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
讀后感是指讀者在接觸某篇文章或書籍后,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寫下對文章或書籍的總結和評價。如何寫出優秀的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篇1
在我們自己的現實中,我們注定是自己劇中的主角,而電影給我們一個局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以一個局外人角色從影片中尋找自己、審視自己,總喜歡從電影中尋找生活、審視現實。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體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
片中瑞德關于監獄高墻的一番話語發人深省:“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監獄就是如此的將一個人徹底改造,獄中計算時間的單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看到忽然間歲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人的希望都會消失殆盡。瑞德曾經告誡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它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倔強的安迪始終堅信著希望,沒有一刻不在構筑著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試圖用圖書和音樂重新點燃獄友們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那里有最廣大的“遵紀守法”的市民,有橫行街市的惡霸,有濫用職權的當道者,有巧取豪奪的投機者,當然有潛伏伺機而發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體制又如當今社會體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當權者干著骯臟的勾當卻會在公眾面前宣講“拯救之道”,似乎只有當性格沒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體制化”的人們習慣逆來順受的時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當瑞得“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時,伴我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栗:體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這三個字最大的含義,或許不是真正的體制,而是我們所依賴的生活習慣。平時,我們依靠習慣生活,也在超越著習慣,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實現個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樣拯救了自己,卻也拯救不了集體。瑞德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習慣性地生活著,最終在最后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釋審查時,留給我們一段經典的臺詞:
“我沒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懲罰才后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我想瑞德絕不是對審查者說這番說,而是說給我們蕓蕓眾生。是啊,生在人世間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會在習慣性的生活狀態中耗費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如果能夠回到過去,能夠糾正那些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該有多好!如此,我們會面對那些愛錯或沒有愛錯的人,會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誠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再次經歷了140分鐘聽覺與視覺的洗禮,沒想到這次依然被感動的差點熱淚盈眶,影片中真摯的情感讓我想起來了社會上流行的“四大鐵”,我想鐵窗肯定應該也算“同過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勵志的杰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著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自由、友誼和愛情的感知能力。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是奮進,是堅持還是棄守,是偃旗息鼓還是勵精圖治,《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篇2
神往的電影打開序幕的時候反而會成為緩慢的樂章。電影,有聲書,書,三項集合成為一個立體的畫面,爬過下水道,實際使用的是巧克力醬,鋪柏油的下午,溫熱的啤酒,性感女星的海報,藏在圣經里的鶴嘴鋤,杜弗尼的靦腆微笑帶動著一切的發生。當自我的救贖成為了磨練,我在想,其實世間的一切都是你的菩薩,不論逆行菩薩或是順行菩薩。長流的河流中,每個人都在慢慢的前行,撕裂般的通過產道,悲戚的哭泣換取溫暖的微笑,蹣跚學步,跌倒又扶起,一次次的練習。第一次打領帶,成熟的夢醒,婚姻或分開,遇到誰或者離開誰,為自己負責也為別人擔起責任。
人類發展的歷程有如金字塔的建立,當你覺得一個金字塔已經完成,你可以選擇再建造第二個金字塔或者把現有的金字塔擴大。
在肖申克這個溫暖的小家庭中,時間是停滯的,只有日歷的撕去和白發記錄著時間。相對的封閉讓一切都被放大化,杜弗尼的出現為這一切撕裂了一條小縫,他用自己的內心為這個小家庭帶來了不一樣的花朵。好像午后操場上偶然飛來的蝴蝶,值班衛兵的槍械再強也不能保證完全打中。其實所有人生活的空間都是相對封閉的,一個圈子套著另一個圈子,從這里走了去另外的地方,見到了你又見到了他,在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互相碰面,開啟各種各樣的故事,美麗或不美,都是開始和結束。
在想,到底是杜弗尼的自我救贖,還是整個肖申克的救贖?耶穌的出現是自我的修煉還是告知世人應該如何自省自救。是誰在水上飛,滴水不沾衣襟?杜弗尼做了個大蛋糕,慢慢的分與眾人食,吃到的嘗到各種滋味,聞到的陣香縈繞心頭,聽說的成為心間傳說。肖申克就在哪里,沒有了肖申克還會有其他的監獄,還會有其他監獄里面的人、姐妹、獄警、各類人等。杜弗尼來了,杜弗尼走了,杜弗尼是個故事,杜弗尼是每一個人,杜弗尼就在這里或是那里,在每一刻每一間每一次自省中。
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篇3
以前聽說很棒,看過一次,年少輕狂的我那時只顧忙著找BUG,今天重看,處處心驚,段段感人。最為動心處在瑞德看著安迪的背影說:“他漫步著,像在花園漫步”。
那時電影才放了半個小時,故事才講了五分之一,安迪才第一次主動與人說話。那時的安迪在被冤枉的無力申訴時,在看到獄卒視人命如螻蟻的情景時,在知道有對“姐妹花”在打他屁股的主意時,已經能冷靜下來,并問瑞德要一把鶴嘴槌,開始了他的逃獄計劃。未來的計劃雖在心中,他肯定不知道這個計劃實行是多少年,也不會知道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好的或是壞的,錯的或是對的。
