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人們再次回顧所讀的內容,并加深對書籍中的情節、人物、思想等方面的理解。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這里給大家分享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供大家參考。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1
第一次讀得這本書時日已經頗久了,只記得當時讀完其中的一篇便已被余秋雨先生嚴肅深沉卻又遼闊邃遠的筆觸深深折服了。之后這本書便在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輾轉良久,在一家書店購得此書,心里甚為歡喜。讀完這本書卻還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至于如此,一是因為自己生性懶散,雖喜歡讀書卻極少認真坐下來耐住性子讀書,當時學業也頗為繁重,二是此書實在太過于厚重,整個散落于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一代一代的中國文化都被余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來,若匆匆瀏覽此書也罷,要是細細品味的活,不啻于同余秋雨先生一道在那些隱匿著中華文化的山川河流、塔窟寺廟、湖鎮樓閣走了一遭,原本頗為閑散的心境變得肅然,也會被這些撲面而來的還帶著些山水氣息卻磅礴浩蕩的文化格律壓抑的靈魂一緊,心頭便沒由來的多了幾許沉重之感。便再也輕松不起來了。
余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說,“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要蒼老?!?/p>
中國古代的文人基于傳統文化的定位,大都有“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報效祖國的理想,世世代代也都背負著這種宿命。于是,他們十載寒窗苦讀,只為有朝一日能夠入朝為官,既光耀了門第,有為國家盡了些許力量。然而,官場的黑暗卻是他們沒有想到的,帝王的昏庸也是他們沒料到的,奸佞之臣蒙蔽著皇帝的眼睛,魅惑著皇帝的心術,整日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無奈了,彷徨了,想要喚醒著腐朽的朝廷,卻觸怒了權貴,被佞臣們視為骨中之刺,于是,幾番讒言便被罷黜貶謫,流放到千里之外。滿腹才華卻遭人妒忌,也罷,這高堂容不下我,便揮揮衣袖,整整衣冠,去那些個山水之間吟詩作對罷。只是這離去的背影,多少有些踉蹌。
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處,便把滿腹衷腸向這里的山水吐露,滿腹悲哀與無奈也向這山水吐露,醉于山水,嘆于人生,他們不想這樣,卻只能這樣。在這種與自然互相傾吐的過程中,生命和自然水乳交融,自己的文化人格深深淺淺也就烙印在這些山山水水里了。這幽翳的高山綠水之間,藏著多少故事,多少無奈與控訴,可惜,這山常青,水長流,這無聲的嘆息與詢問只換來幾聲山澗鳥鳴罷了。
如今,我們在人類文明建造的城市里研究思考著古文化,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而一個有著極其敏銳的文化視覺和極其敏感的文化良知的人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處,那些個亭臺樓閣湖光山色中藏匿倒映著的文化脈搏豈能不一一跳出來訴說著自己千百年來的寂寞和無奈,這樣的旅途,豈會輕松。跋山涉水勞累的身體,疾筆思索勞累了靈魂,不正是一場“苦旅”嗎。
