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心得
心里有一份牽掛,那是心靈的支撐,你永遠不知道失去后會是什么模樣,倘若你有一顆積極的心靈,那么我祝愿你成功。
就像該書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每一人都活在自己的森林之中,有的人靜聽鳥鳴婉轉(zhuǎn)的啼叫,近看骨朵婀娜的爭芳,沐浴在人性的陽光,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不失一絲愜意;也有人一頭扎進渾濁的泥淖,一邊慨嘆人世的不公,一邊在無盡的孤獨里把酒做苦。無論如何,愿世人傾聽自己的心靈,自得一份蕭然。
失去并不可怕,但就怕有一天只剩你自己的時候你忘記了生活,忘記了如何跟他人交往,甚至忘記了你自己,是的,你要面對很多:現(xiàn)實,欲望,夢想。
“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人盡可以被欲望打敗,但不能躲避現(xiàn)實,可以享受孤獨只要別讓自己失望,總要拿出自己的骨氣,自行料理悲傷卻又不會失去前行的渴望。
我不知道,高潔靈魂是否真的勝過欲望,你盡可以忍受孤獨,但你終究敵不過潰敗的想往。那是悲憫的人心,更是殘敗的靈魂。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為逝去人痛哭流涕,最終仍要記得,你還活著,你仍然要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愛你。
總之,少年時我們追求激情,成熟后卻迷戀平庸,在我們尋找,傷害,背離之后,還能一如既往的相信愛情,這是一種勇氣。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熱愛生活,熱愛自己。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2
上周日在上舊書攤上買了一本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大作《挪威的森林》。一周就把它看完了,好久沒有這樣痛痛快快的讀小說了,心中好象有一樣東西堵住,不吐不快,總覺得還是隨便寫幾句所謂的讀后感吧!
當看到書的簡介就知道這是一部年輕人讀的愛情小說,已步入中年的我能否讀完一點把握都沒有,開始的時候無法靜下心來仔細閱讀的,但我還是像年輕時一樣,認真的讀完了,也重溫了戀愛時的感覺。這是一部純情、坦率的小說,成長的苦悶,無奈,恐懼,好奇,令人感動共鳴。正如作者說,有些人會喜歡這部小說,有些人不喜歡,只要是熱愛生命,對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歡。 這部小說中人物稀少,寫來寫去就是那幾個人:渡邊君、直子、玲子、綠、永澤。故事情節(jié)就是圍繞渡邊君與直子純美而毫無結(jié)果的愛情展開。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讀完后我對書中這幾個人物的一點體會吧:
1、 渡邊:渡邊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感受強烈的是渡邊的“真”,他真實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給別人 ,包括他對人對事的表現(xiàn),如玲子問他跟幾個女人睡過,他都毫不保留的講給玲子聽。接著感受的是渡邊博大平和象大海一樣寬廣無邊的心胸和細膩的感情。面對明知是“不正常的”的直子卻“潤物細無聲的”默默關(guān)心,一天一天的寫信,而且一直堅持,更令人傷感的是直子并不知道欣賞,卻固守在已經(jīng)自殺已久的木月的傷感中。我覺得渡邊對直子的愛情是由替朋友照顧女友的關(guān)心同情轉(zhuǎn)化而來。
2、直子:直子有點象我國的《紅樓夢》中的林妹妹,多愁善感、纖細柔弱,林妹妹一旦走出了大觀園,她也是無法生存的。因而無論渡邊怎樣努力去撫慰,也無法挽回直子因“不正常”而自殺的宿命。
3、 永澤:永澤是唯一可以把持自我的積極的人,事實上,他的所作所為是對現(xiàn)實的嘲弄,游戲人生而已。
4、 綠子:綠子是我喜愛的人物,她真實、率真,簡單。綠子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真誠與渡邊表現(xiàn)出的真誠不管在哪個年代,哪種環(huán)境都難得可貴。
5、玲子:玲子的心理不正常和其它人不太一樣,她一生的禍福都是音樂所賜。在某種程度上,玲子受直子影響很深。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書中對“生與死”的描述:“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本書一共寫到四個人自殺,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書中冷峻平緩的文筆把這些莫名其妙但又沉悶的自殺擺到我的面前,我不理解,這是怎么回事,是日本人的社會現(xiàn)象還是他們?nèi)毡灸贻p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我們這個現(xiàn)實世界中當我們身邊的親友撒手人寰時,每一次的葬禮都讓人反省活著的人該如何更好地活著。因為人來到世上只活一次,要讓這一次活得有價值。我想可能是這些年輕人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孤獨空虛之中,到了難以自拔無人幫助的境地,可能與西方根深蒂固的思想、生活方式、社會環(huán)境、受到的教育有關(guān),不像我們中國人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感覺到孤獨寂寞,有時候也會陷入無盡的空虛之中。孤獨、寂寞、空虛是每個人都有的。無論你是達官貴人、百萬富翁還是布衣百姓、窮人乞丐都會有,只不過看你怎樣去面對?人人都有這種經(jīng)歷,但人人卻未必用相同的方式面對。如果你不用正常的平常心去積極面對,那么你將無法走出孤獨的世界,那就會像直子他們一樣變成了“不正常”的人。現(xiàn)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中不也經(jīng)常聽到有的人自殺嗎?可能也走進了孤獨、寂寞、空虛、厭世的死胡同而難以自拔了吧。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3
我喜歡讀中國作家寫的書,并非中國的作家們的文筆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并非出自于他們筆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讀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長。主要原因是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國文學作品中那些冗長難記的人物名字要好記得多。
可是我卻獨愛讀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學著作,不僅是因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辭手法,更重要的是我這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每每讀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時而又偏向悲觀主義的性格,總會被勾引出來。以孤獨與無奈為感情基調(diào)的村上文學深深地打動著我,時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發(fā)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所構(gòu)成的使人心曠神怡的意境。
