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個人讀后感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離騷個人讀后感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離騷個人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1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詩,因為他的詩歌中總透露出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讀他的詩歌,讓我受益匪淺。
最近,讀了屈原的《離騷》,讓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滿的是他奔騰不息熱血。
“路曼曼其悠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三閭大夫的低吟淺唱又一次穿透歷史的迷霧,在寂靜的夜里無數次響起。入則與王圖議國事,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日子已永遠過去了,為何你還不放棄,依舊支撐著心中不滅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駕一匹白馬而去,從此隱憂匠心世外桃源,與造化同游,那將會是何等的逍遙與自由!為何你還要一次次苦苦勸諫,徒勞無功,卻到頭來害了自己,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勵和催促嗎?是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嗎?還是青年時的濟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國,系心懷王”是你肩膀背負的重擔。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簡上,深烙在華夏文明史上,鮮活了千年。讓我們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燒的愛國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著歷史的重量,在汨羅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你的肩膀上背著民族的尊嚴,在我們心中優游,并且永遠、永遠……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你對國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為了祖國,還是滿眼熱淚,不會有人嘲笑你,我們只會為你而感到自豪。雖然無法讓楚國興旺,但你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一切。你的聲聲哀吟仍在汨羅江回響,響遏行云,我相信,它永遠不會消失,因為這是愛國之情的種子。
你憂國憂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樣,你肩負了楚國的存亡,人民的憂苦,是永遠的神話。
你肩負了“入世”的夢,你肩負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你肩負起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你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你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你將摯意揮灑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愛國之情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2
開學不久,我們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離騷》,心里一直覺得有什么在抖動。
《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
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
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征。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
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致。徘徊著,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于災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3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激情與對祖國的忠誠! 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民族節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
有人曾說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就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看后,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復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著自己的心智,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 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4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與對祖國的忠誠!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民族節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有人曾說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就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看后,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復斟酌后才略知一二。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著自己的心智,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讀了《離騷》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覺得有什么在抖動。也許,冰冷的文字背后,隱藏的是詩人火熱的心。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5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讀了《離騷》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覺得有什么在抖動。也許,冰冷的文字背后,隱藏的是詩人火熱的心。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6
開學不久,我們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離騷》,心里一直覺得有什么在抖動。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致。徘徊著,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于災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
既然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開始吟詩作賦。每一首詩篇中,都滲透了幾許蒼涼和悲壯。或許,是現實的失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千古留名的詩人。
歷經千年以后,再讀他的作品,不知道該做何感想。他是幸運的,他寫出的詩篇流傳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
讀了《離騷》,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樣子的?幸福,也許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發財。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7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后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云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云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水乳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心沖突、苦悶的象征,也是他堅貞執著的頑強人格的展現。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時人劉勰曾有「不有屈原,豈見《離騷》」的評論,如其所言,《離騷》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詩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現,這是屈原之前的詩作中所沒有的。
透過《離騷》,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著的偉大人格。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寧愿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詩人將自然界和神話傳說中的花鳥草樹隨手拈來,妙筆點染,賦予其不同凡響的象征意義,如用佩飾蘭蕙表現自己的高潔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鳥芳草代表賢臣,而與之對立的蕭艾惡禽則象征讒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使全詩都充溢著精采絕艷、絢爛芬芳的審美意境,散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8
《離騷》在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很大開創,其中之一就是比興手法的發展。
比興手法在《詩經》中還是單純的觸物起興,而在《離騷》中則形成了一個寄寓深遠,綿邈優美的「香草美人」審美意象群。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后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云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云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水乳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這里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 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心沖突、苦悶的象征,也是他堅貞執著的頑強人格的展現。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9
小時候,不讀屈原的詩,但不會不知道他的故事。讀了《離騷》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覺得有什么在抖動。也許,冰冷的文字背后,隱藏的是詩人火熱的心。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曾經,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離騷個人讀后感篇10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激情與對祖國的忠誠!
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民族節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致.徘徊著,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于災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
既然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開始吟詩作賦.每一首詩篇中,都滲透了幾許蒼涼和悲壯.或許,是現實的失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千古留名的詩人.
歷經千年以后,再讀他的作品,不知道該做何感想.他是幸運的,他寫出的詩篇流傳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
讀了楚辭,我最想探索的一個問題,就是幸福是什么樣子的?幸福,也許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發財.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