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后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野草》
一直都很喜歡魯迅先生所寫的《野草》,因為我感覺這些內容都揭露了人的本性,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的黑暗與虛無。
對于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早已非常熟悉了。從一開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社戲》,最后再到《藤野先生》。我們的課本上幾乎每年都有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相信,這些文章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上是有原因的。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有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特色。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包含著強烈的思想感情,我不知是經過怎樣的事情才能寫出這樣的發人深省而深刻的文字?或許是對那個時代不公的控訴,也可能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奈。我想魯迅先生當時寫《野草》的時候,一定是飽含著強烈的、激昂的感情。
《野草》寫于年至年,是一篇散文詩集。《野草》從它誕生時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地認為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除了這本書的內容很深刻,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它里面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
《野草》這篇文章它包含著魯迅先生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奈以及自我剖析。還包含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過去與未來、黑暗與光明等各種強烈的思想斗爭。
同時,《野草》里面的語言藝術也運用得非常好。魯迅先生可以使用形象的語言,生動地將作品中的.人物的復雜性格表現出來,這是一種很難得達到的描寫境界。并且魯迅先生也善于選擇生動的詞句,書寫優美的意境,例如《臘葉》中的“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等”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中的語言總是這么的生動。除了以上的幾個語言描寫方面還包括音節方面的韻律,例如在《雪》一文中的“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等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曾說:《野草》有如《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書寫作品所沒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體上有一種難以解而又可以永遠引人沉思的藝術美的魅力。
魯迅先生所寫的這本《野草》我已經讀了不下3遍了,每讀一次,都會有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讀完以后對生活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新的見解。我沉浸其中。
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篇2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我讀幾遍了,頭腦仍然一片空白。要是說非得找幾個詞來概括它給我的印象的話,那就是:曠野,荒原,燃燒。我甚至已經記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這幾個詞,也不想翻書去求證。我想有時候讀書不求甚解也好,起碼留給自己一個想象的空間。所以我想極力避開人們對《野草》的解讀,雖然那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并且會讓我了解到諸多關于革命、荒誕、存在、本體等等之類的偉大意義。我并非不承認或者不贊同人們的看法,只是這些東西看多了產生審美疲勞,甚至產生深惡痛絕之感。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總會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從而做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舉動來,這樣事情就變得有趣了。我很喜歡《野草》,也很尊敬魯迅先生,他文中所顯示出來的荒原意識讓我的神經異常活躍和興奮,以至于在閱讀時我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場景里了。不過這個場景僅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并非是魯迅先生在寫作時頭腦所浮現的場景。但我覺得這并不妨礙我對它的理解,我總是相信有那么一個世界我們從未抵達。這個世界它不應該屬于任何一個時代,或者局限在任何一個意義,它因為具有無限的擴張力而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該具有的時代和現實意義外,還有一個世界它從未展示,那就是荒原。