早在大學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nèi)心都感到現(xiàn)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在現(xiàn)在這個充斥著“公”的色彩的社會里,純粹個人的東西被壓制得實在太多太多。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繁華的大都市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奮斗的目標與方向。如果上升到社會的整個群體,在中國,“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對于大多老百姓來說是個“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時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耳畔與意識之中,卻未能和它們有過“親密接觸”。這不禁使我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的許多政府職能部門、媒體本營為百姓說話,反映民聲,傳遞民怨,卻因“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個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壓限制而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國這種用“民主”“自由”等美麗外包裝下的強權(quán)政治之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情況之下,整個中國社會乃至“天朝”的每一個臣民們都會是一顆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
當我們的這種感受逐漸趨于清新,當我們明白到與“公”那一方勢力對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擊石”的行為時,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卻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tài)度——當與現(xiàn)實無法抗衡時,何不把玩孤獨,把玩無奈,處江湖之遠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君,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堅忍與執(zhí)著在那個光怪陸離,喧囂浮華的塵世中平靜地守護著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許對于他來說這是在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中的精神寄托。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4
從我讀《挪威森林》到今天寫讀后感已經(jīng)很久了,我已經(jīng)忘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記得大致的情節(jié)。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shù)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并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jīng)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jīng)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tài)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著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并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xiàn)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為那感傷的曲調(diào)令他想起了往事。對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2 點:
1、小說中絕大部分內(nèi)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郁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為是件好事。我認為生理的宣泄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郁,反而會養(yǎng)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來減輕疼痛一般,并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后,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抬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2、有人認為:當一個人對現(xiàn)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后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shù)人的生活經(jīng)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與溝通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實:優(yōu)點,缺點;健全,殘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為年輕,所以憂愁。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5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致的書,正如書中所言:“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翻開書,看見自我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zhì)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我,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說:“人生中無需夢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夢想,而是行為規(guī)范。”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網(wǎng)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lǐng)地,等察覺到,已經(jīng)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后悔著,也無事無補。于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著,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么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著,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著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后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松,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標在今日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期望就將不復存在,活著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盡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為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shù)人漠不關(guān)心,按照自我的步調(diào)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復。