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讀后感500字
寫讀后感需要讀者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整理和表達,這要求學生能夠理清思路,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彷徨讀后感500字嗎?這里為大家分享彷徨讀后感500字,快來學習吧!
彷徨讀后感500字篇1
迫不及待地看完,心是很沉重的。終于明白這本書為什么叫彷徨之刃---游走在法律與犯罪之間。當法律無法聲張正義,是否應該為了正義而去犯罪?這里留下了幾個問題,小到家庭關系,子女教育,大到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社會體系。
作為小市民的我們要懂法,要教育好子女的同時更要教子女保護自己。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
再說東野圭吾,之前看過很多類似題材的影片,心里并沒有那么震撼,看這本書的同時也去搜索了一下影片,韓國版,日本版,并都看了,還是覺得原著特別好看,從文字細節中體會到人物的心理變化,發人深省。書里雖然沒有迂回曲折的推理卻有扣人心弦的情節,雖然不算是佳作精品但是也步步引人入勝,所以叫迫不及待地看完,這就是好的文字所帶來的樂趣吧。
keepmoving......
個人覺得,應該讓長峰殺了快兒。可是為什么書的結局卻是長峰死了,而快兒卻活著?經歷了那么多,不能讓報仇淋漓盡止,卻一盆水澆滅了熊熊烈火。也許是要留給讀者一個懸念吧,日本電影版的結局是長峰的槍里沒有子彈,他只是想讓快兒在死亡面前知道自己的所犯下的罪行,未來日子里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也許作者是想在絕望的故事中留下的一絲絲希望吧。
彷徨讀后感500字篇2
我特別喜歡看書,不管是社科還是文學都是我特別喜歡的類型。魯迅先生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于是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彷徨》。
首先解釋一下彷徨的大概一世就是猶豫不決。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彷徨》是魯迅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又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
《彷徨》一共有是一篇文章,讀起來感覺都很相似。大多數只有事情了輪廓,大多數都是專注在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上的那份彷徨。
《祝福》中的祥林嫂好端端的人兒,被人嬉笑痛苦,她失去了丈夫和兒子,讓曾經有希望的人夢想幻滅。《長明燈》中的瘋子想把長明燈打滅,最后卻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里的廂房中。《弟兄》中,對于弟弟的病,為兄所受的煎熬不是為弟弟的病而愁,而是怕弟弟傳染給自己而想把弟弟扔到街上去,哥哥的心里其實也是非常矛盾的。
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彷徨,在當時的中國,從上到下都選擇彷徨,沒有人愿意真正面對。就連五四運動也有人在彷徨。《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中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完彷徨我想到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煩惱,這些事情也經常讓我們彷徨,以至于非常迷茫。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能夠自由追求幸福的生活,希望大家不要彷徨。
彷徨讀后感500字篇3
周末一口氣看完,一句話總結就是“憑什么好人就必須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正經,而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另外有幾點個人觀點跟大家交流和分享:
1,不知道這樣講會不會太腹黑個人覺得如果把長峰的身份轉化為警察的話會更加突出本書的立意。
2,關于告密者,告密者應該是兩個人,第一個肯定是誠,第二個告密者應該是織部,從情感上來講,當他看過長峰寄到警局的書信時從心底就認為應該從某種程度上幫長峰復仇。另外就是他在最后通知長峰的時候以為對方還是像往常一樣不會接電話,從而讓對方聽到自己真正的聲音。這也是為什么他會射殺長峰的原因吧。
3,關于大眾的冷漠,人們一般只有在這個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會有所體會,當這個事情事不關己時大家只會把它當做茶余飯后的談資,就像長峰的信被公開時電視臺的街頭拜訪所顯示的結果一樣,但如果這種情況真的是發生在你身上呢?可能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將來能有N多個和佳美的出現。
4,家庭教育,東野先生的書很多描繪的不僅僅是警察于案件的斗爭,更多的是在折射當今社會的問題,比如當家長的都不知道孩子跟什么樣的人交朋友,如果當孩子有某些不正常的地方時父母能夠給予足夠的關懷,那肯定就不會有自殺少女,不良少年的跟風者(類似于敦也和誠)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