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中國通史簡短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縱覽古今大事,方可展現華夏文明。讀史使人明智,讀史書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可以使我們了解歷史上許多有意義的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間斷的古國,因此我們的歷史更加源遠流長,更加有韻味。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描述了從上古到現代的社會文明,它通過描述各個朝代的政治、宗教、社會文化、科學、思想等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精彩社會文明的變遷。
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最有意思的是《衣食》。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此書中,呂思勉便詳細描述了古人的飲食習慣。從“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食草木之實。”到烹調方法的出現,再到茶與酒的興起,展現了中國飲食的進步;再到后來外國飲食的輸入,中國的飲食越來越豐富。其中,還提到了“家”一詞的由來:豬是女子所蓄,豬即豕,無自衛能力,因而不得不造一間屋子給它住,這種屋子為女子專有,稱為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飲食中可以體現出我國的許多精髓的東西。從《舌尖上的中國》這一紀錄片大火便可看出人們對美食的看重,也可看出中國美食的多樣化。外國人來到中國,也是最先被中國美食吸引。
食之后自然是衣,衣最重要的是兩方面: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古人著衣,大多是麻絲、羽皮、草,如今我們穿的大多是木棉。衣服的裁制方法是黻,此物在后來是著在裳之外,以為美觀。古代著衣有“湘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亦有“衣不帛,繻袴”。衣服初興,并非以蔽體為目的,直到后來著衣成了習慣才逐漸蔽體。中國衣服無論在什么朝代,都是大同小異,有同樣的中國特色,不同的朝代特點。穿衣最大的壓力來源于社交,服飾本有一種社會壓力,不同場合、不同等級著衣自然也不同,穿衣看場合這一點直到今日仍是不變。中國服飾獨具特色,雖至今日為了簡單化,大多數的人已不著漢服,但是這一文化仍深入人心,漢服的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得上。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在當今急速發展的社會當中,許多人可能丟掉了中華最本質、最美的東西。當我們被快餐文化包圍的時候,是否能想起,有那么一本書,它能帶你挖掘華夏最本質的東西、能讓你慢下來,細細體會中華文化的美。能讓我慢下來、靜下心來、細品中華美的便是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擇一陽光午后,尋一靜謐之地,品讀《中國通史》乃人間美好之事。
讀書筆記中國通史簡短篇2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擁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為了進一步探求、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便翻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歷程的風風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時期,下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皆有史,一以貫之,詳細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讓讀者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本書與我國另外一本偉大的史書——《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說句實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邊看文字注解,邊看《二十五史》。
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在書中講述的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且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中國通史》敘述內容不再是單純的褒貶人物、列舉事狀,而是逐級分編、分章、分節,有利于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正所謂讀史明智,其義同上。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筑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但部分史書卻未見其功,全間其過。這些對他的評價正對應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那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銳氣藏于胸,和氣浮于臉,才氣見于事,義氣見于人,才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則是不變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