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感悟經典
通過寫讀后感,人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觀點,與讀者交流思想、觀點和感受。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國學感悟經典參考,希望對大家寫國學感悟經典有幫助。
國學感悟經典篇1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悠悠的歲月長河里,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優秀的國學經典。
如《弟子規》、《論語》等。尤其是《論語》,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袂宣言: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頭到2500年前學習孔子的智慧!只要打開《論語》,我就仿佛看見一位充滿睿智的老者向我走來。他就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道德體系的偉人——孔子!他的言行涉及面十分廣泛,有孝道,為政,立德,治學等四個方面。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講得到一點也沒錯。我的表妹,她雖然學習成績沒有我好,可是動手本事,社會實踐本事這方面十分棒,是我生活中的好教師。“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這句話,我的感悟十分深。我表弟平時常去圖書館看書,每次都是帶了一本本子去做讀書筆記。并且經常拿出來看,反反復復這樣,時間久了,他的作文水平提高可謂是突飛猛進。“交友儒雅,友人高尚”。
這是激勵自我向上的一種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我強,這樣才能令自我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人。我堂妹的朋友讀書讀得十分好,可是因為她交友不慎,她跟那個朋友經常一齊逃學,自然而然的,她的成績就每況愈下,以至于落到了每次考試在及格線左右徘徊。我表妹最終深有體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于時,我表妹也漸漸疏遠這位朋友了。讀《論語》,使我受益匪淺。今后,我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中華民族悠悠的千年智慧。國學是國粹;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經驗。我們要學習并把它發揚光大!
國學感悟經典篇2
國學,是那寒冷冬日里一縷溫暖的陽光;國學,是那炎熱夏日里一縷涼爽的清風;國學,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無窮;國學,是那神圣的階梯,引領人們攀登至高無上的寶座。《國學經典》里一句句簡短深刻的詩句,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有一次語文測試,媽媽叫我把以前學過的知識好好地復習復習,我不耐煩的答應了,可我拿著書本翻了幾頁,趁媽媽在客廳做家務,就開始玩那些小玩意,一會折紙,一會兒給布娃娃穿衣,根本沒認真地復習。第二天,我拿著卷子就有好幾個生字不會寫,詞語不會組。這時我想起了《國學經典》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現在才明白,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去溫習和練習,溫習學過的知識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有一次,我玩電腦,當時我向媽媽保證只玩半小時。可是,當我坐在電腦跟前玩著精彩刺激的游戲時,早就把時間與諾言拋到了九霄云外。已經超時了。媽媽提醒我。我隨口答應道:馬上。一動不動的在電腦跟前津津有味地玩著游戲。啪的一聲,媽媽把電腦電源關了,生氣地說:下次不能再玩了。你背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哪里去了。這時我才明白一個人一旦許諾,就一定要做到信守承諾,這樣不僅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與尊重,還能使自己內心獲得快樂。
我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慣,也是我最大的缺點,遇到問題不去動腦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經過大腦的思考。如果凡事不動腦筋,就成了一個木頭人。所以,我在一天一天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學會了善思,精思,學會了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國學經典》讓我收獲人生智慧,踏上絢麗多姿的人生之旅!
國學感悟經典篇3
初識《國學經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經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國文學界中的奇葩,并且覺得那是文孺志士的專屬區,像我這種膚淺的文學造詣不高之輩怎能領會其中的奧秘。我帶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在網上查閱起來。
詳識《國學經典》讓我豁然開朗,想想自己的學識只是冰山一角。國學經典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不知多少人對它們肅然起敬。像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治天下,可見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其實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它所傳遞的是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我們說孔子是圣人,因為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他是一位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曾有這么一種說法,現在姚明代表中國,而在古代代表中國的卻是孔子。這說明孔子的影響力深遠。像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等句子朗朗上口影響久遠。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感受最深的孔夫子好學的精神。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捫心自問,我是何其膚淺,何其妙小。我為自己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而慚愧,這是個信息化,網絡泛濫的時代,學習條件優越極了。可每當要我們學習各種理念理論時,總是一副心煩意冗的樣子。要是到了交論文的時間,國學經典中的那些華麗辭藻那能從我這種庸俗之輩的筆尖中“陳列”出來,大多在網上東拼西湊,借東家梁換西家柱。就這樣西稀里糊涂上交了一篇牛頭不對馬嘴的文章。正如《法言·修身》中所言:“三年不目日,視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意思是:“三年不見日光,瞪眼而看不見;三年不見月亮,目光就短淺。
