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心得》讀后感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稱莊子為“神人”。記得在我的大學時代,博學多才的中古文學老師最喜歡講的也是莊子的作品,在學校組織了我們集體看過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里,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莊子心得》讀后感篇2
尋尋覓覓,我獨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書店中,盡權利睜大那雙疲倦的雙眼,在密密麻麻的書海之中,尋覓你的身影。你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可以不顧政事,活得如此逍遙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來,只能感嘆:經典的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充斥了書店中這一小小的柜臺。哎!凄凄慘慘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書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莊子》。
那一日,陽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絲絲芊綿的野花。幾只粉色的蝴蝶,從波光粼粼的湖畔飛來,穿過楊柳撩人的婀娜,掠過蒲公英飛揚的輕盈,在幾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著《莊子》獨坐一旁,不愿驚動她們,一如不愿打擾簾下悠然于夢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夢吧!
蝴蝶穿過我的雙眼,流下了美的印記,在我心靈中的畫廊翩然飛過。“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在周亦飄然。蝴蝶如仙界閃爍著熒光的精靈,飛過顯示與夢想的界限,飛過天上與人間的聯結。飛來告戒世人,擺脫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書中顯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夢。而在你的夢中我所探尋到的,不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難以想象的骷髏。你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擾,死后你愿讓蛆蟲蝕盡你身軀上殘留的最后一點余肉,讓野狗啃盡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頭,讓禿鷲啄食你的雙眸。熱你始終躺在天地之間無力反抗,卻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動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復你的身軀讓你重回人間,還你父母,妻兒,送你回故鄉,再做那個逍遙的莊子怎么樣你愿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你懇求道:我死后在無欲望干擾著我。更不必為其勞形傷體,在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盡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壁,用星辰做珍珠,用萬物做禮物,還有什么葬僅勝于此呢我想這不就是骷髏給我們的忠告嗎只有擺脫了欲望,方能無憂無慮,盡享天地賜予的一切快樂,這便是逍遙。隨風飄飄,天地住逍遙。
反復品讀莊子的文章,除了驚嘆于作者文學上的技巧以及哲學邏輯能力巧奪天工之外。我又無數次責備自己的思想造詣的膚淺,無法滲透其逍遙的夢境。同時也慚愧自己筆頭上工夫的拙劣,否則倒是可以彌補內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讀起來賞心悅目。大哉,莊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飛,飛出這個充滿欲望的社會。我會在空中像你那樣獨自尋覓心靈之中最美的家園。
《莊子心得》讀后感篇3
《莊子心得》讀后感
01月15日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凈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遠了!如今媒介如此發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人的&39;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為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淀下一種毛病。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么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后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是啊!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TAG:
《莊子心得》讀后感篇4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稱莊子為“神人”。 之前看過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閱讀了于丹《莊子》。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雖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后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游,逍遙游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舍棄。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游》。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的人,但并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于丹《莊子心得》里,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 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么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秘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復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
《莊子心得》讀后感篇5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讀后感《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里,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