雖然我們可以根據魯迅先生的文字進行荒原的場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們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魯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個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沒必要極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別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認識自己心中的荒原。在這里我并不是說人們對魯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種吹捧,我也相信人們對它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與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訴自己,人們對《野草》的無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問題在于,人們都想極力讓別人去認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這種想法將歸結于嚴密邏輯的勝利呢,還是思維空間過于狹小的悲哀?也許根本就無法回答。
上面的說法或許過于武斷。人們會不禁要問:究竟什么是荒原?什么是曠野?這些詞從哪兒來?具有什么樣的實際意義?不得而知。太過于抽象了,我們壓根無法觸摸,又何來的理解?不具有實際意義的東西我們把它擺在那又有何用?如果大家非得這樣刨根問底,我就只好沉默了。不過我仍然在想,“燃燒的荒原”是否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且不管別人如何想,我先第一個贊同。確切來說這是一種夢境,或者說這種夢境與我心靈深處的夢境是相通的,所以我特別有感覺。覺得特別的興奮和有意義。說到這里連意義也是抽象的了。我無法解釋這種奇怪的念頭。這也許就是《野草》在我這里所產生價值,一個抽象的價值,一個拋開了時代和現實意義的價值。我相信這個世界允許這種價值的存在。
看到這里估計大家要么目瞪口呆,要么厭煩透頂了,但我還是要把話說完。《野草》留給我的印象只有三個詞:曠野,荒原,燃燒。這個印象不僅僅屬于我,它具有更加普遍的意義,它讓我相信——有一個世界我們從未抵達。
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篇3
暑假的一天,我看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寫的散文詩集《野草》。
我一看這本書就入了迷,愛不釋手,一口氣就將它讀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這篇文章與眾不同,寫得十分優美。表達的思想感情很強烈。我想大家一定是迫不及待了吧?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雪》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特色,與我們寫的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寫雪的著重點一般都是它的形狀、顏色、飄落的樣子等等,而魯迅寫的這篇《雪》的著重點卻是孩子們怎樣塑雪羅漢。依我個人認為這是《雪》這篇文章的閃光之處。“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他拍手、點頭、嬉笑。但他終于獨立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這一段話里蘊藏著一個道理:看似強大的事物卻經不住一點點小小的考驗,就已經完全變了樣,認輸了,低頭了。在我們的身邊也存在著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去克服它,消滅它,不使它成為你生活的累贅。
《雪》這一篇用了許多的修辭手法,將文章寫得更加生動形象,讓人讀了以后,眼前仿佛就出現了這個場景。如:“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的聲音。”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卻把它們寫成是在吵鬧,這更加突出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閉眼,眼前就會出現書中所寫的這一幕。
雪在我的腦海中是最美的,而在作者筆下的雪更加美麗。我想,魯迅能寫出這么美的雪景,他肯定投入了不少感情,不然也不可能將雪寫的如此美。我從中發現作文最重要的事真情實感。
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篇4
這一篇主要講了學校邀請了魯迅去演講,進而引發了魯迅對文學的思考,謙虛的說自己講掘煤比講文學好。魯迅想:文學是最不中用的,有實力的人并不開口,就殺人,被壓迫的人寫幾個字就被殺。文學對人們又有什么益處?、接著總結了革命與文學的關系。
在自然界也是這樣。就像老鷹和麻雀:不聲不響的是鷹,吱吱叫的是麻雀;結果,還只是會開口的被不開口的吃掉。有實力的人像鷹,不說話,就殺人;而在一邊講論文學的人則是麻雀,因為講幾句話,寫幾個字就被“吃掉”,還整天“吱叫”—叫苦,鳴不平。而老鷹依然在殺戮,沒有法子對付他們、這文學就這么不中用嗎?
大革命與文學的影響大于可以分三個時候來說:
(一)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文學,大抵是對于種種社會狀態,覺得不平,就叫苦,鳴不平,在世界文學中有關于革命的文學頗不少。但這種叫苦、鳴不平的文學對革命沒有什么影響。
(二)到了大革命那個時代,文學沒有了,沒有聲音了,因為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蕩,大家由呼喊轉入行動,大家忙著革命,沒有空談文學了。
(三)等到大革命成功后,社會狀態緩和了,大家的生活有余裕了,這時候又產生文學。
革命時代的文學是珍貴的,現在就不同了,文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有興趣,就可以隨時隨地去創作,去分享。不受限制也不受約束,可以自由自在的隨時發表自己內心的想法,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這本書中讓我明白過去文學的不易,現在的我要更加好好的學習文學,文學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要認真學習文學,成為祖國的棟梁。
