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
不抱怨的世界,告訴我們不要過分地抱怨世界。那么大家讀了之后如何寫筆記的?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不抱怨的世界,希望你有所收獲。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一
抱怨自己的人應該學會接納自我,抱怨他人的人,應該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抱怨老天的人,可以嘗試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愿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張德芬
積極面對生活,遠離抱怨的世界,威爾·鮑溫發起了風靡全球的“不抱怨”紫手環運動,并成功戰勝不抱怨。這本書作者塑造了一個積極的心態,和現實生活中的。既睿智又直指人心。
(一)紫手環的力量
1、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
2、思想造就你今天的模樣,也將被明天的思想牽引著走。
3、當你成為更快樂的人,你會傳送出樂觀和希望,和其他理念相似的人互相共鳴。
(二)抱怨的事情不是那么重要
1、抱怨對方的過失,其實傷害著自己也是受傷的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感受。
2、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和不滿。我們的抱怨多半是“聽覺污染”
3、喬.沃許(JoeWalsh)歌曲《人生一直都很好》(LifeBeenGood)
4、“達克效應”學習嘗試一門新的東西,就需要花時間堅持下去。
(三)改變自己的話語
1、“尋找就必尋見”耶穌
改變你想說的話,改變思維,不要抱怨。
2、心理學家羅賓.科瓦斯基: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
3、Psychosomatuic(心身),Psych(心)和soma(身)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自于病人的心理。
4、選擇一個月中的幾天抱怨,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
5、健康的溝通是:直接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只跟那個人談。
(四)抱怨與你的人際關系
1、如果你一直在生氣或抱怨,別人也不會有空理你。——史蒂芬.霍金
2、抱怨會變得不受歡迎,戒掉像煙和酒一樣上癮的抱怨,獲得更多屬于你的人脈。同性相吸,異性相斥。思想是能量。遠離抱怨的人群。
3、別人的閑話和抱怨,是因為你也存在同樣的缺點。亦你贊賞別人之處,是因為你也有同樣的特質。
4、人類的天性是曳引、同步,會調整成周遭相同的模式,如地心引力,是一種原理。當你呆在抱怨者身邊時,你的抱怨會更多。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二
有這樣一句:“無知就是福。”要成為不抱怨的人時,你會在“無知”的福氣中,開始穿越轉化的亂流,獲得真正的福樂。
很多人都是習慣去注意傷害而喊“痛”。你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當你歷經這些階段,當你揚棄抱怨,當你不再去注意傷害而喊“痛”時,你的人生就會像美麗的春花般綻放。
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健康的溝通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制造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
抱怨就是自夸,沒有人會喜歡愛吹牛的人。
還有一個事實你也必須認清:你會注意到另一個人有這些缺點,是因為你自己也有。就像那些覺得“身邊的人都滿腹牢騷”而來索取紫手環的人,通常也都有慣性抱怨的傾向,你會發現自己對其他人的厭惡之處,就是你和他們的共同點,只是你對自己個性中的這一部分,還處于“無意識的無能”階段。
如果你想指出某人的負面特質,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傾向,然后要心懷感恩,慶幸自己有機會,能察覺這個缺點、并進行療愈。
套用邱吉爾的說法:“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
批評是帶著利刃的抱怨,通常是針對某人而發出,意圖貶低此人。有些人認為批評能有效地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其實,批評倒是比較可能造成反效果。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而且我們的批評往往只會擴大、卻不會消弭被我們批評的事端。杰出的領導者都知道,人們對于欣賞的回應,要遠比對批評的回應更為熱烈。欣賞能激勵人們表現優越,以獲得更多賞識;批評則使人耗損,當我們貶低別人時,其實也是在默許此人往后依然故我。
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顯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系。
我們的外在世界,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反射;我們與別人的關系,也源自于我們與自己的關系。你對別人不可能比對自己還好,一切都是從你自己開始。