歷史總是嚴肅的,維系著一個民族靈魂發展以及走向的文化也是輕率不了的,當我們從歷史當中尋找文化存留下來的腳印的時候,這無疑會變成最嚴肅枯燥甚至有些沉悶卻又絲毫不敢懈怠的工作了。哪怕他們藏匿于山水之中,帶來了山的靈動與水的柔美,更多的是增添了幾分山的巍峨與水的磅礴。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積淀凝聚著這個民族的血脈根源。這片土地養育了這個民族,凝練了這股血脈,也鑄就了這種人格。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年,早就和這片土地融為了一體,她記載著我們的歷史,蘊藏著我們的文化,昭示著我們的人格,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讓人思索回味的事跡。今天,物質生活日益滿足,可我們的精神又該向哪個方向走呢?歷史流淌到今天,前路該怎么走,或許該回頭看看來時的路,看看古人走過的那些山山水水、樓閣棧道。我們的歷史文化藏在于山水之間,腳步太過幽深,不踏破鐵鞋又怎會柳暗花明。我們現代人的人格該如何構建,或許還是該看看古人的人格構建,這是我們的血脈,而這又該去問那些個高山深谷。
歷史在嘆息,在訴說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些先知先覺關心著我們精神走向的站在時代之前的人們,多去聽聽這山谷的足音,或許我們就該知道明天該往哪兒走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2
誠如余秋雨所說,人類本該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生命的終點。
《文化苦旅》給我的感覺,就如一卷迤邐的山水畫,墨跡濃入眉間,留白卻淡出眼眸。沒有浮藻華麗的堆砌文字,沒有富麗堂皇的琉璃磚瓦,有的只是樸素單薄的流水行文,與清凈寂然的江山夜雪,在最不經意的回眸間,直擊心底。有人說,文字只是文明的載體,卻忽略了文字本身,其實也是文明的一部分。千年前的觥籌只是佳釀的載體,千年后的觥籌卻是千金不易的文物;當年的文化苦旅只是一本記錄山川歷史文化的游記,但它的價值卻又超越了一本游記。
我跟在作者身后“窺之門縫”,上海讀者投票評選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它;歷年來中國家長游記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是它。它將祖國名川大山記在眼里,將萬里河山上的冷泉幽谷記在心底。直到它成了書架上的藏品,向讀者敞開懷抱,將中華傳統文明精華傳承。那么多的文字在一紙蟬翼上廝磨,終歸是一句話,“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躞蹀,以此為歸”;終歸不過一個詞,文明。文明,不過是翻開一頁書的輕巧摩挲。
余秋雨說,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說,說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說的高調的人一定讓別人受了苦。人類正是這天地間最高調的人啊,所以他們讓默然無語的浩大天地受了苦,讓俏秀靈氣的萬千生靈受了苦。所缺少的是什么呢?不過是一份平等。沒有平等,何來友善?高高在上的封建統治階級會對賓客平禮以待,渺小的奴隸家仆卻從未入過他的眼。沒有友善,談何和諧?惡言相向只會招來頂撞,惡意欺辱只會招來反抗。行為總是相互的,所帶來的也是雙向的。社會所需要的,是和諧;和諧的基礎,是友善;友善的前提,是平等。
切膚之疼,斷腸之痛,莫過于眼睜睜看著屬于自己的心愛之物被人生生損毀,奪去,痛徹心扉。莫高窟,華夏文明璀璨的瑰寶,當我讀到關于它的篇章,已分不清內心是憤懣還是悵然。王道士的日常啊,是如此普通,如此平凡,無非就是打碎精美的壁畫,敲毀塑像,外流經卷。他沒有殺人,沒有放火,不是嗎?但就是這樣的“舉手之勞”,卻使我心頭一寒,滿目凄然。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一點一滴孕育出來的文化,莫高窟這個讓華夏母親驕傲的孩子,又受了多少苦!王圓篆,莫高窟的守護者,恰恰是給予被守護者剖心挖骨之痛的施暴者。“敬業”至此,不敢恭維!
