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草木讀書筆記
作為一個(偽)吃貨,我是很想和汪老先生打一架的。
經常看到段子里寫到,若想結束一段爭辯,就突然提起“你是甜豆花黨還是咸豆花黨”,然后一群人馬上分成兩邊,進行無法相互理解又無休止的爭論……當然你知道,和吃貨打架就是個熱鬧有趣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是個真誠的吃貨。在“一果一蔬”里頭他老練地介紹一些果蔬的各種吃法。諸如“豆葉在古代是可以當菜吃的”、“綠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絲”、“我在泰山頂上一個招待所里吃過一盤炒棍兒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為第一”、“蠶豆是很好吃的東西,可以當菜,也可以當零食”……簡直對于事物的了解全方面圍繞吃了!謝謝他的坦誠交流,我覺得要是我的話是沒辦法跟他過到一塊兒去的。我對抓起一把蔥一把蒜一把胡蘿卜一把栗子等等等等生吃是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笑)
說起生吃東西,我倒不是對所有沒煮熟的食物都抗拒,但好像對許多生的東西確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我非常喜歡吃半熟的雞蛋,無論是半熟的溏心蛋還是三分熟的溫泉蛋,或許等到某天能接受生雞蛋的時候,我就去嘗試一些生雞蛋醬油拌飯——《銀之匙》里頭把這種飯描述得太好吃了。確實如果對許多做法、許多食物不能接受的話,會失去享受很多美食的機會,就如我認為媽媽不敢吃不熟的.東西,不吃半熟蛋真的太可惜了……(我也不敢在她面前吃也就是了)。許多肉全熟都是不好吃的,全熟的肉肉質會變糙變老,比如熟透的白切雞、全熟的牛排,吃起來太可惜了。不過也有做法的問題就是了,畢竟熬熟燉熟的肉也還是挺好吃的。
很多人喜歡吃生的花生、玉米、栗子等等,這些我是真的不喜歡吃。大概有種“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感覺,喜歡吃的人覺得的鮮甜在我嘴里是腥甜。土腥氣我大概不是特別喜歡。雨后草地的土腥氣倒也還好。
生吃大蔥我是見過的。生長在嶺南對這種吃法并不熟悉,唯一直面的一次是社團燒烤的時候,山東的師兄拿起一棵圓柱形的青青白白又長又直的大蔥說道“下面讓我來表演一下生吃大蔥”,然后咔嚓一下,比吃甘蔗還脆爽地咬了一大口……惹不起惹不起。
小嵐子不吃生的卻偏喜歡去吃壽司,看著轉盤轉了幾圈只拿了幾碟鰻魚,是有夠難受的了(笑)。
但是汪老先生吃的真是多,懂得的也真的多,天南地北的特產小吃吃過很多,也懂煮法。寫的也真好,許多我百度搜索到實物的東西看上去倒不如他寫的那么誘人了。雖然描寫簡單字少,風格還平實真誠得絮絮叨叨的,該呈現的想法也一個不少。
他寫枸杞子“禮花似的,噴泉似的垂掛下來,一個珊瑚珠穿成的華蓋”,寫粉鹽豆“長可半寸,鹽炒,豆不收縮,皮色發白,極酥松,一嚼即成細粉”,寫一些現在已經不多見的小吃寫得賊香,所以叫人分外遺憾,還想照著他說的做法做一遍嘗嘗。這種對食物的安利力度倒讓我想起受欣了——一個熱衷于吃熱衷于做也熱衷給別人賣安利的好友,不過個人以為她的點菜水平恐怕還未能比得上汪先生,差強人意。而汪先生(據他本人說)是被稱贊過點菜水平的。
小嵐子的安利手法就極其拙劣了(斜眼),就只會一個勁兒地說去吃西多士去吃面,建議去學習一下安利水平(笑)。
覺得汪老先生分外可愛是因為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話。
聽說一個劇團團長不認識“螞蟻上樹”這道菜,于是評論“這樣的人怎么可以當團長呢?”
可惜幾位北方同志不吃酸藠頭,感慨“哀哉,人之成見之難于動搖也!”