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篇5
站在書屋里,看著眼前滿目琳瑯的書籍時,腦海里突然一片空白,在我腦海里不停地旋轉著一個問題,我到底該看那一本書呢?手指不停地在書上面一本一本的劃著過去,手停頓了一下,是現代散文鑒賞辭典,拿起這本書,給我第一感覺就是:哇!好重!好厚哦!我看得完嗎?看著目錄表,瀏覽了一下里面的內容,感覺寫得蠻好的。于是在心里面暗暗地下了一個決定,就是你了——現代散文鑒賞辭典。
雖然還沒看完這本書,不過我對野草這一篇散文,頗有體會。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歌頌的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揭示了一個真理:民眾(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有人問:世界上什么東西的氣力最大?回答紛紛的很多,有的說“象”,有的說“獅”,有人開玩笑似的說:是“金剛”,金剛有多少氣力,當然大家全不知道。
是的,答案千萬種,個個都不一樣,但作者卻給了一個我們怎么也想不到的答案,那就是植物種子。在我們認識里,種子它是那么的渺小,怎么會是世界上氣力最大的?一粒種子所呈現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以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致密而堅固的頭蓋骨,種子卻可以分解為例,印證了植物種子的力量之大。接著作者又以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筍和小草的生長為例,進一步闡明這個點。“為著向往陽光,為著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必定要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鉆,它的芽往地面
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篇6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題記
你說,你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勇士;你說,你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凡人。我不知道你更像這其中的哪一種人,我只知道,你是曾經如此勤奮、孝順的少年,奔跑于藥店和學堂之間,在桌上刻下小小的“早“字。但是,童年的百草園終于成為別人的花園,那個有著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紫紅的桑椹的樂園,那個在秋日的傍晚,有著油蛉低吟淺唱,蟋蟀優雅地拉琴的院子,終于灰飛煙滅。13歲的少年的生命里承受著這突來的變故,眼神里的憂傷蔓延開來,他抬起頭,覺著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了。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時間飛快的過去,曾經的少年,長大,成人。那片野草近乎瘋狂地在他的心里囂張地生長,他大笑,他歌唱,他要將一切說出來!去罷,野草!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微涼的夜霧潤濕了眼睛,窗臺的,一株又一株的棗樹將它們的樹枝延伸著,要刺穿這奇怪而高的天空,鬼睒眼的星星奇怪地笑,夜游的惡鳥用翅膀滑過,細小的粉紅色的花,還在瑟縮著,做著她的夢,夢里春天來了,蜜蜂都唱起了春詞,瘦的詩人在那里把最后一行眼淚擦在她的花瓣上。那是怎樣一種黑暗呢,他們壓迫著小粉紅花的夢啊,然而,棗樹的樹枝要刺穿他們,終將要刺出光明!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要推翻,壓在它們身上的邪惡的勢力!先生手中的筆要刺穿,這冷笑著的夜,向著光明,不惜祭奠自己的生命。于是,先生說,我是樹。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在黑夜里匍匐著的影,執著著光明。暗夜一般的社會,你該何去何從?是沉溺于對天堂和黃金世界的幻想么?不!我不愿意!這倒不如彷徨于無地。我獨自遠行,盡管沒有你,盡管我被黑暗沉沒。偉大呵,不是么?不惜自己被黑暗所吞噬的精神,來戰取白天的到來,吾將上下而求索,時代的需要,時代的召喚。虛無飄渺的東西,不需要,但是,你們真當執意于那些東西嗎?影,彷徨了,躑躅了,但又毅然離開,追求光明,耗盡一生。于是,先生說,我是影。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北方的雪花在飛,如粉,如沙,決不粘連在屋頂上,枯草上,保持著冰清玉潔的身軀,在鉛灰色的空中飛舞,決不停步。雖不美艷,但卻奔放、有力地搏擊著鉛灰色的天空。恨極了這北國冬天,肅殺、陰冷的冬天。但是,在凜冽的北風中依舊奮飛著的雪,你不害怕么?雪說,不,不害怕,要用這勇猛擊破這天空呵。隨即,又更加用力地沖擊長空。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現在的雪。躺下的勇士們,用鮮血染紅了傍晚的天空,他們的精魂盤旋著,激勵著人們突破這嚴酷的寒冬。于是,先生說,我是雪。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是的,我只得走了。況且還有聲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喚我,使我停息不下。眼里彌漫的憂傷那么厚重,全是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先生以筆做武器,大義凜然地戳破了那些謊言,是的,從不畏懼。先生的目光從從前流轉到現在,它深邃地望著前方,穿過一個時代,甚至,更久更久。
先生睡了,他說,我在等一個夢,在燦爛的陽光里輕柔地飛舞,載著所有的美好。
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篇7