更莫提外國人對莫高窟的侵犯。外國考古學家斯坦是如何給予莫高窟會心一擊的呢?因為蔣孝琬,這個集聯絡,試探,翻譯,刺探王道士于一身的,中國人。斯坦稱贊蔣孝琬,斥責中者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呵!那么奮力抵抗邪惡法西斯侵犯的世界人民才不是熱愛自己的祖國呀,他們應當將領土拱手相讓,真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提到莫高窟便會聯想起它的胞弟,圓明園。李曉樺曾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寫過一首詩:
“我好恨
恨我沒能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立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戰旗
離開如云的戰陣
決勝負與城下”此刻,我也想騎上戰馬,跟在年輕的詩人身后,舉起利劍,憑借滿腔愛國熱血,將華夏被掠奪的文物撥回原生的土地。
世間最溫煦的美色,都潛伏在山川草野,大漠深灣,君臨之丈,萬壑幽谷。也許是江南千帆過盡,斜暉脈脈的春閨遙望;也許是湖湘戰鼓廝殺,操戈天下的雄心擔當;也許是中原臨行密縫,意恐遲歸的縷縷白發。陽關外素白的飛雪,白帝城凌冽的秋霜,寒山寺嬌艷的桃花,雕鏤在書卷的墨香里,靜候拜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詩意隱于浩大天地,只是一落枯葉,一川流水。不經意間,山回路轉,柳暗花明,與意境的相遇,恰如張愛玲輕輕一句,噢,原來你也在這里。萬水千山,最是無涯是自由。
“山河之玄,歲月之秘,無痕無跡,無符無字,卻被天地銘記。”斜倚窗畔,淺啜清茶,讀《文化苦旅》,低頭,淺黃書頁上是被天地銘記直擊心底的山川名錄;抬頭,窗外是熙熙攘攘的人來人往,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如此,甚好。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3
《夜航船》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文,作者余秋雨。
“夜航船”在那個年代,就像是一條紐帶上的一顆珠子。將大山里的人們,通過這個活動的點兒,輸送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去。
在作者幼小的心里,夜航船有著幾分神秘的色彩。每晚夜深人靜時,透過木頭房子薄薄的墻壁,可以聽到江里“夜航船”汩汩的劃水聲。似乎這就是航行的信號,呼喚著需要遠行的人們,趕快到碼頭集合……
脫離這番寧靜與淳樸,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大千世界的精彩。去感受一種不一樣的人生經歷……
那時的劃船人,是村子里最見多識廣的人兒。每次回到村里,他總能捎回些“稀罕物”。這是山里少見到的物件兒,所以村子里的大家在見識到外面世界的物件時,總是投來艷羨的目光。
后來有人從山外的世界回來了,發了財,致了富,有了回饋大山的心思。他在村里建起了學校,請來了先生,專門教授村里的孩子們,外面世界的知識。
同時,他在自家門前建起了碼頭,夜航船夜夜都會在他家門口??俊=洺?梢钥吹侥侨藥е欢S從,登船、運貨、遠行,利用著夜航船的便利,經營起了自家的生意。
小小的航船,也在不經意間起了變化。它少了當初的淳樸,多了如“包廂”般的奢華。因為生意人的關系,“夜航船”已不再是當年淳樸的那顆“珠子”了。
后來,閱讀本書的后一個篇章,才曉得作者小時候并沒有生長在大山里的村子里,也不曾每晚聞得江面上的`汩汩聲入眠。
只是,作者在青年時才有過一次坐航船的經歷。但此文讀來,確有一股淳樸的風味兒。也許作者與自己一樣也讓這大山小村前的那汩汩之聲所感染到,也被這番純樸的民風所吸引了。
似乎在文字的品味中,自己的心,可以沉下來,可以靜下來,可以享受到當年那股淳樸的風貌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4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砰砰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很深奧,反復看幾遍也不能夠完全理解。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秋雨先生的書會讓你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秋雨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用他的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
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往下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真是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這件事發生在今天,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是,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會戰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5
《文化苦旅》讀后感
蝴蝶的美麗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艷的新生命;流星的美麗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劃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卻浸透著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6
還是初中生的我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7
循著一本紙色泛黃的《文化苦旅》,拂開彌漫千年的歷史塵埃,我追溯到遠古文明的源頭,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帶給我的闐靜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千年文化,一場苦旅。我沿著道士塔,那里埋葬著近代中國無盡的屈辱與懦弱,我瞥去一眼,留下沉重的嘆息。我走過莫高窟,細細地摸著石壁上的紋路,感受中國文化蜿蜒纏綿下的生生不息與完美,與余秋雨對美與善的思考。我踏過陽關雪,那里遙遠的古戰場墳堆橫立,那里有詩人無比廣闊的胸襟,與封建專制壓榨下的藝術情懷。還有那柳侯祠,灌滿了中國文人的不屈氣節與生命的磨難,只聽余秋雨先生嘆息一聲:還有多少人能解讀石碑上的文字?我相信會有的!