孫女愛吃汪老嫌棄的北京綠豆糕,他便說:“我的孫女很愛吃,一氣吃了幾塊,我覺得不可理解。”
在“黃豆”一篇寫道,黃永玉的兒子黑蠻吃了汪老做的口蘑豆后在日記里寫“黃豆是不好吃的東西,汪伯伯卻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偉大。”
這些或是對安利賣不出去的可惜、或是對別人口味的不理解、或是對自己點菜煮菜水平的自信……都是極其有代入感的,吃貨的可愛想法。即便是要因為口味打架了,也還是覺得那么可愛。
歷史上真誠可愛的吃貨,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在三登子的漫畫里頭他簡直是個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緊、有好吃的真棒這樣的堅強樂觀型吃貨。我在想熱愛吃各種各樣東西的人是不是也非常熱愛生活,熱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間煙火,也愛天地之間草木原料的自然饋贈。
為吃貨干杯。
人間草木讀書筆記篇2
作為一個(偽)吃貨,我是很想和汪老先生打一架的。
經常看到段子里寫到,若想結束一段爭辯,就突然提起“你是甜豆花黨還是咸豆花黨”,然后一群人馬上分成兩邊,進行無法相互理解又無休止的爭論……當然你知道,和吃貨打架就是個熱鬧有趣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是個真誠的吃貨。在“一果一蔬”里頭他老練地介紹一些果蔬的各種吃法。諸如“豆葉在古代是可以當菜吃的”、“綠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絲”、“我在泰山頂上一個招待所里吃過一盤炒棍兒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為第一”、“蠶豆是很好吃的東西,可以當菜,也可以當零食”……簡直對于事物的了解全方面圍繞吃了!謝謝他的坦誠交流,我覺得要是我的話是沒辦法跟他過到一塊兒去的。我對抓起一把蔥一把蒜一把胡蘿卜一把栗子等等等等生吃是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笑)
說起生吃東西,我倒不是對所有沒煮熟的食物都抗拒,但好像對許多生的東西確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我非常喜歡吃半熟的雞蛋,無論是半熟的溏心蛋還是三分熟的溫泉蛋,或許等到某天能接受生雞蛋的時候,我就去嘗試一些生雞蛋醬油拌飯——《銀之匙》里頭把這種飯描述得太好吃了。確實如果對許多做法、許多食物不能接受的話,會失去享受很多美食的機會,就如我認為媽媽不敢吃不熟的.東西,不吃半熟蛋真的太可惜了……(我也不敢在她面前吃也就是了)。許多肉全熟都是不好吃的,全熟的肉肉質會變糙變老,比如熟透的白切雞、全熟的牛排,吃起來太可惜了。不過也有做法的問題就是了,畢竟熬熟燉熟的肉也還是挺好吃的。
很多人喜歡吃生的花生、玉米、栗子等等,這些我是真的不喜歡吃。大概有種“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感覺,喜歡吃的人覺得的鮮甜在我嘴里是腥甜。土腥氣我大概不是特別喜歡。雨后草地的土腥氣倒也還好。
生吃大蔥我是見過的。生長在嶺南對這種吃法并不熟悉,唯一直面的一次是社團燒烤的時候,山東的師兄拿起一棵圓柱形的青青白白又長又直的大蔥說道“下面讓我來表演一下生吃大蔥”,然后咔嚓一下,比吃甘蔗還脆爽地咬了一大口……惹不起惹不起。
小嵐子不吃生的卻偏喜歡去吃壽司,看著轉盤轉了幾圈只拿了幾碟鰻魚,是有夠難受的了(笑)。
但是汪老先生吃的真是多,懂得的也真的多,天南地北的特產小吃吃過很多,也懂煮法。寫的也真好,許多我百度搜索到實物的東西看上去倒不如他寫的那么誘人了。雖然描寫簡單字少,風格還平實真誠得絮絮叨叨的,該呈現的想法也一個不少。
他寫枸杞子“禮花似的,噴泉似的垂掛下來,一個珊瑚珠穿成的華蓋”,寫粉鹽豆“長可半寸,鹽炒,豆不收縮,皮色發白,極酥松,一嚼即成細粉”,寫一些現在已經不多見的小吃寫得賊香,所以叫人分外遺憾,還想照著他說的做法做一遍嘗嘗。這種對食物的安利力度倒讓我想起受欣了——一個熱衷于吃熱衷于做也熱衷給別人賣安利的好友,不過個人以為她的點菜水平恐怕還未能比得上汪先生,差強人意。而汪先生(據他本人說)是被稱贊過點菜水平的。
小嵐子的安利手法就極其拙劣了(斜眼),就只會一個勁兒地說去吃西多士去吃面,建議去學習一下安利水平(笑)。
覺得汪老先生分外可愛是因為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話。
聽說一個劇團團長不認識“螞蟻上樹”這道菜,于是評論“這樣的人怎么可以當團長呢?”
可惜幾位北方同志不吃酸藠頭,感慨“哀哉,人之成見之難于動搖也!”
