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積累大量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和知識可以成為你日后學習和工作的寶貴財富。優(yōu)秀的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1
讀完了這本以史實為材,又帶一些小說特質(zhì)的曾國藩傳,感觸很多。曾公是一位讓后人尊敬的偉人。
第一,曾公的識人,培養(yǎng)人的能力。個人感覺跟早年其擔任刑部侍郎有關(guān),通過察言觀色,從言談舉止的細節(jié)把握一個人,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強大的自律能力。感覺他的這種自律甚至達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記日記,身居高位依舊簡樸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對詩歌字體的磨煉,名聲顯赫而對妻子始終如一,佩服。
第三,曾公對后人的教育堪稱典范。首先他因材施教,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己的后代,那個年代,擁有開放的心態(tài),讓后代學習英語,算學。另外,傳于后世的曾國藩家書,看出曾公對家庭的重視。家國事業(yè)是要并重的。
第四,曾公對家國的忠誠。在本書末尾,唐老師借由山人道士之口,委婉表達了曾公愚忠。的確,個人也感覺曾公若能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歷史又會是怎樣。但我感覺曾公屬于封建時代的人,其思想有其局限性,倘若真推翻清王朝,他會建立一個怎樣的王朝,況且,假若其真這么做了,歷史上還會是現(xiàn)在的曾公嗎?
第五,曾公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一個科舉出身,官職一品的封建社會大官,能夠早早洞悉科舉的弊病,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推進洋務(wù)運動,這胸襟與格局讓人欽佩。
還有很多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有些東西只有走過才能更好的體會,哈哈一些讀后感,有失偏頗。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2
日前,在大班家長講座上,西津小學汪寧老師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資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內(nèi)涵,結(jié)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解讀了“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從而順利實現(xiàn)幼小銜接、幫忙孩子平穩(wěn)過度。其中對家長的言傳身教進行了風趣幽默又一語中的的講評,指出了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習慣的力量、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身教勝過說教。
《曾國藩家書》中也指出:“至于擔當大事、修身齊家全在明強二字”;“教兒女輩,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出將入相被后世譽為“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在家書中有多篇涉及對家人的關(guān)懷備至、對晚輩子侄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從正面勉勵督促子侄用功讀書、謙遜做人。后代中出現(xiàn)了曾紀澤、曾廣鈞、曾寶蓀、曾憲植這樣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yè)之事”、“惟愿諸弟發(fā)奮立志、念念有恒”、“教訓厚被子地,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剛?cè)峄ビ貌豢善珡U”,家書主旨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現(xiàn)代社會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實用價值。也對家長、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帶給了借鑒和參考。帶給給孩子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養(yǎng),給予孩子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3
他學習西方文化,整肅政風,“匡救時弊”,心存高遠,使晚清出現(xiàn)了“同治中興”。
他廉服人心,遠權(quán)避禍,重禮慎法,編織了最結(jié)實的關(guān)系網(wǎng)。
他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余人,實現(xiàn)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業(yè)。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內(nèi),連跳七級,37歲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榮者,清代僅此曾國藩。
他官做得最穩(wěn),侍奉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34年,恩寵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的美譽。他君子為學,明道經(jīng)世,寧靜致遠,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書》堪稱中國古代家教范本。
我對曾國藩做了這樣的歸納:曾國藩,富家子弟,靠讀書而升官,憑沙場征戰(zhàn)而權(quán)重。既要秣馬厲兵,叱咤風云,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諾諾;既要建功立業(yè),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濟天下,又要獨善其身。雖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卻終能善始善終,這在腐敗險惡的封建官場實在不易。
雖然今天的官場同過去的官場不可同日而語,但既然都是官場,總有可借鑒之處。雖然今天的干部同曾國藩不可同日而語,但為官之道,有沒有相通之處呢?
一部《曾國藩全集》,不用寫得很精彩,不用寫得很漂亮,只要寫得扎實,曾國藩其人本身就能夠讓人讀得長吁短嘆,掩卷不已了。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4
以前對曾國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國藩家書上,雖然并沒有真正讀過曾國藩家書,但是從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對曾國藩形成的印象總體上是正面的,某種程度上有點先入為主,覺得曾國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為楷模。
讀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說《曾國藩》,在結(jié)尾部分通過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陳廣敷之言表達了作者對曾國藩的評價。真實的曾國藩到底如何,當然需要從歷史中探尋,但是嚴肅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提供一個視角。
左宗棠之信贊曾國藩--,并從正面肯定曾國藩的尊君敬上。也就是說,曾國藩立功方面成績斐然,通過鎮(zhèn)壓太平軍、推舉人才、舉辦洋務(wù),使清朝實現(xiàn)了短暫的中興。雖然并沒有解決專制統(tǒng)治的根本問題,也談不上客觀地看世界,畢竟比同時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陳廣敷則對曾國藩之愚忠持否定態(tài)度。從一個在野之人的角度,從儒家學說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國藩。也就是說,曾國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觀點,儒家認為,當天子無道時,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進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當然,即使不愚忠,改朝換代在儒家理論下,不可能產(chǎn)生質(zhì)變,仍然是王權(quán)專制。
而康福則看到曾國藩權(quán)詐與失信的一面。也就是說,曾國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僅僅是瑕疵,而是與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應(yīng)該可以將其理解為是法家的權(quán)變與機謀。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5
前天把曾國藩看完了,曾國藩從某種角度來說算是半個圣人,看完之后的確有過人之處,但離王陽明,孔子或者諸葛亮來說,真的是有些不如。
曾國藩一生又笨又慢平天下,讀書的時候笨,哪怕是躲在他床底下的小偷都會背誦了,他仍然背的支離破碎,他的起伏得從團練說起,一手創(chuàng)建湘軍,嚴格要求,制度分明,把太平天國成功的熬死。之后又不貪大喜功,于是能夠終老。
不過我看曾國藩一生除了做人以外,他的功勞不是很明顯,創(chuàng)建軍隊,抵抗太平天國的時候也是勝少敗多,他會識人,手下的兵將確實是將才,成功阻擊太平天國的進攻,給太平天國沉重打擊。如果太平天國不內(nèi)亂,我估計曾國藩想有所作為就有些難上加難了。
除此以外,我覺得曾帥得勝以后不要太張揚,甚至讓弟弟罷官回家的舉動更讓人欽佩。曾國藩除了穩(wěn)中求勝外,還有幾點需要學習。他的毅力和克制力非常人可比;認準目標不顧一切的性格值得學習;打脫牙和血吞的忍耐力讓人欽佩;曾國藩還善于分析歸納,格言是凡事要靠自己;腳踏實地,不見兔子不撒鷹,不做好準備不出馬;得勢時知道人生要絕對嚴肅;曾國藩的座右銘是慢慢來;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運用的相當嫻熟;他前半生層層碰壁,后來總結(jié)改過為,需要有謙的美德,必須要圓滑;只有相信運氣在人生中的巨大威力,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何謂人生。