千年文化,一場苦旅。感受余先生在歷史長河中凌波微步的閑適和坦然,有寄情山水而悠然天地間的信天游唱和詩情才氣,也有感慨風雨天柱山的的無比寂寞,有游走江南小鎮的雨巷情長,也有孤燈窗前夜雨詩情的蒼涼,有歷經磨難風雨飄搖的天一閣,也有聯系著苦澀國殤的龍華塔,還有忍著天寒日炙的艱苦行程中的陽春白雪和沙原隱泉……余秋雨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或喜悅,或激動,或哀傷,先生百感交集,最終只匯合成赫赫刺人的一個字:苦!寂寞中,千年文化,化成一場苦旅……
千年文化,一場苦旅。先生筆尖一點,妙筆一劃,一個古老民族的滄桑與磨難躍然紙上。秋雨先生感受到的苦旅與中國文化的苦旅渾然一體,于是心生悲哀,先生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暗蚁嘈牛镉晗壬蚕嘈牛和硐悸浜?,在明天,會有一輪更耀眼的朝陽守候東方,等待噴薄。一千年的文化并不會就此落寞下去,它等待著鵬飛。因為,中國有我們,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千年文化,一場苦旅。歷史的鉤長劃過的輪回我們永遠記得……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8
第一次接觸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在語文讀本中。是那篇《東坡突圍》,那充滿著委婉的情愫又隱隱夾雜著些許力度的文字。充斥著一中莫名的力量,吸引著我使我在這委婉的文字前感受作者的無奈、悲憤、期盼和希望。我甚至能從那幾乎沒有什么感嘆號的.語氣和平淡的字里行間聽到作者在呼喚??吹剿蛲锵Ф站o的雙拳。
而如今,我終于有幸坐在書桌前,用洗的發紅的手輕輕地揭開了它的面紗,開始了我的心靈版“文化苦旅”。
讀這本書的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作為一個孩童。搬上一個小板凳在樹蔭下聽長輩講故事,一個個平淡而深邃卻又不失趣味的故事,就這樣通過這位長輩的嘴,傳入了我的心中。講故事的過程中,講故事的人一直不急不慌語、重心長地講出講述著每個細節,語氣是那么平淡,卻充滿了無限的魅力。講故事的人就這樣不動聲色地,把聽故事的人引進了一個又一個問題與思考中去,講故事的人也許并沒什么情感,而我這個聽故事的人則在自己的思考中幻想中洶涌澎湃。
在這“平淡”的講述中,我又聽到了一些仿佛與那平淡不相符的節點,我一開始并不理解,可當我看到外國傳教士拉走了一車車敦煌,而王圓篆卻只握著手中的白銀而竊喜;當我看到被兩個士卒綁并謾罵著的落魄的東坡居士在河岸狼狽而行的時候;當我看到奄奄一息的巴金先生這位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時刻還忍受著誹謗與謾罵的時候。我又聽見了無聲的怒吼和無言的反抗。此時我突然明白這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一絲憂傷卻又不失希望,在疲于面對種種困境時,卻讓你我又充滿了對文化乃至生活的希望。
我相信,他會伴著我走完我的“人生苦旅“。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9
最近,我接著讀了余秋雨先生所寫的文化苦旅,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這一標題,里邊講的是余先生對牌坊的敘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種立起來很大很大的石頭,而且是為了紀念當時某個典范或者是有錢人的,而書中給我們講到的卻是貞潔牌坊,十幾年當時為了保護自己貞潔兒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這么大的工程,僅僅是因為想給世人樹立典范作業,無非就是讓后人去模仿,但,樹立這牌坊對么?