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圍環(huán)境與世俗理念影響,堅持著自我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凄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xiàn)實所纏繞不得解脫。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復雜的,不僅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為被友人所托付而產(chǎn)生的職責感等等,真正稱為愛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邊遇見了代表現(xiàn)實的綠子,與直子不一樣,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對生活洋溢著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主角。渡邊同樣深深地為她著迷并且感到為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xiàn)了他優(yōu)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我。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guān)系,就是這樣,也平穩(wěn)地走過了二十年,并且將繼續(xù)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并不僅有故事完結(jié)的.悲戚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從故事具體情節(jié)和人物情態(tài)中發(fā)現(xiàn)什么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復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才算人的出生和終結(jié)?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這個世界了么?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著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jié)的標志么?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景我不了解,可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必須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tài)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戴望舒說:“你教什么智慧給我小小的白蝴蝶打開空白之頁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為什么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6
因為作業(yè)的緣故,抽時間讀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聽說這是文青們必讀的一本書,作為文青與憤青間雜的普通青年的我,從初中開始聽說這本書,一直沒讀過,原因很簡單,在初中還在讀郭敬明的我,聽說書中涉及性描寫,就沒了讀的念頭。現(xiàn)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膚淺,當然現(xiàn)在也還是很膚淺。
告子講,食色性也。不骯臟,不可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對于生物來說,生存是大道理,吃飯,是為了個體生存,上床,也是為了生存,為了種群的基因生存。之前有人跟我說,年輕時對于情色的偏愛是理解感情的一種障礙。其實,性對于人來說是一種欲的快樂,對其的適度描寫應該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進步。
《挪威的森林》有幾處對于性愛的描寫,其中我認為最美的描述是直子夜間把自己的身體展現(xiàn)在渡邊面前的情景。“我伸出手,想要摸她。直子卻倏地往后縮回身子,嘴唇略略抖動。繼而,抬起雙手,開始慢慢地解開睡衣的紐扣。紐扣共有七個,我仿佛繼續(xù)做夢似的,注視著她用嬌嫩的纖纖玉指一個接一個解開。當七個小小的白扣全部解完后,直子像昆蟲蛻皮一樣把睡衣從腰間一滑退下。她身上唯一有的,就是那個蝶形發(fā)卡。脫掉睡衣后,直子仍然雙膝跪地,看著我。 沐浴著柔和月色的直子身體,宛似剛剛降生不久的嶄新肉體,柔光熠熠,令人不勝憐愛。每當她稍微動下身子,實在是瞬間微動,月光投射的部位便微妙地滑行開來,遍布身體的陰影亦隨之變形,恰似靜靜湖面上蕩漾開來的水紋一樣改變著形狀。這是何等完美的肉體啊,我想。”星光下的直子仿佛就是一座雕像,是上帝的完美的藝術(shù)的杰作,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容褻瀆的,我想每一個人都會從直子的身體而探尋到藝術(shù)的內(nèi)涵,而并非是僅僅認識到那是女人的身體。看《挪威的森林》中性的描寫,讓我有些感覺到性融于生活的本意。村上春樹沒有像中國一些書籍對性描述采用隱語的方法,而是自然地象山澗水一樣叮咚流淌,不回避,不夸張。
說到人物,書中的渡邊和綠子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人物。讓我感受強烈的是渡邊的真實,他不會故意讓別人去理解他,他真實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一旦有人因好奇進入他的城堡,他也不會改變自己,還是把自己真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給別人。他面對直子和綠子的感情時也是真實而且真誠的。綠子也同樣如此,真實坦率,不矯揉造作,對渡邊的感情也好,對自己的性情的展示也好,都那么的真實可愛。我喜歡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喜歡他描述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既是保護著獨立空間的尊嚴,又以無比的真誠與他人相連。
除此之外,村上春樹在書中能夠很坦然平靜的敘述生死這件事,也是我看下去的理由之一。如他在書中所言,“死并不是生的對立面,只是生的一部分”。人們往往在生死這件事上顯得很忸怩,要么是大肆渲染大無畏的英雄主義,要么就是避之唯恐不及。能夠坦然談及生死的不多。這讓我想起來自己很喜歡的作家吳念真,不同的是除了坦然之外,在吳念真的筆下,生與死都被溫柔地對待。
在書的結(jié)尾,渡邊和綠子通電話,綠子問渡邊在哪里時,渡邊環(huán)顧四周“我現(xiàn)在哪里?我不知道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著頭腦。這里究竟是哪里?目之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無數(shù)男男女女。”作者想表達些什么呢?大概是如他自己所說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