這就是曾國藩,一個讀死書,打呆仗,卻能建立不朽事業(yè)的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6
做人當自強,而不是與人爭強。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jīng)據(jù)典,歷數(shù)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jié)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yǎng)而不是與人爭強斗狠。“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者,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炯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這倒讓我想起由楊絳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歌里的一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不與人爭,不是不求上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隱忍,一種自我保護?!拔鸶鞒鸭阂姟辈皇菦]有主見,而是一種“謙謹”與寬容。
曾國藩一向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認為讀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他在致諸弟的信中反復(fù)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恒心。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為他們設(shè)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到寫,從史到經(jīng),從讀書到修身養(yǎng)性,詳細至極。
很多人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卻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寫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曰:“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能夠處樂,能夠處約,此君子也?!?/p>
很多人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為了讓孩子透過考試入“仕途”,為自己和家人長臉面,謀福利。殊不知,我們的讀書理念培養(yǎng)出了很多有文化沒有教養(yǎng)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學習分數(shù)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喪失了自我規(guī)劃和沒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潛力,不能不說這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悲哀。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7
20__年春節(jié)前夕,央視記者街頭采訪“家風是什么”,引起了觀眾和網(wǎng)友的共鳴和熱議。什么是家風?你的家風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訪者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有些回答讓人捧腹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比如有個小朋友講他們家的家風是每個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風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風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構(gòu)成的,對子女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有句俗語說“一代就能闖出個富人,三代才能培養(yǎng)出貴族”,足以看出家風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要說道這方面的典范榜樣,曾國藩當獨樹一幟。他曾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風是什么?讀一讀《曾國藩家書》,你也許會對他的家風略見一斑。本書收錄了曾國藩200余篇寫給(祖)父母、諸弟和子侄的書信,資料涉及到修身、治學、治家、理財、交友、待人、為官和養(yǎng)生八個方面。能夠為廣大讀者修繕自己家風帶給珍貴的參考,據(jù)說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受其影響很深。
曾國藩在家書中反復(fù)提到勤勉、謙恭、恒心、堅韌與自我反省。注重進德修業(yè),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與牢騷滿腹。咸豐年間,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說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則興會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誡說“此卻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正是讀了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專心致志的治學原則。反觀此刻的學術(shù)界,浮躁之氣盛行,學術(shù)造假時有發(fā)生,師生皆不能專注于學問,直接影響到學術(shù)創(chuàng)新。學風的敗壞,必然會導致世風的的敗壞,世風的敗壞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學風,這就應(yīng)成為全社會關(guān)注的問題,正學風才能促世風。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8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xiàn)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wù)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弊越詠碓鴩捅徽缛宋锓顬椤肮賵隹!薄K熳x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9
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能夠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jié)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jīng)驗教育諸兄弟,個性是曾國藩對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xiàn)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范。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lián)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回避和粉飾。“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此刻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超多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xiàn)象。但教育的結(jié)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yǎng)。而我們這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chǔ),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樣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家書600字讀后感篇10
曾國藩一生體弱,但卻道德、軍功、文章三不朽,這主要得益于他的養(yǎng)生之道。他的養(yǎng)生方法,至今有著廣泛的實用價值。
他的養(yǎng)生九訣包括:眠食有恒、戒惱怒、每一天睡前熱水洗腳、節(jié)欲、兩飯后千步走、不輕易服藥、靜坐有常時、騎射練筋骨、種花養(yǎng)魚怡性情。
曾國藩在給四弟的心中寫到:“莫買田產(chǎn),莫管公事,二語而已。盛世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彼麆窬诺芪饜牢鹋?,生病當以自養(yǎng)自醫(yī)為主,不宜過多服藥。
雖然此刻的物質(zhì)條件和醫(yī)療條件不斷提高,但這些養(yǎng)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們借鑒。
法國作家羅蘭說“生命不是一個能夠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huán)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著這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環(huán)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留物質(zhì)財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產(chǎn),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但是三代”。《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的,也是寫給后世之人的,閱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見賢思齊,慎獨內(nèi)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養(yǎng)性,培育子女,樹可世代薪火相傳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