大,今后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為我以后行為的量尺,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學生!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后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局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讀弟子規感想篇2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后人際關系,夫妻關系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后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萬事以孝為先。《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教育我們每一個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虛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項意見,并積極改正錯誤,聽從父母的指揮,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只有這樣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讓他們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非常慚愧。調皮的我,個性倔強,不聽父母的教導,做了很多錯事,令老師和父母傷透腦筋,令他們傷心,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規》里的各項準則衡量自己,虛心接受父母的意見,聽取他們的教導,各方面要求進步。
我覺得這本《弟子規》很值得我們去看去讀去做,如果一個人,大部分的日常行為規范都依照《弟子規》里面的做,將來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閑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風。
讀弟子規感想篇3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的一部分。假期中,我和媽媽一起誦讀、理解,真的是收獲不小。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我在《論語》中就讀過,是這樣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應該怎么做。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告訴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見賢思齊,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學習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運用。
《弟子規》教我們做一個有孝道、有道德、有誠信、善學習的人,真是讓人受益匪淺。我記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線”欄目中看過這樣一個節目《遲來的愛》,講的是海南某監獄的事情,這個監獄在對犯人進行改造中,不僅僅限于政治學習和法制教育,而是從人的洗心動念處入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植入監獄的勞動改造中。他們選擇的是《弟子規》,誦讀經典與“親情幫教會”的開展,觸動了服刑人員內心的道德律,讓服刑人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或許就是“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觸動了他們的內心吧。
不過,《弟子規》中也有我覺得不妥當的,比如說:“邪僻事,絕勿問”、“不關己,莫閑管”,我覺得就是現在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人做事這樣子總是不好的。媽媽說:國學經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的理論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都有所指導,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根據現在的情況進行思考,批判性的學習接受,也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看來誦讀《弟子規》,不能一味的死讀死記,還要動腦思考,活學活用呀!
讀弟子規感想篇4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后,我深受啟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并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弟子規》讀后感。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為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為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后,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后跑回去繼續干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后”,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么,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后,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才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小學生作文《《弟子規》讀后感》。
長輩們都夸我變得懂禮貌了,聽著他們的夸獎,我心里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為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并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為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讀弟子規感想篇5
其實我在生活中一直秉承“有余力,則學文”的原則,所以在街上一個和尚發《弟子規》的時候,我就收下了。我很好奇這是一本怎樣的書,畢竟發書的人是在現代社會看來身份比較特殊而略帶神秘的和尚。
看完了書我有一絲了然,和尚所信奉的一直是普度眾生,所以才免費向路人發這種教人向善的書。
在我看來《弟子規》像《三字經》一樣朗朗上口,其中蘊藏著較深奧的哲理。現在一些中小學也會給學生發這本書,學生們對書中所持的主張不一定能夠認同,畢竟學生們的人生閱歷尚淺,但這確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細細品讀書中的句子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很有道理的想法。
看到《總敘》中“有余力,則學文”這句話時我很欣喜,有一種被認同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占據了我大部分業余時間,我對未知的渴求很強烈,我認為不知道并不可恥,但不知道還不學習是可恥的。在《入則孝》中,我很贊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兩句。作為成年人,工作占去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我們對父母的需求的忽視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父母是我們的親人,他們會無條件的包容我們,而這種無條件的包容卻不能成為我們縱容自己的理由。“爸,我工作忙,過兩天再回去看你們吧!”“媽,我得帶孩子去學舞蹈,改天再去你們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追悔莫及。在《謹》中,我喜歡“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兩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察覺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歲月匆匆,時不我待。
《弟子規》是一本值得細細研讀的書,每次重讀我都有新的感觸。推薦給大家,希望你也能從中受益。
讀弟子規感想篇6
中國的傳統國學博大精深,《弟子規》讓我這個從來不讀國學經典的人也大開眼界。唐太宗說,魏征是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鏡子。我認為弟子規也正是如此。它可以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今天,在讀到任己見,昧理真。這句話時,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那幅畫面
小學一年級的我還十分幼稚、天真、死勁兒。還記得那個星期天,我在做數學作業時,遇到了一個關于長方體的題,想了許久,終于回憶起課堂上老師講課的片段,便寫上了答案。媽媽看見我在思考難題,便站在我旁邊看著。看了一會兒,她說:這題錯了,你看----說著,在作業本上給我畫了一個圖,指著圖給我講解,可我怎么聽得進去?我想:老師就是這樣講的啊!哪里有錯!我聽的不耐煩了,說:老師就是這樣教的!媽媽見我如此頑固不化,氣得火冒三丈,說:你先別管老師怎么講的,你給我聽著!望著媽媽嚴厲的目光,我委屈地留下了淚。講了大半天,我還是迷迷糊糊,滴水不進,根本沒聽進去。最后沒有辦法,媽媽只好在門口搬了一些磚頭,給頑固的我詳細的講解。媽媽的耐心也感染了我,我專心地聽著媽媽的講解,一遍不懂,我聽第二遍。終于,我突然開竅了,知道這題的原理和錯誤原因。第二天去學校,我的作業得了滿分,老師還特意表揚了我,其實不應該表揚我回到家后,我對媽媽道了歉,說我受到了表揚,媽媽并沒有批評我,對我說:上課一定要專心聽講,不能再像這次,自己聽錯了還認為是對的。
結合這件事和《弟子規》中的這句話,我懂得了做事,學習都不能一意孤行,執著自己的見解,而違背真理。當別人給你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認真地聽。《弟子規》也如魏征一樣,是一塊可以明得失的鏡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