孫女愛吃汪老嫌棄的北京綠豆糕,他便說:“我的孫女很愛吃,一氣吃了幾塊,我覺得不可理解。”
在“黃豆”一篇寫道,黃永玉的兒子黑蠻吃了汪老做的口蘑豆后在日記里寫“黃豆是不好吃的東西,汪伯伯卻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偉大。”
這些或是對安利賣不出去的可惜、或是對別人口味的不理解、或是對自己點菜煮菜水平的自信……都是極其有代入感的,吃貨的可愛想法。即便是要因為口味打架了,也還是覺得那么可愛。
歷史上真誠可愛的吃貨,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在三登子的漫畫里頭他簡直是個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緊、有好吃的真棒這樣的堅強樂觀型吃貨。我在想熱愛吃各種各樣東西的人是不是也非常熱愛生活,熱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間煙火,也愛天地之間草木原料的自然饋贈。
為吃貨干杯。
人間草木讀書筆記篇3
《人間草木》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種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汪老在寫植物,但更深層的,無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價值觀。
例如寫山丹丹部分,他通過老堡戶之口講出:山丹丹每長一年,便多開一朵花,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歲!還有這種植物皮實,容易養活。人要活得隨遇而安些,不能太嬌生慣養了。這部分結尾處,引出流行歌曲的創作者和舞臺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戶這樣的農民才懂!
第二部分寫的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寶,春天的時候,枸杞頭可以當野菜。夏末秋初,開花,可以觀賞。隨后,便結出果實,可以吃。這么看,有發現樂趣的眼睛,人生才豐富許多啊!
最后部分寫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關于槐花的,卻只有開頭與結尾兩句。大部分內容都在講養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講了花與蜜蜂的關系,養蜂人與蜜蜂的關系,養蜂人與女人的關系,以及女人與家中晚輩的關系。他們的關系只能用微妙來形容。給予與受贈的.感覺,很曖昧的,讀原文才能體會很深。
人間草木啊人間草木,人間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擺在那里的。去發現它們吧,然后活得通透些,處理好身邊的各種關系,這便是人間草木的含義吧!
若用一種食物,用來形容汪先生這篇文章的語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龍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讀讀看……
人間草木讀書筆記篇4
今年暑假,閑來無事讀了汪曾祺先生寫的《人間草木》這本書,這本書分為7輯分別是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云、聯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可買來之后這本書就真的被收藏了,因為自己總有很多理由說自己沒有時間來讀,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上周終于拿出時間拜讀這本書,一讀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人生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讀他寫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閑情逸致,讀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則是詩情畫意......
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仔細讀來真是一種享受,如流水般凈化著浮躁的內心,聯想現在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過于匆忙,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一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來,從來如此。工作的時候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本書一樣的發現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飛奔,又有欣賞途中風景的收獲。
這就是我讀過本書的最大收獲。
人間草木讀書筆記篇5
下雪了,這個時候如果喝酒是很舒服的,但是沒人和我一起去買酒,于是算了。隨即想起這篇,改了改本來寫的更死板的文章,由死板的最高級下降到比較級,大概。實在是沒什么文采可言,我也算努力過一把,不想再改了。
一入眼是非常逼人的色彩,汪先生寫花草,用詞極美。這些花花草草是自然的東西,給人很舒服很清新的感覺,于是我就以為這就是他要說的人間草木吧。但是其實不是的,他的人間草木,是更多的東西。
我們接著看到汪先生寫吃的,也寫的非常厲害,美食文寫到這個程度,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事實上,你在淘寶上搜索汪曾祺,第一個出來的不是這本人間草木,而是汪曾祺談吃,可見他老人家會吃懂吃是總所周知的。
就我個人拙見,汪先生到處去玩這一塊和其他部分比較,雖然還是可看的文章,但這部分不像別的部分一樣好得出彩。大概是因為這個主體比較單一:汪先生經常出行,出行所寫的文章總不免談到別的事情,也就會被歸納到別的部分里,所以這部分就顯得單調了。
但下一部分是我覺得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關于在西南聯大求學的經歷和回憶自己的老師和朋友,非常的有意思。這內里其實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學風問題,我便不鋪開來講了。學術自由的快樂和人活得純真是很重要的。
關于汪先生的家庭,從文章里可以看到舊時代的痕跡,可能有幾篇的史料價值要超過文學價值。不過有其中一篇《我的父親》寫得感情很動人,很讓人感動。
談寫作比較傾向于寫小說這種,但是有一點是說的很對的,寫作都是寫真的東西,不真實不真誠則不能打動人。
那么,人間草木,真的只是一個選出來一個好看的篇名便來當文集名來用嗎?我想不是的。人間草木,花花世界。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看不見的看過的正看著的,都是人間的一草一木。你看這天下雪了,落在車上的雪容易留下,而地上的容易化。無論是掉在地上還是掉在車上,我都希望沒有會錯這個題意。
人間草木讀書筆記篇6
筆尖流轉,勾勒著華夏的符號。娓娓而來,人間的一草一木傳出芳香。
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沉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翱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著自己的身軀延續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著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原始勞動,只為挨過下一個嚴冬……