讀了魯迅先生的《野草》,覺得這部散文詩集很有韻味。我收獲頗多,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卻以自己頑強的生命力,掀翻壓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的石塊,堅強地露出他那小腦袋,魯迅寫野草,暗示著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小草,即使經受無數次摧殘,依舊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頑強得站起來,拿起筆來抨擊現實的黑暗。他親眼目睹黑暗的社會現實,用自己堅強的毅力去拼搏,讓生命之樹最終綻放出了美麗的花朵,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喚醒了那一代的青年。
魯迅,他是那個時代的先行者,他忍受著孤獨,審視生命的本體,感受人類靈魂深處的感情,努力用筆桿去戰斗,喚醒人民的心智。對于這個世界來說,人是渺小的,可渺小又怎么樣呢,小草是渺小的,它卻靠著自己的毅力,頂開了巨石。小草能頂開巨石,精衛能填海,那還有什么是我們不可以做到的呢,即使自己的力量再微薄也可以撼動面前巨大的石頭,所以,即使面對難以想象的困難,依靠自己的努力也一定可以克服。
我們要做新時代的野草,即使現在生活安逸,不需要再向前人一樣去開創嶄新的時代,但我們還應以那苦難的時代為戒,勇于面對生活,直面挑戰,要有永不言棄的勇氣和信心。
奧運會上,一個個運動員努力拼搏,即使自己沒有冠軍強,也要拼盡全力;即使落后20、30分也要打出自己的特點打出自己的氣勢,不為祖國丟臉,不讓人民失望,所以,奧運場上殺出了一匹匹黑馬。
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要努力拼搏,拼搏過了,人生才精彩。對人生而言,重要的決非凱旋,而是戰斗。我們新一代的青少年就要有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在面對巨大的挑戰時,拿出自己的勇氣,要以野草般頑強的毅力去面對,即使知道對手很強又怎么樣,要知道一切皆有可能,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就算輸了,也不要緊,站起來,重新面對挑戰,要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勇氣,終歸有一天會迎來勝利的。
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只要自己肯努力,肯拼搏,終將會有所成就的。
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篇8
今天,老師講了一篇課文《野草》,我深受感動。
你知道世界上力氣最大的是什么嗎?告訴你你可能會大跌眼鏡,那就是植物的種子!
你見過竹筍的成長嗎?你見過被壓在大石頭下一粒幼苗的成長嗎?他們追求陽光,渴望生長,用堅強的生命力頂開了他們頭上的石頭,將根擠進了身下的石縫。堅強地挺立在了貧瘠的山崖上。
課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致密。科學家和解剖學家用盡了一切辦法都沒有分開它,后來有一個人想了一個辦法:將一粒種子放進頭蓋骨里,給它營養和溫度,這粒種子,硬是將一切機械力所無法分開的頭蓋骨完整的分成了兩半。植物種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我們在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頭上越是艱難,我們越要奮發向上,頂開困難。再了解一下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1940年,恰巧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作者夏衍恐怕是想借這篇文章鼓舞人們抗戰到底,不屈不撓的勇氣吧!
我最喜歡文章最后的一句話:只有那些開始就帶著考驗來的種子,才能對著玻璃棚中的盆花哄笑。
野草2000字讀書筆記篇9
《野草》一直沒有怎么被大家重視,人們往往都是在分析他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藥》、《祝福》,而忽視了對《野草》的研究。
很多著名的作家現在都已經意識到了《野草》的偉大。著名的先鋒派女作家殘雪就認為《野草》是一部不朽的巨著;是一部一直以來都被世人低估的巨著;是一部在思想層面上可以與《神曲》媲美的巨著。
當然,這只是殘雪的一家之言。但不論是否貼切,不論能否得到人們的認同,獲得大家的共識,都是值得借鑒、參考的。而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很喜歡、很欣賞《野草》。
雖然全篇《野草》我有半數都沒怎么讀懂,但就那幾篇讀懂的文章就已將給了我極大的震撼。
《狗的駁詰》是對人性的諷刺,因為狗再狡猾,再勢力,也不如人那般,懂得區分“銅和銀、布和綢、官和民、主和仆”,并且以深諳此道為榮。對此,我也只能長嘆,只能長嘆而已。這確然是一種悲哀!
《立論》有一種馬克?吐溫、歐?亨利式的幽默,把中國人的老于世故以及圓滑的刻畫得淋漓盡致。說真話要挨打,說謊話有悖于良心,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什么都不說,或者說,不說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東西。不愿意鮮明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多少年以來,我們一直秉承著這樣的理念。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讓我不禁有一種讀《阿q正傳》的感覺,中國人的奴性被描繪的想象生動,躍然紙上。聰明人、傻子、奴才、主人,四種人在我們身邊似乎都有寫照,仿佛都有縮影,它的現實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而我最喜歡的卻是《過客》。這是一篇劇本,一篇有史詩般感覺的劇本,一篇讓我覺得荒誕、沉重的劇本。劇本沒有多少人物,沒有什么情節,可是有一種和讀《等待戈多》時相似的感覺。縱然兩個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可偉大的作品的境界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類的終極人文關懷,也可謂是:殊途同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