那個如在花園漫步的背影是多么的堅強,多么的自信,多么的無奈。有些事決定了,就開始,過程怎樣?結局在哪?不是不重要,但無法自控的事暫且放一邊,不是盲目,而是有著做好每一個當下的決心。此時心在何處,身就在何處。
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篇4
最初閱讀完這本書,我并沒有很深的感觸,認為此書只是講述了安迪的監獄生活,事實也確實如此。但最近重溫此書時,忽然感覺到了一些隱含在文字下的東西。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殺害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判無期徒刑。由于監獄的腐敗,他在真相即將大白的情況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監獄中飽受了各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折磨和摧殘。然而安迪并沒有被多舛的命運所打倒,他忍辱負重二十多年,終于挖出一條通往自由的地道。
全書主要贊美了“希望”和“救贖”,可是大多數筆墨卻重在描寫“失望”甚至“絕望”。
或者說,肖申克監獄本身就是可以稱之為“絕望”的,貪污、謀殺、制度化……文章很好的描寫出了三種人面對這些情況下的反應。
第一種是老布那樣的。老布在監獄里待了五十幾年,被制度化,獲得假釋出獄后由于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而自殺。
第二種是瑞德一樣的,瑞德也和老布一樣,同樣習慣不了監獄外面的生活,但他堅持了下來,找到了安迪留給他的現金和信件,最后來到了安迪身邊。
第三種,是像安迪一樣的人。安迪在獄中所受的痛苦可能要比別人大得多,因為他是唯一一個無罪的人。在痛苦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他的朋友們都在擔心他會自殺,他卻早已挖好了通道,奔向自由。
老布和瑞德沒有的,便是安迪的自信,或是說“希望”。
老布、瑞德和那里的所有人,真的是從未有過希望嗎?只是被痛苦和絕望磨滅了而已。真正閃著光的希望,也正是在那樣的環境下依存的火種啊。
是的。在監獄的痛苦中,為什么只有安迪能脫穎而出?只是因為他在一次又一次對生活的失望下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與希望!
正像文中瑞德所說那樣:
“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鳥注定是不該被囚于籠中的。它的羽毛閃耀著太過明亮的光輝。把它關起來是種罪過,這一點你也看清楚。而當它飛走時,你確實會暗自釋懷。但是,它一旦離開,你的居所一下子變空了,變得無生氣了……”
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篇5
在我們自己的現實中,我們注定是自己劇中的主角,而電影給我們一個局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以一個局外人角色從影片中尋找自己、審視自己,總喜歡從電影中尋找生活、審視現實。這一次我看最多的是體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
片中瑞德關于監獄高墻的一番話語發人深省:“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監獄就是如此的將一個人徹底改造,獄中計算時間的單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看忽然間歲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人的希望都會消失殆盡。瑞德曾經告誡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它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倔強的安迪始終堅信著希望,沒有一刻不在構筑著自己的希望,而且祂一直試圖用圖書和音樂重新點燃獄友們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那里有最廣大的“遵紀守法”的市民,有橫行街市的惡霸,有濫用職權的當道者,有巧取豪奪的投機者,當然有潛伏伺機而發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體制又如當今社會體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當權者干著骯臟的勾當卻會在公眾面前宣講“拯救之道”,似乎只有當性格沒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體制化”的人們習慣逆來順受的時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當瑞得“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時,伴我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栗:體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這三個字最大的含義,或許不是真正的體制,而是我們所依賴的生活習慣。平時,我們依靠習慣生活,也在超越著習慣,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實現個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樣拯救了自己,卻也拯救不了集體。瑞德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習慣性地生活著,最終在最后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釋審查時,留給我們一段經典的臺詞:
“我沒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懲罰才后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祂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我辦不,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我想瑞德絕不是對審查者說這番說,而是說給我們蕓蕓眾生。是啊,生在人世間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會在習慣性的生活狀態中耗費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如果能夠回過去,能夠糾正那些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該有多好!如此,我們會面對那些愛錯或沒有愛錯的人,會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誠再博一次。可是,世尙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回過去。
再次經歷了140分鐘聽覺與視覺的洗禮,沒想這次依然被感動的差點熱淚盈眶,影片中真摯的情感讓我想起來了社會尙流行的“四大鐵”,我想鐵窗肯定應該也算“同過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勵志的杰作,該書中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著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自由、友誼和愛情的感知能力。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是奮進,是堅持還是棄守,是偃旗息鼓還是勵精圖治,《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