在古代,對于女孩來說,貞潔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因為一旦你沒有了貞潔,你就已經是不潔之人,就會被別人瞧不起,或是鄙視,或是議論。每天女孩子家里得人都會跟女孩灌輸貞潔的寶貴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樹立了女孩的一種人生觀,她們誓死要對丈夫忠誠,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認為那是正常的,在當時,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隸一樣,似乎女子本來就應當這樣,正因為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們都有理由幸福地活著,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讓男人逐漸的越來越狂,而女人卻越來越自卑,現代社會,雖然提倡著男女平等,但在人們心中還依舊留存著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很多農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會立刻“當機立斷”把他的孩子扔到河里去,那可是他的親生孩子啊,只是因為性別的差異就導致了死亡,這是多么的殘忍。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保護婦女的權力,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雖然我是個男孩,但我也看不慣這樣那樣對婦女的不平等。雖然很多人說男女平等在現實中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男人明白女人與我們一樣都有相同的權力,女人則學會了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力,那么男女平等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定就會真正的實現。
合上了這本書,我會想起了余秋雨先生在書中的疑問:什么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們從心底里接納女人,那么,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和諧,男女平等這個目標也一定就會實現。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篇10
《文化苦旅》這本書時余秋雨的散文集。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有的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大漠荒蕪的黃河文明的盛衰,使人見識歷史的深邃與蒼涼。有的卻是以柔的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神情俱佳,更神奇的是他竟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現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他在祖國文人所留下的風景中走走停停,行行止止,并在每個所到的地方都能感受到沉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讓他沉醉其中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由此提筆,做出了自己一些有關文化的評論,希望亦或是奢望。
縱古觀今,多少文人墨客抓狂于桌前,消失于桌前。
為什么?
為什么稍稍做點學問生活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為什么詩、文人總是要等到他們消失之后才會萬古流傳;為什么總是等著所有人沉醉、沉溺于其中或消亡于其中之后才能留下輝煌的知識文明,如果現在所創造的精神與物質文明都需要以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為代價的話,那再過千百年,文明必定會自己的精神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若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習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不知何時才能達到一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想余秋雨一定是本著這樣的想法踏上了旅程開始了振奮人心的苦旅,我不能想象真正站在那一個個神奇的景象面前時,秋雨的心靈受到了多大的沖擊,我甚至都不敢想象那一次次的精神洗禮有多么的猛烈,一定會像一個傻瓜一樣木然的站立著,時而腦海里滿腦章句,時而滿腦空白,我羨慕、向往、嫉妒。
我羨慕他,有這樣的機會,我向往,他有這樣的經歷,我嫉妒,他有這樣的但是和氣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那一份才氣。
我記得第一篇,《道士塔》有一種心碎的痛,王道士的身影時時浮現于眼前,揮之不去,他干燥的、看看一點碎銀就裂開的嘴,還有那一道迎著外國人諷刺的目光恭敬的遞出一卷卷經書,拿劣質顏料粉刷精美壁畫的身影,我好痛,為國家痛,為民族痛好似我變成了一位真正的智者,心動伴著心碎。
他的那個時代,人煙尚且還稀少,當我讀完莫高窟時,發現自己竟大口吐氣,平復著心中的激動。在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收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而又沉甸甸的站著,變得神秘且安詳。點開莫高窟的圖像,愣神,對他傻想,相對于埃及金字塔、印度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中國的遺跡真是很難得的具有很大的積累性。
他讓我感覺我仿佛成為了漫天飛舞的雪,我瞬間感到歷史有著一種不可抑制的美,有著博大的精神,神奇的兼容性、傳承性、宏大性和神秘性。
我理解他并且深愛他。
記得印象最深的,其實是一彎泉水。對于那一彎泉水的渴望,見識就像對失落故鄉的尋找,對離散親人的查訪,行走于山間、泉間、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到底是月牙泉,隱藏域哈沙山中的月牙泉。
當他向往巔峰,向往高度時,巔峰去僅僅只有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于是,恰好在這時,變發現了那泉,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每個人都在不懈的往上爬,拼命的往前沖,最后什么都可能失去,高處不勝寒。
高有高的險,低有低的平,全由我們自己來斷定,每當我們做好一件事前,我們需要停一停手,放一放腦子,思考自己到底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了解自己,適時放空自己;
理解自己,學會引導自己;
平復自己,懂得優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