幫助他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過著不抱怨的生活,成為不抱怨的榜樣。當你開始身體力行,也要同時去愛身邊的人們。“愛是無條件的接納,并著眼于光明面。”當我們決定接納各種人事物,并從中發現其光明面時,我們會體驗到越來越多的良善與美好,因為我們的關注,將使這樣的期許在生活中實現。
閱讀后觀念的改變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若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煩心事或挫折,即使說不來不能改變什么,但抱怨一下總能釋放內心的壓力,讓自己心里舒坦些。于是,我習慣于去抱怨身邊的人和事。在讀完《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后,我明白: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抱怨就是推開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對生活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自然也會成為快樂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三:主要內容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里抱怨給自己聽。在本書中,威爾·鮑溫除了介紹特別的“不抱怨”運動,也藉由許多平易近人的生活故事、以及溫暖懇切的心靈建議,一步步地探索我們為什么會抱怨,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我們又要如何驅除這種殺傷力十足的語言表達形式。戴上紫手環,給自己一個機會堅持下去,你就能擁有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篇2
一本書,一種思想,一個行動,加入不抱怨的隊伍。改變愛抱怨的自己,成就不抱怨的世界。
打開書的序幕,就象一股磁場把我吸引住,文中胡志強的太太在受盡千辛萬苦,不停地開刀與復健,飽受身體與精神雙重挑戰的一位女性,最有資格“抱怨”的人。可她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堅強地選取“向前看”,誠如書中所說,“不抱怨的磁場,將引來更多平安喜事”,正因為她有了不抱怨的心態,讓她走到哪里都有來自各方無限完美的祝福,也成就了她開朗豁達的性格和人生觀。從她的身上,見證了“不抱怨”的正面影響與神奇力量。
書看得越“深”,“不抱怨”的含義了解的更透徹。由此看來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可人為什么會抱怨怨天尤人是一種負面的思考與具殺傷力的表達方式是人們只看到了生活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時,當事情背離自己的價值觀時,抱怨便應運而生,這也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學習、交通都是抱怨的對象,抱怨就象腳臭,它會傳染,而習慣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人,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那就是凡事懂得知足、感恩、惜福。
“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工作態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點,包括最親密的人。”的確如此,以前在平常工作中遇到挫折或遭受批評時首先躍入腦海的是由于別人的錯誤造成了這天的局面,而不是先從自身尋找根源。讀此書后讓人幡然醒悟的真言,為什么有的人會不快樂,為什么有的人會覺得其他人都對不住自己,這是因為,是在抱怨!是在把人生的不如意,小挫折,怪罪到別人的頭上,是在一相情愿地認為并期望別人來為我的人生承擔職責!正如他們所講不快樂過一天,快樂也是過一天,何不快快樂樂的過一天呢
心理學家說:“改變想法就是改變世界。”當你開始有意識地避免抱怨的時候,你會在突然之間,發現自己能夠理解現實,并開始用一種用心的態度,感恩的心態,嘗試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思考如何繼續向著自己的目標奮進!“我們尋求的改變從來無需”外求“——它是發生于我們的內在。”
哲學家說過:“我們會成為自己想象、思考的東西。”而書中也寫道“我們的話證明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所以說改變行為就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當我們醒悟并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又驗證了“我們的行為的確會影響世界,因為它會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們,而且這種影響力會擴散開來。”“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存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系。”因為,當你開始讓自己變得不抱怨,快樂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人也開始變得友好,你們之間重新開始建立信任!