長期不學習必定愚昧短淺。”看來立志學習才是當前明智之舉。正如《禮記·儒行》中:“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意為:“廣泛地學習永不滿足,身體力行永不懈怠。”也只有不斷為自己“充電”才能成為一名不被時代淘汰的教師。通過這次學習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謙虛、豁達、坦然和樂觀。像《老子》:“不自矜,故長。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長久。不自我表現,所以別人能理解你。不以為自己絕對正確,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勞。再如《貞觀政要·刑法》中:“樂不可報,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意為:“享樂不能過分,過分就會帶來哀愁;欲念不能放縱,放縱就會釀成災禍”。
通過這次學習我收獲頗多,感受也頗多。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語出《培根隨筆》中的《論讀書》中的語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云: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上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這說明讀書的重要性。自古都有“書中自有語無玉,書中自有黃金無”的說法。通過這次學習堅定了我立志學習的意志和信心。
如出自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的:“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意思是:“志向不確立、猶如無舵之船,無繩之馬,飄蕩放縱,到何處去呢?”又如《禮記·中庸》中的:“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意思是:“君子不斷自我反省,無損自己的'志向。”再有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美”。意思是:“不學就不能增加才智,無志向就不能成學業。”這些都證實了孔子所言,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實現其人生價值。只有通過讀書,才能使人變得聰穎睿智。
宋·楊萬里《詩論》中說到:“愧斯嬌,嬌斯復、復斯善。“意思是羞愧就會改過,改過就能回頭,回頭就成為好人。”我真希望通過這次學習能正真改變自己。試想想自己,昨天的我像一匹稚嫩激情高昂的馬駒有馳騁沙場的欲望;可在殘酷的現實中這匹有追求有抱負的馬駒變成了今天的未老先衰、沒有目標、頹廢的拉著石磨的驢。
通過細讀這本書,希望明天的我能成為一匹體態豐盈的駱駝載著智慧,載著希望,載著毅力穿過迷茫的沙漠尋找到一片新的綠舟。
國學感悟經典篇4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后,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感悟經典篇5
這一階段,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書中還有關于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是啊,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后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說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說,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于《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后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我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胡同,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學習,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同學們,閱讀《國學經典》吧!《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
國學感悟經典篇6
多讀書,讀好書是市委的倡導,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行為習慣。因為讀書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書是最好的老師。
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級。我認為可以將這五種需求簡而言之為物質和精神層面需求,人在物質需求得以基本滿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滿足,精神越富足滿足感越強,而這一滿足離不開讀書。
我很幸運,有一幫文友,他們善于小說、散文、詩歌、書法、繪畫、攝影、收藏等,他們純粹執著,好學善思,充滿了人文關懷,我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被感染和浸潤。我們定期聚在一起,談觀念講感受,各抒己見,海闊天空。國學作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國有學術,它既是中華文明的最好形態,也是中國學術的源頭發軔,更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精神家園,自然會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談論話題。
我是一個物欲感不強的人,所以更趨向精神層面的愉悅。讀書讓我很享受,讀書讓我與時代同步,讀書讓我與老公共修,因為他也是一個喜歡讀書和思考的人。
讀書是沒有止境的,正如我們的政務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讀書卻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靜心而讀,在喧囂中守住心靈深處的寧靜和純真,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書,一個人,一盞燈,手不釋卷,但卻愜意滿足。其次,要書人合一。讀書不僅要坐得下來,還要讀得進去,要能沉醉其中,樂而忘憂。比如讀韓愈《進學解》中的千古名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上不會掉餡餅,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讀書到一定程度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會無限寬闊,顯示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度。比如:通過讀書,我悟到做人要大氣、正氣和勇氣,做女人還要有修養、懂營養、會保養,人要活得有格局、有大愛。第四,要知行合一,就是認識和實踐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識與道德實踐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深化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才能有真價值。第五,要時人合一。讀書到最后,就會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終生學習,把讀書作為人生的內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靈魂中去,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蘇軾詩云:“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勉勵自己要堅持不懈地多讀書、讀好書,無愧于成長在蘇東坡的故里——郁然千載詩書城,無愧于自己的內心和靈魂。
國學感悟經典篇7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國學又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學習國學,讓我們領悟其中的精髓,并學以致用。