曾幾何時,有那么多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悄然劃過,我們卻不曾得知;曾幾何時,有那么多生命的贊歌在耳畔流轉,我們卻不為所動……
讀《人間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經錯過了那么多。
人間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筆下的芋頭、豆芽、鐵蒺藜、紫薇、秋花、冬樹……無一不是隱秘在不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這樣細小的生命,分織交繪我們這樣美麗的世界。作為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擁有一雙發現這些細小美好的眼睛,正是體現了汪曾祺細膩的心。
世間風物,平中顯奇,談中有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懷,又彌漫著最獨特的氣質。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兇惡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們從電玩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的懷抱……我們自陽光從天際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機屏幕的光,電視屏幕的光,電腦屏幕的光已將孩子們的視野與心團團圍住,封鎖。這樣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遛鳥的學問,逗蟲的樂趣呢?在互聯網世界不斷壯大的同時,現實世界正在以殘忍的速度不斷縮小。
行者無疆。四周山色臨窗透,一夜溪聲入夢清。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而又春。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由此可見,出門遠行,價比千金。國子監、胡同、泰山、天山……這些孕育著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載。汪曾祺就像一個拿著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一個大寶窟,只能帶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間。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沒有陽光雨水滋潤的種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無法生根發芽,更別提枝繁葉茂了。藝術永遠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之美的人,也無法寫出動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過客,但是他對這里的了解比我這個常住人士要多得多。關鍵就是他懂生活,懂發現。街邊小草,枝頭小鳥,也是錦繡山河中的一滴墨。關注這些一草一木,我們在能更好的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
人間草木讀書筆記篇7
西瓜以繩絡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汪曾祺《人間草木》
《人間草木》是汪曾祺先生所作的一本散文集。全篇總共七輯,開篇的目錄非常直白樸素,從花鳥魚蟲到典故考究,從凡人小事到鄉情民風,平常的話語中總隱藏著與眾不同。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景都是我們熟悉的,距離不遠的,或者我們就置身其中,在汪老筆下,這些稀松平常的事,以一種極其舒適的狀態重新回到我的眼前,舒適到文字都是懶洋洋的,勾起了心底那些美好的回憶。
找個靜處品讀,你會發現有位睿智的老者和你一起觀察葡萄樹一年中的細微變化,一起看著糖炒栗子出鍋,一起引經據典考究韭菜花…像童話,像夢境,但卻是我那個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童年。那時候可以拿著放大鏡和螞蟻斗爭一下午,泥巴里藏著夢幻的城堡,舊磚塊下是西瓜蟲大軍,雨后柴草堆里的蝸牛總是慢吞吞爬著……
人間草木,寫著草木人間,人間本是嘈雜的喧鬧著,草木的干凈又添一筆清香。這是游離于世外的香味兒,也許我缺的就是這點兒清凈吧。感謝懷北清澈的夜,讓我經常可以仰望星空,好像回到那個夏夜,少年還躺在房頂望向星空幻想著未來上清華還是北大。
風吹過窗外的.樹木,藤草,圍墻。就好像回到了那個泥土芬芳混著露水清香,粗茶淡飯伴著雞狗互鳴的故鄉。汪老用最平淡的語言,闡述著這份清凈,這份清凈是藏在內心深處,記憶遠方,那是我最美好的時光。
汪老在他的《我的創作生涯》里寫道:“我曾經說過,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我對生活,基本上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人類是有前途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我愿意把這些樸素的信念傳達給人。”汪老做到了,《人間草木》做到了。
眼前景就是夢中景,一草一木就是詩,一花一葉就是“遠方”,最美好是的不僅是我們回不去的曾經,現在居住的陋室、剛剛走過的街道、工作的場所都是。經過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正經歷著的就是詩和遠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那生長著的草木就是成長著的我們,一歲一枯榮,用心去感受經歷著的一切,這是屬于我們的生活。
人間草木讀書筆記篇8
今年暑假,閑來無事讀了汪曾祺先生寫的《人間草木》這本書,這本書分為7輯分別是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云、聯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可買來之后這本書就真的被收藏了,因為自己總有很多理由說自己沒有時間來讀,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上周終于拿出時間拜讀這本書,一讀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人生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讀他寫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閑情逸致,讀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則是詩情畫意......
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仔細讀來真是一種享受,如流水般凈化著浮躁的內心,聯想現在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過于匆忙,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一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來,從來如此。工作的時候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本書一樣的發現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飛奔,又有欣賞途中風景的收獲。
這就是我讀過本書的最大收獲。