書中講到一位先生為了自己即將過世的太太尋找快樂,在自家周圍樹了一塊“如果快樂你就按喇叭”的告示牌,每一天幾百萬輛蘊含快樂的車輛從他家門口經過,這種快樂成了救治他太太的良藥,她躺在房里,只要聽到喇叭聲,她就覺得很知足,明白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她也享受著全世界的快樂。
生活給予我們挫折的同時,也賜予我們堅強,我們也就有了另一種閱歷,對于熱愛生活的人,看你有沒有一顆知足的心,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它必須是生活的全部,試著用一顆知足的心來體會,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擁有一顆知足的心,就沒有了埋怨、嫉妒、憤憤不平。知足的人并非沒有欲望,只是他們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已。
知足常樂做為一句俗語,耳熟能詳,明白滿足,就總是快樂的,而快樂的根本便是惜福,珍惜擁有的一切,心里手里全是滿滿的,便騰不出手或心來攫取更奢侈的東西了,也就不會為得不到而抱怨。
書中寫道“你會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發揮這種確保健康的力量”是的,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熬過去,喜歡抱怨的人,即使是福至將來也會變成禍。以前看過這樣一段話:“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智慧;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潛力;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就應自立;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這是一種用心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人人都懷有一顆如此感恩的心,那么人生必須會過得堅實而有信心!因為感恩,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多彩的社會。
“不抱怨”行動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中,借助這鑰匙,開啟我們對生活的不抱怨,用用心的態度去應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讓我們都擁有一個“純凈無暇”的世界——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篇3
一日不讀書,百事荒蕪。書猶藥也,善讀之能醫愚,常讀書能使人明智。在假期中我讀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書中所提倡的精神讓我對于生活和工作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閑話的三不運動,讓我重新定位人生軌跡。
作者威爾鮑溫在這本書中介紹了他的不抱怨運動,就是讓人們做到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閑話的三不運動。具體就是在你的左手腕上戴上一個紫色的手環,每當你抱怨的時候就將其換至右手腕上,看是否能連續堅持21天不移動。為什么是21天呢?因為人們如果需要養成一種習慣的時間就是21天。這本書吸引了很多知名人士的青睞,其中不乏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云、聯想董事局主席柳傳志、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青睞。這本書的價值不在于所提倡運動的過程,而在于傳遞的人生理念、價值。這不免讓我聯想到了我們教育工作者是否跟同事抱怨過哪個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課間活動調皮搗亂,違反紀律;是否在考試成績出來以后跟同事抱怨過哪個學生腦袋笨不聰明;是否在平時的生活中抱怨過工作任務繁多。其實我們是在自欺欺人,我們所抱怨的那些事情,恰恰是我們所在乎的,只不過我們的付出失敗了,只想試圖從抱怨的過程中推脫自己失敗的原因,從而得到自己心理上的撫慰。當我們平靜下來的時候,想想那些學生為什么要調皮搗蛋,為什么成績不好?難道他們不想好好表現自己嗎?想去表現自己但卻無法表現好,只能做一些調皮的事情,所以他們是可憐的。抱怨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我們更討厭那個學生。因此我們不僅不能抱怨,反而應該去同情他們。所以威爾鮑溫提倡的不抱怨活動不僅給我們指引了前進的方向,還讓我們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價值。
當現實和理想不對等的時候,放棄對學生的抱怨,認真的分析孩子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重新審視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凸顯學生的'優點,讓學生在自己的優點中找回自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對學生要有耐心,孵化一個雞蛋需要21天,養成一種習慣也需要21天,我們教師對孩子的教育熱情至少要保持21天,失敗了再去更改。除此之外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讓呈現的知識成為條件反射中的刺激物,只有有了誘惑力,學生就不會拒絕知識,抵制學習。
當現實和理想不對等的時候,要放棄對自己的抱怨。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我們迷失了目標,一味地在抱怨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么多事情或者欺騙自己,用抱怨去為失敗找借口,亦或許你從抱怨中找到了安慰,但是你卻會為此失去抓住成功的好機會。為什么別人沒有做這么多業務的機會,正是因為你比他們優秀,那你有什么理由去抱怨自己優秀呢?當你失敗的時候本來就心情很沉重,當你再向別人抱怨的時候不正是向別人宣告你失敗的事實嗎?你覺著你是一個失敗的人嗎?所以要對生活和工作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是美好的,需要我們去奮斗,去失敗,再奮斗,再失敗。只有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我們才能掌握生命的真諦。