記得《論語》中有一句話是“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在幾天前的一個傍晚,我寫完作業在院子里玩。這時,郵遞員送來了我們家訂的報紙,我拿起報紙跑回家,開始翻看。翻著翻著,我被一則文章吸引住了,文章的大體資料這樣的:一對母子在逛商場出來的時候,母親很不經意的把一個礦泉水瓶扔到了路上,孩子看了看母親說:“媽媽你把那個瓶子撿起來扔進垃圾桶里吧!”媽媽聽了,不以為然地說扔小瓶子沒事的。”而那個孩子卻不這么認為,他跑過去,撿起瓶子扔進了一個離那里很遠的垃圾箱里。讀完這篇文章,我合上報紙,思緒萬千:“一個那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強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一個大人卻沒有。”“五城連創,人人有責”你看,我們的城市美容師――環衛工人,一天天起早貪黑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堅持城市清潔。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她們的勞動,另一方面,城市的衛生也要我們所有人都來堅持。我們都應當有文中孩子那樣的思想品德,要從自我做起,從細節做起,貴在堅持。
《三字經》里有一句話“香九齡能溫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黃香九歲里的冬天,每一天晚上都用自我弱小的身體替父親把那冰涼的被褥溫暖過來之后,自我才去睡覺。而我們這些新世紀的“小皇帝”們,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的生活。無論做什么事總是想讓別人替自我做,而自我不想動手,更不用說去幫忙別人了。學習了黃香溫席以后,我們要改變自我的做法,做些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多關心體貼別人,多給別人一點愛,因為愛是信任,愛是承擔,愛是分享,愛是榮耀。
學習國學,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感恩,我愛國學,更愛中華文化。
國學感悟經典篇8
報名注冊這天,姚老師給我們發了五年級的新書,其中《國學經典》這一本書深深的吸引了我,我看得如癡如醉!這本書里比較好的名言,這些名言永將成為我的生活導航。我通過讀背,漸漸的了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吧,我們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這句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丹心,“照汗青”就是要為光照史冊留下最精彩的一頁。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沒有一個人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著要做一個能犧牲,有義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愛國。
還有一些能瑯瑯上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一些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都能讓人濫記于心。這才是讀詩、讀詞的最高境界—讀名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圣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并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感悟經典篇9
國學,你是沙漠中的綠洲,給了我期望;國學,你是黑夜中的明燈,給了我光明;國學,你是陽光雨露,沐浴我茁壯成長。國學,是我的最愛。
此刻,我已經跨入了國學的大門,準備去這浩瀚的知識海洋暢游。國學,能讓我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與經典通行,與賢為友;國學能讓我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讓我學習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做國學的好伙伴,國學的讀者吧!
《論語》教我們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視仁德;《弟子規》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規范;《孔記》告訴我們修身做人的準則;而《大學》教導我們要格物致和……
說實在的,我覺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時候就有這么一套叫你怎沒做人的書,使自我不斷改善。“德”是《弟子規》主要講的資料,他教會你如何尊重長輩,愛護小輩,孝敬父母教師,關心兄弟姐妹。時時刻刻都要以“德”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為重,真正的做到尊師重道、尊老愛幼。
學習《弟子規》之后,我感觸異常深刻,因為自我平日里的一些舉動,使自我對《弟子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自我,腦子里浮現出了一幅畫面:在學習的太少太少了!時間抓得不緊;在處事做人上還有很大差距。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會神、津津有味的看著電視,忽然聽到奶奶叫我:“吃飯了彤彤!”而我對著電視機跟奶奶說:“明白了,一會就來。”之后又埋頭看電視,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來吃飯,這是多么不應當啊!
國學感悟經典篇10
最近,我們讀了一本書—《國學經典》,從中我感悟良多。
孝—”百善孝為先“
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異常提倡孝道,”出則孝,入則悌。”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那么要怎樣去孝順自我的父母呢?孔子曾強調孝的關鍵,在于和顏悅色。“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品嘗。身為人子“父母在,不遠游。”孝順父母的思想在《弟子規》及其他國學中均有體現,古人也有很多孝順父母的典范,如:為父溫席的黃香,“臥冰求鯉”的王祥。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年,與古人相比,我倍感自愧不如,但我會以先人為楷模,不斷改善自我。
誠—“言而無信,不知其可。”
”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意思是,世界萬物都以誠為信,為本,不誠者就失去了萬物。這是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的爸爸是個生意人,一向堅守”以誠為本“的信念。有一次做生意,爸爸如果以次充好,就能牟暴取利,可他并沒有這樣做,而是語重心長得說:”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好處,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真正的財富—誠信。“正因為他的誠信,生意才會做得風生水起,可見誠信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了!
《國學經典》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為人為子的道理。我覺得:當今社會經濟越來越快,可人們的人文素質卻每況愈下,讓人擔憂。而正掀起的《國學經典》學習熱潮用又讓國人看到了期望,我相信,中華民族必須會擁有嶄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