當現實和理想不對等的時候,不要忙著去抱怨,將抱怨的時間讓給讀書,讓給學習。我相信肯定會在讀書學習中找到成功的鑰匙。俗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讀書,讀好書,才會讓你貧瘠的思想變得肥沃。在歷史長河中,既然已經有了這么多讀書學習的實踐真理,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讀書,而去抱怨呢?讀史書,感悟人類的歷史蛻變,讀文學,領略騷客的胸懷大志,讀藝術,感受藝術家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會有利于你的工作和生活。
不抱怨運動注重的不僅僅是形式,而在于理念的傳播,這不正是教育工作者的偉大使命嗎?讓我們從紫手環開始,從現在開始。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篇4
如饑似渴地讀完《不抱怨的世界》后,有種熟悉的感覺,于是想起佛經《感恩歌》中所唱的“莫生氣”,一西方、一東方,但二者是殊途同回的,所提倡的都是一種闊達的心境、平和的心態。
“莫生氣”道:“人生就像一場戲,由于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輕易,是否更該往珍惜。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往。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可見,我們之所以會“氣”,只因我們總在“抱怨”。
父母會生氣,只因覺得小孩沒有按他們的想法發展;領導會生氣,只因覺得下屬沒有執行自己的指示即使也能完成工作;情人會生氣,只因覺得男(女)朋友總是任性而為從不體貼自己;自己會生氣,只因覺得為何受傷的總是我……
實在,你我皆凡人,哪能不抱怨。有時候抱怨是一種發泄的途徑,重要的是,抱怨之后,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是積極地停止抱怨改變心態,還是消極地不停抱怨直至內傷。
有時我們總是很愚笨,總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使自己變得不開心。與其抱怨別人哪里哪里不好,不如把抱怨的時間用來檢視自己是不是哪里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不斷地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這是個一舉兩得、利人利己的美事。
想起一個很簡單很老套但卻很富哲理的故事,有一個老人家整天愁眉苦臉,一鄰居問其原因,只聽老人家抱怨道:“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小女兒賣鞋,天晴的時候大女兒生意不好,下雨的時候小女兒的生意不好,無論天晴天雨,我總要想到有一個女兒生意不好就會傷心流淚。”那個鄰居開解道:“那您應該感到開心啊,天晴的時候小女兒生意好,下雨天的時候大女兒生意好,無論天晴天雨,總有一個女兒生意好。”于是,那個老人家天天都笑呵呵的,開心不已。
這便是心態!“不抱怨”就是一種心態,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正面樂觀積極地態度往面對生活與工作,往與人相處,則自己開心了,四周的人也會被感染而變得快樂,工作自然也會事半功倍,生活自然也就隨著幸福美滿了。
“莫生氣“,擺正心態,化消極為積極,便是我對《不抱怨的世界》的解讀。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篇5
一口氣讀完《不抱怨的世界》,感悟頗深。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費水平漲了,家庭壓力大了,生活環境差了,或是感冒發燒頭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錢至上,怨命如紙薄……似乎借此能夠發泄自己的不滿,并獲得他人的同情。但是抱怨過后,一切照舊,問題該怎樣解決還得怎樣解決。
讀史可知,古代許多仁人志士受到諸多磨難甚至摧殘,仍矢志不逾,臥薪嘗膽,不抱怨,不放棄,直至達成自己的理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司馬遷受刑辱著《史記》”。對于物質富裕而精神貧瘠的現代人來說,他們是最好的榜樣。近代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如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和八年抗戰,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爭取自由和解放,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沒有抱怨,只有勝利的渴望。
我還想引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給加西亞的信”。羅文在只明白加西亞將軍的名字而沒有任何聯系方式、沒有援軍也沒有同伴、也不明白如何尋找的狀況下,歷經磨難火紛飛危險重重的古巴叢林,最終成功地將信交到加西亞將軍手中。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驚訝的事!!換作我們,肯定會發一通疑問或抱怨:“沒有電話和地址我怎樣找到加西亞將軍”“漫無目的地穿越古巴叢林那是多么愚蠢的事!”“我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但羅文是一個偉大的信使(這正是他異于常人之處),他沒有任何抱怨,毅然決然地踏上征途、最終完成使命。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的難題和挑戰。在困難面前,我們發出抱怨和不滿的聲音能夠解決問題嗎不能!那甚至會使問題越來越糟糕!互相抱怨會對身邊的人產生消極影響,構成惡性循環。試想,將抱怨的精力用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不是更好嗎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一句歌詞來概括,“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四通八達,免不了磕磕絆絆。在危機和困難來臨時,我們就應端正態度,不抱怨,不放棄,勇敢理解挑戰。誠如《不抱怨的世界》書中所言,“凡是你所渴望的東西,你都有資格得到,快朝夢想前進吧。不要打壓自己、替自己找借口,或是假借批評和抱怨,將注意力轉移。你就應要理解不安感來襲,同時在這樣的時刻支持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篇6
在兩個月前就拿到了這本書,只是一向沒有好好閱讀,直到最近,我才靜下心來認真翻閱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淺。事實上,我一向對勵志書籍或者成功學書籍抱以不屑的態度,因為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空談”,資料無非是眾多例子+說教,不具有必須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實際效果。起初以為這本書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閱讀之后,才發現這本書強過很多勵志書籍,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與其他勵志書籍相比,我認為這本書最為突出的特點有兩方面:第一,作者對人們抱怨的原因、行為表現做了十分深刻的詮釋,分析十分到位;第二,最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一向在推崇一個叫“紫手環”21天不抱怨活動,說將手環戴在手腕上,發現自己在抱怨、講閑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只手,重新開始,堅持下去,到達連續二十一天不換手,不抱怨的目標。這能夠使讀者“身體力行”。能夠說整本書都貫穿了科學的心理學思想,無論是作者對抱怨行為的分析還是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后者,其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其步驟、方式、時間都蘊含超多的心理學原理在里面。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我讀過的最好的勵志書籍之一。
下面就自己的一些淺見與朋友們分享:一、關于抱怨行為的心理分析在這本書的作者鮑溫看來,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環境、抱怨他人,還可能是因為個體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不確定,在這種心理背景下,我們需要透過抱怨環境來向外界傳遞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需要透過抱怨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秀,需要用抱怨來為自己的缺點、害怕成長和改善找借口。對此我深有體會,近兩年來,就應說我一向處于情緒起伏大的時期,在生活上,剛剛結婚的我對于兩個人、乃至兩個家庭的生活,還只是適應、摸索性階段;在工作上,頻繁變動使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因此我抱怨,我不斷地向別人述說自己不得志的緣由,不斷地抱怨環境的不公、抱怨他人的自私。最終,自己變成了祥林嫂,現實狀況卻沒有一點改善,甚至更加糟糕。讀了這本書后,我認識到生命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取過程,在每一個選取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沖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于害怕成長,害怕因為成長而付出種種代價。二、關于抱怨的行為改變鮑溫認為走出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無能,即
是對自己的抱怨即無能,毫無所覺即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無能,是指自己能覺察到自己的抱怨,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識的有能,是指傾向于用沉默來便于自我反思、慎選措辭,以便于說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無意識的有能是指你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于不愛抱怨了,并且不需要意識控制。
鮑溫提出的四個階段是對“改變抱怨行為”整個流程的理論描述,而紫手環運動則是一種矯正行為的具體方法,二者結合使用,簡直能夠說完美的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二者,我個人覺得改變抱怨行為的整個流程能夠這樣直白地描述:最初,你是一個慣于抱怨的人,每一天喋喋不休地抱怨并且自己毫無察覺(無意識的無能);最后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受夠了你抱怨的朋友都遠離了你,你身邊聚集的全是和你一樣愛抱怨有意識的無能的人;你發現抱怨不僅僅沒有改變你的現狀還變本加厲,你想改變,因此,你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抱怨,能夠采用紫手環運動,開始用沉默來給自己思考的機會,便于說出有能量的話而非無好處的抱怨;經過一段時間,你抱怨減少了,心態平和了,行為用心了,你得到很多來自于環境的正向反饋,例如:表揚、成功等,這些鼓勵、強化使你不斷地選取不抱怨。久而久之,你遇到不順心已經習慣于不抱怨,正如人們走路不由自主地邁出步子一樣,完全不需要意識控制,即無意識的無能,如此你整個思維模式已經被重新塑造。
這本書對我的工作幫忙很大,讓我明白到應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持續用心良好的心態。馬云說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十分有道理。我不能將眼光只著眼于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我漫長的生命歷程。因為,在漫長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
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象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取就就應用心地走下去,勇敢地應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應對生活中的問題,讓自己有“能量”去解決它。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篇7
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許多時候,我們并非意識不到這一點,但就是不愿意直面,并且用心做出改變,有時候,隨著心理的慣性,也不知道如何改變。但是,改變不如意的現狀,也是人類的本性,抱怨帶來的消極作用,人們意識到了之后,還是會有改變的欲望自然升起。當改變之光隨著情緒上的抵觸被帶進了生活,就由“有意識的無能”踏入了“有意識的有能”。
我們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語措辭,以沉默代替抱怨。這實在不是一個能輕易勝任的挑戰,盡管抱怨和評斷如口臭般污染著自己的生活環境,但習慣性的東西總是會帶來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們常常在發奮維持不抱怨與落回現狀之間掙扎,改變自我的勇氣、不懈地自我覺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鑰匙--這把鑰匙,讓我們長久以來封閉著的意識緩緩敞開。
對舊有習性的挑戰必然帶來生活層面上的某些變更,鮑溫溫和而又堅定地指出:在這場把生命導向光明、用心的內在改變中,如果其他東西的確是阻礙,工作,或者朋友都就應思考放下。
放下抱怨,這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為,或者放下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說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于生命的熱愛,并由此生發的感恩、寬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機構以任何名義竊取盜用。
《不抱怨的世界》并非是一部闡釋觀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場“不抱怨戶外”的發起、描述、記錄與召喚。正是那些已經改變了全球數百萬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蛻變流程。
所有的描述至多只是路標,真正的開始總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踐行,如果堅持,已經足夠造成改變的敞開,穿透我們雜亂無章、充滿問題而又缺乏審視的生活。
“不抱怨”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篇8
《不抱怨的世界》開卷語所說的,“紫手環”只是一種象征、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最根本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或許要真正達到“不抱怨”很難很痛苦,實在這只是尋找內心平靜的一個過程。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多處提到生活中一些我們經常會“抱怨”的細節,我們總是“抱怨”別人怎樣不好,“抱怨”外部環境如何不利,書中所說的,讓我不禁聯想到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婚姻保衛戰》,該劇導演趙寶剛在被問到“取得婚姻保衛戰勝利、雙贏的秘訣是什么?”時,他回答:“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我以為趙導的這句話與“不抱怨”所提倡的精神境界是異曲同工的。俗話說心態決定狀態,只有擺正我們自身的心態,才能發現他人的美。
回想起上大學的時候,總會聽說哪間宿舍又吵架,問其原因,無非是誰不講衛生,誰太晚睡影響到他人。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便會引起一場戰爭。我們宿舍四人也并不是對彼此完全沒有意見,但卻從未發生爭吵,只因我們善于忍耐,善于理解,善于溝通。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總是如此,得饒人處且饒人。假如你有時間打掃衛生,那么幫幫人家打掃又如何呢?假如你真的影響到別人,為何不能多站在別人態度將心比心,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呢?實在很多事情看起來總是那么簡單,但不知道為什么人類總會把他們復雜化。“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己多多省視、要求、改變嗎?
在想想現在的工作,日復一日,有時自己很努力,成效卻很微小,于是我們總會在別人身上尋找原因,某某不配合,指導不正確,對手太強大……等等,總有成千上萬的理由,卻無一條是關于自己的,就算有也是運氣太背之類的。現在想想,實在我們能“抱怨”的永遠只有自己,只有“抱怨自己”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轉化為前進動力,這種“抱怨”于人于己才是有意義的。抱怨別人、抱怨外部都是愚蠢、無濟于事的,這種消極心理更會使自己永遠得不到進步、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是由于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看,是由于我們總按著自己的設想臆造客觀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讀《不抱怨世界》,用“紫手環”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全集篇9
首先感謝公司組織的這次讀后感交流的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學習氛圍,更加讓我們感受到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足之處,不抱怨的世界是我們一起學習的書籍,在這本書中,不僅讓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諦,也讓我受益非淺。
所謂的抱怨,其實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某事物的不滿,但是,細細想來,當一個人在抱怨某事的時候,他的身心也是不高興的,而且經常的處在憂怒狀態,也會影響身體健康,當嘴巴一直在傳達不快樂的意念,你的心靈也會由此的受到創傷,結果是,抱怨只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傷害。
想想,抱怨之后,我們又扭轉了什么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們何不放下“抱怨”,學會享受生活的樂趣,學會給自己的生活添點快樂的色彩,以實際行動改變狀況,也未嘗不是好的辦法。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很大,尤其是在情緒控制和心態調整方面,我也從中記住了一句話:任何人和團隊要成功,就永遠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不如改變,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
加油吧,從改變自己開始,美好的生活是屬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